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5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058921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10.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5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5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5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5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附 件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5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内容信息技术领域1.超级计算机1.1 高效能计算机(三期)高效能计算机一期和二期集中部署了新一代高效能计算机系统、超算应用社区、典型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等课题。三期将在前期的基础上,重点支持E级超级计算机新型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预研和超算重大应用工具集研发,为“十三五”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打下基础。下 设3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2年。1.1.1 E级超级计算机新型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路线研究针对高效的计算和数据处理,基于自主可控核心器件,研究面向E级的高效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提出突破制约系统功耗、性能、规模等扩展瓶颈的技术思

2、路,形成国际领先的高效能E级超级计算机系统方案。经过模拟验证的E级系统可实施方案,性能功耗比达到3 0 G F L O PS/W以上,核心器件自主可控。(建议超算研制优势单位合作并联合国内相关单位共同申报。)11.1.2空气动力学高性能数值模拟环境(数值风洞)一亚跨超声速飞行器数值模拟软件系统面向航空航天飞行器和高速列车等高价值目标的优化设计,针对空气动力学复杂流动研究与流固耦合多学科优化设计等对高性能数值模拟的需求,完成数值风洞的软硬件环境的总体架构设计。研究可扩展的前后处理软件平台,研制亚跨超声速飞行器数值模拟软件系统,构建适应于亚跨超声速飞行器研究的数值风洞系统。在亿亿次量级的高性能计算

3、机系统系统上,实现十万核量级的大规模数值模拟。所研发的软件并行效率达到30%以上,针对国家相关重大专项中明确的飞行器目标,获得高价值的专家数据和数值模拟成果,为这些飞行器的优化设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1.1.3核能反应堆高性能数值模拟环境(数值反应堆)一材料性能优化软件系统面向国家核能开发,针对裂变反应堆的性能优化、延寿和运行安全性等挑战性难题以及新堆自主创新设计等重大任务对高性能数值模拟的需求,自主研发反应堆重要材料的性能优化软件系统。完成核能反应堆高性能数值模拟环境总体架构设计。涵盖微观第一性原理与分子动力学计算和宏观动力学演化模拟,针对核燃料优化设计、乏燃料后处理与再利用、包壳及堆结构材

4、料抗辐照损伤等关键问题,研发反应堆重要材料的性能优化软件系统。在亿亿次量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上,通过数值模拟和微观机理认识,获得高价值的专家数据,特别是极端条件下无法通过实验获得的数据,并建立相关数据库,为事故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软件系统可高效使用好十万处理器核,并行效率达到30%。2.大数据2.1面向大数据的内存计算关键技术与系统2基于新型非易失存储介质,配合传统内存构建高可靠、大容量、低功耗的混合内存新体系,研究面向大数据处理的异构混合内存体系结构、内存计算系统软件、基于内存计算的并行处理环境以及基于内存计算的数据管理机制等关键技术,构建相应的平台与验证性示范应用。下设4个研究方向

5、,执行期限3年。2.1.1异构混合内存体系结构研究与开发研究基于新型非易失存储介质的高可靠、大容量、低功耗的混合内存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包括DR AM与N V M等的混合内存组织方法和接口架构以及可靠性、耐久性和访问性能优化技术,建 立TB级验证原型,支持系统瞬时开机/休眠。集成2.1.2和2.1.3课题成果,形成原型系统。2.1.2内存计算系统软件研究与开发研究内存计算模式的系统软件关键技术,包括异构存储介质间的一致性数据组织和高效、透明、可靠的新内存管理机制、异构内存介质的多模式访问接口、平衡访问性能和能耗的页面管理机制以及适应性多核调度和缓存管理等关键技术,并提供一套可用的系统级内存计算

6、模拟平台。2.1.3基于内存计算的并行处理系统研究与开发研究内存计算模式的并行处理系统关键技术,包括数据与计算紧密耦合的编程模型、面向异构内存体系的数据局部性编程表达和多任务粒度划分、分布式环境下的内存计算通信优化机制和分布式环境下的并行任务调度机制等关键技术。2.1.4基于内存计算的数据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研究内存计算模式下的高性能、高可靠、大容量的数据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混合内外存的弹性数据管理架构、内外存混合架构下的高可靠数据访问机制和高性能数据操作机制以及面向决策数据优化的内3存数据库等1-2种典型数据管理系统示范等。2.2 基于大数据的类人智能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海量知识获取与深

7、度学习、内容理解与推理、问题分析与求解、交互式问答等类脑计算的关键技术,构建面向基础教育的海量知识资源和知识图谱,研制具有海量知识获取与抽取、语言深层理解与推理、问题求解与回答等能力的类人答题原型验证系统,开展以基础教育智能问答知识服务为核心的示范应用,系统综合测试指标达到中学生群体测试指标的前20%以内水平。下 设 6 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3 年。2.2.1 海量知识库建设与构建关键技术及系统研究海量知识资源的获取、表示、标注、组织和构建等关键技术;研究知识图谱的统一表示、管理和查询等关键技术,形成一套通用构建工具。针对知识记忆类问题求解,研究海量知识检索、答案抽取和生成等关键技术及系统。2

8、.2.2 类人智能知识理解与推理关键技术针对知识理解的本质问题,研究新的深度学习算法,构建高质量的Word Embedding库;利用大规模数据的特性,研究大型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和本体映射等知识深层理解的关键处理算法;研究知识的深层表示、大型知识库上逻辑推理机制和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2.2.3 知识关联与推理类问题求解关键技术及系统面向知识关联类与推理类问题,利用大数据特性,研究开放域多源知识的识别、抽取、发现、关联、集成等关键技术;基于开放域知识,研究多源知识搜索、关联问题检索、答案置信排序、推理机制等关键技术及系统。2.2.4 语言问题求解和答案生成关键技术及系统4面向语言类问题,利用大数

9、据的特点,研究深层问答技术,包括:复杂问题的深层语义表示模型及分析、多源答案获取与验证、复杂问题答案优化策略、复杂问题答案生成等关键技术及系统。2.2.5初等数学问题求解关键技术及系统面向初等数学问题,研究解决初等数学中涉及的题意分析及关键参数提取、解题策略及问题求解规划、几何证明、内部求解过程类人化表述等关键技术,构建初等数学问题求解系统。2.2.6面向基础教育的知识能力智能测评与类人答题验证系统构建面向基础教育的类人答题原型系统的软硬件支撑环境及交互接口,集成本项目研究成果以及试卷阅读识别、语言听力和口语等相关的文字图形识别和语音技术,研制基础教育知识能力智能测评与类人答题原型系统及智能知

10、识问答服务示范应用平台。制定知识能力评测指标体系,开发配套评测工具平台。3.第 五 代 移 动 通 信 系 统(5G)3.1第 五 代 移 动 通 信 系 统(5G)研 究 开 发 先 期 研 究(二 期)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研究开发先期研究重大项目(一期)部署了 5G无线传输、无线网络、总体研究及测试评估等基础性框架技术。二期项目将在前期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以下涉及未来5G发展的关键性技术研究:1 )研制可灵活配置且吞吐率达10-100Gbps的5G基站软试验平台,为开展5G初期技术试验与验证体提供基础性手段;2)探索毫米波频谱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超传输速率达lOGbps的室内超大容量无

11、线通信系统;3)研究不同体制环境下的无线网络虚拟化技术,大幅度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并为移动用户提供最佳体验;4)研究无线接入网络安全技术;5)研究新型调制编码技术。下 设5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2年。53.1.1 超高吞吐率5G软基站试验平台研究开发研制开发可规模扩展、可灵活配置、以通用处理器为核心信号处理单元的基站试验平台,以灵活方式支撑5 G可能的无线传输与组网架构技术验证。基站平台具备支撑1 0-1 0 0 G bp s 无线传输吞吐率速率,可 支 撑 2 56天线和超密集分布式组网计算与配置能力,并可在5-1 1 G H z 频段灵活配置,最大载频带宽为50 0 M H z。(企业牵头申报

12、,自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3.1.2 毫米波超大容量室内无线接入技术研究与验证研究物理层吞吐量高于lO G bp s 的毫米波无线局域网空口关键技术,包括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等核心技术,工作频率4 2-4 8 G H z 及 59-6 4 G H Z。完成无线接入点和终端样机研制,进行C M O S M M I C 实现技术研究,开展组网实验验证,有效灵活地支撑未来室内超高速无线互联网业务的传输。(自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2)3.1.3 5G无线网络虚拟化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重点突破异构环 境 下 5 G 无线网络虚拟化系统构架与关键技术,实现5G 网络与现有系统在无线接入侧的深度融

13、合、信令开销显著降低、网络传输能力、以及网络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等目标。搭建无线网络虚拟化试验系统,完成关键技术验证,信令开销及异构网络间业务响应时 间 较 4 G 分别降低2 0%和 8 0%。(自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3)3.1.4 未来无线接入物理层与系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研究未来宽带无线接入安全体系架构与网络安全模型,突破面向物理层安全的无线传输技术及密钥生成技术,掌握面向未来移动通信的轻量级加密与完整性保护等无线安全认证技术等,开展无线接入安全传输和组网技术试验与测试。63.1.5 5G新型调制编码技术研究开发研究适用于5G系统的新型调制与编码技术,研究基于非正交传输的先进接收机设计

14、、导频设计、与MIMO结合等核心技术,提出针对典型场景的非正交传输技术方案。研究新型的多元域编码、超奈奎斯特调制(FTN)、编码调制联合优化等编译码技术,完成软件仿真与无线链路实验验证。4.云计算4.1 云计算关键技术与系统(三期)按 照“中国云”计算技术体系的统一部署,结合云计算核心软件和支撑平台的技术需求,重点突破混合云管理、云端和终端资源的自适应协同与融合、云服务开发与部署等云计算软件关键技术,研制相应系统或平台,并在典型领域开展示范应用。下 设3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3年。4.1.1云计算应用服务开发环境关键技术及平台针对云计算应用服务的特点,研究云计算应用服务开发环境的体系架构,应用的

15、开发模式、应用运行时、在线开发与交付、动态调度、一键式部署、在线维护与演化、服务质量保障、以 及 多PaaS平台的迁移等关键技术,研制面向典型领域的PaaS平台。所开发的平台需要支持主流网络应用编程语言(如:HTM L.PHP、JSP、Java、ASP等),可支持1万以上用户的同时开发活动,支 持5万个以上应用同时运行,并具有管理30万以上应用的能力。4.1.2基于中国云产品的混合云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混合云体系结构和统一管理模型、跨云的应用程序及迁移、跨域的资源部署与调度、多种类云管理框架接入与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制混合云管理系统,构建私有云支撑内部业务,构建公有云开展对外服务。构建7的混合云要

16、深度集成中国云产品,验证并提升互操作性和实用性,建成自主可控、可复制推广的中国云计算系统解决方案和技术体系。示范应用场景需体现典型的混合云需求;应用规模要求单个私有云的用户不少于5万、私有云的总数不少于2个;性能要求私有云到公有云的业务扩展速度比非混合云模式快1倍以上。4.1.3云端和终端资源自适应协同与调度平台研究应用软件按需消费云端和终端资源的自适应软件体系结构、应用代码及其执行在云端和终端之间的动态迁移、应用数据在云端和终端的分离访问、存储及一致性保障、云端和终端资源协同管理、遗产应用的自动化重构与混和组装等关键技术;研制运行支撑平台和工具,可自动重构Java应用,终端计算密集型应用重构

17、后在WIFI和3G网络环境下性能均提升10倍以上、终端电量节省20%以上,云端计算密集型应用重构后云端负载 降 低20%以上,平台可支持十万应用实例的并发运行。构建验证性示范应用。5.国家宽带网5.1 新一代大容量百T光传输与千户光纤接入系统设备研制与示范针对我国未来宽带网络的需求,研究大容量的新型城际、城域光传输以及光接入系统关键技术及核心设备,构建示范网络。下 设3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3年。5.1.1支持百T千公里标准单模光纤传输的城际干线光传输设备研制及示范研究大容量光传输在新型调制格式下的容量和距离极限,研制总容量不 低 于100Tbps、在标准单模光纤上传输距离大于100公里的新型大

18、容量光传输原型系统;搭建实验平台,完成实验验证。研究高频谱效率的光学8滤波、高性能光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制总容量不低于50Tbps、在标准单模光纤上传输距离大于2000公里的大容量光传输系统,搭建工程示范网,完成两个典型城市网络传输示范。(企业牵头申报,自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5.1.2支持百G百公里传输的超低成本城域光传输设备研制及示范研究单偏振、单探测器接收技术,突破带宽超过30GHz的低成本调制和探测关键技术,设计高集成度、低成本的100G单偏振、单探测器传输模块;研制传输速率不低于lOOGbps、传输距离大于100公里的新型低成本城域光传输系统,搭建工程示范网,完成典型城市网络

19、传输示范。(企业牵头申报,自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5.1.3支持千户接入的大容量光纤接入网设备研制及示范研究千户接入的大容量光纤接入网技术、低能耗的调制解调处理技术,设计用于超密集波分复用接入系统的用户侧光传输模块,研制每用户速率不低于千兆(IGbps X用户数不低于1000的新型大容量光接入系统,搭建示范网,完成典型城市光纤接入示范。(企业牵头申报,自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5.2新型动态可信网络关键技术和验证针对我国互联网在安全可信方面面临的重大挑战,研究动态可信的网络体系结构、编址与路由体系。下设3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2年。5.2.1地址驱动网络关键技术和验证针 对IP v

20、 6互联网在安全可信、服务质量、移动管理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以IP地址的管理和使用为驱动,研究和设计充分利用IPv6巨大地址空间、充分利用报文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字段、充分利用I P地址多重语义的地址驱动网络体系结构。支 持I P地址的自动跳频,支持基于源地址和9目的地址的二维路由,支持分等级的可信路由寻址体系。攻克关键技术,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进行规模试验验证。5.2.2大规模编址与路由关键技术和验证针对当前国际I P v 6互联网环境下大规模活跃I P地址及其路由问题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解决大规模路由的可扩展性、自愈性、可信性和高效性等核心问题,提出可扩展、快收敛、可信任、高 效 率 的I P v

21、 6新型编址和路由方案,攻克关键技术,进行试验验证,参与制订新的国际标准。5.2.3拟态安全构架网络关键技术和验证研究拟态网络安全的理论体系,形成主动防御的安全机理;研究可定义、可重构、智能感知和主动变迁的拟态网络安全体系架构;研究拓扑结构、路由、环境、软件等网络要素的主动变迁关键技术、变迁策略和协同机制;研究拟态安全网络设备的关键实现技术并研制原型样机;实 现3种以上自动变迁机制和策略,提 交1套动态策略路由机制,可以满足3种以上典型业务的不同安全等级需求;搭建基于原型样机、仿真千个节点级别以上的拟态网络安全验证系统,开展网络攻防测试,提交相关测试报告。5.3未来一体化网络关键技术和示范针对

22、未来互联网、无线移动网络和空间网络一体化组网及综合应用需求,开展面向用户的多功能、多体制以及多服务融合的一体化网络体系架构设计,研究相应的关键技术,搭建关键技术验证演示环境。下 设1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2年。5.3.1未来一体化网络关键技术和示范研究支持互联网、无线移动网络和空间网络相互连通有效融合的一体化网络体系架构,提出满足陆地、空中、太空和海洋等各类用户应用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互联互通、随遇接入的一体化网络架构方案,完成相10关仿真研究,进行关键技术验证、评估与示范。5.4媒体动态自组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面向海量媒体内容多元化消费的需求,通过可表示、可处理、可信赖的方式将多源/元媒

23、体进行动态组织,并通过多网协同方式进行高效内容分发,在系统架构、内容处理和服务体验方面完成一批动态媒体关键技术和应用系统的研发,为广大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视听媒体服务,促进信息消费。下 设 3 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3 年。5.4.1媒体内容的动态自组织及封装技术研究媒体内容的动态自组织技术,从多个维度动态组织媒体内容,形成媒体内容自演进技术体系。研究动态内容封装技术,可基于用户需求动态更新媒体元素,实 现 100TB以上多元数据的多源互联,形成动态媒体封装的系列规范与系统。5.4.2 动态媒体的多元适配与耦合技术针对异构网络的媒体传送及多终端泛在化内容消费需求,研究基于异构内容的网络适配和

24、终端适配的媒体动态耦合技术,通过多元媒体内容的多源同步、动态广播、混合传送控制,形成一套可以支撑动态媒体应用的规范,研制满足异构内容接入及多终端应用的两种业务设备,动态广播010Mbps耦合可配置,提升未来媒体智能化服务质量。5.4.3 动态媒体业务支撑平台与应用示范研制动态媒体业务支撑平台,实现多源内容采集、转化和元数据结构化管理,支持媒体与用户、媒体与媒体、媒体与网络、媒体与终端的内容动态耦合,实现用户体验驱动的内容封装和多网多屏自适配发布,形成动态耦合的业务支撑能力,提 供 1 万小时动态媒体内容,面 向 100万以上用户开展应用示范。(企业牵头申报)115.5真三维视频关键技术研究与先

25、导验证面向未来我国建立真三维电视系统的需要,研究真三维视频的获取、表示、压缩和显示技术,建立实时真三维视频先导验证系统,为我国率先形成真三维电视体系奠定技术基础。下 设 3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2 年。5.5.1 真三维视频实时获取与生成针对近景对象展示、舞台演出、体育比赛等典型电视场景,研究密集视点采集、单视点及深度同步采集、多视点及深度同步采集、多视点三维模型生成、透镜阵列采集等多种模式的真三维视频生成技术,开发真三维视频实时获取和生成系统。5.5.2 真三维视频紧凑表示与高效压缩研究适应传输网络条件的真三维视频紧凑表示方法、真三维视频高效编码技术,并起草相应编码标准;研制真三维视频实时编解

26、码器,实现八路全高清立体视频实时编码、支持视点选择的实时真三维解码。5.5.3 真三维视频连续视点实时合成与先导验证提出从稀疏参考视点合成任意中间视点的算法,开发实时视点合成工具;研究平面视频和双目立体视频到真三维视频的转换生成技术;集成本主题支持的至少一种真三维显示方案和一种超高清裸眼电视产品,建立真三维视频实时获取、编解码和显示的端到端先导验证系统,并提出面向健康舒适观看的真三维视频质量评价体系。6.信 息 安 全6.1 云计算平台的可信与可控技术及其支撑系统针对目前的云计算平台有可能被恶意利用及云服务提供商不被信任的问题,研究云计算平台的可信与可控安全支撑关键技术,及其可信服务和安全监测

27、工具,实现和构建基于可信可控技术的云计算安全支撑平台,12达到对云平台可信性的第三方评估能力以及对利用云平台作恶的检测、管控和审计功能,并面向在中国落地的国内外主流云平台,研究相应的第三方示范系统,并完成示范验证。下设5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3年。6.1.1 面向第三方的云平台可信评测技术研究从第三方角度如何验证、审计和评测云平台的可信性。包括:可信评测模型与体系结构,面向第三方的云平台可信证据收集,云平台可信性远程验证与审计方法、协议,云平台可信评测方法的定量分析、测试和评价等。6.1.2 云计算环境中恶意行为检测技术研究面向云环境的恶意行为监测技术,云平台问责和追溯技术,虚拟机自省技术V M

28、 I(Virtual Machine Introspection),数据主权边界检测技术,面向云环境的取证技术等,防止或及时检测云平台被恶意利用。6.1.3 基于信息流的云安全追责、管控技术研究以数据安全为中心的多粒度全程式信息流追责和管控技术。实施程序级、系统级、网络通信级三层管控,研究从系统历史访问控制日志、已有策略中挖掘安全标记的方法。研究信息流控制策略的形式化验证技术,实现策略分析的自动化,通过分布式信息流控制、信息流跟踪、主体能力控制、权限传播控制等方法。6.1.4 云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研究在云提供商不完全可信的条件下,如何既能保证租户数据的隐私性,又能利用云平台的计算和存储能力。研究

29、基于密文数据的索引、访问和搜索技术,隐私感知的混合云数据存取技术,基于功能加密的密文计算技术,面向云环境的密文数据共享和分发技术等。136.1.5 云安全的可信服务及其示范应用研究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云计算模式下,如何给用户提供可信的云服务。研究基于管理权限细分的可信云服务技术,基于可验证计算的云计算可信性检测和验证,云提供商和租户互可信的系统记录和重放技术,云服务合同SLA的合规性检测技术,虚拟机可信迁移技术等。针对典型云计算平台的实际使用场景,通过示范应用进行成果验证。14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本次征集项目执行期限均为3年;装置、设备等产品研究开发类要求企业牵头申报,自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

30、1:1。1.生物制造与制品1.1 生物大数据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下 设5个研究方向。1.1.1生物大数据标准化和集成、融合技术研究组学数据、医疗数据和健康数据集成融合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组学、医疗和健康数据信息模型与集成引擎,研究基于国内外标准规范的消息、文档等接口实现技术,基于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和高吞吐量传输技术。1.1.2 生物大数据表述索引、搜索与存储访问技术重点突破生物大数据资源描述和并行访问技术,构建生物大数据高效索引和可靠可扩展存储管理系统,基于语义的生物大数据资源检索、生物医疗数据关联搜索等关键技术,建立生物大数据资源搜索与获取服务系统。1.1.3 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疾病

31、大数据处理分析与应用研究分别针对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疾病,集成电子病历、图像影像、临床检验数据等多类型数据(覆 盖50万以上个体人群,总数据量50TB),开展医疗大数据的处理、存储、分析、应用研究,为提高重大疾病的诊治水平提供大数据支撑。151.1.4 基于区域医疗与健康大数据处理分析与应用研究选择覆盖100万以上个体人群,总数据量不少于100TB的区域医疗与健康数据,通过处理、存储、分析、整合,构建面向健康服务的知识库及支撑平台,并提供应用服务。1.1.5 组学大数据中心和知识库构建与服务技术集成包括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数据,总数据量不少于100TB,至少60%以上的数据提供对外访问,重点突破

32、个人基因组可视化技术,组学注释与疾病风险评估技术,建立组学大数据知识库及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平台。1.2 有机酸生物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下设5个研究方向。1.2.1 有机酸高产菌株选育技术和装置开发研发广谱、高效的新型微生物细胞转化技术及装置,转化效率比电转化仪提高10倍以上,开发高通量突变菌株筛选技术及单细胞分选装置,成本和效率比传统技术改善1个数量级。1.2.2 有机酸生物合成途径构建与优化技术以衣康酸、丙酮酸、3-羟基丙酸、苏氨酸等生产菌株为研究对象,系统改造有机酸合成过程,构建高效生物合成途径,开展生物合成途径的组装与优化技术,构建4-5种产量高、转化率高的有机酸生产菌株。1.2

33、.3 有机酸生物催化剂的分子修饰和改造技术针对a-酮戊二酸、a-氨基酸(氨基丁酸,叔亮氨酸,正缀氨酸等非天然氨基酸)产品生物制造,开发酶分子的修饰和改造技术,提高目的酶的活性、稳定性、底物/产物/有机溶剂耐受性等催化特性。建立酶催化生产有机酸中试应用示范,实现产物浓度100g/L,底物转化率95%,产16品综合收率80%。1.2.4 有机酸发酵过程关键参数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开 发3-5种细胞密度、底物及代谢物在线检测装置,研制氧利用率、二氧化碳释放率和呼吸商等在线计算系统,开发有机酸发酵过程多参数在线检测和控制系统。相关技术和装置应用于3种以上有机酸生产,生产效率提高15%以上。1.2.5 有

34、机酸高效分离技术和装备研究开发针对葡萄糖酸、长链二元酸,研究开发高性能分离膜规模化制备技术、发酵分离耦合技术,研究开发新型结晶技术、智能化电渗析器和结晶装备,实现葡萄糖酸生产中酸、碱使用量较钙盐法减少80%以上,长链二元酸生产强度大于2.0 g/L-h,建立产业化示范。1.3 生物质合成气的快速气化与生物转化下 设3个研究方向。1.3.1 生物质合成气的生物转化研究针对合成气生物转化能力低、转化品种少的问题,选育以合成气为原料转化合成乙醇、丁醇、生物聚合物的高效微生物菌株,研究生物质合成气的发酵工艺,实现中试示范。1.3.2 生物质快速催化气化关键技术研究针对生物质气化制备合成气能耗高、效率低

35、的问题,研究物料混合、微波辅助催化气化、气化过程控制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实现中试示范,减少半焦和焦油副产品,显著提高生物质的气化率。1.3.3 生物质合成气的气体回收和净化技术研究针对生物质合成气能源与化工利用的需求,研究生物质合成气的气体回收和净化工艺,实现合成气的高纯度和热量的循环利用,完成技术集成,17建立示范线。1.4 人与动物细胞非接触式识别关键技术与装置研究下 设3个研究方向。1.4.1 人与动物血液样品差异性光谱特征数据库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测定人及常见常用动物不同状态的血液样品参数(元数据),建立相应数据库,实现以综合指数方式区分人及常见常用动物不同状态的血液样品,建立可区分人及常见

36、常用动物不同状态的血液样品的相应数学模型。1.4.2 超连续谱激光技术的研究基于非线性光纤技术和全光纤熔接技术,形成超连续谱激光技术,达到光谱范围400nm-800nm,输出功率2W,功率输出不稳定度小于1%。1.4.3 人与动物细胞非接触式识别装备研发采用衰荡光谱与透射光谱技术等方法,开发用于非接触式人及常见常用动物血液样品的识别装备,达到2分钟内检测一个样品,识别率高于95%。1.5 疫苗产业化共性技术和装备研发1.5.1 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2013年指南补充征集内容,拟支持一个课题)建立基于多尺度参数相关分析及代谢流分析的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优化策略,建立基于流场特性与细

37、胞生理代谢特性的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过程放大技术;研制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装置,积极开展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主体设备设计制造,建立符合GMP标准生产的50L-500L-3000L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装备系统,开发GMP标准的各类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装置技术及GMP标准模块化车间设计。1.6 营养化学品生物合成技术1.6.1 抗氧化类营养化学品生产菌的系统优化(2013年指南补充征集18内容,拟支持一个课题)进行抗氧化类营养化学品合成的微生物育种,提 高 辅 酶Q 1 0、虾青素等发酵水平,优化发酵工艺与分离精制工艺,降低发酵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抗氧化类营养化学品发酵生产的产业化示范。

38、1.7药食同源生物资源挖掘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1.7.1 肠道微生态关键技术研究(2 0 1 3年指南补充征集内容,拟支持一个课题)集成消化系统疾病的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开展肠道菌群临床功能研究、移植的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研究,研究开发用于肠道炎症性疾病防治的肠道微生态制剂。2.医学科技2.1再生医学前沿技术与应用研究下 设5个研究方向。2.1.1组织再生型系列3D打印技术和装置研究可手术台旁实时组织缺损扫描技术和装置,可复合细胞进行打印的植入型医用生物材料组合,活性细胞和生物材料打印技术和装置。可同时打印两种以上细胞,存活率7 5%以上。2.1.2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重大疾病治疗方法研究利用核

39、酸酶靶向修饰,针对白血病等重大疾病开展治愈疾病的新型治疗方法研究。2.1.3干细胞多能性特异标志物挖掘与利用研究研究可临床应用的干细胞在表观遗传水平及转录水平的分子标记和关键调控单元,挖掘特异的多能性标志物,针对成体干细胞及胚胎干细胞,分别确定3-5个鉴定关键标记物,建立完整的可应用于临床的干细胞判定19标准。2.1.4 小分子诱导获得多能性干细胞关键技术开发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人体细胞重编程,获得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种子细胞,建立病人特异的CiPS细胞系。2.1.5 引导组织再生的智能生物材料技术研发新一代符合临床标准、可缓释细胞生长因子,具备定向调控细胞和诱导特定组织结构再生的智能材料技术体系和

40、产品,开展临床研究。2.2 单细胞操纵、测序与实时成像技术应用研究下 设3个研究方向。2.2.1 单个活细胞内实时动态三维成像新技术及装置研究开发单细胞表型原位鉴定、俘获及测序样品制备的集成装置,单个装置通量不少于10个单细胞。2.2.2 单细胞精确操纵与基因组测序新方法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研究建立单细胞水平上的精确操纵和控制技术,实现对于癌症病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癌症组织中肿瘤干细胞、实体肿瘤中微小转移灶的准确分离,准确率达到95%以上。2.2.3 单细胞精确操纵与基因组测序新方法在生殖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建立单细胞水平上的精确操纵和控制技术,全基因组完整染色体的单倍型解析,单个生殖细胞(精子

41、,卵细胞)及胚胎单细胞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定量分析,应用于遗传疾病的诊断和筛查。2.3 脑神经功能重塑及临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下 设5个研究方向。202.3.1活体多尺度结构成像与功能识别关键技术与装置研究发展新一代无标记多光子成像技术和大脑功能网络调控关键技术,构建活体双光子激光成像系统,实现神经功能区和病灶识别。2.3.2高分辨率光遗传调控新技术与新器件研发构建脑片层次高时间分辨率膜电容膜片钳记录平台,实现对突触传递全过程重要环节的实时检测,开发新型感光蛋白及多点光刺激器件,优化时间与空间分辨率参数,实现精确调控大脑神经环路并建立新型疾病治疗手段。2.3.3神经损伤后重建的周围神经移位新技术开展

42、诱导脑和外周神经良性互动与功能重建和中枢代偿技术研究,研发针对重症颅脑损伤的意识恢复电磁刺激技术以及感觉-中枢反应-运动通路有效重建技术。2.3.4脑神经多模态定量化关键技术制定脑神经多模态的数据采集与数据库规范化标准,开展脑神经多模态量化分析和识别、功能重建评估关键技术研究。2.3.5视神经炎诊断、视神经功能评价设备的开发研究具备客观化和数字化特点的功能检查技术与设备,研制客观暗适应功能检查设备、动态视觉检查设备、客观视力检查方法、色觉对比敏感度视力设备、动态瞳孔运动检查设备等。3.青 年 科 学 家 专 题凡符合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前沿生物技术主题、医药生物技术主题、现代医学技术主

43、题、工业生物技术主题、生物资源与安全技术主题的研究内容均可自由申请(不受本指南已发内容限制)。申请内容应聚焦创新和发展生物与医药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型和新工具。课题研究内21容应突出原创性,优先资助具有良好前景的研究项目。申报要求:青年科学家专题以课题为单位申报;课题负责人应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年龄不超过35周 岁(1979年1月1日之后出生);每个课题的申报单位为1个;除课题负责人外,课题参加人员不超过4人(含4人);课题负责人及课题参加人员投入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得少于9个月/年,第一轮申请表须经依托单位盖章方可生效。申报方式:课题申报采用两轮申报的形式。第一轮申报:由课题申请人在生物和医

44、药技术领域内自由申报研究方向,申报材料按照 青年科学家专题第一轮申请表要求填写,包括课题名称、申报人姓名、承担单位、申报人有效联系信息及研究目标和内容,总字数不超过800字(仿宋四号字,1.25倍行距)。截止时间为3月20日。电子版发送至,盖章纸质版快递至: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政策协调处收,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4号 楼(邮编:100039 k第二轮申报:通过第一轮评审的课题申报人将被邀请进行二次申报,按 照863计划管理办法要求的格式填报完整的申报书,并进行答辩评审,择优支持。22新材料技术领域1.半导体照明1.1 高效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技术研发下 设2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3年。1.1

45、.1 LED系统可靠性及可控寿命技术研究开展芯片及封装级光、电、热、机械失效破坏的机理研究,搭建可控寿 命LED产品及系统可靠性预估平台,建立材料、器件、灯具及系统失效分析模型和数据库,寿命预估精度误差15%,为可控寿命LED产品开发及制定可靠性评价标准提供技术支撑。1.1.2 新型低成本LED光源模组技术开发高生产效率的新型衬底外延及芯片技术,研 究LED基板材料技术与芯片/基板三维电热连接技术,突破晶圆级白光封装、芯片尺寸封装等新型低成本封装技术,为半导体照明产品进一步降低成本提供技术支撑,LED光源模组光效1401m/W,显色指数大于80。(企业牵头申报)2.稀土材料2.1 先进稀土材料

46、制备及应用技术下 设2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3年。2.1.1 高浓度CO转化用稀土改性催化材料面向化工行业中的高浓度c o高效转化问题,研发高活性纳米耐硫变换稀土催化剂与净化剂,在CO浓度 40%条件下实现CO转化率90%,形成百吨级规模以上催化剂生产能力。232.1.2脱硫脱硝耦合一体化稀土关键材料研发多功能高丰度稀土超微孔陶瓷催化材料,烟气深度除尘和脱硫脱硝耦合一体化装置PM 2.5捕集率 95%,在温度 100C条件下脱硫脱硝率50%,烟气处理成本低于1元/m)(企业牵头申报)3.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3.1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下设3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3年。3.1.1 小丝束

47、聚丙烯庸碳纤维高模化关键技术以国产小丝束聚丙烯腊碳纤维为基础原料,突破高温石墨化关键技术,在年产十吨级以上装备上制备出高强高模碳纤维,拉伸模量540GPa(离散系数43%)、拉伸强度)4.02GPa(离散系数45%)、断裂延伸率)0.8%(离散系数46%)。3.1.2 聚丙烯庸碳纤维规模应用技术开发重点支持拉伸强度3.5GPa、拉伸模量230GPa及以上的国产低成本碳纤维在能源、交通、工业等民用领域的复合技术和规模应用,CCF-1/CCF-3级国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价格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碳纤维年用量不低于1000吨。(企业牵头申报)3.1.3 高强高模碳纤维检测评价技术及应用验证建立高强高

48、模碳纤维的检测、应用评价体系,向应用单位提供每批次不小于100公斤小丝束高强高模碳纤维的编织/预浸产品,完成检测标准编制和高强高模碳纤维特征指纹的建立,实现初步应用验证。4.高品质特殊钢4.1 海洋工程用特殊钢关键技术24下 设2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3年。4.1.1 海洋平台用高强韧特殊钢及复合板开发开发海洋平台用高镒高强韧中厚钢板和全轧制钢/钛复合板,中厚钢板屈服强度6 9 0 M Pa、断面收缩率2 0%、冲 击 功(-4 0 )8 0 J,复合板厚度3 5 0 0 m m、界面结合强度1 9 6 M Pa,配套焊接材料的焊绛强度、耐蚀性能与母材匹配。4.1.2 海洋建筑结构用不锈钢筋材料

49、开发开发耐氯离子腐蚀用高强不锈钢钢筋,钢筋屈服强度5 00M P a、强屈比)1.10、延伸率)25%、耐 蚀 性P R E N 30,开展相关服役性能评价及应用研究。5.高性能膜材料5.1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的规模化关键技术下 设2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3年。5.1.1 分子筛催化剂清洁生产用膜材料与应用技术面向石化行业分子筛催化剂清洁生产需求,研究腐蚀性环境下的高性能低成本膜材料、高装填密度和高电流效率膜组件,开发膜法分子筛催化剂清洁生产新工艺,建成千吨级催化剂生产示范,实现水回用率 9 5%。(企业牵头申报)5.1.2 面向溶剂循环利用的蒸气渗透膜与应用技术针对化工溶剂循环利用问题,开发高装

50、填密度的蒸气渗透膜和大型组件的一次成形密封技术,形成膜与精用耦合的溶剂循环利用工艺,建成万吨级溶剂循环利用示范装置,膜组件装填密度 200m 2/m 3,节 能30%以上。256.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应用6.1 第三代半导体集成封装技术下 设1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3年。6.1.1 高密度封装工艺技术与关键材料开展与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相关的晶圆级三维封装技术和高密度封装关键材料研究,开发高密度封装用基板材料、微纳米互连封装材料与工艺,研发高性能、小型化智能电源模块,转换效率 90%、工作温度20(TC,满足电力电子、高速通信等领域的应用需求。7.纳 米 材 料 与 器 件(在 9 7 3 计划纳米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