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057985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PDF 页数:64 大小:10.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pdf(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专题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一、文言文翻译注意“五看”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 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五看:一看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 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 省 略 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

2、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如:(2004福建)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译 文:(你)想 要 的(东 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2004广东)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 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以上两例中,“何请”和“奚以”都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译出。又如:(2004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译 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此例中,“有见暴如是叟者”,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只有弄明白了句式才好下手。二看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如:(2002上

3、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译文是: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要翻译好这个句子,须弄清“奇”字是意动用法。又如:(2003全国)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是: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 从。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还 有:(2004湖南)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译 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句中“全,和”名,一个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是名词用作动词,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得准确得体。三看通假现象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1、音同形似;2、音同形异;3、音近形似;4、音近形异;5、音异形似。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

4、0个左右,平时注意了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如:(2002上海春季)知者创 物,能者述焉。译文是: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 承(传 述)。这句话考查的重点是对“知”和“焉”的理解,如果不了解“知”字的通假现象,就丢失了一个得分点。乂如:(2004青海)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译 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2004江苏)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译 文: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青海卷中“裁”就是通假 字,通“才”,理解为“只,仅仅”。江苏卷中的“少”通

5、“稍”,理解为“稍 微,稍稍”。如果对通假现象不了解,句子就很难翻译正确。四看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的考查近几年在文言文客观题中时有考查,并且多以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出现。2001年全国题考查了“反间、南面、鼓 噪、扰乱”,2002年北京题考查了“穷困”,2003年北京题考查了“具有”等等,2004年则拓展到了主观翻译题中。(2004天津)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译 文: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句中的“意气”一词,就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意气”来翻译,否则失当。五看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就考了这样一个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就考查了“其之

6、谓也”这个固定结构。(2004湖北)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译文: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句中“无以”就是一个固定结构。常见的固定结构有20多种,笔者认为以下儿种需特别引起注忌:如何、奈何、若何,译为“对(把)怎么办呢”?如:若楚惠何?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何为、何以为、奚以为 译 为:”还要干什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要渡河干什么呢?得无乎、无乃乎 译为:恐怕吧”?如: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庸乎、其乎 译为 难道吗”?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难道我中国果真是老大吗?二、文言文翻译“六字经”2002年 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

7、式,改为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两条,分 值 为5分。2004年高考将再增一条,共三 条,大 概 为8分。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 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综观两年高考以及平时练习,这已成为学生的拦路虎。加强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是刻不容缓。那 么,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呢?文言文要翻译要忠于原文,沟通古今。忠于原文,就是原文中每一个字都要落实。如2002年北京卷“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除了语气词“也”外,都要落实。可译

8、成:“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沟通古今,就是根据古今语言差异的实际加以妥善处理,可概括为“留”、“删补”、“调”“换”、“贯”六字。“留”,就是保留不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 名,人名、官名、帝号、年 号、器物名、度量衡 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2002年全国卷“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李将军”。“删”,就是删略。例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人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J去,造成错 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 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

9、,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 只 表 示 停 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 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 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 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补”,就是根据现代语言习惯或表达需要作必要的添补。一是省略的添补。文言文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连词、量词的现 象,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加以增 补。如:权 以 示群 下,莫不响震失色。(司 马 光 赤壁之战)译 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

10、”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 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 见。译 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 共 去 了 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二是内容的添补。在翻译 时,有 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语意更顺畅,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吾王庶儿无疾病与,何 以能鼓乐 也?(庄暴见孟子)翻译时,就要在“何以能鼓乐也”前加“不然”,语意才衔接。“调”,就是调整语序、句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习惯,对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语序调整。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1、。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这个句子翻译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儿例翻译均是不妥的。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12、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2、(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3、先帝不以臣卑鄙。译成:先 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这三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 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换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例2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换为“才罔7T o例3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

13、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贯”,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文言文中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有些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要意译。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行了。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补调 换),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

14、用“意译”。三、文言文翻译五法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 确。“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对原文词语的保留、替换、增 补、删 除、调整,下面简介几种常用的方法:一、保 留专有名词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 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例 如:庆 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 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

15、郡 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二、替换差异词语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例 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 为: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 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有的词感情色彩

16、发生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今指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三、增补省略成份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补出省略的主语。如“未至,道渴而死”(夸父追日)译为:(夸父)还没到,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了。2、补出省略的谓语。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译为:环绕滁洲城四周的都(是)山。3、补出省略的宾语。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便 邀 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4、补出省略的量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

17、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5、补出省略的介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译为:天下的人苦(于)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四、删除无义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译。主要有以下情况:1、删掉句首句尾的语气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 为:作 战,是靠勇气的。又如“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译为:技艺也真神奇啊!2、删掉句中表顺接的连词。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3、删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译为:我惟独喜爱莲花在污泥

18、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五、调整特殊语序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 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主要有以下情况:1、调整主谓倒装的语序。如“甚 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调整宾语前置的语序。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译 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调整定语后置的语序。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 为: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4、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为: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

19、往往是儿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四、文言文翻译九法保留法专有名词、国号、年 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 如: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越王”是官名,“勾践”是人 名,“会稽”是山名,翻译时保留不变。全句可译为“越王勾践退守在会稽山上”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全句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补充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份。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 告(之)以事。(鸿门宴

20、)动词 告 的后边省略了代词“之,全句可译为“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奔驰到刘邦的军营,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荆州之民附曹 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动词“逼”后边省略了介词“于,全句可译为“荆州的百姓依附曹 操 的 原 因,是 被 他 的 兵 势 所 逼 罢 了”删 除 法删 去 不 译 的 词。例 如:夫 晋,何 厌 之 有?(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夫”是 发 语 词,译 时 应 删 去。全 句 可 译 为“晋 国,有 什 么 满足 的 呢”鹏 之 徙 于 南 冥 也,水 击 三 千 里。(逍 遥 游 )之 位 于 主 语 和 谓 语 之 间,取 消 句 子 的 独 立 性,不 译,应

21、删去,句 可 译 为“鹏 鸟 飞 往 南 海 时,激 起 的 水 花 达 三 千 里。”替 换 法翻 译 时 应 把 古 词 换 成 现 代 词。例 如:而 翁 归,自 与 汝 复 算 耳!(促 织 )-“而”“翁”“汝”应 分 别 换 成,你”“爹”“你”。全 句 可 译 为“你 爹 回来,自 会 和 你 再 算 账 的”邦 分 崩 离 析 而 不 能 守 也。(季 氏 将 伐 颛 臾 )“邦”应 换 成“国家”。全 句 可 译 为“国 家 四 分 五 裂 而 不 能 好 好 把守“调 整 法文 言 文 中 变 式 句(谓 语 前 置、定 语 后 置、宾 语 前 置、介 宾 结 构后 置 等

22、)较 多,翻 译 时,这 些 句 子 的 词 序 需 要 调 整。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全句可译为“古人没有欺骗我啊。”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儿人欤?(五人墓碑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全句译为“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吏,中国这么大,能 有 儿 人 呢?”选择法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 译,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 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兵”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五条:a.兵器;b.士兵;c.军队;d.军事;e.战争。这 个 句 子 用a项

23、最恰当。全句译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旗帜”。去今之墓而葬焉,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去”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四条:a.离开;b.废 除;c.距离;d.前 往。这个句子用C项最恰当。全句可译为“距现在修墓并将他们安葬在这里,那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灵活法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译为“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可译为“借助船只远行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六王毕,四海 一。(阿房宫赋)“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 词 全 句 可 译 为“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固定法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

24、译法。例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无乃与”是固定格式,译为恐怕吧”全句可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 吧?”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之谓也”是固定格式,译为“说 的就是吧!”全句可译为“大概说得就是李将军吧?”意译法文言文中的比喻,借 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直译)用武力来统绐各国.(意译)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已有.(意译)在实际运用中,上述九种翻译的方法往往要结合使用,要注意各个不同方面的要求,才能辩清词义,译出忠实原文、表意明确语言而又通畅的好句子来。五

25、、文言文翻译十注意一、注意保留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地名、人名、物名、官职名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留下来,不必翻译。例如:(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2004年上海卷)译文: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人呢?(2)乃遗黑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2004年辽宁卷)译文:于是颁赐给王黑铁券,说只要荆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本州剌史一职。句中的“尧 咎繇”是表示人名的词语,句中的“铁券”“刺史 是分别表示物名、官职名的词语。上述词语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二、注意增补原文如果是一些省略句,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补充完整。例如:(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26、2002年全国卷)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皆为(他)竭尽哀悼。(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河南、河北等地卷)译 文: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句(1)中“知 与 不 知 的 后 面 省 略 了“之(代李广)者(的人)“,“为的后面省略了“之(代李广广;句 中“处”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就”,后面省略了宾语“其(代孟尝)上述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均应注意补充完 整。三、注意一减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文言虚 词,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删除。例如:若有见暴如是叟者,

27、又必不与也。(2004年上海卷)译 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句中的“也,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应予删除。四、注意对换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古词,翻译时应注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例如: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译 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石头。句中的古词“终日”在翻译时应注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整天”。五、注意选择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义词,翻译时应注意从其众多的义项中选 择 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例如: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福建卷)译 文: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句中的“已”是多

28、义词,共有五个义项:取 消,停止;(2)已经;太,过分;(4)语气词,同“矣”;(5)通“以。在上述义项中选择义项(1)最恰当。六、注赫用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语,翻译时应注意正确判断它的活用类型。例如:(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年全国卷)译 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2)饮酒于斯亭而乐之。(2004年湖南卷)译 文:在这个亭子上喝酒并以此为乐。句中的“廷”“面”属名词作状语,应分别译为“当廷 当面”;句(2)中的“乐”属 意 动 用 法,应 译 为“以为乐”。七、注意通假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通假 字,翻译时应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例如: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

29、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 夕。(2004年甘肃、青海等地卷).译 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给或周济亲 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饭食。句中的“裁”是通假字,通“才”,应译为“仅仅”。八、注意固定原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例 如:(1)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译 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 之。(2004年江苏卷)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句(1)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句(2)中的“为所”是固定格式,表示被动。九、注意调整原文是

30、一些特殊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例如:(1)欲而得之,又何请焉?(2004年福建卷)译 文:想要的东西已经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2)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004年浙江卷)译 文: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句 中 的宾语“何”前置;旬 中 的介宾短语“于其族”“于其友”作状语后置。上述倒装句式应首先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十、注意意译原 文 中 如 果 含 有 借 代、借 喻 等 修 辞 格,翻 译 时 应 注 意 采 用 意 译方 式。例 如:甚 矣,乌 纱 之 横,皂

31、 隶 之 俗 哉!译 文:官 吏 的 专 横,衙 役 的 粗 俗 太 过 分 了!句 中 的,乌 纱,用 了 借 代 修 辞,其 本 体 是“官 吏”翻 译 时 应 意 译 为“官 吏”而 不 能 直 译 为“乌 纱 帽”。六、文 言 文 翻 译 技 巧文 言 文 句 子 翻 译,是 学 习 文 言 文 的 主 要 训 练 方 法 之 一。它 可 以让学生 在 翻 译 文 言 文 句 子 中 积 累 文 言 词 语、感 受 古 代 汉 语 习 惯,更重要的 是 准 确 理 解 原 作 内 容。根 据 实 践 经 验 积 累,我 认 为 翻 译 文 言文有以 下 技 巧。一、录“录”,就 是 把

32、 文 言 文 句 子 中 不 必 翻 译 的 词 抄 录 下 来。文言文中不 必 翻 译 的 词 大 体 分 两 类:一类 是 特 殊 名 词,如:人 名、地 名、官名、年 号、日 期 等;一 类 是 与 现 代 汉 语 意 思 相 同 不 必 翻 译 的 词,如:山、石、高、远 等。例 句 :“元 丰 中,庆 州 界 生 子 方 虫,方 为 秋田之害。”(梦 溪 笔 谈)句 中“元 丰”是 年 号,“庆 州”是 地 名,“子方虫 是害虫名,“秋 田”与 现 代 语 意 思 相 同,均 不 必 翻 译,抄录即可。二、释“释”,就 是 把 需 要 翻 译 的 词 加 以 解 释。这 些 词 大

33、致 分 两 类:类 是 与 现 代 汉 语 意 思 相 同 但 要 翻 译 的 古 代 汉 语 词,这 一 类 词 很 多 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句:“今子欺 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 在、这”。要做到这一 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三、补“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例句:“便舍船,从口入。

34、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 点)四、添“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例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 前加 是。例句:“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五、册U“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例句:“通计-舟;为人五

35、;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 第 个 即 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六、调“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句:“屠 惧,投以骨。”(狼 )句 句 投以骨”是“以骨投

36、”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 它)七、文言文翻译常见八种失误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的学生译 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 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 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学生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在文言文中凡

37、是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用翻译。3.该增添没增添,没有的却要增添。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原句并没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这一内容。这属于没有却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误。4.省略成分没译出。例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文却没译出。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8、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了错误。6.以今释古。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7.不理解互文见义。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正确的译文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八、高考文言文翻译指津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把对语言表达形式的

39、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综合考查的有效手段。这类考查既可以采用客观性的选择题型,也可以采用主观性题型,直接要求考生翻译句子或语段。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均采用选择题。但2002年起则改由考生直接翻译,分值也由3分增至5分。笔者有这样的体会:翻译文言文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因为心里边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够说出来,嘴上能说出来不等于笔下能够写出来,它还涉及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我们认为,高考题型的变化,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阅读能力,有利于促进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而言,也意味着试题难度的

40、提高。为帮助考生有效地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特作以下几点提示:(一)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册IJ、增、调、变。1.留,

41、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2.册IJ,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3.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4.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 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5.变,

42、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 面)风平浪静”。(三)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文的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例如:2002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必须翻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 不 熟 知(他的人),都 为(他)竭尽哀悼。”译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文意增补的。而原文中“及”“尽”两字,应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算落到实处。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

43、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从高考的特点来看,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命题者一般来说总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如上文所举“波澜不惊”的例子。(四)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啬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1

44、#,J回。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五)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儿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

45、。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六)专门训练从课文抓起。要能在高考的文言文翻译题上少失分,不做一些专门训练显然是不行的。训练的题目不在数量多而在质量高,训练题就从课文中选取。原因是,课文经过反复诵读,文意几经揣摩,已经读通读懂,谙熟于心了,关键就是语言转化工作了,也就是用现代汉语把心中的感悟忠实地传达出来。

46、这样的训练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做,比随便拿出一段文本让学生翻译要强得多。其中道理很简单:因为心里明白的尚且不一定译得出来;那么心里不明白的就一定译不出。先从熟悉的语段、句子着手翻译,做到信、讲究达、追求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自然能摸索到一些翻译的诀窍。凭借这些诀窍再去翻译生疏一些的文 句,恐怕也可驾轻就熟了。在平时文言文的翻译练习中,学生们常常会表现出“眼高手低”,许 多人往往自以为文意知晓,就不屑于落笔翻译,这种态度是必须克服的。文言文翻译并非易事,确实需要踏踏实实地训练一番,切不可等闲视之。九、文言文翻译“三要点”文言文翻译在今年的高考中所占分值从以往的5分提 高 到8分,赋分的提高也使

47、高三师生对它的关注程度随之增加。如何做好这一题成为高三师生文言文复习中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文言文翻译要求遵循“信(准 确)”、“达(畅达)”、“雅(文 采)”的原则,这即是复习目的又是考试要 求,要想做到这三个字,必须在细处做功,从深处挖掘,我个人认为,在指导学生做此题时有这么儿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翻 译 应 由 整 体(语 段)到 个 体(语 句)。许多学生接触到文言翻译题时,往往急于求成,凭着自己对该语段中出现的实词和虚词意义的一知半解盲目下笔,造成失分,其实 大 纲 中 规 定 的120个 实 词 和18个虚词几乎全部存在一词多义现象,仅凭某句话中该词出现过的义项去翻译所有使用该词的

48、句子,正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即使你能够掌握翻译对象的所有义项,也还存在一个选择问题,以什么来选择?以文段的意义和具体的语境来选择最准确的义项。这就要求学生在翻译前要首先清楚文段写了哪些人和事、人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作者在文段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倾向、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问题。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要求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有同学在训练时译为“这是李将军说的吗?(译成问句,其为代词)”“李将军说的是他吗?(其与李将军构成复指,谓后省略之)”,误译为 问 句(见到问号),产生许多新解,都是由于没有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看这个 句 子(前面讲得非常清楚是“传曰”,怎么可能是李将军所说呢?)2、

49、翻译要有针对性,要抓住翻译要点。同一次考试要有针对性一样,文言文翻译的命题者在命题时也同样有针对性,细读高考评分标准就会发现把文句大意翻译出来有时也不一定能得满 分,因为整句意思只占设定分值的一部分,另有一部分分值体现在对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 上,如前面所举“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其”,仅仅知道它能做代词是不够的,还要译出它做副词时的“大概、恐怕”的义项,除了实词和虚词意义这一要点之外,还有很多可以称之为文言翻译要点的东西,如某些使用了比喻义的词语,”会猎、更衣、藩篱”等;某些意义固定的习惯用语,“下车、乞骸骨”等;通假字的考查,2000年上海春招”竟不索其直”等;考试大纲中明确不考的词类活用、

50、简单句式等,它们也有变相出现的可能。3、重视对翻译结果的检验。、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来检验翻译的结果是否通顺。我经常在阅卷过程中碰到这种情况,关键词翻译对了但全句并不通顺,也 即翻译结果成了一个病句。这种情况促使我要求学生做完这类题目时用辨析病句的标准来检查这个句子,避免错出在最后。、代入检验。数学上有一种确定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的方 法,就是把结果代入题干中进行检验,文言翻译同样可以这样做,翻译的结果是否准确,回到原文中是最好的检验办法。以上纯属管窥蠡测,不足为训,敬请各位行家里手批评指正。十、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文言文句子翻译除了涉及到语法和词义的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以及特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