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一、典型环境概念:作家以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深刻地概括出来的各种社会关系和自然条件的总和。是既能体现出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独特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又能体现出人物生活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与特征,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等。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人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的关系条件下形成其思想、情感、行为、作风,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自小多读诗书,善于思考。幼年丧母,礼教约束少,才有个性自由滋养的空间。寄居贾府后,客观环境与她自由的个性形成强烈冲突,造成她与环境的格格不入。环境对她犹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
2、刀霜剑严逼”。所以她便常常“临风落泪,对景伤情”。2、人物性格往往是环绕着他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风雪山神庙:“风雪”完成了林冲人物性格的转变。林冲有正义感,有扶弱济贫的侠义气概;但他的优厚地位与温暖家庭也决定了他安于现状、委曲求全的性格。他忍辱求生、逆来顺受,山神庙的亲耳所闻,使他的幻想破灭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随着“风大雪紧”,终于愤然反抗,最后投奔梁山。林冲是水浒传中最具悲情的落魄英雄,他克服软弱走向刚强,独自一人奔向梁山,课文中的风雪,对此起了助推的强大作用。此时的“风雪”,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复制,而是
3、因人设景、囚情布景,使景物成为衬托人物心境、推动故事情节、象征社会本质、构成性格外延的“积极背景”,耐人寻味 。3、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也并非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阿Q正传:阿Q在未庄本是微不足道的,受人欺凌的。但当他一旦从城里回来,把满把的“铜的”和“银的”往酒店的柜台上一甩,地位便立刻改观:昔日被视为“伤风败俗”的阿Q,这时竟成了未庄人注意的中心,赵太爷一家深夜静候的客人。特别是当革命的风声传到乡下,阿Q大叫道:“造反了!”又立刻改变了他与未庄社会的现实关系,不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就连昔日八面威风的赵太爷,也“怯怯的迎着低声”称他“老Q”充分显
4、示了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环境的反作用。这种现象特别在无产阶级英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通过人物的努力可以把法庭变成讲台(如高尔基母亲),把监狱变成战场(如红岩),可以改变穷山恶水,可以带来周围人物思想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甚至推动历史的前进。4、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三、课内链接以祝福为例1、“祝福”含义:“祝福”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或者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愿。小说中的“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大典的目的是“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鲁迅之所以把这篇小说命名为祝福,是因为“祝福”不仅是这篇小说的主
5、线,同时也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背景,即典型环境。2、赏析典型环境:小说第2段就写到了“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在“祝福”中男人在做什么,女人在做什么?明确:女人在“杀鸡,宰鹅”,“拜的却只限于男人”。(男人祭拜,女人只能劳作) “祝福”中男人和女人分工不同
6、,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重男轻女,男尊女卑,重活都给女人干。鲁镇就是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封建守旧的地方。主人公祥林嫂就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么,祥林嫂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明确:(悲惨)(1)祥林嫂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刚死了丈夫,是个寡妇)寡妇来到鲁镇,是从婆婆家逃出来的,目的是躲避婆婆把她嫁给别人。祥林嫂以前嫁过,再嫁就不是从一而终了,不从一而终就伤风败俗了。点拨:祥林嫂逃婚,不想再嫁,是因为封建礼教中对女子的要求,要“从一而终”,女子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这是祥林嫂对她自己命运的第一次抗争。这次抗争失败了。她最终还是被她的婆婆抢了回去,卖到了贺家墺,
7、卖给了贺老六。(2)祥林嫂再到鲁镇“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丧夫又丧子;她是第二次丧夫,“再次”成为寡妇。)儿子死去对祥林嫂来说,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逢人就说“阿毛”)说到祥林嫂丈夫死了时,卫老婆子说“幸亏有儿子”;当说到祥林嫂儿子也死了时,“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丈夫死了,大伯没来收屋,儿子死了大伯就来收屋。因为她家里没有男人了,在当时社会,女人是不能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的。点拨:祥林嫂必须要依附于男人而存在。儿子死了,她在这个家中就没了地位,没了安身立命之所,也就没了存在的必要。这就是封建礼教“夫在从夫,夫
8、亡从子”的信条,正是这信条把祥林嫂逼到了绝路。她只好再回鲁镇,投奔老雇主。(3)祥林嫂临死之前“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拄着的竹竿下端是裂的,说明拄了太久了。换一根?她反应也迟钝了。说明她做乞丐的时间也已经很长。篮中的碗是破的,还是空的,因为鲁镇没有一个人同情她,她沦为乞丐后在鲁镇这个地方已经乞讨无门了。乞讨无门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这个时候的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分明已经是一个活死人了。3、探究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9、的关系:祥林嫂两次丧夫,最后儿子也死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都没有将她击垮,那么是什么事情让她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明确:是祝福。不让她参加祭祀,说她伤风败俗,不干净。因为她嫁了两次,没有从一而终,没有守住封建礼教对女人的贞节要求。点拨:不让她参加祭祀,就等于剥夺了她像其他普通女人一样参加“祝福”准备工作的资格和权利,哪怕这本身就是低下的、卑微的,这也就等于剥夺了她生存的权利。四、课外练习绣枕【传统女子形象】大小姐正在低头绣一个靠垫。天气闷热,小巴狗躺在桌底伸出舌头喘气,苍蝇热昏昏的满玻璃窗上打转。张妈站在背后打扇子,她瞧着主人白细夏布褂汗湿了一背脊,忍不住说道:“大小姐,歇会儿,凉快凉快吧。老爷虽说
10、明天得送这靠垫去,可是没定规早上或晚上。”“说了明儿早上十二点以前,必得送去才好,不能不赶了。”小姐答完仍旧低头做活。张妈走过左边,一面打着扇子,一面不住眼的看着绣的东西,叹口气道:“我从前听人家讲故事,说长得俊的小姐,一定也是聪明灵巧,我总想这是说书人信嘴编的,哪知道就真有。这鸟绣的真爱死人!”大小姐嘴边轻轻地显露一弧笑涡,但刹那便止,张妈接着说:“这一对靠枕儿送到白总长那里,大家看了,别提有多少人来说亲呢,门也得挤破了。听说白总长的二少爷还没合适亲事。唔,我懂得老爷的意思了,上回算命的告诉太太今年你有红鸾星照命,主”“张妈,少胡扯吧。”大小姐停针打住说,她的脸上微微红晕起来。此时屋内又是很
11、寂静,只听见绣花针噗噗的一上一下穿缎子的声音和那扇子轻微的风响,忽听门外有一个十三四的女孩子叫道:“妈,我来了。”“小妞儿吗?大热天跑来干么? ”张妈问。小妞儿穿一身的蓝布裤褂,站在房门口,望着大小姐出神。她喘吁吁地说:“妈,昨儿四嫂子说大小姐绣了一对靠枕,已经绣了半年了,说光是那只鸟已经用了三四十样线,我不信。四嫂子说,不信你去看看,过两天就要送人啦。妈,我看看,行吗?”张妈听完忙赔笑问:“大小姐,你瞧小妞儿多么不自量,想看看你的活计哪!”张妈会意这是嫌她女儿脏,不愿她女儿看,对小妞儿说:“瞧瞧你鼻子上的汗,还不擦把脸去。大热天的这汗味儿别熏着大小姐。”小妞儿撅着嘴出去。大小姐换线时偶尔抬起
12、头往窗外看,只见院子里盆栽的石榴吐着火红的花,直映着日光,更叫人觉得暑热。一晃便是两年,大小姐还在深闺中做针线活,小妞儿已经长成和她妈一样粗细,衣服也懂得穿干净些了。现在她妈告假回家,她做替工。“大小姐,前天干妈送我一对枕头顶儿,顶好看啦,一边是一只翠鸟,一边是一只凤凰。说起我这对枕头顶儿,话长哪。本来是我干妈给的,说是从两个大靠垫子上剪下来的。新的时候好看极了。一个绣的是荷花和翠鸟,一个绣的是一只凤凰站在石山上。头一天,人家送给她们老爷,放在客厅的椅子上,当晚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一大片;另一个给打牌的人,挤掉在地上,便拿来当作脚踏垫子用,好好的缎底子,满是泥脚印。少爷看见就叫干妈捡了去。干
13、妈后来就给了我,我拿回家来足足看了好一会子,真爱死人咧大小姐听到这里忽然心中一动,小妞儿还往下说:“真可惜,这样好看东西毁了。干妈前天见了我,教我剪去脏的地方拿来缝一对枕头顶儿。”大小姐没有理会她的话,却在回想她在前年的伏天曾绣过一对很精致的靠垫上头也有翠鸟与凤凰的。那时白天太热,拿不得针,常常留到晚上绣,完了工,还害了十多天眼病。她想看看这鸟比她的怎样,吩咐小妞儿把那对枕顶儿立刻拿了来。大小姐对着两块绣花片子出神,小妞儿末了说的话,一句都听不清了。她回忆起她做那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才发现;一次是配错了石绿的线,晚上认错了色;末一次记不清了。那荷花瓣上的嫩粉色
14、的线她洗完手都不敢拿,还得用爽身粉擦了手,再绣。荷叶太大,更难绣,用一样绿色太板滞,足足配了十二色绿线。做完那对靠垫后,送给了白家,不少亲戚朋友对她的父母进了许多谀词。她的闺中女伴,取笑了许多话,还有,她夜里也曾梦到她从末经历过的娇羞傲气,穿戴着此生未有过的衣饰,许多小姑娘追她看,许多女伴面上显出嫉妒颜色小妞儿见她默默不言,只管看那枕顶片儿,便说道:“大小姐也喜欢不是?这样的针线活,真爱死人呢。明儿也照样绣一片儿不好吗?”大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问什么,摇了摇头算答复了。问: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大小姐是一个旧时代的传统女子形象;被封闭在闺房里:被传统观念束缚,守规矩、传
15、统。精通女红、精于刺绣:端庄矜持,性情温婉。美好梦境:展现其对爱情、婚姻、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期待。【注】:小说以“绣枕“为线,描写了一位深闺小姐精心绣出一对靠枕,完工后将其送给白总长家,可是在送出去的当晚靠枕被糟蹋,最终兜兜转转流落到家中佣人手中,从而暗示女性悲惨命运的故事。小说分为两个场景,一个是“绣枕思春”,另一个是“看枕伤怀”:第一个场景下,作者就极力渲染天气的闷热,开篇就写着“天气闷热,小巴狗只有躺在桌底伸出舌头的份儿”,“白细夏布褂汗湿了一背脊”,以及“咯吱窝汗湿了一大片”,可即使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下,大小姐还依然低头绣着靠枕,不肯歇一会儿,可见大小姐对于这个绣枕的重视程度,展现大小
16、姐对于婚事的一种热切期望。第二个场景下,大小姐看到自己先前费尽心思绣的靠枕如今却污秽不堪,一时间百感交集。“大小姐只管对着这两块绣花片子出神,小妞儿末了说的话,一句听不清了。”此时,时间瞬间定格下来,而把读者带进大小姐的纷乱的思绪中,这里对于之前大小姐如何花费心血绣靠枕做出了细致的描写,白天绣不完,晚上绣,以至于后来害了十几天的眼病。作者把读者的视角拉到了那些日日夜夜秀靠枕的夜晚,那种“无处言说”的无奈,让人不禁陷入沉思中。这两个场景并置,相同的地方,却体现不同的心理,从而构成小说最大的冲突。令人于宁静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不难想象当初大小姐把绣枕欢喜地送到白府,肯定也是满怀期望,不知有多
17、少个夜晚都做着甜蜜的梦,可是两年过去了,大小姐却仍然待字闺中,那个绣枕并没有为大小姐换来希冀已久的婚姻,换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到了最后,恐怕也是心灰意冷了。)“闺房”:小说中两个场景都发生在深闺当中,所谓的闺房即寄存了大小姐的希冀和梦想,但也成了大小姐命运的羁绊,成了当代女性的牢笼。为何叫做”深闺“,大抵是,女性永远只能身居其后,没有话语权,不能抛头露面,所有的梦想的产生与破灭也终究在这个闺房当中。“梦境”:“梦境”直击内心,揭示人物的命运。文中写到,“当她把绣枕送给白府后,她夜里曾梦到她从未经历过的娇羞傲气,穿戴着此生未有过得衣饰,许多小姑娘追她看,很羡慕她,许多女伴面上显得嫉妒颜色。”梦境
18、揭示了大小姐隐秘感情:用心绣好的靠枕既然已经送到白家去了,那自己的心也随之而去,仿佛自己已经嫁入白府,过上令人称羡的幸福生活。在大小姐的潜意识中,希望自己能够嫁得好,因为那是当时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出路。然而,梦想破碎了,大小姐的“心”也如“绣枕”一般遭到践踏。小说的最后,大小姐也只能“摇摇头”,只能无奈的接受这命运的安排,这种沉默的、寂静的呐喊,随着梦一起消散了。清茶【空门弟子形象】野三坡境内有一高山,悬崖绝壁,状如斧劈。山顶有一平台,古上曾建有一座娘娘庙。据说建此庙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难以运送上山,有人便想出用山羊驮运的高招儿。将附近村庄的山羊集中起来,在每只山羊身上拴几块砖瓦,成百上千只
19、山羊边啃食青草边朝山顶移动,远远望去,整个大山犹如下了一层雪,很是壮观。 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娘娘庙越发变得残破,僧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到清朝光绪年间,只剩一高僧在此修行。高僧法号了凡,已年近八旬,但仍精神矍铄,腰身板直。了凡高僧出家前乃一名医,本就心地善良,出家后更加仁慈,经常义务为百姓治病。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着药葫芦,骑着毛驴下山巡诊。那毛驴是个早产儿,它母亲生下它便死去了,主人怕养不活它,想丢弃不管。高僧得知,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毛驴个头不大,却长了一个“大门头”,人说这种驴极聪明。了凡巡诊,天蒙蒙亮就出发。高僧骑驴,无须手握缰绳,稳坐驴背,仍
20、能手持佛珠念经。毛驴四蹄撒欢,踏得山石“嘚嘚”脆响,人和驴都显出几分精神。到了山下村庄,天正好大亮。病家主人早已在路口迎接。高僧下驴进屋,对病人望闻问切。主人回过身,将一捆鲜嫩青草恭恭敬敬地放在驴面前,毛驴便很友好地望望主人,三缕两缕衔起而食,吃得优雅而有气质。吃饱了,高僧也正好从房中走出,主人千恩万谢,高僧双手合十作别,骗腿儿上驴又去了其他病家。高僧了凡骑驴巡诊,救治山民无数,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绝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纷纷捐款。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骑上毛驴便去阻拦,好说歹说,乡亲们才作罢。了凡好品茗。高僧脱俗,品茶也极讲究,他一
21、年四季饮的都是绿茶。绿茶的香气最雅致,一壶开水冲进去,那墨绿色的茶叶打着旋儿舒展出一个个透明的气泡,一股幽香能感染一片天地。茶具是一盏成窑五彩小盖盅,雕镂奇绝,一色山水人物,并有草字图印,那是出家前病家送他的,已摩挲得通体发亮。过去,了凡一直用山上的泉水煮茶,后来换成了山下村庄的龙眼井水。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病家把水倒得满满的,水高过杯口,光滑如披了一层缎子面。高僧道声“极品”,喝一口果真比山上泉水更加甘洌。自此之后,了凡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为了凡运水的便是那头大脑门毛驴。了凡先是领着毛驴下山驮了几次水,然后便决定让毛驴单独去驮。天未亮,高僧便起床打火烧饭,接着添
22、草加料,把毛驴喂饱,而后在驴身上拴好水桶,目送毛驴下山。这是毛驴第一次单独下山驮水。毛驴因主人对自己的信任而激动,打着响鼻儿一溜小跑,没多久便来到了井边。这时龙眼井边已聚集了三三两两打水的乡亲。老乡们见了毛驴独自下山,先是一阵惊讶,再望水桶,更为惊奇桶里边竟放着两张烙饼。人们一下子明白了高僧要用烙饼换水吃。人们争先恐后地为水桶灌满水,烙饼却没有留下,依旧让毛驴驮回去。高僧为乡亲们办了那么多好事,为他打水也要报酬吗?第二天,毛驴又来驮水,不过这次桶里的烙饼却变成了四张,乡亲们给桶灌满水后,依旧不肯把烙饼留下,毛驴便原地打转,怎么轰也不走。一老人说:“它一准是上次驮回了烙饼,挨了大师的责怪。”人们
23、只好留下烙饼,毛驴欢快地打个响鼻儿,立即转身上了山。这以后,毛驴每天都在大清早儿下山,用烙饼换水,谁第一个见到毛驴,谁便拿走烙饼,然后负责给水桶灌水。毛驴驮水,一直持续了二十年。这天早晨,天上下起了白毛雪。毛驴又下了山,然而身上不见了水桶和烙饼。毛驴见到乡亲们,仰天大叫,四蹄刨击地面,一脸的焦躁与不安。乡亲们心里咯噔一下子,忙朝山上奔入寺庙,进禅房,见了凡已经坐化了,眼前一盏茶水,也已冰凉。乡亲们含着泪把毛驴拉下山。大伙一商议,决定轮流养护它,每户一月。到了新家,毛驴拉磨驮柴,任劳任怨。当然,有一件事乡亲们谁都不会忘记,那便是户与户交接时,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 问:请简要分析了凡大师的形象特点。仁慈善良:小毛驴早产,出生时便死了母亲,了凡大师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着药葫芦,骑着毛驴下山巡诊。淡泊名利:听说百姓要捐款为他建“功德碑”,他立即骑着毛驴前去阻拦。深受百姓爱戴和尊敬: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绝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轮流养护毛驴的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