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单选题1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后,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西走廊,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阿拉伯帝国)亦加强了对中亚地区的攻势。这在当时()A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B导致朝贡贸易迅速衰落C中断了中外经济的联系D造成了华北地区的战乱3唐朝文献记载
2、了许多来自异域的船只,如:蛮舶旧唐书卢钧列传、西域舶旧唐书李勉列传、南海舶唐国史补)、狮子国舶唐国史补、昆仑舶新唐书王琳列传、波斯舶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由此可知,唐朝()A海外贸易居于主导地位B帝国统治疆域辽阔C对外经济贸易交流广泛D崇外社会风气盛行4“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A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B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C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D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5“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
3、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前往西域的画面。由此可知()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B丝绸之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咸海和里海以北通往欧洲C此举被称为“凿空”,推进了东西方交流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D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6宋朝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船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B朝贡贸易成为主流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工商皆本思想盛行7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
4、国家和地区。据史书记载,古里、柯枝等国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这表明郑和远航()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促使明廷放弃了海禁政策C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D加强了与亚非欧诸国关系8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B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9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
5、贵人。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可以用来论证()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10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A郑和下西洋B玄奘西行天竺C鉴真东渡日本D达伽马到东方11“丝国之路”以丝绸贸易而得名。近期,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提出了“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的论断。写本是指书写在简牍、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又称抄本。这些写本文献的存在()A重现了丝路贸易的兴盛B体现了书法艺
6、术的变迁C得益于纸张的发明普及D可作为中西交往的凭证12“一带一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下列史实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是()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马可波罗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乾隆帝在热河接见英使马戛尔尼ABCD13贵霜帝国的版图西起伊朗东境,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曾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
7、)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经济文化交往B沟通了西欧与亚洲非洲之间商贸联系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中转站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14圣瓦西里大教堂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南端,其顶端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洋葱头”,由拜占庭的圆顶风格演化而来。教堂内部的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A秉承东正教文化的传统B兴起的时间晚于拜占庭帝国C深受拜占庭文明的影响D与拜占庭有相同的历史传统15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薄伽丘的十日谈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阿拉伯著作一千零一夜的影响。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阿拉比著作中关于先知夜间旅
8、行和登霄的说法,成为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的先驱。该材料说明()A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近代西欧文化的发展B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源自于阿拉伯文化的西传C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D阿拉伯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最为先进的文化二、材料分析题16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平等交往的历史,对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海运和造船业的发达,中外海上交通有了重大发展。从广州出发,沿马来半岛,经印度洋到达阿拉伯巴格达的海上中西航线已初步形成。这条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有力促进了中外经济、文
9、化的交流。这时期中国与外国的水陆交通、商贸、文化交流都超越了前代,并为以后隋唐时期中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材料二宋代是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较之前代,宋代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当时的贸易范围已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不但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加,而且贸易额也有所扩大,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价值高达数十万贯。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三明朝洪武三年(1370)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商船出海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郑和下西洋以后,海
10、禁屡开屡禁。总的来看,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越来越保守。不过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形成一些新的航路,如通过马尼拉至拉丁美洲的航线便是这个时期由西班牙开辟的。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对外方面,明清政府的政策和同时期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17阅读材料,回到问题史料16世纪以前中西文化交流以“东学西传”为主。起始于西汉,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从16世纪开始,在近现代的中
11、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由此产生了数百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在“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一个时期。摘编自李翠玉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学西传”的途径和主要特点。1C2A3C4C5D6A7C8D9A10A11D12D13A14C15A16(1)背景:海运和造船业的发达;北方战乱,南方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影响:进一步推动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以后的中外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2)表现:贸易港口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政府的积极鼓励。(3)不同:明清政府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往来(宣扬国威);闭关自守(或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西方国家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积极主动对外。17途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特点:没有大规模地展开;没有深入了解和认识中西文化;交流的层面大多停留在物态文化,如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