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练习一、选择题1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共工撞不周山、后羿射九日等中国远古神话故事共同反映了中华先民()A原始的天人感应理念B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C丰富的宗教思想观念D已萌发最早的民本思想2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该材料反映了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提升个人修养B宣传“敬天保民”的思想C强化基层教化 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3中国古代的农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农业耕作的民歌和谚语,如北魏农书齐民要术中便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以时及泽,为上策”“欲得谷,马耳镞”等记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农耕文明()A
2、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4中国古代的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主要有天、地、君、亲、师,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天人合一、和谐共生C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D道法自然、以人为本5唐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霓裳羽衣舞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这表明当时()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B中外文化互相借鉴C西方文明领先世界 D文化交流内容广泛6下表是明清时期(13681840年)有
3、关教育机构采用教材的内容情况。教育机构主要教材内容官学经义类、律政类、礼制类、告诫类、文体类、军事类、科技类书院理学、心学、实学、考据蒙学基础识字类、伦理规范类、名物典故类、诗歌文章类、数理科技类据此可知,明清教材()A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B强调儒家思想的教育与传承C已经开展近代科学技术教育D只允许在专门教育机构使用7戏曲在长期演变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北方、西域和南方民族的乐、歌、舞、语言和人物表演手段,形成独特的艺术品格。如元杂剧中有大量反映北方民族性格和生活的元素;明清传奇也有大量表现南方民族生活题材的作品。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体现了()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地域文化的消逝C艺术
4、价值的升华 D艺术中心的转移8中华武术是一种体育运动,是一种国粹,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武术强调武技与武德同时修炼,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习武者要具备“七德”:“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这说明中华武术()A内涵偏重武德 B技艺水平领先C蕴含家国情怀 D群众基础深厚9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静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A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
5、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C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D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10管子牧民中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A重视以人为本 B推崇天下为公C追求家国情怀 D主张和而不同11.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下移到民间,如庄子所言“道术将为天下裂”,之后渐有思想解放的局面。“道术”在当时分化为()A分封制度 B诸子百家C礼乐制度 D三纲五常12.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A“心外无理” B“宇宙便
6、是吾心”C“人是万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13.下面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典籍对周公的记述表。据表中内容可知,新兴的士阶层借助周公()典籍记载尚书大传(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伐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墨子贵义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七)十士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A重建礼乐秩序 B构建理想政治C倡导重儒风尚 D恢复贵族政治14.下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花火炬台。橄榄枝大雪花由96片小雪花组成,每一片小雪花上,都镶嵌着一个参赛国的名称,代表一个参赛国。设计理念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更
7、团结的精神,也蕴含着中国文化核心内涵。这理念主要指()A天人合一 B道法自然C天下为公 D和而不同15.有学者认为,西汉之后的中国古代哲学可分为两大周期:第一个周期从西汉开始,到隋唐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在每一个周期中,又都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分别是:建立期、庸俗期、反抗期、异变期。材料中的“异变期”可能是()A天人合一、玄学 B玄学、理学C三教合一、实学 D玄学、心学16.据下表判断()朝鲜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日本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越南李圣宗在国都“修文庙,
8、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A民族大迁徙大交融B文化生命力影响辐射力C中西文化双向交流D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表现出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有人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连为一体,比拟于河水的源、流、汇。中华文明始自涓微,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发祥,如满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是谓“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涧成溪,沿民
9、族交融、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是谓“流”;荟萃精华,兼济天下,创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制度体系和科学文化艺术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是谓“汇”。摘编自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围绕中华文明的传承,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史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2分)18. 史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史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10、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骨碎身浑(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1)根据史料一,分析作者屈原身上有哪些中华传统美德?(2)根据史料二,归纳概括理学的积极影响。答案1B2D3C4D5A6A7A8C9C10A11.B12.D13.B14.D15.C16.B 11示例:论题: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坚实基础。(2分)阐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呈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两汉以来,国人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熔铸了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近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偏向;继承和发扬优秀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8分)总之,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采取扬弃的态度。(2分)(说明:“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若有其他看法,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18. 提示:(1)忧国忧民的情怀;百折不挠、坚持真理、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疾恶如仇、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浩然正气。(2)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8/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