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pptx

上传人:修**** 文档编号:8784522 上传时间:2022-03-24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62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七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十七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七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七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pptx(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指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中,通过策略性改变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状况,来实现银行的目标净利息差额,或者通过调整总体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来维持银行正的净值。 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指商业银行按一定的策略进行资金配置,来实现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组合。一、资产管理思想(一)资产管理理论 1.商业性贷款理论 商业性贷款理论(Commercial Loan Theory)产生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初期。这个时期,英国产业革命刚刚开始,机器工业尚未出现,工场手工业和商业占支配地位。企业所需资金多数属于商业周转性的流动资金,因而流动性风险成为商业银

2、行的主要风险。为了满足不发达信用条件下商品交易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同时兼顾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盈利性,商业性贷款理论应运而生。 2.资产可转换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危机爆发。为了迅速恢复经济,西方国家政府的贷款需求急剧增加,从而开始大量发行公债。由此商业银行对保持资产流动性有了新的选择,并开始逐步把部分资金运用到政府债券中。资产可转换性理论应运而生。3.预期收入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成为首要任务。鼓励消费的经济政策使消费品生产企业产生更换生产设备的新需要,迫切需要中长期贷款。同时,金融业竞争加剧,商业银行需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找寻新的盈利点,因而增加利息率较高的中长期

3、信贷是最好的选择,商业银行贷款由商业转向投入工业,这样预期收入理论也就产生了。(二) 资产管理方法 1、资金分配法 资金汇集法(Pool-of-Funds Approach)也称资金总库法,其内容是:不考虑银行资金来源的不同特性,将商业银行的各种负债,即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自有资本汇合成一个资金库,看做是单一的资金来源而加以利用,资金库的大小不是由银行的决策而是由外部市场因素(如企业活动、人口增长、货币政策)所决定的。 资金汇集法要求银行首先确定其流动性和盈利性目标,然后将资金配置到最能满足这个目标的资产上去。由于流动性和盈利性是相互矛盾的,流动性高的资产(如第一准备)收益低,甚至完

4、全没有收益(如现金),因此,配置资金时要有优先顺序。优先权按一定比例分配到第一准备金、第二准备金、贷款、证券投资。 资金汇集法起源于商业银行创建初期,在20世纪“大萧条”时期被广泛应用。基本做法分成以下几个步骤:(1)保证充分的第一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在其他机构的存款余款,以及收款过程中的现金。(2)保证第二准备金,为防范所预见到的现金需求和未预见到的意外提供流动性。(3)银行拥有了充足的流动性之后,其余资金就可以考虑分配用于客户信贷需要。所有合理贷款要求都应在可贷资金限度内解决。(4)银行在满足了信贷需要后所剩余的资金可分配用于购买长期公开市场证券。投资账户的目标主要有两

5、个:一是创造收入。二是在这些证券接受到期时补充第二准备金。活期 存款 储蓄 存款 定期 存款 非存款性 短期借款 次级票据 和债券 权益 资本 资金库 银行资金使用顺序 第一准备金 第二准备金 贷款 固定 资产 长期公开 市场证券 银行资金来源 2、资产分配法 资金汇集法过分强调对资产流动性的管理,而没有区分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资本金等不同资金来源对流动性的不同要求。这种缺陷引起商业银行利润的极大流失,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在此情形下将所有负债看作单一资金来源已经不现实。每一种资金来源都有其独特的易变性和法定准备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这些情况开始运用一种资产负债表分配技术资产

6、分配法。 资产分配法(Conversion Funds Approach)也称资产配置法或资金转换法,认为银行所需要的流动性资金的数量与其获得资金的来源有着直接的关系,银行应根据不同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来决定银行的资产分配。 活 期 存 款 储 蓄 存 款 借 款 资 本 性 债 券 股 本 一 线 准 备 金 二 线 准 备 金 贷 款 长 期 证 券 固 定 资 产 定 期 存 款 二、负债管理思想 负债管理理论(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在20世纪60年代后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银行对高额利润的追求,使得保持银行资金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更为

7、突出,单靠资产管理已不能满足银行高盈利的要求。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使得银行的资金来源无论在渠道上还是数量上,都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如各种各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茁壮成长,证券市场迅速成熟。外在的竞争压力与内在的盈利动机相结合,促使银行必须另辟蹊径解决流动性问题,从而导致了负债管理理论的产生。同时,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为负债管理理论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一)购买理论 购买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20世纪先通货膨胀后滞涨并发的年代。该理论代表着更富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的新一代银行家的经营思想和战略,与过去保守作风和谨慎传统形成鲜明对照,它对存款理论做了很大的否定。 购买理论核心

8、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银行对负债并非消极被动、无能为力,而是完全可以主动出击,购买外界资金;银行购买资金的基本目的是增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银行在负债方面的购买行为比资产方面的管理行为要主动灵活得多。商业银行购买资金的适宜气候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实际低利率的情况。(二)金融产品销售理论 金融产品销售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的一种银行负债管理理论,是此阶段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风起云涌、金融竞争与金融危机日益加深条件下的产物。 金融产品销售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迎合客户的需要,努力推销这些产品,以扩大银行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 金融产品销售理论给银行负

9、债管理注入了现代企业销售思想,反映了金融业和非金融业之间的彼此竞争和相互渗透,标志着金融机构正朝着功能多样化和复合化的方向发展。三、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思想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Assets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也称相机抉择资金管理,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形成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通过资产、负债两方面的统一协调管理,才能实现经营总方针的要求。 其基本思想是,在融资计划和决策中,银行主动地利用利率变化敏感的资金,协调和控制资金配置状态,使银行维持一个正的净利息差

10、额和正的资本净值。 利率波动的环境中,不可预期的利率波动从两个方面给银行带来风险: 第一,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缺口状态,会使利率在上升和下降中影响到银行的净利息差额或利润; 第二,利率波动引起固定利率资产和固定利率负债的市值变化,从而影响按市值计算的银行自有资本的净值。 融资缺口模型(funding gap model)是资产负债管理基本方法之一。银行运用该模型的目的,是根据对利率波动趋势的预测,相机抉择调整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结构,以实现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目标或扩大净利息差额率。一、有关融资缺口模型的术语和定义 1、利率敏感资金 利率敏感性资金(rate sensitive fu

11、nd),指在一定时期内按市场利率定期重新定价的资产或负债。 利率敏感性资产 利率敏感性负债 2、融资缺口 融资缺口(funding gap),由利率敏感资产与利率敏感负债之间的差额来表示。有零缺口、正缺口和负缺口三种状态。 3、敏感性比率 融资缺口的另一种表达,是利率敏感资产与利率敏感负债之间的比率关系。等于1、大于1和小于1。利率敏感资金正缺口利率敏感资金正缺口利率敏感资金负缺口利率敏感资金负缺口二、融资缺口模型的运用 如果银行很难预测利率走势,采取零缺口资金配置策略显然更为安全。srrtt三、利率敏感资金配置状况的分析技术 商业银行在监测利率敏感资金配置状态和利率波动风险时,常运用利率敏感

12、资金报告来进行分析。 利率敏感资金报告是一种按时间跨度分段统计资金价格受市场利率影响的期限架构表。 持续期缺口管理,是通过对银行综合资产和负债持续期缺口调整的方式,来控制和管理在利率波动环境中,由总体资产负债配置不当给银行带来的风险,维护股东权益。一、持续期的涵义 持续期(duration),也称久期,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克麦考利于1938年首先提出来的。从经济含义上讲,持续期是指某项资产或负债的所有预期现金流量的加权平均时间,也就是指某种资产或负债的平均有效期限。 n1tttn1tttr1r1t)()(CCD持续期还有一种近似的表示: D-(P/P)/( r/1+r)所以, P-p*D*(

13、 r/1+r)例,金融工具持续期的计算例,金融工具持续期的计算现金流发生时间(y)现金流($)现值利率因子(%)现值($)现值*时间($)1 80 0.9091 72.73 72.73 2 80 0.8264 66.11 132.22 31080 0.7513 811.40 2434.21 合计950.24 2639.16 持续期=2639.16/950.24=2.78(y)二、持续期缺口模型 Dgap =DA-DL 其中, Dgap,持续期缺口; DA,资产持续期; DL,负债持续期; ,资产负债率。 im1jiwAAADD n1jjjwLLLDD 根据会计恒等式,总资产等于总负债与净值之和

14、,若以DNW表示净值持续期,则有: 所以, = DA-DL 持续期缺口实际上就是净值的持续期。 NWLADDD)1 ( NWD)1 (三、持续期缺口模型的运用 假如一家商业银行,其拥有的资产和负债(均以市场价值入账,单位为百万美元,利息按年支付)如下:资产包括现金100,年收益率为14%、偿还期为3年的商业贷款900,年收益率为10%、偿还期为10年的国债。负债包括年利率为7%、一年期的一般定期存款500,年利率为8%、偿还期为4年的可转让大额存单600。股本为100。各类资产和负债的利息按年计算。(1)表13-5说明了银行资产负债情况和每项资产负债的持续期。(2)假设所有资产和负债的利率上升

15、2%(3)为了使银行股本净值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特别是利率上升的影响,该银行可以采取免疫的策略,使得持续期缺口为零。银行可以通过缩减资产的加权平均持续期或者增加负债的加权平均持续期来实现。假设银行减少一般性的一年期存款224,而增加利率为8%的6年期以复利计算的定期存款224(见表13-7)。(4)同上面,当利率上升2%时,银行的资产的市场价值是1135,但负债的市场价值有所不同。 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即根据“三性”原则,在资金资源配置过程中,以比例形式对银行资产与负债经营作出量与质的规定,从而能动安排资产与负债的组合。 1994年2月25日、6月15日、7

16、月7日人民银行先后下发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金融信托投资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对监管指标对资本和资产风险权数作出了暂行规定,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系统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风险管理制度。 1996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达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对1994年制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进行修订。 新的指标体系分为监控性指标和监测性指标两大类,并把外币业务、表外业务纳入考核体系中。这些指标又可以分为四类:总量控制类指标、流动性管理类指标、安全性管理类指标、盈利性管理类指标。 总量控制类指标

17、是对银行机构自我约束的总体要求。主要包括存贷款比例、拆借资金比例。存贷款比例是总量控制类指标中的核心指标。如果存贷款比例超过核定比例,则反映出银行超负荷经营。 流动性管理类指标目的是使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保持在正常限量下,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纠正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错位的状况,满足银行的支付要求。包括:资产流动比例、备付金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 安全性管理类指标管理的目标是把银行资产风险含量控制在安全区域内,降低和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的安全性。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贷款质量指标等等。 盈利性管理类指标是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盈利性要求而设立的。主要有资本利润率指标与资产利润

18、率指标。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取得的成效1有利于增强银行风险防范意识,为抵御风险创造了条件。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使各商业银行认识到银行要增强自身安全,就必须不断补充资本金,防止银行无限制地扩张资产和负债。2有利于优化资产结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资产负债之间的比例指标因素都是可以量化,便于操作的。它给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提供了一个有指导意义的标准。3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建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各银行可根据自己的资本实力,在满足资本充足率标准的前提下,能自主安排资金,自求平衡,向真正企业化的商业银行迈进。4有利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体系的新发

19、展 为更好地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提高审慎和风险监管水平,适应当前监管发展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2006年01月18日,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核心指标包括了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御的三大类指标及指标值,覆盖了中国银行业最为重要的信用、市场、操作和流动性四种风险。 与1996年施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相比,它不仅新增了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利率风险敏感度、操作风险损失率以及所有迁徙类指标等十三个指标,而且修改了授信集中度、授信关联度、不良资产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六个指标。其中,有些指标体现了风险迁徙、新资本协议中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等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新概念,有助于中国监管技术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核心指标从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在总结试行情况并重新修订后将于2007年正式施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财务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