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pdf(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绝密启用前2018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共 10页,150分。考试时长 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一、本大题共 8 8 小题,共小题,共 2424 分。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7个小题。材料一材料一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 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 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20 世纪 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 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
3、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
4、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1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数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
5、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材料二材料二2018年 5 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
6、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
7、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2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
8、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 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
9、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
10、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3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C.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
11、来。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7.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答案】1.A2.B3.B4.D5.A6.C7.(1)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不断深入,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20 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 80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
12、”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2)“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一的第一节说“人工智能”是“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13、,B项,张冠李戴。创造“是智能体”,正确的是“人工智能是一种的描述和构建”。曲解4概念。C项,错在“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应该是对“智能体”的描述;D项,张冠李戴。错在“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实现的是“人脑思维”。2.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A项,重要内容的能力。错在“模拟人类行为”,应为“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C项,曲解文意。错在“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根据原文的表述,证明的是“计算机没有理解能力”;D项,无中生有。错在“都认为计算机可以拥有智能”原文说的是“然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的说法是无稽之谈”。3.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
14、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B项,无中生有。“都认为应该研究人的大脑”文中无据。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D项,题考查对材料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
15、生。原文中并没有提到人类能够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材料只是说“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问题,至于“奇点”可能带来的威胁人类并不非常清楚。5.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项,正确。材料二的第三节说“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B项,曲解文意。错在“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错误。材料的第四节说“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C项,曲解文意。错在“总有一天会到来”错误,材料的第五节中说“不管奇点时刻
16、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D项,断章取义。错在“任何情况错误”。原文这样说的“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6.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推断的能力。抓住“异化”来选择。文中说“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根据这句话,C项说5“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是正确的。A项、B 项是对人工智能D 项,利用,而不是被人工智能“
17、异化”。于文不合。该选项说的内容和“人工智能”无关。7.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阅读所给的材料,抓住题干中“如何不断深化的”,即随着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的不断深入,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自然不断深化。阅读所给的材料,找到有效答题区间再分析概括。材料一第二节中说:“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
18、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材料一第三节中说:“20世纪 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第四节说“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第五节“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材料二第二节中说“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第五节中说“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材料二的最后一节说“面对人
19、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 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综上,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简要说明对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1)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20世纪 80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3)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4)“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5)“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6)“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7)面对
20、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奠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二、本大题共二、本大题共 6 6 小题,共小题,共 2424 分。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6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 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 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
21、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
22、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不胜月时间: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行:行为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
23、以牛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事之至也数7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12.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 25字)【答案】8.D9.C10.D11.(1)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2)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12.(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
24、是,能积微者速成。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2)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通过“孔子见之以细”,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解析】8.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行:品行,德行。9.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
25、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和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A项,“日”:作名词,每天的日常事情;B项,“胜”:作副词,完,全都。D项,“其”,作代词,那。C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8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
26、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10.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的采分点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调换、删除。注意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把握语境进行推断。D 项,应为“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27、”。11.试题分析:题干是“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的采分点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调换、删除。注意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把握语境进行推断。第句的得分点是:“輶”:“轻”;“如毛”:“像鸿毛一样”;“鲜”:“少”;“克”:“能够”。第句的得分点是:“取”:“领取”;“其”:“那”;“金”:“赎金”;“复”:“再”。12.试题分析:第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本题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
28、心意思的题目,注意筛选文中的句子,先提取短文中的中心论点句,再概括文中的要点,为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的能力。通读两则短文,了解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做事要从小处着眼,善于从小的地方发现问题。由此可知第一则短文采用的是先举例分析论证在得出结论的结构方式,故其中心论点在文后,即“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短文采用的是先提出论点,在举例分析论证的结构,故其中心论点在短文的开头:“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注意字数有限制。第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本题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第题题干是“分别
29、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本题考查给短文拟写标题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够透过标题知道短文的内容。两则短文的中心论点分别9是: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和“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故标题可以从中提取:第一篇的题目是察微;等二篇明察秋毫。理由:第一篇通过分析三种人对比论证。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等二篇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区别非常细微。【参考译文】(1)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为什么?
30、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一-能积微者则速成。诗经 大雅 蒸民上说:“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
31、它。”说的就是这的道理。(2)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
32、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二)根据要求,完成第(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313 题。题。13.根据要求,完成第 13题。(共 5 分)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1 0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
33、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答案】三次回答内容: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短文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结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其不同的品质,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言语指导。【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本题考查
3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
35、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勇于作为。所以要约束他。”三、本大题共三、本大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共 2020 分。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3个小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1 1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
36、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
37、,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答案】14.D15.A16.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
38、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解析】1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 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15.试题分析: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1 2表现手法,理
39、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 出师表 了。此句中并没有勉励友人报国立功的意思。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6.试题分析: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
40、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 出师表 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
41、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_;祖母无臣,_。”古人送
42、别,常在渡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_,_。”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1 3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_,_”。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答案】(1).久在樊笼里(2).复得返自然(3).无以至今日(4).无以终余年(5).醉不成欢惨将别(6).别时茫茫江浸月(7).群贤毕至(8).少长咸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
43、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樊”“笼”“复”“返”“至”“余”“惨”“茫”“江”“浸”“毕”“咸”等字,通过理解字义去记忆字形。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
44、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四、本大题共四、本大题共 5 5 小题,共小题,共 2323 分。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5个小题。水缸里的文学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
45、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1 4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
46、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
47、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
48、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
49、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1 5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
50、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热烈:热闹,眼花缭乱。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D.卖弄泛滥的情感泛滥:过度,不加节制。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