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两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两篇) 一、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楚,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二、学习本文胜利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积存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四、领会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以按“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争论过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给
2、我们做出了典范,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明确目标 1.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楚,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2.学习本文胜利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积存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4.领会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 三、根底学问的积存与训练 1.以下各句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A.摄乎大国之间 ni B.风乎舞雩 y C.夫子哂之 chn D.冠者五六人
3、 gun 2.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D) A.居则曰 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B.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C.且知方也 方:义方,道义。 D.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写作。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A.因之以饥馑 因:继,接着。 B.舍瑟而作 作:发作。 C.春服既成 既:既然。 D.其言不让 让:使。 4.以下各句中“如”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C)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如或知尔 B.求,尔何如 C.如会同,端章甫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下面对加点词词义推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子路率尔而对 求也为之 鼓瑟希,铿尔 夫子
4、何哂由也 A.一样,也一样 B.不同,也不同 C.一样,不同 D.不同,一样 6.与例句中“以”字用法一样的一句是(C) 例:加之以师旅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也 C.为国以礼 D.以俟君子 7.下面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C) 例句:风乎舞雩 A.如会同,端章甫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8.下面这个句子的正确翻译是(B)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A. 由做这件事,比它三年后,可使每人更有士气,并且知道方法。 B. 我治理它(国家),等到三年以后,就可以使那里的百姓英勇善战,并且懂得为
5、人的道理。 C. 由来治理它(国家),要用三年的时间,可以让每人有士气,并且知道策略。 D. 我来做这件事,比三年后更使人有士气并且懂得作战方略。 9.以下译文翻译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A. 我比你们年纪都大,不要因此受拘束而不言。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你们将怎么办呢? B. 我比你们大一两天,不要老用我的说法。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你们将怎么办呢? C. 我比你们年纪都大,没有人用我了。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么为什么不去呢? D. 我比你们大一两天,不要老用我的说法。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
6、),那么为什么不去呢? 四、课文分析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第1段)。 这一局部,孔子向学生问志。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柔自谦的话消除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制造一个轻松、亲切、活泼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气、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的确是一位高超的教师。 其次局部(“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可分四个层次。 第1个层次(“子路率尔”“夫子哂之。”):这一层次,写子路述说己志。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既是示意性的批判,又不伤其自尊。 第2个层次(“求,尔何如?”“以俟君子。”):这一层次,写冉有述志。他“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抱负实现礼治,要等
7、待君子帮助才能办到。 第3个层次(“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这一层次,记述公西华述志。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 第4个层次(“点,尔何如?”“吾与点也。”):这一层次,写曾皙述志。孔子对曾皙予以赞扬。 这一局部,是写子路先答复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冉有的答复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的答复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马上说明态度。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妙图景,正是儒家所憧憬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地,集中而形象地表达了儒家的政治抱
8、负。孔子对他的话特别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局部(“三子者出”文末)。 这一局部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教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足的,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孔子是一个宏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们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特别公平。他关怀学生,爱惜学生,对每个人的状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怀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
9、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练习”二、三。 【背景材料】 一、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见,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始终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宏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
10、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孔子的有关思想主见 1.孔子主见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标准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好
11、像周礼是千秋不变的标准。晋国铸了刑鼎,他锋利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竭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缺乏。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见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符合“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12、4.孔子主见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见仁。孔子的“仁”的根本精神是教人依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拟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见天命观。孔子主见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
13、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见“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三、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由于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由
14、于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常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假如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准备怎么办呢?” 子路不加思考地答复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害,加上内部又有饥饿,假如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英勇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答复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假如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超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答复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情愿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
15、见天子时,我情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答复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季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
16、,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莫非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假如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领悟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 体会孔子的思想。 3、 把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 、文言学问积存、学法探究。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见 一、 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
17、假如人类在21世纪还想连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需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才智。孔子作为一个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宝。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旧有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舞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日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书标题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见礼治,鼓舞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18、”。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
19、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全文构造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三、重点字 拼音俟,音s 莫,音m 甫,音f 哂,音 shn 相,音 xing 铿,音kng 沂,音 y 喟,音 ku 雩,音y 冠,音gun 实词留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留意它的用法。留意特别句式的句子。 重难点解决过程。 鼓舞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解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忙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摄:课文解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异较大,不宜并选,
20、选前一个义项即可。因之:之,指代师旅。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 否认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复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不吾知也否认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 如,假如。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准备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 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把握重点学问: (一)、翻译下面句子,留意句子挨次和现代汉语不同 1、
21、 不吾知也 2、 毋吾以也 3、 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留意句式特点 1、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 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 何陋之有?(陋室铭) 5、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6、 唯利是图(成语) 查找规律和方法 :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古代汉语的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 以构造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留意加点的词 1、 吾一日长乎尔 2、 乎大国之间 3、 异乎三子者之撰 4、 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
22、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留意“尔”的用法 1、 子路率尔而对曰 2、 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留意“如”的用法 1、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假如 2、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 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留意“方”的用法 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学问 1、 不以法规,不能成方圆:方形 2、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留意“与”
23、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学问: 1、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 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赐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留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练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殊要留意关键词。 1、 居则曰:“不吾知也。” 2、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 方六七
24、十,如五六十。 5、 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6、 何伤乎? 7、 吾与点也。 8、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五、学生争论: 1、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 依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1、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肯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当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 2、 全文可以依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其次段(从“子路率尔
25、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完毕):写孔子评志。 六、思索并答复: (1)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详细分析孔子的形象。 学生沟通作业 中的问题答案并发言。师生明确。 1、 子路:有理想,坦诚,性格也比拟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状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精彩。言谈之中,语气非常确定。由此可见其理想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常与孔子也比拟接近,所以说
26、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索的状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虚心慎重,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力量的估量非常慎重。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量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开以君子自居,他先虚心一番,说“非曰
27、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虚心,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足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当更重要的工作。 3、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忱而又严格的教师。开头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消除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常发牢骚的话,既激
28、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判(由于孔子主见“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留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即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怪,仍急躁地诱导、热忱地鼓舞。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4、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理想,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原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理想,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冲突。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盼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进,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附: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之(以其言不让) 如或知尔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