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T8新高考B卷语文试卷(精讲版).doc

上传人:yanj****uan 文档编号:87918388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T8新高考B卷语文试卷(精讲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届T8新高考B卷语文试卷(精讲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T8新高考B卷语文试卷(精讲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T8新高考B卷语文试卷(精讲版).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T8新高考卷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大运河文化的特质是什么?目前有“生生不息”说、“融合”说;亦有包容性、统一性、扩散性、开放性、凝聚性等解释,不一而足。以上见解在文化功能论、文化象征论的框架中展开,【1-A】既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大运河文化内涵认识角度、学术立场、学科背景及认知层次的差异,也说明大运河本身的复杂性、系统性及跨学科等特点。“千年运河、沟通南北”是大运河区别于长城、黄河的重要特点,【2-B】在“千年”与“南北”所建立的时空之中,运河“沟通”的功能最为显著。当下,(5-)大运河既是国家文化符号,又以

2、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成为一种文化标签。兼具【2-A-】运输功能、生活场域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纬中国、运通华夏”的河流,还是一种“利器明德,以厚民性”的文化。“联通”是运河人工开挖并利用自然河道联江达海以通四域的功能。封山浚川、连接江河湖海是中国传统“天下观”和帝王交通天下的文化理想。自春秋以来,各级各类政权所不断进行的开凿运河的实践,正体现了对这一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1-B】大运河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2-A-】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部分解决了集权政治的稳定性、区域地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问题,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安全。“

3、流通”是运河因联通而带来的物流与信息传播,以及进而形成的社会流动。漕运是运河最重要的流通功能。所谓“漕”者,与车运相对,“车运谷曰转,水运谷曰漕”。【2-C】与浙东运河相连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南宋逐渐取代了汉唐以来的“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了新的世界范围内的物资流通渠道。明代中后期的大运河已成为一个磁场,吸附着各层次人群作南北流动。人们利用大运河所提供的交通和通信之便打开了地方间的经济联系。“变通”指运河本体、漕运制度“穷”则变、变则通的进程及其所折射出的技术更新与观念变革。【2-D】运河的“变通”,政治层面上终以“利漕运”为目的,社会层面上则以“益平衡”为结果,同时变通本身又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

4、式和精神追求。运河的畅通既蕴含着古人人定胜天、物尽其用的积极态度,其间也有一定程度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1-C-】“融通”是河流流动所带来的流经区域文化融合的态势。大运河作为人口迁徙、信息传播、物资流通的载体,使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叠加并彼此渗透,促使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等形成日渐密切的融合。【1-C-】融通,并非指运河将区域文化融为一体,而是指其形成了“一气周流”的态势。融合并非各种元素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就会形成新的变量,而是指多元文化及运河之间融合自洽的状态。当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背景之下,“通”依然是大运河文化的逻辑起点和

5、核心特点,它所演化出的联通、流通、变通及融通的功能虽已部分发生变化,(5-)但其精神的核心要义依然可以贯通古今,万物流通带来的不仅是“扁平世界”的趋势,还有世界文明的互鉴。(5-)大运河文化以其“通”达之力,继续形塑着中华文化,推动着社会发展。(摘编自吴欣大运河的文化特质)材料二:早在五帝时期,中国就开始了河道的治理与疏通工程。(5-)河道的治理与疏通,可以预防洪水的泛滥,也为水陆【2-A-】交通和灌溉提供了便利。春秋开始,漕运的功用逐渐显现,对古代政权的巩固、军事的胜利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隋唐以降,漕运作用更加重要,甚至成为维系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命脉。运河与漕运是与古代社会各领域紧密联

6、系在一起的,对古代的都城选址、城市布局和商业发展等都有重要影响,而新的【2-A-】政治中心的建立反过来也会影响运河和漕运的发展。【1-D】元代以后,为了保障大都的物质供应,改变了隋唐以来南北大运河的具体线路,变曲为直,修建了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元大都的繁荣。并且随着大运河线路的开通,又有一批新的运河城市兴起与繁盛。而运河的开通与漕运的发展又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尤其是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摘编自方铭运河、漕运与古代中国光明日报2022年12月12日14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运河本身的复杂性、跨学科等特点导致了学者认知上的差异,正是对运河文

7、化特质认识上多元化的体现。B.从“联通”的特性与价值角度来说,大运河拉近了中国南北距离,有利于形成稳定与平衡的国家战略格局。C.“融通”是大运河所流经众多区域文化之间的融合,不是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多元文化及运河间的融合。D.元代以后,朝廷调整了隋唐以来的大运河流经路线,修建京杭大运河,主要是为了解决大都物资供应问题。【答案】C。【解析】C项,“融通是大运河所流经众多区域文化之间的融合”错。【未然已然】。根据第二段“河流流动所带来的流经区域文化融合的态势”“融通,并非指运河将区域文化融为一体,而是指其形成了一气周流的态势”可知,“运河”是形成“河流流经区域文化融合的态势”(未然)而不是“融合”

8、(已然)这一结果。态势:指事物发展的形势及状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都以大运河为例,主要阐述了其在交通、灌溉以及经济、政治中的特殊作用。B.大运河成了文化符号和文化标签,这是在“千年”与“南北”建立的时空中构建起来的。C.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有利于世界范围的物资流通,并具有强烈的磁场效应。D.从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的层面来说,运河的“变通”功能体现出政治和社会层面的考量。【答案】A。【解析】A项,材料一并没有阐述大运河在“灌溉”中的作用。【扩大缩小】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大运河“融通”功能的一项是(3分)A.东南郡邑,无水不通;天下货利,舟楫居多。

9、(运河的“流通”功能)B.泛舟山东,控引淮、湖,与海通波。(运河的“联通”功能)C.会稽天下本无俦(chu,伴侣,老友),任取苏杭作辈流。(运河的“变通”功能)D.驾船人皆大笠子、宽袖衫、芒屦,如吴、楚之制。(文化融合方面的作用)【答案】D。【解析】D项是运河在文化融合方面所起的作用,(见材料一尾段:“通”依然是大运河文化的逻辑起点和核心特点,它所演化出的联通、流通、变通及融通的功能)。A项讲的是运河的“流通”功能。B项是运河的“联通”功能。C项是运河的“变通”功能。唐朝元稹诗句。4.结合材料二,简要梳理运河、漕运与古代中国的关系。(4分)【答案】古代运河的开凿、疏浚为农田提供灌溉之便;(古运

10、河灌溉:基本功能/灌溉)运河为漕运水陆交通提供便利;(漕运古运河:基本功能/交通)运河、漕运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运河、漕运城市:其他功能/城市形成、发展)古代城市的发展反作用于运河、漕运的发展。(城市运河、漕运:其他功能/运河、漕运的反作用)(每答对一点给1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理解运河、漕运与古代中国之间的关系,首先是运河最基本的功能,那就是水利灌溉和水陆交通,然后是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其他功能,如运河和漕运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影响、对城市的选址及发展的影响。最后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城市的发展对运河和漕运的反作用。5.材料一认为运河是“经纬中国、

11、运通华夏”的河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案】古圣先贤对河道治理与疏通倾注大量心血,用以预防涝灾,并为水陆交通和灌溉提供便利;大运河既是国家文化符号,又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成为一种文化标签;大运河精神的核心要义依然贯通古今,万物流通带来的不仅是“扁平世界”的趋势,还有世界文明的互鉴;大运河文化以其“通”达之力,继续形塑着中华文化,推动着社会发展。(每答对一点给1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理解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根据材料出处可知,节选文字主要阐述的是“大运河的文化特质”(见选文标题可知)。大运河从其最初并非完全出于水

12、利和交通功能的出现到当代赋予其更丰富、多元的含义,都关乎着并且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经纬”是纵贯东西,是帝王思想体现;“运通华夏”不单单是指“运输”遍及全国,而更应该指运河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命运之间的关系。大运河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一种标识与标签。(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黄河东流去之李桥战斗 李 准自从天亮参军跟随部队走后,李麦就留在黄泛区。宋敏和几个有病的老弱同志没有走。他们化装成老百姓,一直坚持在这茫茫无际的水荡子里。宋敏和李麦住在一起。两个人相依为命,就像亲母女一样共同生活着。在水荡

13、里过日子是苦寂的,每天只看到日出日落,鸟去鸟还。她们不知道初一,也不知道十五。有时候哪一天过年也不知道。在这个环境里,李麦慢慢学会了唱歌。她唱的歌都是她自己编的。比如到了没有盐吃的时候,她就扯起嗓子唱着:“好难好难,吃饭没盐。吃水没井,割麦投镰。”去年秋天,海骡子汉奸队里两个人来赤杨岗这一带搜粮食,被徐中玉等人打死在西沟苇川里。从此以后,汉奸队不敢进苇川了。这却惊动了驻周家口的日本鬼子。日本鬼子听说黄泛区有了共产党,就从周家口调出一个小队,在黄泛区通住周家口的李桥地方,安了个据点。每天设岗放哨,切断了黄泛区通往东南的大道。去年腊月,有两个老百姓到周口卖鱼,在这儿被日本鬼子开枪打死了。从此,这条

14、路再没有人敢走。徐中玉等人也不能去周家口了。他们每天从苇川里望着大堤上那个碉堡,好像眼中扎了根钉子。黄昏时分,秦云飞和天亮等才回到红柳集。红柳集被黄河水冲走了一半,另外半条街还有一些房屋。到了营部门口,只见几个衣衫褴褛的人,并排坐在一棵倒在地上的老柳树上。一个黑脸汉子向他们走过来。他一张污黑的脸,满脸胡子。张大嘴笑着,露出一排白牙。他怯生生地说:“你是老秦吧?”秦云飞审视着他忙问:“你是?”“徐中玉。原来咱们在一个大队。”“你是老徐?”秦云飞一把把他抱住了。徐中玉一边笑着,一边抽出手擦着眼泪说:“听说咱们部队回来了,我们在苇川晕找了几天了。”李麦瞪着眼睛,看着每一个战士的脸,她要寻找自己的儿子

15、。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战士急促地走过来。“妈!”李麦听着这个声音,浑身哆嗦起来。眼前这个战上,她却不敢相认。她说:“你是?”那个战士把帽子拿掉说:“妈,我是天亮,你认不出来了?”李麦重重拍了他一巴掌,说:“你个赖种!你怎么变成了方脸了?声音也变了?”说着,她用布衫大襟擦着眼泪。天亮把她从柳树上扶下来,笑着说:“妈,你还没有变,还是那样儿。”李麦说:“唉,人都扭成麻花了!”第二天,秦云飞和徐中玉等人研究,准备拔掉日本鬼子的李桥这个据点。秦云飞告诉大家说:“现在敌人把一大部分力量集中在东南亚战场上,中原这一带敌人处于守势。据了解,开封驻的还不到五百个日本兵。李桥是通往周家口、蚌埠的咽喉要道。鬼子设在

16、李桥的这个据点非常讨厌,等于把咱们的门户封住了。所以必须把它拿掉。”为了弄清楚敌人的活动规律,由李麦每天到李桥附近观察情况。她扮一个农村老太太,每天到河边挖芦根,捡野菜,敌人的岗哨也不大注意她。经过半个月的了解侦察,弄清楚了这个小队一共只十三个人,每天早上上一次操,下午五点钟以后,总有几个日本鬼子在院子里练练单杠。中午时候,大约经常有七八个日本兵要下河洗澡。不过白天黑夜,碉堡附近总有一个站岗的,晚上在碉堡里边,白天就在桥头。李麦每天把这些情况汇报给秦云飞。秦云飞带领着几个战士,伏在芦苇里观察了两天,最后,决定就在中午时分,趁那些日本鬼子去洗澡的时候,进行包围袭击。计划决定以后,宋敏等几个女同志

17、也要求参加这次战斗。秦云飞让她们全都转移到附近苇川里,因为红柳集目标太大,说不定敌人会窜到这里来。宋敏只好跟着李麦钻到小李庄的苇林里。这天中午,天气闷热得像盖上盖子的蒸笼。天亮带着十几个战士,刚刚爬上桥北的沙岗,就被那个站岗的日本鬼子发现了。他嚎叫着,向沙岗这边开了一枪。天亮等人一直向敌人宿舍扑去。战斗很快就结束了。在清点敌人的尸体和俘虏时,发现只有十二个人,另外一名日本鬼子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秦云飞命令大家赶快搜索,可是找遍了附近的苇林草丛,都没有发现一点足迹。大家正在着急,忽然看见李麦和宋敏等几个女同志,从南边苇林边押着光着身子的日本鬼子走了过来。原来宋敏等到小李庄以后,心里老记挂着这边的

18、战斗,她们想看看怎样战斗,就让李麦把她们带到下游河边,装作在那里洗衣服。她们听到枪响,一个个正朝桥上张望,忽然看到河里钻出一个人来。“老日!”李麦这一声喊,几个妇女一齐跳下水去追赶那个日本鬼子。她们一齐大喊着:“截住他!截住他!那个日本鬼子吓迷了,被她们捉上岸来。她们把这个日本鬼子押送来后,经过询问,才知道他就是那个渡边小队长。宋敏笑着埋怨说:“把我们送到远远的地方,作战计划也不让我们知道,好像多神秘一样,结果还是我们捉住了个当官的!”秦云飞说:“这一次给你们记一大功。我向你们检讨,以后再有任务,一定请你们参加。”(节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9、)A.小说以“茫茫无际的水荡子”作为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利于下文情节的展开,也寓示着敌人已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B.徐中玉等人将大堤上的碉堡视为“眼中扎了根钉子”,不仅生动地表现出碉堡的危害大,也揭示了革命战士嫉恶如仇的心理。C.李麦听到儿子天亮喊自己后,她“重重拍了他一巴掌”,这一细节表现出一位革命母亲见到平安归来的儿子后内心的嗔怒与惊喜。D.李桥战斗之前,李麦扮做农村老太太进行半个月侦察的情节说明我军为战斗做了充分准备,周密部署,为下文取得胜利做铺垫。【答案】A。【解析】A项,“寓示着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有过度解读、刻意拔高之嫌。此处的环境描写就是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特殊的

20、场景。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红柳集,秦云飞和徐中玉“互不相识”,暗示出日军对人们的戕害,致使人们未老先衰。B.小说提及“东南亚战场”为战斗提供了宏阔的历史背景,强调李桥战斗在国际上的重大影响。C.秦云飞不允许宋敏等几个女同志参加战斗,主要是因为担心敌人流窜,可能会造成更大伤亡。D.宋敏笑着“埋怨”秦云飞,既是对秦云飞“不重用”女战士的不满,更是因为抓住渡边而自豪。【答案】D。【解析】A项,“暗示了战争对人们的戕害,致使人们未老先衰”具有过度解读【拔高主旨】之嫌,二人之所以“互不相识”一方面是因为二人分开了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写出了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和他们不修边幅

21、的豪爽性格。B项,【拔高主旨或于文无据】,“强调李桥战斗在国际上的重大影响”在原文没有信息依据且“在国际上的重大影响”有言过其词之嫌。C项,秦云飞并没有拒绝宋敏等女战士参加战斗,而是让她们埋伏在苇川以免敌人从苇川逃跑。【曲解文意】8.小说第二段讲述了李麦与宋敏二人在水荡相依为命的“苦寂”生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安排这一情节的好处。(6分)【答案】交代了战争年代环境的恶劣,侧面烘托了战争的残酷,革命者生活的艰苦,表达了对侵华日军罪行的批判。(环境上:交代场景)有利于突出李麦等人积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形象上:塑造性格)使行文节奏张弛有度,舒缓了情节发展的节奏。(情节上:推动发展)为下文在水荡展

22、开的战斗做铺垫。(结构上:预设张本)(每点给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这一概括性的情节描写看似闲笔,实则在突出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从战争的角度来说,二人在这儿生活了一年又一年,在不断地与敌斗争中推动了战争向有利的形势发展;二人生活苦寂,但作者却将其描写得充满了田园牧歌般情调,表明了革命战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后来的李桥战斗也是在这儿展开的,二人在此多年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在战斗中发挥作用;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在战争中插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的画面,舒缓了行文的节奏。9.评论认为李准“对人物的描绘

23、始终追求着传神写意的意象美,他非常注意选用最能代表这个人物思想本质和性格核心的语言来塑造人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李麦这一人物形象。(6分)【答案】李麦是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尽管着墨不多,却给读者留下了极其鲜明的印象。(总体评价1角色意义)她是留守黄泛区百姓的杰出代表。儿子参军随部队后,她留下来,掩护“有病的老弱”战士,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着宋敏等年轻人。(总体评价2典型意义)她灵活机动,虑事细心。队伍确定拔掉碉堡的计划后,她扮成农村老太太秘密侦察,摸清了敌人的真实情况。(具体评价1性格特点1)她服从安排,积极配合战斗。当宋敏要求直接参加战斗时,李麦无怨无悔地服从组织安排,配合战士们展开

24、斗争。(具体评价2性格特点2)她成熟稳重,默默奉献而不邀功。在李桥战斗中,她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并没有任何炫耀、自满的言行。(具体评价3性格特点3)(每点给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解题时需要将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与人物形象特征结合起来分析,从而体现出作者是如何使用烘托映衬等手法言简意赅地塑造人物的“意象美”的。小说中对李麦的描写每每都是只言片语,却具有点睛之功效,人物温婉、稳重、做事严谨等性格特征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塑造出来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宪宗成

25、化二年六月,大学士李贤等奏:“河套与廷绥接境原非敌人巢穴今毛里孩居处其中出没不常苟欲安边必须大举而后可乞令兵部会官博议进兵搜剿务在尽绝其总制将官与凡出兵事宜,俱预处请画。又秋禾方熟,彼必入掠。而延绥、庆、环县一带,宜推选武将一人,统步骑精兵万人守御,庶几有备无患。”于是兵部尚书王复同孙继宗等集议,以“大同总兵杨信旧镇延绥,稔知地利,宜召还京,面受成算。其陕西、宁夏、延绥、甘、凉、大同、宣府镇巡诸官,亦宜敕令整饬兵备,候期调发”。帝允所拟,遂召信还,以修武伯沈煜代之。乃敕陕西巡抚项忠、太监裴当、总兵杨信协谋征剿河套。三年春正月,毛里孩乞通贡,制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其令各边谨备之。”毛里孩不

26、得贡,渡河东侵大同。廷议杨信兵少,不足制之。于是以抚宁伯朱永为大将军,率京兵往,都督刘聚、鲍政副之。会毛里孩再上书求贡,许之。二月,毛里孩入大同界,帝命原调大同、宣府、偏头关等处搜剿河套官军,仍留各城守御。四年春二月,扎加思兰杀阿罗出,并其众,而结元孽满鲁都入河套。六年孛罗忽等据河套,边人大扰。乃敕都御史王越总关中军务,议搜河套、复东胜。越等奏言:“河套水草甘肥,易于驻札;腹里之地,道路旷远,难于守御。陕西孛罗忽、扎加思兰等纠率丑类,居套分掠,出入数年。虽尝阻于我师,然未经控衄,终不肯退。近日据我河曲,扰我延绥、宁夏,深入我平、巩、固原。近又觇我大同,逼我万全。乞命廷臣共议,得一爵位崇重,威望

27、素著者,统制诸军,往图大举。”朝廷从其议,以武定侯赵辅充总兵官,总制各路军马,搜河套。寻以疾还,遂不复举。(选自明史纪事本末议复河套)【参考译文】明宪宗成化二年六月,大学士李贤等人上奏道:“河套地区与延绥接壤,原来并不是敌人的巢穴。现在毛里孩却居住在那儿,出现隐没无规律。如果想安定边境,一定要大举起兵(攻打)然后才得安宁。请求朝廷让兵部召集官员广泛商议,进军搜寻剿灭毛里孩,一定要剿灭彻底。那些总领的将军、官员与出军的各项事务,都要预先谋划。而且秋天庄稼正成熟,敌人一定会入侵掠夺。延绥、鄜、庆、环县一带,应该推选一名武将,统领上万名精锐的步兵和骑兵防守抵御,这样大概才会有备无患。”于是兵部尚书王

28、复与孙继宗等人商议,因为“大同总兵杨信曾经镇守延绥,熟知该地的地理形势,应该召回京城,当面授予既定计划。那些陕西、宁夏、延绥、甘肃、平凉、大同、宣府地区镇守巡视官员,也应该诏令他们整理修缮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等候期限,征发调拨”。皇帝允准了他们所拟写的奏章,于是召杨信回京,让修武伯沈煜代替杨信。于是诏令陕西巡抚项忠、太监裴当、总兵杨信协同谋划征讨河套。成化三年正月,毛里孩请求向朝廷纳贡,朝廷制书写道:“没有约定而请求和议,这是敌人的谋略。让各个守边将士谨慎防备。”毛里孩没有入贡,渡过黄河向东侵扰大同。朝廷商议认为杨信所率军力少,不能抑制毛里孩。于是让抚宁伯朱永担任大将军,率领京城的军队前往,都

29、督刘聚、鲍政为副官辅助他。恰逢毛里孩第二次上书请求纳贡,皇上答应了他。成化二年二月,毛里孩入侵大同边境,皇帝命令原来调动的大同、宣府、偏头关等地搜寻围剿河套的官兵,仍然留在各个城池防备守御。成化四年二月,扎加思兰杀掉了阿罗出,兼并了他的军队,并且勾结元朝余孽满鲁都进入河套。成化六年,孛罗忽等人占据河套,边疆百姓大受侵扰。于是朝廷敕令都御史王越总领关中军务,商议搜剿河套,恢复东胜。王越等人上奏道:“河套地区水草肥美,适宜驻扎军队;河套以内的土地,道路空阔遥远,难以防守抵御。陕西学罗忽、扎加思兰等人纠集败类,占据河套分头劫掠,出入内地多年。虽然曾经被我军所阻挡,可是没有受到挫败,始终不肯退却。最近

30、占据我们河曲,侵扰延绥、宁夏,深入平、巩、固原。最近又窥伺大同,逼近万全。请求命令大臣商议,委派一位爵位崇高,素有威望的人,统领诸路大军,前往谋划大举进军。”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用武定侯赵辅充任总兵官,总领各路军马,搜寻河套地区。不久因病还朝,于是不再起兵(征剿)。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套与延绥接境/原非敌人巢穴/今毛里孩居/处其中出没不常/苟欲安/边必须大举而后可/乞令兵部会官博议/进兵搜剿/务在尽绝/B.河套与延绥接境/原非敌人巢穴/今毛里孩居处其中/出没不常/苟欲安边/必须大举而后可乞/令兵部会官博议/进兵搜剿/务在尽绝/C.河套与延绥接境/原非敌

31、人巢穴/今毛里孩居处其中/出没不常/苟欲安边/必须大举而后可/乞令兵部会官博议/进兵搜剿/务在尽绝/D.河套与延绥接境/原非敌人巢穴/今毛里孩居/处其中出没不常/苟欲安边/必须大举而后可/乞令兵部会官博议/进兵搜剿/务在尽绝/【答案】C。【解析】河套地区与延绥接壤,原来并不是敌人的巢穴。现在毛里孩却居住在那儿,出现隐没无规律。如果想安定边境,一定要大举起兵(攻打)然后才得安宁。请求朝廷让兵部召集官员广泛商议,进军搜寻剿灭毛里孩,一定要剿灭彻底。“毛里孩居”与“处其中”之间不能断开,“其中”代指河套地区,且与后面的“出没不常”无法搭配。故排除A、D两项。“令兵部会官博议”是李贤向朝廷提出的请求,

32、不是李贤下令,排除B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俱预处请画”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汶水、徂徕如画”中“画”的意思不同。B.“候期调发”与君子于役中“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期”含义不同。C.总兵,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后渐成常驻武官。D.“乃敕都御史王越总关中军务”的“乃”与“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的“乃”用法及含义均不同。【答案】B。【解析】B项,这两个“期”都是约定的时间的意思,含义相同。A项第一个“画”是谋划的意思。第二个“画”是名词“图画”的意思。C项,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

33、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结束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D项,第一个“乃”是副词,“于是”的意思。第二“乃”就是判断动词“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贤认为河套因为地缘关系而屡受毛里孩侵扰,应该大力征剿毛里孩,并派精兵强将据守,方可保得安宁。B.皇帝听从了兵部尚书王复和孙继宗等人的谏议,让修武伯沈煜代替杨信镇守延绥,诏令杨信等人征剿河套。C.毛里孩请求纳贡以图河套地区的阴谋被明廷识破,在明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他只得再次请求向明朝纳贡。D.毛里孩并非真心归附明朝,一直觊明朝河套地区,明朝想恢复行使对河套地区的主权暂时并没有成功。【答

34、案】B。【解析】B项,王复和孙继宗等人的谏议并不是“让修武伯沈煜代替杨信镇守延绥”,而是让杨信等人征剿河套。【曲解文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大同总兵杨信旧镇延绥,稔知地利,宜召还京,面受成算。【答案】大同总兵杨信曾经镇守延绥,熟知该地的地理形势,应该召回京城,当面授予既定计划。【评分】“旧镇”“稔知”“受”各1分,句子通顺流畅1分。(2)乞命廷臣共议,得一爵位崇重,威望素著者,统制诸军,往图大举。【答案】请求命令大臣商议,委派一位爵位崇高,素有威望的人,统领诸路大军,前往谋划大举进军。【评分】“乞”、“素”“图”各1分,句子通顺流畅1分。14.明朝“议复河套”的

35、难以实现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边陲之地,地理位置所限。少数民族觊觎河套水草肥美之地。总官兵因为生病而回朝。(每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由“河套与延绥接境”以及“帝允所拟,遂召信还,以修武伯沈煜代之。乃敕陕西巡抚项忠、太监裴当、总兵杨信协谋征剿河套”可知,明朝有收复河套的蓝图,但是因为该地区地处西北边陲,距离中原地区较远,朝廷难以控制。由“扎加思兰杀阿罗出,并其众,而结元孽满鲁都入河套。六年学罗忽等据河套,边人大扰”以及“河套水草甘肥,易于驻扎;腹里之地,道路旷远,难于守御”等可知,边疆地区本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希望占据

36、水草肥美之地,且部落之间常因争夺水草肥美地区而争战,加剧了明朝对边疆地区控制的难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鹧鸪天 黄庭坚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环绕折残枝。自然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无闲事,即芳期。菊花须插满头归。宜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送落晖。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阳节后蝴蝶浑然不知,依旧环绕着折剩下的菊花飞舞,词人笑其可悲。B.时过境迁,虽然秋菊未必是一夜香减,但聚后的分离却让人们习以为常。C.这首词措辞典雅,触景生情,拾取寻常风俗入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本词以议论收束,既表达了自己心志,又提

37、振了词风,使全词为之一振。【答案】A。【解析】A项,词人“笑其可悲”理解错误,在本词中,词人将“无知”的蝴蝶与“有知”的人心对比,表现了词人对时事的深刻认知。“蝴蝶”是词人赞美的对象。16.词人在下阕指出“无闲事,即芳期”。这一心态使词人在文本中呈现为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答案】做个“不知”的人。不因为时光流逝、佳节难再(节去、菊残)而愁。不做流俗之人。不会因为节后分别而疏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做率性任情之人。当乐则乐,饮酒赏花,不去登高凭吊。(每答对一点给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词人的形象特点的能力。词人通过“蜂”与“

38、蝶”、寻常“人心”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了自己不会因为时光流逝、佳节难在而感伤,不会因为分离而产生人走茶凉之感,应当及时享受美景、享受生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荆轲刺秦王历来为人称道,但北宋的苏洵却不以为然,他在六国论中认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即荆轲的这一行为加速了燕国的灭亡。(2)山水泉林是古代文人钟爱的意象,在静谧的环境中栖息灵魂是理想的生活境界,王维山居秋暝中用白描的手法描摹了这一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3)“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充满温馨的意象。古人多以此来烘托环境氛围,寄托情思,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

39、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每答对一空给1分,共6分。有错别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解析】(1)根据提供的信息,苏的观点与常人不同,表明他不赞同荆轲的这种行为,正是这种行为“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回忆教材中表达此类意思的语句,即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根据“山水泉林”这些意象,再回忆山居秋暝中提到这些意象的诗句即可。(3)回忆教材中或者课外阅读中涉及“灯”的名句即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一般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分成两大类,一类

40、是有动力的,一类是无动力的。无动力的呢,称为高超音速滑翔器,还有一类是带动力的,可以称为高超音速飞行器。有动力和无动力应该说有差别,这个差别还比较大,有动力能飞得高、飞得快,这个很好理解,无动力怎么也能飞得很快呢?其实无动力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它的动力并非完全没有,而是来自于地球的引力。地球的引力非常大,吸引着它向地表坠落,在坠落过程中,它的速度会逐渐加快。当然到了一定密度大气层之后,由于空气阻力增加,它的最大速度就会逐渐降低,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以高超音速这个状态飞行的。带动力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因技术难度要比滑翔类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要难一些,因为它既能够俯冲飞行,也能够做长时间的水平飞行或者

41、巡航飞行,那么动力装置对它们而言就非常关键了。很多的高超音速的导弹,有的是采用滑翔的方式,有的采用动力飞行的方式。但是它们有一个特点,基本上都没有弹翼,往往采用升力体这样的方式飞行。但是空天飞机虽然也能够以高超音速方式飞行,但是必须能够在机场上正常水平起降。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带动力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因技术难度要比滑翔类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要难一些,因为它既能够俯冲飞行,也能够做长时间的水平飞行或者巡航飞行,那么动力装置对它们而言就非常关键了。【答案】如果要使带动力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能俯冲飞行,也能长时间水平飞行或者巡

42、航飞行,那么其动力装置就非常重要,技术难度也比滑翔类高超音速飞行器更难。【解析】首先将划线的句子分层,找出可以做结果的部分,然后将可以作为假设条件的内容挑选出来,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连接起来即可。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答案】而是来自于地球的引力它的速度会逐渐加快由于空气阻力增加(每答对一点给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第处,根据后面“它的最大速度就会逐渐降低”可知,需要介绍“速度逐渐降低”的原因。第处,根据前文介绍的超高音速飞行器“有动力”,后面提示“地球的引力非常大”可

43、知,此处应该填写超高音速飞行器动力与地球引力之间的关系。第处,根据物理常识,物体在下坠过程中会产生加速度,因此此处填写“速度会逐渐加快”。(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须臾不可分离,离开经济发展抓生态保护是“(缘木求鱼)”,难以持续,脱离生态保护搞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贻害无穷。必须牢固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整准确全面毫厘不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生产方式转变。一方面,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增强自然资本意识,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

44、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桃花源”。另一方面,切实在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上着力,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工程,不断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奋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第一处,“抓生态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如果丢掉了这一根本目的,那么生态保护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此处可以填写表示方式方法不当无法实现目标的成语。第二处,生态保护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如果一味

45、发展经济不顾及生态保护,这是短视行为。此处填写“竭泽而渔”最恰当。第三处是要概括“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更进一层那就是“相得益彰”。21.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3分)必须牢固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整准确全面毫厘不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生产方式转变。【答案】第一处,搭配不当,“牢固把握理念”,不能说“把握理念”,而应该是“树立理念”,动宾搭配不当。改为“牢固树立理念”。重复累赘,“完整准确全面”与成语“毫厘不爽”表意相同,删除“毫厘不爽”。【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查找与修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抓主干

46、,看画线的句子主谓宾是否齐全,搭配是否恰当。其次看修饰成分,有没有修饰不当。再结合常见的语病,甄别并修改。2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桃花源”。【答案】排比,用整齐的句式强调了“抓生态保护”带来良好效果。借代,用“桃花源”的美好意象代指生态效益对百姓生活环境的巨大影响。(每答对一点给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首先要指出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分析这种修辞手法产生的表达效果;然后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这组句子之间的关系。这几个句子详细地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对百姓生活

47、带来的巨大影响。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十年,弹指一挥间。2012年,党的十八大隆重召开,10年来,我国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玉兔登月、天宫实验舱建成、C919翱翔蓝天等等,我们实现了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勇毅前行、成就辉煌的十年。这是自信自强、充满韧劲的十年。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那些承载着喜悦、希望和感动的年度时刻,唤醒你我心中的时代记忆。我们见证着着十年的发展,每一个感人的瞬间都留下了世代的烙印,包括我们的成长。以上材料对我们成长有何启示意义?结合这10年科技发展的杰出成就,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材料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这一时间段内国内发生的巨大变化为素材,举凡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民生等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10年来,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前行,我们抗击疫情,有着最美逆行者;我们上天入地,将红旗插到太空;我们脱贫攻坚,摘掉了千百年来贫困的帽子:我们保护生态文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项项伟大的工程昭示着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蓬勃的生机。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福,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