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学交导练.doc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8791345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学交导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学交导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学交导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学交导练.doc(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前准备】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一、 课件演播,引入课题。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风景秀丽,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看的地方,有的人用画来表达他对景色的喜爱,有的人用文字来表达心中的无限感慨,我们伟大诗人用他们凝结的文字,传神地诉说着内心的感受。生:望庐山瀑布,绝句【学】师:我们今天

2、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简介作者及敬亭山。师:用好工具书,导学案,课本,练习以前的学习,请个同学给大家介绍作者。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仙”李白的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2、师: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自由读诗,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这空空的敬亭山了。

3、四、介绍背景,探究其义。这些都是诗人在敬亭山的所见所闻,那独坐敬亭山表达了诗人当时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小组合作学习,把握关键词。 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1、理解“尽”和“去”:师: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根据第一句诗所做的画。出示(空白的画面)(1)品析:并不是同学们看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以动称静。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悟:原本陪伴在李白

4、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3、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理解“相看”:“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理解“看不厌”: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

5、吗?、品析: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人,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朋友。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相惜之情,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4、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品析: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

6、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2、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3、背诵全诗。4、默写全诗。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 飞尽 独去 独 相看 只有第二课时 望洞庭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2介

7、绍作者,介绍洞庭湖。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全班齐读)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回忆上节课学习方法: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

8、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轻轻的田螺。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

9、和”呢?(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望 湖光 秋月 潭面 铜镜 山水 青翠 白银盘 湖面 青螺 君山第三课时 忆江南一、 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

10、学习。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虽然在教材上是第一次遇见“词”这种文学体裁,但是,早在上学期读经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词”。理解什么是“词”。所以“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ng,是“曾经”的意思。谙,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11、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春回大地,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12、。)四、 以问引读,深化情感。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学生用词来回答)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同:作者朝代同(

13、都是唐朝诗人写的)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古诗词三首同:作者朝代同景物地点同诗词内容同异:体裁形式不同诗人情感不同表现手法不同桂林山水教案设计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主要描写桂林漓江的水静、青、绿,桂林的山奇、秀、险。千百年来,桂林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一、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扩散、

14、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的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同样的句式写一段话。二、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主要步骤】一、视频欣赏,导入 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1、师:看了视频

15、你能用课文里的词语来说说,桂林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难怪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2、师:作者开篇就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妙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师: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全文围绕这句话在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到底是多么美的景象,才能让人们发出这样的赞美。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二、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1自由朗读。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出

16、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

17、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4.激情点拨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

18、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1.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2.出示要求。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练练:读出美的感受。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3.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4.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教师引导,

19、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1.范读。播放录象,音乐伴奏。2.激情点拨。

20、(1)“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中的“这样”是指水的静清绿,山的奇险秀。(2)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4) 想一想不要最后一段怎么样?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所

21、以做阅读时,能找到文章的中心句,那也就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答题也就游刃有余。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让我么一起跟随动画,齐读最后一段,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练】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重点词语。(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四)练习有感情地

2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二、教学重点(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三、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二) 检查预习。1填写生字表。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不要读成zh;“蜿”的读音是wn,不要读成w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

23、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不要读成q)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不要读成x)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婉蜒

24、: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画路线图。(1)

25、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店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

26、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2概括段落大意。(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三)有感情地

27、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二、教学重点(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四、教学过程(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作者把春末的景致尽收眼底,周遭的声音听在耳中。我们也来体会一下作者在双龙洞的途径、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吧!(二)自由朗读课文,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勾画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1、请小组汇报,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并交

28、流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导】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教师: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

29、,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2、 这是作者在途径中所见的山中花草,还有作者倾耳所闻的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并交流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溪流。)用了两对反义词,新声词,烘托作者游兴和赞叹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

30、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这是作者第一次写到溪流。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三) 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师: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板书:山路美)1、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2、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洞口像”(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

31、大、雄伟)作者是用了怎样的写法,让我们一下就感受到了宽大。3、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师: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板书:孔隙)1、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2、默读第5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

32、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3、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4、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稍微一点儿)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不论发生什么都不要睁开眼睛。过后用书靠近学生脸部,给以压迫,紧张感。(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

33、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板书:险)【五)背诵第4、5段。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二、教学重点(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二)练习课文编提纲。三、教学难点给课文编写提纲。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板书:内洞)(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1

34、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6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用一个字或是一个词简单概括。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板书:奇)1、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2、 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这些石钟乳和石笋

35、,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图片欣赏)(即使也说明了本身石钟乳和石笋就绚丽多彩,齐特好看,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就更加趣味无穷)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板书:深黑的石洞里)(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

36、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

37、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38、学生在本上写)(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六)作业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板书设计:教后记:通过学习课文,学会阅读游记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丰富见闻。4* 七月的天山教学时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过程与方法: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三)情感态度

39、与价值观: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明确学习任务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

40、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3、提出学习方法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学】2、引导阅读:(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2)合作学习学生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你觉得哪些

41、语段、词句写得好?或是用到了修辞手法好?这段话或这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描写景物: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a.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b.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c.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d.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

42、幽深。e.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4)朗读四自然段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a.“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b.“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c.“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d.“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e.“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

43、记语文园地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二)过程与方法: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教学重难点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句,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词语复习:汉语听写大赛n sh w xi ku sn hu jun pn zhn zh jin sho wi wn yn jio lu tuo pn dn tn b c shn jn tn shn b ln zhun ku shu pn r jn b d r q q fn lu li xn ti wn qin wi fn w l lin min b dun 谙 熟 无 瑕 扩 散 画 卷 屏 障 浙 江 稍 微 蜿 蜒 额 角 骆 驼 攀 登 臀 部 擦 伤 敬 亭 山 波 澜 壮 阔 水 平 如 镜 拔 地 而 起 奇 峰 罗 列 形 态 万 千 危 峰 兀 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