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篇1 科学备考 造就卓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序篇1 科学备考 造就卓越.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金版教程高考总复习物理(新教材)物理高考试题的特点与趋势随着新课程和高考改革的全面实施,新形势下的高考已经实现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导向”的转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针对这些特点调整我们的复习策略,才能让我们的努力“有的放矢”。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高考试题中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和趋势值得我们在复习过程中重视。一重理解轻记忆诚然,物理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和规律。但我们如果只是简单记忆而缺乏准确、全面的理解,在面对高考试题时就会感到茫然而造成失误。例如图所示,在铁芯上、下分别绕有匝数n1800和n2200的两个线圈,上侧线圈两端与u51sin314t V的交流电源相连,将下
2、侧线圈两端接交流电压表,则交流电压表的示数可能是()A2.0 V B9.0 V C12.7 V D144.0 V点评很多同学知道电压表示数为有效值,本题需要求解的是副线圈两端电压的有效值,据题给条件可得原线圈两端电压有效值为36 V。因而根据匝数比算出结果是9.0 V而误选B。其实出现这个失误,就是没有理解变压器规律的成立前提,只是机械记忆公式而导致的。理解是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理解能力是所有高阶能力发展的前提。高考中对于相关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的要求,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概念和规律的确定过程、确定方法、物理意义、描述方法如“加速度”概念,要弄清:基于什么需求我们要引
3、入这个量?需要如何定义才能满足需求?引入的这个“加速度”与以前认识的“速度”、“速度变化量”有什么差异?这个新的物理量与同样描述运动的位移、时间、速度有何关联?这个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等等。再如真空中点电荷电场的场强公式Ek的得出,来自于电场强度的定义E和只适用于真空中静止(或低速)的点电荷的库仑定律Fk,把握好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公式适用的前提条件。2具体概念和规律的分类及本身涉及各因素的内涵理解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状态和过程特点的分析,而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也是针对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确立的。我们遇到的每一个物理量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将要选用的每一个规律是状态规律还是过程规律,是首先要明确的。
4、物理表达式中各量含义的辨析是我们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关键,处理物理问题时对一些选项或说法的正误判断不清或出现失误,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各量含义理解模糊。例1如图所示,恒力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运动位移x的过程中,F做的功为多少?点评显然这是恒力做功的问题,应该可以利用WFlcos求解。但若将本题中物体的位移简单认为就是式中的l,就容易得出错解。其实功的定义式中的位移l,在中学阶段应该理解为力的作用点的位移。本题中力F的作用点不在物体上,可以在绳上作一个代表力的作用点的记号,描出物体运动位移x时该记号的位移,再代入功的定义式中,就可得出WFx(1cos)。例2如图所示,a
5、bcd为水平放置的“”形光滑金属导轨,导轨ab、cd平行,间距为l,导轨间有垂直于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导轨电阻不计。已知金属杆MN倾斜放置,与导轨cd成角,金属杆MN单位长度的电阻为r,保持金属杆以速度v沿平行于cd的方向滑动,金属杆滑动过程中与导轨接触良好。则()A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 B电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为C金属杆所受安培力的大小为 D金属杆的发热功率为点评本题中涉及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公式EBlv、电阻定律R、安培力公式FBIl。三个式子中都有l,只有辨清每个式中的l指的是什么,才能选出正确答案B。3相似概念和规律的联系与区别两个物理概念或规律具有相似之处的情形挺多
6、,这也是造成概念、规律应用容易混淆的一个原因。因此对相似的概念或规律进行比较,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就成为准确理解的必做工作。如加速度和速度、功和冲量、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电压和电动势、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等。4概念、规律给定的应用中的思维方向每一个物理量的定义和物理规律的表达,都提示了我们在具体应用中的思维方向。理解并把握清楚这一点,解决物理问题时才能快速切入。如平均速度的定义就指明了若求某段运动的平均速度,就找该段运动的位移和所经历的时间,而不需考虑其他因素。再如由功的定义式WFlcos,要求某个力F所做的功,就只需确定该力的大小、作用点的位移大小以及该力与位移正方向之间的夹角,而不用考
7、虑物体的运动状态、轨迹形状、运动环境(如有无摩擦、是否受其他力)等因素。5概念、规律的延伸价值如我们知道匀强电场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UEd只适用于匀强电场的计算。非匀强电场不能用其直接计算,是因为若是非匀强电场,则E和d的数值难以取值,但在非匀强电场中该式仍有参考的价值。例如,在图示电场中a、b、c三点等间距,则比较Uab、Ubc时,可以参考上述关系式,沿场强方向距离相同,ab段每一点的场强都比bc段任意点的场强大,故有UabUbc。二重对比轻单一高考试题不同于新课学习中的练习,多数高考试题在命题中力图在不同物理情境、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物理状态、不同物理过程或者不同物理量中找到关系或获取联系。这
8、就启发我们在平时复习中就要经常关注不同物理情境、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物理状态、不同物理过程或者不同物理量间的区别和联系。如竖直面内轨道问题中绝大多数问题体现在寻找最高点与最低点处的速度关系、动能关系、加速度关系、与轨道作用力的关系等。卫星问题的经典考查主要是圆周轨道与椭圆轨道的区别,在不同轨道上做圆周运动时的周期关系、速度关系、加速度关系等。带电粒子电场偏转与磁场偏转的区别,电路中电路结构变化前后的电流、电压关系等。 三重变化轻定势高三阶段会有大量的题目训练,我们在复习中通过大量练习会积累很多解题的经验性认知,这就容易造成遇到新问题时照搬经验而忽视具体问题的约定,从而出现失误。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
9、,命题人力图通过试题检验考生获取有价值信息分析问题、利用题给信息结合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试题编制中,从物理情境、条件约定、设问角度等方面会有所改变或创新,从而体现立足现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从题目呈现形式上改变或创新如大家熟悉利用电场线描述电场,但高考中可能变成以等势线描述电场;又如很多题目由大家熟悉的通过文字表达条件变成以图像形式表达条件等。2从题目条件约定上改变或创新如光滑表面变成粗糙表面、水平面变成斜面、质量相等变成不等、初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同相波源变成反相波源等。例有四个电源甲、乙、丙、丁,其路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图像分别如图a、b、c、d所示,将一个
10、6 的定值电阻分别与每个电源的两极相接,使定值电阻消耗功率最大的电源是()A甲电源 B乙电源 C丙电源 D丁电源点评定值电阻消耗的功率即电源输出功率,但只有外电阻变化时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条件在此不成立。该题的一点变化就是电源内阻不同,与平时练习的外电阻变化条件不同,当然结论也就不同。3从题目设问角度上改变或创新例(2019全国卷)如图,长为l的细绳下方悬挂一小球a,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O点处,在O点正下方l的O处有一固定细铁钉。将小球向右拉开,使细绳与竖直方向成一小角度(约为2)后由静止释放,并从释放时开始计时。当小球a摆至最低位置时,细绳会受到铁钉的阻挡。设小球相对于其平衡位置的水平位移
11、为x,向右为正。下列图象中,能描述小球在开始一个周期内的xt关系的是()点评我们平时处理过这种变异摆问题,一般都是考虑其振动周期、小球摆动的最大高度、小球摆动到最低点时绳的拉力等,但在高考中却设置了新的问题:分析xt关系图像(既需要考虑周期关系,也需要考虑振幅关系)。4从题目情境设置上改变或创新如对于万有引力与航天的考查,一般我们的练习常常以地球等熟悉的天体创设情境,但高考经常以新天体创设情境;打点计时器被频闪摄影替代等。四重情境轻虚拟高考命题中越来越多的试题立足生产、生活实际、体育运动、现代科技发展应用等,从这些实际情境中建构物理问题,从而体现应用科学规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例(2021全国
12、乙卷)一篮球质量为m0.60 kg,一运动员使其从距地面高度为h11.8 m处由静止自由落下,反弹高度为h21.2 m。若使篮球从距地面h31.5 m的高度由静止下落,并在开始下落的同时向下拍球,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也为1.5 m。假设运动员拍球时对球的作用力为恒力,作用时间为t0.20 s;该篮球每次与地面碰撞前后的动能的比值不变。重力加速度大小取g10 m/s2,不计空气阻力。求:(1)运动员拍球过程中对篮球所做的功;(2)运动员拍球时对篮球的作用力的大小。五重素养轻刷题高考命题注重考查的学科素养是指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掌握的基本的科学知识、内化的科学方法和思想、形成的面对问题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13、,力求避免机械刷题获得高分的现象。试题从情境、条件、模型、设问多角度体现考生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例(2021全国甲卷)由相同材料的导线绕成边长相同的甲、乙两个正方形闭合线圈,两线圈的质量相等,但所用导线的横截面积不同,甲线圈的匝数是乙的2倍。现两线圈在竖直平面内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一段时间后进入一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区域,磁场的上边界水平,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已知下落过程中线圈始终平行于纸面,上、下边保持水平。在线圈下边进入磁场后且上边进入磁场前,可能出现的是()A甲和乙都加速运动 B甲和乙都减速运动C甲加速运动,乙减速运动 D甲减速运动,乙加速运动点评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包括
14、:将问题中的约定翻译成物理问题条件;判断运动情况或规律的策略;通过相关物理量设定并建立相关联系;在比较中明确比较对象的相同量与不同量等。这是分析不同问题都应该具有的策略,而不是只对单一问题才适用的特殊结论。物理高效复习的策略建议一重视教材的充分利用教材是知识和方法的原始来源,从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上都比其他复习资料可靠。作为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目的的高考试题,有相当一部分题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影子,不少高考题就是对教材原题的变形、改造及综合,有的是类题,有的是变题。所以不论是知识复习还是方法巩固,不论是典型模型还是具体问题,都需要我们带着问题重新阅读教材,从新的角度理解教材,对典型问题重
15、新处理和思考(新版教材每章后面的B组习题绝大多数都极有思考价值),对教材中引用过的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更是需要引起重视。例(必修第一册32页)为了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2.0 cm的遮光条。如图所示,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计时器记录了遮光条通过第一光电门的时间t1为0.20 s,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t2为0.05 s,遮光条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电门到开始遮住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t为2.5 s,试估算滑块的加速度。点评原题目的求解本身就贯彻了微量处理的思想方法。在高考复习时,不仅要重新求解这个题目,还应重新梳理这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另外,还可以进一步考
16、虑相关问题,如若不考虑数字计时器的测量误差:(1)利用遮光条宽度与通过光电门时间的比值作为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计算滑块的加速度。(2)这样求出的加速度与真实的加速度谁大?加速度的真实值是多少?(1)中的计算是否合理?(3)加速度的测量结果和真实值间的差异能否通过增加实验次数的方法减小?二不断梳理处理物理问题的原则所谓处理物理问题的原则,就是面对物理问题时需要坚守的规律、规则,是在处理任何问题中不变的基础认识。我们在平时面对似是而非的问题时难以决断,有些问题难以找到切入点,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学习中对处理物理问题的原则把握不清。在复习中我们要不断梳理这些原则,原则清晰才能有明确的认识和策略。原则越清
17、晰,判断越迅速、准确。具体的原则包含:1敏感意识类如看到弹簧马上可以想到辨清题目约定的是拉伸还是压缩状态;看到接触面能想到区分是光滑面还是粗糙面;看到电荷分清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看到运动想到题目约定的是什么运动;看到力能想到是变力还是恒力,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何特点;看到图像能想到先关注其横、纵坐标是什么等。2物理规律类如物理中的定理、定律;滑动摩擦力一定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并且满足fFN;保守力(即所做的功与路径无关的力)如重力或电场力做正功,其对应势能一定减小;沿电场线一定电势越来越低;超重一定是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等。3物理规则类如受力分析的程序;动能定理表达式中等号左边和右边分别写什么;机械能
18、守恒定律各种表达式的写法;遇到弹簧类问题一定先画出弹簧原长自由端位置作为后续比较的基准,并且就抓弹簧最长、最短、平衡位置及原长位置的分析等。三重视对概念、规律及物理问题的对比、总结和反思在新课学习中,逐步建立的知识与规律往往是碎片化的,知识之间常常是隔离的,这就需要在复习阶段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要使每一遍的复习都能对知识、规律、方法有新的认识、新的提高。因此复习中需要经常对物理概念、规律及物理问题进行对比、总结和反思。在对比与反思中促进对概念和规律的准确理解,在对比与反思中辨析似是而非的认识,在对比与反思中获取规律性认识,在对比与反思中体会物理问题的个体特点,在对比与反思中
19、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如重力场、电场和磁场,都具有作为场的共同特点,但又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能否通过比较找到共有的规律和各自特点呢?又如卫星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与氢原子中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运动比较,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的比较等。可以说没有对比、总结和反思,就没有准确认识;没有对比、总结和反思,就不能提升能力。例1请画出以下情况静止物体的受力分析图(接触面均光滑),比较它们的共同规律。例2从以下情境中找到对应符合完全非弹性碰撞特点的过程:四重视物理规范训练,强化良好物理习惯很多同学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并非不努力,理解老师或者同学的解释也没有困难,但自己做题总是找不到思路,拿不定主意,考试得分也一直不太
20、理想。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物理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物理习惯,做题不规范、没章法,逻辑不严谨。要扭转被动局面,建议大家在复习中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1强化作出判断找依据的习惯处理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连续的一个一个不断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例如题目情境是怎样的?题目约定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题目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对应的过程和状态具有什么特点?可以利用的物理规律是什么?等等。在作出相应判断时,能否理清判断依据,既是做题顺利与否的关键,也是思维严谨性的体现,当然也决定了最终结果的可靠程度。很多同学做题失误或者做题有较大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题时想不清楚判断的依据,而是想当然地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情境、条件、规律去处理问
21、题,有时甚至自我感到错得莫名其妙。例如图所示,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水平面成角的斜向上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重力加速度为g。求拉力F的大小。点评本题求解时我们可以列出三个式子:Fcosf;FNFsinmg;fFN。这三个式子列出的依据分别是:式来自于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平衡);式来自于运动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故竖直方向受力是平衡的;式来自于本题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理清这些依据,当题设条件改变时也就能相应做出改变,也就是达到灵活的程度了。例如原题若改成物体静止,则式就不成立;原题若只是说物体沿水平面运动,则式就不一定成立。2积累挖掘隐含
22、条件的经验高考命题者命制题目时,会通过各种方式告知我们问题的条件,我们能否全面准确地了解到这些信息,是我们能否找准切入点并正确求解的关键。从命题上看,物理题目的条件信息的提供方式一般有以下五种:文字信息、数学表达式、图像、示意图、图表。我们要熟悉各种条件信息的表达方式,才能在考试中全面接收到命题者提供的信息。有时物理问题的条件信息是显性的、易于发现的,有时则是间接的、隐含的。我们在审题时要锻炼自己对隐含信息的翻译能力,将各种途径提供的信息转化为处理物理问题时能用得上的物理条件。例(2021全国甲卷)如图,一倾角为的光滑斜面上有50个减速带(图中未完全画出),相邻减速带间的距离均为d,减速带的宽
23、度远小于d;一质量为m的无动力小车(可视为质点)从距第一个减速带L处由静止释放。已知小车通过减速带损失的机械能与到达减速带时的速度有关。观察发现,小车通过第30个减速带后,在相邻减速带间的平均速度均相同。小车通过第50个减速带后立刻进入与斜面光滑连接的水平地面,继续滑行距离s后停下。已知小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1)求小车通过第30个减速带后,经过每一个减速带时损失的机械能;(2)求小车通过前30个减速带的过程中在每一个减速带上平均损失的机械能;(3)若小车在前30个减速带上平均每一个损失的机械能大于之后每一个减速带上损失的机械能,则L应满足什么条件?点评刚接触此题,很
24、多同学被“50个”和“30个”数量干扰,一时找不到切入点。其实本题如果抓住“在相邻减速带间的平均速度均相同”这句话隐含的意思,将它翻译为“通过第30个减速带后,相邻减速带间重力做的功与因减速带损失的能量相同”,以及“过第30个减速带后与过第50个减速带后的速度相同”,问题难度就会骤然下降。常见的从文字语言中带有指向性隐含条件的说法主要有:平衡;失重或超重;相对滑动或相对静止;恰好离开接触面;恰好;追上(相遇);相距最远、最近;速度最大;弹簧最长或最短;最大弹性势能;正常工作;全反射;匀速;匀加速;匀减速;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光滑接触面;恒力作用;一起运动;机械能守恒;无机械能损失;弹性碰撞
25、;完全非弹性碰撞;恒定功率等等。3强化画示意图的良好习惯一幅好的示意图就是一种无声的启发,借助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审题,可丰富对物理问题情境的想象,为正确的解题叩开大门。示意图可以是运动过程图、相对位置图、受力分析图、状态变化图、电路结构图、光路图等。物理问题示意图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将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图形(图像)化,便于形成动态情境,帮助发现过程或状态遵循的物理规律。可以帮助逐一破解文字、图形和图像提供的信息,有效利用题给条件,避免遗漏。可以帮助分析题目信息的特点,寻找关键的制约条件,并找到其中的几何或空间辅助关系。根据标画信息,便于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4关注物理审题规范提高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26、应把重点放在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上。有的同学为了加快答题速度,题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着急去写,写到一半才发现写的不对,结果是想快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要将一个物理问题处理完整、准确,并能对其他问题处理形成经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提升我们的复习效率,在平时解决物理问题时,要尽最大可能做到题目“三审”,即“解前审题”“解中审题”“解后审题”。(1)解决物理问题之前的“解前审题”:审明题目中的关键字、句:审题以阅读题目为基础,应边读边想,对一些关键的字、句应特别引起注意,并认真思考、斟酌。审清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审清中间过程的临界状态:有很多物理问题都涉及临界状态,由于临界状态是“问题”发生突变的关键所在
27、,在物理问题中又带有隐蔽性,所以稍不留心就导致错解。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审清题意,弄清物理过程,特别注意临界状态的分析,找出转折点,抓住承前启后的物理量,确定临界值。抓住了这一关键,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注意画好示意图。(2)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的“解中审题”:在求解过程中需要随时回头审查题设条件的说明,以便于及时纠错和发现新的问题。有时解题过程中列出方程数目不够,或者解题进行不下去,或者有时中间结果明显不合理,或者有时关系式中各量需要代入数值等,这都需要及时对照、核实原题说明和要求,检查我们建立的物理模型是否正确、完善,是否有我们没有注意的或者还没有利用的已知条件,或者还有我们还没有挖掘、发
28、现的隐含条件。这就是解中审题。有时在求解上一问时没有用到的条件已经在头脑中处于抑制状态而没有印象,在求解下一问时,也需要重新审原题。(3)解决物理问题完成后的“解后审题”:解完题目后,要确保求解完整、准确,需要“解后审题”。要提升解题经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也需要“解后审题”。解后审题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检查求解结果与所问是否一致,结果是否合理,求解是否全面。如题中问了几个问题?矢量的方向是否求解了?是否答非所问了?等等。这道题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依据什么想到要这样做?不这样做可以吗?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最好?这道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又该怎么做?这
29、道题改变题给条件,将造成什么影响?运用的规律是否不同?真正的功夫不是在做多少题,而是在如何正确探寻切入点、掌握方法、深入求索的反思上。对审题的反思,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对解题方法多样化的反思,对解题规律的反思,对试题变形、变化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摸索总结出处理问题的基本规律。总之,反思的过程就是强化的过程,升华的过程。通过反思达到“做对一道题,掌握一套题”“解决一种题型,掌握几个规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这样也就增加了做题的附加值。5重视物理试卷答题规范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而解题的落点是书写的规范性、表达的完整性。规范解答是提高高考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不要为了节省时间,在
30、解题时只有光秃秃的几个公式和结果,题目的分析、解题的中间过程全都没有,这样的做法在高考中无疑是要吃大亏的。在历年的统考、高考阅卷中,都出现了较多的由于书写或解题不规范而造成的误判或丢分现象。在正式的解答中应该把握以下具体规范:(1)字母使用的规范字母符号要写清楚、写规范,忌字迹潦草。阅卷时因为“v、r、”不分,“、M”不分,“G”的草体像“a”,重力加速度“g”写成电量“q”或“9”等,被扣分已屡见不鲜了。尊重题目所给的符号,题目给了符号的一定不要再另立符号。如题目给出半径是“r”,解答时若写成“R”就算错。一个字母在一个题目中只能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忌用一个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值。一个物理量在同
31、一题中也不能用多个字母表示。同一类的物理量可以加角标或利用大小写区分。尊重习惯用法。如拉力用“F”表示,摩擦力用“f”表示,阅卷人一看便明白,如果用反了就会带来误解。角标要讲究。角标的位置应当在右下角,比字母本身小许多。角标的选用亦应讲究,如通过A点的速度用“vA”表示,就比用“v1”或“v”表示好;再比如通过某同一点的速度,按时间顺序第一次用v1,第二次用v2就很清楚,如果倒置,必然带来误解。(2)坐标图像的作图规范要标明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在轴上每隔一定相等的间距按有效数字位数标明数值(坐标起点要根据数据情况,保证数据尽可能分布在坐标系内较大的区域;分度大小要根据数据有效数字的多少和
32、结果的需要来定)。图上连线作出的是趋势线(平滑曲线或直线),连线时不一定要通过所有的数据点,对于不能通过的点,要使它们在线的两侧大致均匀分布。在图上求直线的斜率时,要选取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不一定要取原来的数据点。作图时常设法使图线线性化,即“化曲为直”。图线要延长到坐标轴。(3)方程式和主要步骤书写的规范写出的方程式必须是最基本的,即为规律的原始形式,这是评分依据。不能以变形的结果式代替方程式,更不能以结论式代替原始方程式,这是相当多同学所忽视的。要用字母表达方程,不要字母表示和数据表示混合使用,不要方程套方程。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求解。方程式有多个的,应分别列出(分步得分)
33、,不要合写成一式,以免一错而致全错。各方程式最好有编号,以便于计算和说明。各方程尽量单独占据一行。(4)解题结果的表达规范解题结果的表达规范是指答案准确、简洁、完整,有时对解题结果还要做适当的说明和讨论,例如结果是矢量的就要说明方向,方向的说明要与题目中涉及的方向相对应。一般先进行文字说明,从列出的一系列方程,推导出结果的表达式,最后说明代入数据,然后写出结果。这样既有利于减轻运算负担,又有利于发现一般规律,同时也能改变每列一个方程就代入数值计算的不良习惯。数据的书写要用科学计数法。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应根据题意确定,一般应与题目中所列的数据相近,取两位或三位即可。如题目有特殊要求(实验题中经常会有特别要求),应按要求确定。数据结果后面不要忘记正确的单位。表达式作答案的,所有字母都应是题目给定的已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