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到明清时期热点话题聚焦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786750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元到明清时期热点话题聚焦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宋元到明清时期热点话题聚焦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元到明清时期热点话题聚焦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元到明清时期热点话题聚焦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宋元到明清时期热点话题聚焦政治智慧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读懂“中国之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厚的内容,并且在历史演变中具备了高度的自治性,能够不断自我修复完善并自我发展。从技术和操作性上看,古代的这一制度体系,比较有效地维持了统治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在统治集团中吸纳社会精英,形成较高素质的官僚队伍,其中有些方法和措施,已经达到了非常精致的程

2、度,不乏可供现代参考借鉴的成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特别是唐宋时期的政治适应现实,因革损益,稳中有变,变中出新。在合理的取舍、适时的变通、大胆的创新过程中,呈现出延续性、渐变性、务实性、制度化的政治理性,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政治智慧。一、古代中国治国模式的变化1早期国家的以礼治国(1)由于西周国家政权组织中宗族血缘关系占据核心地位,所以西周采取以礼治国的方式。(2)早期国家治国模式促成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认同,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影响。2春秋战国时期的以法治国(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2)春秋末期,在郑、晋两国出现成文法。成文法是社会经济发

3、展的产物,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3)“法布于众”“据法办事”“刑无等级”“保持法律稳定”等都是这一时期法治的特点。3秦朝的以法治国和严刑酷法(1)秦朝的法制指导思想是重刑主义,这是秦朝法制的特色,也使秦朝法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2)秦朝在全国统一法律措施,秦律通行全国。4汉以后的礼法并用(1)汉代以儒家经义附会法律作为司法审判的主要依据,强调情理道德的作用,考虑人们主观上的善恶,根据不同的情形灵活处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的僵化性。(2)礼法并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容易导致实践中司法的滥用,蔑视国家法律权威,难免造成“人治”局面。5唐代的立法成就成就武德律是唐高祖

4、时以开皇律为蓝本所制定的法典贞观律是唐太宗时命人根据武德律编撰的法典永徽律是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根据贞观律编撰的法典评价唐代形成了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立法思想唐律不论在体例的科学、内容的丰富还是在技术的完善方面,都超越了前代的水平唐律成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传统立法的最高成就,成为历代王朝修订法律时的楷模和蓝本6宋代文官政治(1)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2)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的基本国策。(3)两宋时

5、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7明清时期,严密的官员考核制度(1)明朝的考满和考察考满是“任满考绩”的意思,即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等行为。(2)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二、古代中国地方与基层管理1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采用将土地、人口分封给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的

6、形式,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控制广阔的疆域。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郡、县设立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郡、县,郡县制雏形出现。3秦朝的地方行政体系秦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建构起完善的地方政区体系。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听命于中央,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4汉代的郡国并行制为了巩固刘家一姓的天下,汉初在延续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在地方上分封一些同姓诸侯国,形成犬牙交错的地方管理形态。但后来诸侯国力量增强,汉代出现了王国问题。5唐朝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唐朝后期节度使的权力很大,节度使任免官吏和选择继承人,独立掌握本地税收。节度使即军队统帅,最终导致藩镇割

7、据,威胁中央集权。6北宋地方割据问题的基本解决从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从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从财政上,设诸路转运司管理财政。这样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但是也导致了北宋的积贫积弱。7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袭。8明清时期的地方政治制度(1)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2)清承明制后,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3)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核心素养一、学术情境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

8、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激活思维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秦汉政治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二、学术情境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模式的演变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激

9、活思维“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颁布律令”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与汉郡无异”表明其意义。三、学术情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精彩瞬间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概括起来讲,就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并开始起步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新的近代社会转型,晚明恰是转型的起点。在社会结构方面,由农业转向工商业者增多,城乡人口流动加快,自由雇佣劳动者队伍扩大,市民阶层出现。在政治方面,封建君主专制控制力减弱,东林党、复社等近代政党雏形出现,向公众领域扩展。在社会习俗方面,由崇尚节俭朴实转向崇尚消费和奢华。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或出现近代思潮萌芽。张显清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激活思

10、维(1)晚明社会在社会结构、政治领域、社会习俗、思想文化诸多方面都出现了一些社会新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已出现社会转型的曙光。(2)明初中国专制王朝国力的鼎盛时期正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曙光与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征兆几乎同时出现。西方国家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正是中国的明清之际。明清易代,中国既有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又逐渐落后于西方。田园风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历史,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仅作为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农业在中国古代被统治者看成是立国之“本”。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

11、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两宋时期,商业打破城市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市场的服务功能日益齐全;宋元明清时期的商业繁荣与城市发展,使市民阶层在不断扩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一、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的发展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1)精耕细作的表现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及日渐推广,汉代的二牛一人犁耕法、三国时期的翻车、唐代的曲辕犁和筒车,促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成熟与发展。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包括选种、施肥、轮作等在内的经

12、验和技术的积累,在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著名农书中都有记载和收录。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先秦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之上的井田制的耕作方式是“千耦其耘”,自战国以来以地主私有、君主私有、农民私有为主的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主体,另外还有以均田、屯田等形式存在的部分国有土地,但一家一户经营,仍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2)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期,是中国农业从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此间伴随着铁质工具的广泛使用。从秦到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发展期,主要分为北方旱作农耕的定型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1年)和南方水田农业的繁荣时期(公元58113

13、68年)。明清时期是精耕细作深入发展并逐渐成熟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口激增、耕地紧张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经营方式惜土养土(1)古代土地制度时期制度特点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制度,分为公田和私田,由集体共同耕作曹魏屯田制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西晋占田制农民向官府登记占有土地的制度。占田数并不是国家授予农民的土地数额,而是国家允许农民占有土地的限额北魏隋唐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土地为国有制宋至明清永佃田佃农有权“永久”性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土地所有权同土地使用(耕作)权分离(2)农业地

14、理空间的扩展(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二、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崛起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1)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是固定时间和场所,到后来打破时空界限;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交易民间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3)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组织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15、(5)商人地位:秦汉以来,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提高;明清时期商帮出现,也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地位的提高。2中国古代城市演变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来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来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

16、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5)从城市演进的影响来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核心素养一、学术情境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及反映的社会现象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激活思维史料反映了宋代城市发展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城市数量、布局、管理和功能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上。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宋代社会的变革。根本原因在于它

17、集中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二、学术情境明朝至清朝中叶商业的市场化、都市化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商品流通空前繁荣,市场范围已突破区域性限制,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商人的活动已走向集团化,形成众多商帮,其经营活动具有全国性和专业化特点。许多集市发展成为市镇,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商品经济的主体显示出从以地主经济、个体小农为核心开始转向以作坊、企业为核心的趋向。由于明清时期,流通量最大的前两种商品是棉布和粮食,所以明清这个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阶段可被称为“棉粮时代”。摘编自林文勋等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激活思维自明朝中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经济在工商业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上出现经世致用的学风和“西学东渐”。但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使中国缺乏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能力,未能抓住发展机遇。12/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