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儒家经典选读讲义《论语》选讲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儒家经典选读讲义《论语》选讲一.docx(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_归纳总结汇总_-儒家经典选读学而篇第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融)注: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周代的制度规定,公侯伯子男为五等爵位,其中“子”是五等爵位之一;因 此,能称为子,是具有肯定身份的表现;顾炎武日知录中说“周制,公侯伯 子男五等之爵,大夫虽贵,不敢称子;春秋自僖文以后,执政之卿始称子;”如 周王辅臣有称刘子、单子者,齐国就有高子、国子者;王朝生称子,没配谥称 公,列国生称子,没配谥亦称子;此其别也;(汪中述学别录)“其后匹夫为 学者所宗亦得称子,老子、孔子是也;”(顾炎武语)其实,在春秋时代的外交场合,往往用“吾子”尊称他国卿大夫,用作其次 人称;一些人的“字”中间,也用
2、“子”作为美称;因此,子虽然是男子的通称,但是,其中包含者对其位置、道德的尊美之意,邢疏云:“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后世同他来称谓学派宗师,也是这个道理;曰,直译为“说”;皇侃疏引用说文解字云“开口吐舌谓之曰”;邢疏也引用说文解字云“曰,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所引文字不同;段注校订为:“从口,乙象口气出也;”学,说文云:“学,觉悟也;”白虎通 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朱熹注云:“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 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时,以时,按时;作为副词成分;皇疏云: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二是就年中为时,三是就日中为
3、 时;一就身中者,学记云:“发然后禁,就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就勤苦 而难成”是也;既必需时,故内就(礼记 内就)曰:“六年教之数与方名,1_精品资料_-第 1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学书记,十三年学乐、诵 诗、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二就年中为时者;王制(礼记 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春秋是阳,三就日中为时,前身中、年 中二时,而所学并日日休息,不暂废也;习,说文:“习,鸟数飞也;”引申为重习、学习、练习、演习、实习等意;之,常说明为这,是;不亦 乎,大致是一个结构,不亦者,亦也;说,同悦;此句的关键是如何懂得“学
4、”,也就是所学何事,学的是什么内容,学的目的是什么;大抵一般人都会认为学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圣人,这是没有太多分歧的;可是,如何学为圣人,就有不同的懂得;一部分人认为,学为圣人,要从学习五 经入手,除此别无它途;因此,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研习儒家经典;另一部分人 认为,学为圣人,重在修德,如此,不但圣人的教导论著要学,而且往圣前贤的 嘉言懿行,甚至日常所接触的各类人和事,都是学习的对象;此外,学习的目的 是要成为圣人,而不是单纯的学问者,因此,学习重在实践操行,也就是强调日 常的道德实践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对“学”的懂得不同,对“习”的懂得也 就产生相应的区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一句说出了圣
5、人潜心修习的过程中,精神深处所获得的满意感,这种满意感导致一种长久的心性的欢乐;能以所学、所习为乐,在学而时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乐”,这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利益”爱好的欢乐感;为了启示人们去体会、懂得这种欢乐,圣人说“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在日常生活的欢乐之外,这种由于学而获得的精神的满意,不也是很欢乐的事吗?这种“曲折”的句法,舒缓的语调,引人深思,具有启示性;此外,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学 而知之的最高境域;能由于乐之而学之,能在学而习之、学而知之的过程中感受 到一种欢乐,表达了所学的内容和学习的心得,与一个人精神本质的符合与共鸣;2_精品资料_-第 2
6、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为人之性,莫不追求欢乐,孔子勉励人为学且学而不辍,第一从“追求欢乐”这一人性的基本倾向上来说;而且,在儒家的学说中,“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一个人的道德达到完满而且适度融洽与这个社会时所产生的性情的中和状态;因此,能体会“学而是习之”的“悦”,既和人性的基本追求相一样,又符合儒家“人学”的基本追求;既不难于尝试、实践,又不是初学浅尝所能深味其中奥义,深得其中怡悦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或说古本(鲁论语)作“友”;陆机挽歌:“友朋自远方”,汉代人注此句,多朋、友连注,说明“有作友”是有依据的;可是,陆德明经典释文和卢文弨释文考证中认为,“有或
7、作友”为非;这是文献家之间的争讼,其 实,作“有”作“友”,意思都通;朋,包咸注:“同门曰朋;”郑玄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这里所谓“朋”究竟指什么人,古注家又有不同简介;一就认为是“弟子”;由于史记 孔子世家中云:“定公五年,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 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其中“弟子至自远方”就所谓“友朋自远方来”;孟子 离娄下说子濯孺子云:“尹公之它,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说的就是尹公之它教庾公之斯射箭之术,所选的弟子也必定是“端人”;二就认为“朋”是同学,亦即同在师门受学之人;自,广雅 释诂云:“自,从也;”远,广雅 释诂云:“远,遐也;”
8、方,一般人懂得这句时,把“远方”连文;俞樾群经平议中指出,方有 结伴并行之意;所以,“方来”连文,意思是说伴侣们一起结伴而来;而“友朋”正显示,有友有朋,并非一人独来;来,广雅 释诂云:“来,至也;”表面看,这句话是说有伴侣从远方来一起商议学问,也是令人兴奋的事情;其实,将这句话联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来懂得,就意思便有更深的层面;“学而时习之”是个人独学自修的功夫,独学自然要日功月课,按时修习,不行3_精品资料_-第 3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暂辍,期间必有得之于心而悦之于性者,这样积存下去,日久月长,不但心性日益开悟明达,而且德行渐成;礼记 学记言学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
9、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高校之道;”所以,有人自远方而来,依附令德;当此之时,说明学已有成;“不亦乐乎”,岂不宜哉;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种懂得,主要是将“友”看作是“弟子”;假如将“友”懂得为“同学”;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主要是由于,古人认为:“独学而无友,就固陋而寡闻”;何况:“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就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论语述何)闻善而动,同声相求,就伴侣相聚,商议学问,较之独学冥思,既有启悟之乐,又有同群之欢,岂不“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他人,别人,众人;不知,有二解;一为不知“我”,亦即,众人或他人不知道、不懂得我,看不到我的才德
10、;二为不知“学”;亦即,他人碌碌,不知为学,或他人昏昏,学 而不解,即对所学的内容不懂得;愠,何晏注:“愠,怒也;”朱熹注:“愠,含怒意;”并且阐述说:“不愠,不是大怒,心中略有不 平之意,便是愠;”这一层意思讲得好,养德之本在养心;君子,礼记 哀公问:“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白虎通 号篇:“君子者,道德之称也;”朱熹注:“君子,成德之名;”人能成人、成德,就可称为 君子;这一句话有两种懂得,一是“古之学者为己,已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他 人不见知而我不怒也;”(皇疏)意思是说,“他人不明白、不观赏我的好学令德,我毫不愤怒,这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缘由是,为学修德之事,原来就是自己为自己,与
11、他人知与不知毫无关系;所谓:“学在己知,不在人知,何愠之有;”(尹氏)因此,朱熹认为,人在为学之初,便要有此不要人知之心;“己为学之4_精品资料_-第 4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初,便是不要人知,至此而后真能不要人知尔;如锤炼未得非常成熟,心固有时 被其所动,及到此方真能人不我知而不愠也;”二是:“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导之道,如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就是在教授别人的过程中,有人不能解悟所教授的内容,不为此而心生愠怒;假如稍有愠怒之心,就不冷淡厌弃某人,就不能心平气和温颜启示,必定训斥急躁,此非但不能接引某人,反倒会拒人于千里之外;然而,如此何以称为“君
12、子”呢?由于“君子”不求全批评于一人,因此容人有所不知,容人有所后觉;而且,君子雅量而容众,不急不迟,行于可行,止于可止,循循 善诱,诲人不倦,如何能愠怒于人所未知;王衡论语驳异:罗近溪谓:“愈学而愈悦,如何有厌,愈教而愈乐,如何有倦;故不愠人之不己知者,正以其不厌不倦处;”此却说得好;又,论语补疏云:“注言人有所不知,就是人自不知,非不知己也;有所不知,就亦有所知,我所知而人不知,因而愠之,矜也;人所知而我不知,又因而愠之,忌也;君子不矜就不忌,可知其心休休,所以为君子也”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
13、本与;有子,皇侃本引孔安国注:孔子弟子有如;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有如,少孔子三十三岁”(或作四十三岁),鲁人;其,刘宝楠正义云:“其,发声也;”其实,此“其”字,可看作是不定代词(someone);孝,尔雅 释训:“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贾谊道术:“子爱利其亲谓 之孝,反孝为孽;”弟,为“悌”之俗体字;贾子道术:“弟敬重兄谓之悌,反悌为敖;”而,转折,却;好,皇侃疏云:“谓心欲也”;犯,尔雅 释诂:“胜也;”说文解字:“侵也”,冒犯欺凌;上,何晏注:“上谓凡在己上者;”鲜,xi n,说文解字:“尟,是少也”;尟是正字,鲜本意是鱼名,作少义是假5_精品资料_-第 5 页,共 23 页_归纳
14、总结汇总_-借字;又有“尠”,当同是鲜字;尔雅 释诂:“鲜,寡也;”未之有也,杨伯骏云:“未有之也 的倒装形式,古代句法有一条这样的规律,否定句,宾语如是代词,这指代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务,说文解字:“务,趋也;”高诱吕氏春秋 孝行览注:“务,犹求也;”朱熹注:“务,专力也;”既有尽力追求义,又有努力培植义;本,何晏注:“基也,基立然后可大成;”朱熹注:“本,犹根也;”立,树立;道,人事所由之路;生,广雅 释诂:“生,出也;”刘向说苑 建本篇:“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诗云: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本立而道生;”因此,注家多认为“本立而道生”是古逸诗中
15、的成句,孔子引用于此;另外,从说苑所引“孔子曰”云云来看,“君子务本”以下,皆诗孔子所言,有子祖述而已;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宋陈善扪虱新语:“古人多假借用字,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云:观过,斯知仁矣;又曰:井有仁焉;窃谓此仁字皆当作 人;”王恕石渠看法:“为仁之仁当作人,盖承上文其为人也孝弟 而言;”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包咸注:“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说之,少能有仁也;”朱熹注:“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就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人欲放纵,善德消亡)鲜,xi n,少;鲜矣仁,应当是“仁鲜矣”的倒装句;6_精品资
16、料_-第 6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孔子主见君子言行,敦厚持重,甚至木讷,憎于佞口之人;与此相应,认为 巧言令色会损害仁德;由于,致饰言辞态度,不是为了掩饰内心的奸诈,就是有 所妄想,所以才甘言媚色,取悦于人;为人不能沉稳恳切,就君子不取;更有甚 者,如李林甫、李义府这类口蜜腹剑之辈,王莽等伪善欺世之徒,非但少有仁德,而且包藏祸心;然而,圣人谨慎,不说巧言令色必无仁德,而说少有仁德;也有言自巧、色 自令而德不亡者;李颙二曲集 四书反身录中云:“色庄见于应接,巧言就不止应接;凡 著书立言,苟不本于躬行心得之余,纵阐尽道妙,可法可传,俱是巧言;”认为巧言不仅存在于口头言语,而且存在于著
17、书立说之中;巧言,也未必就是有意媚众的花言巧语,而且可能是未经躬行的虚语臆说;这种懂得更加苛刻,可是也说出道学家追求修道之实的严谨态度;人能以此为念,就天下如何能如此嚣嚣嚷嚷,炫人耳目,乱人视听;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无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孔子同学曾参,字子舆,南武城(今山东枣庄市邻近)人,少孔子四 十六岁(公元前 505435);吾,广雅 释诂云:“吾,我也;”说文:“吾,我自称也;”日,每日,副词;三,有的学者主见破读为去声;表示该书多次、多次;省,视也,察也;身,广雅 释诂:“身,我也;”释名 释身体:“身,伸也,可屈伸也;”说文:“身,躬也,象人之形
18、;”为,wi,去声;谋,为人询问事务、疑难,为谋;忠,诚意以为人,为忠;朱熹云:“尽己之谓忠”;此说未必尽当;忠,实际上关系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就能尽己之实力,二就诚意为人;为斯人而尽斯力,方可为忠,但7_精品资料_-第 7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言“尽己”,于意未密;与,及也;交,有古本作“交言”;信,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字;传,有两种懂得,一就认为是“师有所传于己者”,朱熹所谓:“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二就是自为师,所传于弟子者;何晏注云:“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乎?”郭翼雪履斋笔记:“曾子三省,皆指施于人者;传亦我传乎人;传而不习,就是以未尝躬试
19、之事而误后学,其害尤重于不忠不信;”其实,这三者都是“尽己以为人而无妄”的意思,为人谋而无妄议,与人交而无妄行,为人传而无妄教,都要把自己真真实切的想法和感受说出供 人择取,假如利用人之“未知”而不尽力,甚至欺诈以渔利,就是不忠、不信;那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忠”了呢?汉代时期的学者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说:“忠,敬也;尽心曰忠;”所谓“尽心”,就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思、智 慧和精力;孟子一书中记载了梁惠王的一个故事,他说:“寡人之于国也,尽 心焉耳矣;河内凶,就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梁惠王如此 做事,自称为国尽心了;尽心做事,就是敬业的表现,也就是所谓“忠”了;如 果从这一点
20、上来说,“忠”在当今社会仍旧特别价值,我们将他转化为这样一句 话,叫做“忠于职守”;后来,宋代的思想家朱熹在注解四书的时候说,“尽己之谓忠”,就比“尽心”这个说明更进了一层;加入我们在工作中以“尽己之谓忠”为标准,那么,我们 需要仔细地体会,什么是己,己是什么?我们需要真实地感受到作为做事的主体,这个第一人称的责任者己,究竟是什么;可能,谁都会说,这个己就是“自 己”;这样的说明当然不错,但是,“自己”这个词作为人称指示,只是“己”的 表层的所指,我们需要深化地追问,“自己”作为面对现实、肩负职责、承担责任的主体,究竟有什么内在的“品质、才能和素养”是空虚的,“尽己”就成了一句空话;没有这些内
21、容,这个“己”_精品资料_-第 8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尽忠需要尽己,尽己就需要熟悉和明白自己的内在精神和才能,努力提升自己内在精神和才能的进展,这个过程古人将其命名为“诚”;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尽其心,尽己,对于工作来说,可谓尽其忠,对于自身来说,可谓尽其诚;因此,我们有一个词叫“忠诚”;就是完全地,真实地,展现了自己作为主体的真是存在和价值;诚就是一种反身查找和熟悉自我的过程,是一个承认和敬重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实现和提高自我的过程;古人在说明“诚”字时说,反身曰诚,意思是说,凡事能自反其身,就是诚;这个反是返回的意思,返 回到自身,他需要反观、反省;因此,忠诚是
22、自我的价值在奉献和制造性的劳动过程中被物化、被社会化的过程,是在社会工作的实际事物中查找、并创建自我归宿的过程;我们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做事,达到忠诚;可能有很多理由,或者是由于如不尽心尽力,那么就有可能失去这份工作,或者是这份事业是我们感爱好的,或者是这份事业的利益回报是丰厚的;实际上,这些缘由之外,仍有一个很重要的愿意,那就是我们全部的工作都是为人的,我们做事尽心尽力,是由于我们知道,做事是为人服务的;就是曾子说得,“为人谋”的;无论是进行物资资料的生产,仍是目前进展势头正健的服务业,仍是政府公务部门,最终都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从事生产设计、产品开发,仍是从事销售商贸,都是为别人涉及、举荐、倡导
23、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因此,都可以看作是“为人谋划”;相对来说,为人谋划的专业性越强,责任就越重大,也就越需要从业者有“尽心尽力”的意识,有一种忠诚、诚信的意识;由于当事人对自己面临困难,对如和满意自己的需求缺乏足够的判定,因此需要向专业人士求助,甚至完全托付给专业人士代理;于此可能会产生冲突的是,一种平常的日用品和生活需求,随着科技和服务规范的进展,越来越专业化,复杂化,这就更加增大了一般人猎取自身日用品和生活需求的难度,弱势境况更加强化;强势的、专业化的服务,和相对弱势的、日常化的需求相与,双方合作的不对等性越来越大,于是行业欺诈就产生,于是侵害消费者利益、消费者维权的事情就层出不穷,可
24、能令人感到尴尬的是,维权也需要需求特地的代理者,产生新的欺诈;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之间的不信任感越来越大,各类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缺乏一种“为人谋而忠”的精神,社会事物在日益细密的技术操作层面逐步产生的恶性成效;9_精品资料_-第 9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15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马融注:“为之政教也;”包咸注:“治也;”刘宝楠正义云:“道本道路之名,人所循行;此政教,亦是示人以必行;”皇侃本作“导”;四书辨正引四书读:“不曰治而曰道者何?治者,法术之名;道者仁义之用;”此说不由训诂,辨析大义,过于深细,但也是一说;千乘之国,朱熹注:“诸侯之国,其地可出
25、兵车千乘;”至于千乘之国的具风光积,分别有马融和包咸两种说法,前人以为,马融依据周礼,而包咸依据礼 记 王制和孟子;马融注:“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出革车一乘;然就千乘之赋,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维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包咸注:“千乘之国者,百里之国也;古者井田,方里为井,十井为乘,百里之国,适千乘也;”敬,说文解字:“肃也”;释名 释言语:“敬,警也,恒自肃警也;”包咸注云:“为国者,举事必敬慎”谨慎;,“敬慎”连用,就敬、慎同意;敬可说明为,庄重刘宝楠正义引荀子 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
26、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事,政事;信,的确可据而无妄;节,说文解字云:“竹约也”,用以检束言行而立信;引申为节制;用,物用,财用;爱人,惜民力,养民生;一说人即“民”,防止和下文“使民以时”重复,故而言“人”(刘宝楠),另一说人指大臣,下文言民,此处言人,正见不同;(刘逢禄论语述何篇)使民以时,包咸注:“作事使民,必以其时,不防夺农务;”10_精品资料_-第 10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为国者不能无事,举事就必有物用,必动民力;是以圣人此言,谆谆以“作事”为教导;临事敬肃而有信,就可得民心,得民心就民助之,所以事 有可为,事有可成也
27、;得民心,就不能不惜民力,惜民力就不得不爱民财;国之物用,必赖民力,所以节用,就是爱民;古之民,以务农为本,务农之 人,必假天时而有功,就其耕耘收成,不行暂废,是以凡有修筑都邑城郭之 事,治兵振旅,蓃苗狝狩之举,必待农隙;仅此“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便发挥出很多道理;1、6 子曰,弟子入就孝,出就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就以学 文;弟子,对父兄而言,有年幼义,有后生义,此处泛指年纪幼小之人;论语中,入就 ,出就 ,是一个句型;又,古代的礼制,儿童八岁以后,就出居外宫,有保、傅训练;礼记 内就篇:“异为孺子室于宫中;”又云:“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大戴 礼记 保傅:“古者年
28、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由于孩童八岁方可受教,受教就居于外宫,是 以言“入”就孝,“出”就悌;又古人以为,人生三年,方可免于父母之怀 抱;此后四五年,即人七八岁前,起居衣食,无非父母照料,方父母是赖;所以,孟子有云:“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当其七八岁后,离居外舍,就需师傅教导,行以孝悌之道,所谓“因弟子天性未漓而教导之;”(刘宝楠 语);就,刘宝楠正义云:“急辞也;”谨,说文解字:“慎也”;“谨于事见,信于言见”,朱熹注:“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即做事谨慎,言而有信;泛,说文解字:“浮貌;”广雅 释言:“博也;”朱熹注:“泛,
29、广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引文作“氾爱”广博之义;说文解字:“氾,滥也;”这里引申为普遍、11_精品资料_-第 11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众,庶众;朱熹注:“众,谓众人”亲,广雅 释诂:“近也;”仁,仁者;余,说文解字:“饶也;”行有余力,此处所谓行,有多种说明;其一认为,所行之事指的是以上所言的“入就孝、出就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云云;弟子以此数事为本,力行不辍;如有余力,就学其他;其二认为,所学当指古时幼教所学内容;礼记 内就:“十年学书计,天天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文,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邢疏以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也”
30、;又或以为“礼、乐、射、御、书、数”;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伴侣交,言 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何晏注:“弟子卜商也;”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或说是温人,温为卫邑;后尝居魏,为魏文侯师;贤贤,前一个贤字为动词,后一个贤字为名次,刘宝楠正义云:“谓于人之贤者贤之,犹言亲亲、长长也;”古注有云:“上贤 字犹敬重也,下贤 字,谓贤人也;”易色,有多种说明,其中色,或解为“女人”(邢疏),或解为容色;其一,邢疏云:“改也”;是以易为改;那么“贤贤易色”一句的意思就是说“人多好色,不好贤者,能改易好 色之心以好贤,就善
31、矣;”(邢疏)其中以“色”为女色;又有古注以为,“言 如欲敬重此贤人,就当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庄敬之容;”其中以“色”为容色,态度;其二,广雅 释言:“易,如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引论语此句为证,云:“论语贤贤易色,易者,如也;犹言好德如好色也;”其三,汉书李寻传 曾引此句文字,颜师古注云:“易色,轻略于色,12_精品资料_-第 12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不重之也;”刘宝楠正义又引公羊传文公十二年传“俾公子易怠”,何休公羊传解诂注云:“易怠,犹轻惰也;”就“贤贤易色”一句的意思是,看重贤德,忽视容色;关于此句,通常会看成是子夏泛泛而谈,未必有明确的针对性;后来,陈祖范的经咫中云:“
32、此主夫妇一伦言”;“所谓在妇为嫁德不嫁容,在夫为好德非好色也;”由于,下文本别说到“事父母”“事君”和“与伴侣交”,第一句说“夫妇”,正好于此并列成文;后来,宋翔凤朴学斋札记:“三代之学,皆明人伦;贤贤易色,明夫妇之伦也;毛诗云: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此贤贤易色,指夫妇之切证;”事,事奉,供事;竭,说文解字:“负举也”,引申为尽;君,仪礼 丧服有“君,至尊也”一句,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 者皆曰君;”致,说文解字:“送诣也”,即送到、送给之义;引申为“奉献”“牺牲”之义;扬伯骏说此致
33、有“委弃”其身也;”“献纳”之义;朱熹:“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虽,广雅 释诂:“词也”;即使义;谓,广雅 释诂:“说也;”必谓,刘宝楠正义云:“深信之辞;”“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王雍云:“能行此四者,虽云未学,而可谓已学也;”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就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就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将 或至于废学;必如上章夫子之言,然后为无弊矣;”13_精品资料_-第 13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1、8 君子不重就不威,学就
34、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就勿惮改;重,说文解字:“厚也”;孔安国用“敦重”解说“重”;朱熹:“厚重;”扬子法言 修身篇:“或问:如何斯谓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轻;曰:何为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就有法,行重就有德,貌重就有威,好重就有观;”礼记玉藻:“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威,朱熹:“威武;”固,有两种说明;其一,孔安国注:“固,蔽也;”即鄙陋而不通于理;其二,坚固;“学就不固”的意思就可能存在两种讲法,第一种讲法是从正面讲,与前文“不重就不威”并列,君子为学,就能明达事理,没有暗蔽之过;其次种讲法是从反面讲,与前文“不
35、威”为并列、递近关系,同是“不重”的结果;君子不敦重其身,就非但缺乏威仪,而且所学不能牢固;主,有两种说明,其一,郑玄注:“主,亲也”;孔子于卫“主”颜帱由,于宋“主”司城贞子,亦即亦颜、司城二人为“主人”而寓居其家,此处引申为“亲”之义;其二,皇侃疏:“以忠信为百行所主,是言忠信在己不在人;”无,毋,说文解字:“毋,止之词也;”如,广雅 释言:“均也;”“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不忠不信者为友;靠近忠信之人,不以忠信不如己者、亦即论语 子张篇: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行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与
36、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 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孔子论交,必与贤者,与己之进德修业,可谓益友,不贤者,就可谓损 友;己有所长,亦有所短,人亦有所长,亦有所短;必以胜己不胜己为较量,14_精品资料_-第 14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就何其狭隘;观孔子之言,“如己”“不如己”不在其人才能如何,而在“忠信”二字;“忠信”一失,虽才有可观,毋得以为“友”;友其人者,友其德也;过,失误,过错;勿,朱熹:“禁止之词;”惮,说文解字:“忌难也;”郑玄注:“难也;”朱熹:“畏难也;”改,说文解字:“更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不改,是为过也;“过就勿惮改”,劝人改过不畏难,要有服善之心,
37、改过之勇;有过而不知,就是不明,知而不悔,就是自暴,悔而不改,就是自弃;自暴自弃,就日益沦落为恶;“过,就勿惮改”在这一就语录中,与上文所说,有两种关系;其一,皇侃疏“友主切磋,如有过失者,当更相谏诤,莫难改也”;认为这一句是何上文“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相连而谈论交友之道,在于规 劝过失而日进于善;其二,皇侃疏:“如结友过误,不得善人,就改易之,莫难之也;”意思是说,假如误结损友,就即刻改易;全句的意思,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贵,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 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改过,就终无以入德;”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尔雅 释诂:“诚也”;说文解字:“
38、谨也;”终,老死曰终;慎终,孔安国注:“丧尽其哀”;朱熹注:“丧尽其礼;”追,说文解字:“逐也”;追远,孔安国注:“祭尽其敬;”朱熹:“祭尽其诚;”刘宝楠正义引祭统云:“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就养,没就丧,丧毕就祭;养就观其顺也,丧就观其哀也,祭就观其敬而时也;尽 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下文言“民德”,就依据古语惯例,君民往往对言,所以“慎终追远”15_精品资料_-第 15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为“君”之所行;且古代的祭奠制度,多指贵族阶级内部;所以,此就语录 的意思是说,君子能仔细完成丧死之事,又能不以父祖久没于世而荒怠时祭,就化民成俗,民心归本,民风归厚;此外,又有
39、一种懂得;皇侃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宜慎也,久远之事,录而不忘,是追远也;”又引熊埋云:“欣新忘旧,近情之常累;信近负远,义士之所弃;是以慎终如始,就尟有败事;平生不忘,就人久敬 之;”前者是就人行事说,后者就人交友说;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 求之与?”子禽,郑玄注:“弟子陈亢也;”杨伯骏以为,并非孔子同学;古注往往以曾问道于夫子者,皆为孔子弟子;问,说文解字:“讯也;”子贡,郑玄注:“弟子,姓端木,名赐;”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端木赐,卫 人,少孔子三十一岁;”夫子,指
40、孔子;皇侃疏云:“礼,身经为大夫者,得称为夫子;”孔子曾为鲁大夫,故弟子以“夫子”称之;至,字林:“到也;”是,广雅 释言:“此也;”邦,说文解字:“国也;”闻,说文解字:“知闻也”;与闻也;抑,朱熹:“反语词;”刘宝楠云:“更端之辞;”温,刘宝楠以为假借字,本字为“昷”,说文解字:“昷,仁也;”温字,本是水名;尔雅 释训:“温温,柔也;”指颜色柔和,态度温顺;良,心善;恭,尔雅 释诂:“敬也;”说文解字:“肃也;”俭,说文解字:“约也;”16_精品资料_-第 16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让,说文解字:“攘,推也;”“让,相责让也;”刘宝楠曰:“谦让、揖让字当作 攘;今经典以假 让
41、 为攘;”夫子之求之也,非主动探问,而是人君知夫子之五德,愿意以告知;就夫子以不求为求;其诸,何休注公羊传桓公六年“其诸以病桓与?”云:“辞也;”以“其诸”为语气词;杨伯骏:“皆表示不愿定的语气;黄家岱嬹艺轩杂著说其诸 意为 或者,大致得之;”大致,“其著与?”是一表示估计询问的句型;异,说文解字:“分也;”乎,于;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尔雅 释诂:“存也;”观,尔雅 释诂:“谛视也;”志,尔雅 释诂:“意也;”“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有两种说明;一为观其子之志与行;由于,“父在,子不得自专,故观其志而已;父没,乃观其行;”(孔安国
42、注)亦即,当父在时,子当从父,不得自专自为,所以,观其在心之志;父没,其子当独立,自主行事,故观其所作所为;二为其子观其父之志与行;宋代范祖禹说:“人子于父在时,观父之志而承顺之,父没,观父之行而继述之;”杨循吉云:“宜作人子之观其父解,父在时,子当观其父志之所在而曲礼之,父没就父之志不行见,而其生平行事尚有可记者,就即其行事而取法;”清代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孔子之言,论孝乎?论观人乎?以经文可谓孝矣 证之,其为论孝,不论观人;”前人评判“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用“观于无形,听于无声”,可谓得视听之妙;17_精品资料_-第 17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
43、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行行也;礼,古代政治、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繁体字为“禮”;包括的内容,有所谓五礼、八礼之说;管子中概括说:“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属有体,谓之礼;”朱熹说:“礼,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就也;”用,说文解字:“可施行也;”和,说文解字:“龢,调也;读与咊同;盉,味也;和,相应也;”和,是指行 为安静、顺达、和谐、无碍,礼记 燕仪:“和宁,礼之用也;”周易系辞:“履以和行”,履为履卦,古人有云,“礼者,履此也”;可见,礼、履意近;“和 行”,即用礼节制、和谐行为;刘宝楠说:“礼主于让,故以和为用;”先王,古代为后世制礼的圣人;斯,
44、邢疏:“此也;”美,尔雅 释诂:“善也;”小大,有二意;其一指大小之事;其二指大小之人;由,邢疏:“用也;”尔雅 释诂:“自也;”此句说无论大人、小人,大事、小事,都须依礼而行,按,有以“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为一句者,有以“小大由之”上属,与“先王之道,斯为美”为一句,而“有所不行”下属,与“知和而和”为 一句者;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行行也;礼兼有两种功能,一为节制,二为调和;所谓“有所不行”是说,但知 依礼节制,不知用“和”,是以事有不行行者;所谓“礼胜就离;”(礼记)所以,马融注云:“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行从也;”古注以为,此章合礼、乐而言,礼为节文,乐
45、为和声,所以,以“乐”说明“和”;程颐说:“礼胜就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就流,故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行行;又有认为,礼以“节”为体,“和”为用者;范氏曰:“凡礼之体,主于18_精品资料_-第 18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敬,而其用,就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如 有子,可谓达礼乐之本矣;”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 宗也;信,皇疏:不欺也;近,说文解字:“附也;”义,皇疏:“合宜也;”复,有二意;其一为“反覆”,何晏集解:“复,犹覆也;”其二为践履,朱熹云:
46、“复,践言也”;扬伯骏先生谓之举例左传以证之;何晏集解云:“义不必信,信非义也;以其言可反覆,故曰近义”;意思是说,符合道义,未必能守信;坚守约信,未必就符合道义;信与义,不必 兼得;但是,假如其言可以复验,就其信近于道义矣;这是一种懂得;言可不必信,而以合义为先;孟子所谓:“大人者,言不必信,唯义所在”;前人以为,“信而不和于义”,当以尾生抱柱为例;所以,“信近于义,言可覆也,”就又可以有两种说明:其一,“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得话就能 兑现”;(杨伯骏)朱熹说:“约言而合其宜,就言必可践矣;”其二,约言和 道义相比附,就言有可覆之理;不必踁踁然守小信而负大义;“义不必信”,邢疏以春秋为例;“
47、晋士匄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仍”;恭,朱熹云:“致敬也;”谦恭;远,广雅 释诂:“离也;”耻辱,说文解字:“耻,辱也;辱,耻也;”包咸说:“恭不和礼,非礼也;以其能远耻辱,故曰近礼也;”意思是说:做事能敬重、谦让,却不合礼,就是非礼之事;但是,能敬重、谦让,就足可以远离耻辱之事,故曰“近于礼”;虽曰非礼,却近于礼;这是一种懂得;朱熹说:“致恭而中其节,就能远耻辱矣;”刘宝楠说:“敬重近于礼以行之也;否就,虽敬重于人,不能中礼,或为人所轻侮,而不免耻辱;”那么,依照刘宝楠的说明,“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的意思是说:能依于礼而19_精品资料_-第 19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行敬重之事,
48、就可以远耻辱矣;杨伯骏先生取此说;因,有两中懂得;其一,孔安国注:“因,亲也”;朱熹,“因,犹依也”,都是亲近之义;其二,以为“因”是“姻亲”之“姻”的省文;宗,古注懂得为“敬重”,朱熹注:“宗,犹主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意思是说,靠近那些值得靠近的人,亦即在挑选靠近之人时,没有偏失,没有失选良人贤士,也没有误交不良与不肖,就其人可亲可敬;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饱,说文解字“猒也”;刘氏正义:“猒者,足也;”居,刘氏正义云:“说文解字:凥,处也;从尸几,尸得几而安也;居,蹲也;二字义别,今经传解假居 为 凥;”敏,孔安国
49、注:“疾也;”就,靠近,跟从;有道,郑玄注:“谓有德者也;”正,郑玄注:“谓问其是非也;”杨伯骏:“匡正,端正;”抑或有“求证”之义;焉、也已,刘氏正义:“助语之辞;”孔子之言,不是否定食饱和居安,而是在否定“求饱”和“求安”,一就日日以“求饱”“求安”为事,就何暇顾及学业与道;郑玄注:“无求安饱,学者之志有所不暇也;”朱熹云:“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正是这个意思,主要从时间和精力上说;另一种懂得是从人生的追求和志向上说,人生当有大理想、大追求;如仅仅追求衣食所安,就其人不足称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好像“敏”和“慎”是相对而言的反义词,其实不然,敏有疾、速义,“敏于事”就是说应对日常
50、事物,需要快速灵敏,不迟滞拖 沓;二就是反应灵敏,能应对事变,特别是能快速发觉、认知、接受、应对新事物;此外,“敏”不是单纯的“快速”,而且有“颖悟”的一面,假如单纯说“疾于事”,就不但可能失之莽撞冒失,而且可能失之肤浅、偏颇,不20_精品资料_-第 20 页,共 23 页_归纳总结汇总_-能一击即中,深化要害;“敏于事”兼有“颖悟”之义,就不但反应快,而 且能“洞悉”其理,举无废事;“慎于言”不是不言,也不是说话迟慢、吞吐;而是重在敬口,不任凭 说话,不说无关的话,防止无节制的说话,所谓不失言,不高声,不窃议,不私语,不危言耸听、也不漫不经心,不随声附和、也不哗众取宠;其次,说话要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