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战神 文档编号:8794276 上传时间:2022-03-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1 一、主题思想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 二、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

3、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段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被压扁的沙

4、子的段落结构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

5、,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四、说明顺序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

6、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五、说明方法要理解这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 首先是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 其次是作比较。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

7、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第三是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一一分述。 六、严密准确的语言 “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

8、“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七、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2 【导学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了解有关“板块构

9、造学”和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知识。 4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恐龙无处不有,第二课时完成被压扁的沙子。第一课时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情景导入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骨骼(g)臀(tn)驮(tu) 褶皱(zhzhu)两栖动物(q) 2词语解释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受

10、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过程。 天衣无缝:比喻事件没有一点儿破绽。 繁盛:繁密茂盛。 3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籍犹太人。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文学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泰斗。代表作基地我,机器人。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朗读(多媒体播放),学生思考: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短文通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例子,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 【交流点拨】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

11、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步骤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朗读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交流点拨】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短文的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交流点拨】“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步骤四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浏览课文,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并简析。 【交流点拨

12、】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此句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课文中多处使用的设问句:“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采用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步骤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拓展延伸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

13、,请你也来一次大胆地猜测吧! 【交流点拨】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挨冻而死;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来不及逃脱而死;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第二课时学习被压扁的沙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

14、认准字形 潮汐(x)铱(y)陨(yn) 硅(gu)劫难(jinn)尘埃(i) 衍射(yn) 2词语理解 铱:一种稀有金属,银白色,质硬而脆,化学性质稳定,可用来制造科学仪器。 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指海潮。 劫难:灾祸,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听课文录音朗读(多媒体播放)思考: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交流点拨】看法:“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

15、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步骤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朗读短文,思考: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为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因为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斯石英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2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交流点拨】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作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的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

16、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步骤四品味语言了解写法 快速浏览短文,说出: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几方面比较) 【交流点拨】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

17、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灭绝是撞击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说明原因: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步骤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

18、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2拓展延伸 科学家研究事物或事理,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给你什么启发? 【交流点拨】在学习研究中,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在科学内或学科间进行沟通,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但所说明的对象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文章内容并不深

19、奥。授课过程中,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弄清“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 收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文意,通过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能够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揣摩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3、情感目标: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

20、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读和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教

21、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20xx年11月份,我国多家媒体曾转载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当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选自20xx.11文汇报)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今天,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板书文题) 设计(二):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当然

22、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囊胚胎蟾蜍脊椎两栖 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繁衍 相安无事 3、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5、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计时阅读,然后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作总结发言,以历时最短、概括

23、较准确的小组为优胜组。 明确: 1、nn pi ti chn ch j zhu q 2、繁衍(yn):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 3、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进展情况,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

24、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5、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学生精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 多媒体显示: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2、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25、”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学生思考,自主作答,如有不妥之处,另选几位同学作补充或纠正。 明确: 1、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解释和引用。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

26、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文章第二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小标题“克隆鲫鱼出世前后”显示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便于勾勒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教师对学生交流的情况作评价,对不当之处应予以纠正。 教师提示:关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应考虑如下一些内容:第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一条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以此来看,关于“时间顺序”的判断

27、是不准确的。 那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条线索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第二条线索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家们的追求精神,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四、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 生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

28、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生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生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生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选两位同学谈体会。 五、学生自由问答、质疑、释疑 学生争论的焦点在于文章最后一段。文章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这段话该如

29、何理解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完善自己的观点看法。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有关克隆的文章或上网

30、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2、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o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释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O制作课件。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 意图。 准备多媒体教学

31、平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步骤 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 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 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

32、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 问题提得不正确 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 子吗? 明确: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

33、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 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 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

34、 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本文的准确性与条理性已经看出来了。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b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 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

35、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c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拓展延伸 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明确: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

36、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 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 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 遍这篇短文。 质疑讨论 出示问题: o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 什么?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 “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 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 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

37、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 恐龙。 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 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 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 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

38、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 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拓展练习 分组自由讨论: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

39、些思维能力? 明确:(2)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佐证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5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40、: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