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案设计.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781914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教案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育心理学》教案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教案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教案设计.pdf(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标准文档第第一一章章绪绪论论第一节第一节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与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内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内容体系容体系(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何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学现象”,这一观点以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为代表。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在持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家中,又由于对学与教有不同的侧重而

2、分为两种看法。一种看法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师的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和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为代表。另一种看法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主线,认为教育心理学应研究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奇(N.L.Gage)为代表。我们认为,既要考虑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特殊性,也要考虑这一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没有必要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作过多的限定,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较为宽泛的界定,即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主,同时也包括影响学生

3、学习的各种内外因素与条件。实用文案(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体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应以学校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心理为核心,一方面研究学习的实质、过程和类别,揭示学习的一般心理学规律;另一方面,分析制约学习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为有效地学和教提供科学依据。所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体系为:二、任务与意义二、任务与意义(一)任务世界上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人的心理活动也一样。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任务就是探索和揭示教育情境中各种心理现象的规律。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1测量与描述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虽然很复杂,却是可以测量和描述的,如果不能被测量与描

4、述,就不能被理解和控制。因此,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对教育过程的心理现象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对它们的变化特点与规律进行描述。2理解与解释理解与解释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就是要找出产生这些心理活动或现象的原因。例如,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而我们就是要查明这些因素的变化与学习的变化之间的确切关系。理解与解释还包括把已知事实组织起来以形成与事实相符的说明,也包括就事件之间的关系提出需要证明的假定。3预测与控制预测就是对一个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例如,我们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就能较准确地预测该生在学校

5、的学业表现。对心理与行为的预测必然伴随着对其改变和控制。控制意味着使心理与行为发生或不发生引发、维持或停止它,并影响它的形式、强度或发生率。我们对心理与行为的测量和理解,就是为了更好地对之进行预测与控制。例如,我们对学生考试焦虑的测量与描述,找出焦虑的原因,据此可以对学生发生考试焦虑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且要找到有效方法减轻或消除他的焦虑行为,还要想办法预防焦虑行为的发生。(二)意义从学科性质来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作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学科,它又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1理论意义:促进整个心理科学以及邻

6、近学科的发展。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有自己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同时,教育心理学也是心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对于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确切的证据,而且可以充实心理科学的理论。此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也可以为认识论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证据。2实践意义: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帮助和建议。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2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直接服

7、务于教育教学实践。具体来说,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意义主要有:(1)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教育心理学揭示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心理与行为现象的规律,必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教育教学的心理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者自身教育教学能力,选择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2)为我们研究、理解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和建议。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也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借助于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准确地研究问题,正确地理解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当然,教育情境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总是处在

8、不断的变化之中。很多现象从表面看来是一样,但实质上并不相同。比如有两个学生,语文成绩都不好,但是张三可能是缺乏学习动机,而李四可能是与语文老师关系紧张。因此,我们不能指望有统一而不变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不能照着以前的“处方”来抓药。第二节第二节研究方研究方法法一、方法论一、方法论(一)哲学方法论:这是最高层次,最一般的方法论问题,主要涉及一些哲学问题。如人的心理发生、智力起源等问题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人的知识起源是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的。理性主义认为通过思维可以获得知识,逻辑的演绎方法是理性解释的主要工具,演绎方法是有效的。经验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经验观察,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归纳法才是有效的。

9、(二)具体科学方法论:这是某一学科的方法论问题,它包括研究的基本原则,研究设计的方法论问题等。1、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教育性原则2、究设计的方法论问题(1)研究类型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从时间上分)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从变量关系上分)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从被试数量上分)整体研究(系统研究)与分析研究(从研究范围上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从研究内容性质上分)(2)研究设计的基本过程课题的选择:来自理论和实践;有关研究的综述与理论假设的提出;研究设计和方法的确定:被试的选择;研究变量的确定;研究程序的安排;研究的工具或材料等;研

10、究结果的处理,主要是数据处理;研究报告的撰写二、具体研究方法二、具体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调查法(包括测验法)(四)个案法第三节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发展简史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初创时期(190320 世纪 20 年代)代表人物为桑代克,1903 年出版 教育心理学,1913年又改为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三个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和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二)发展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20 世纪 50年代末)代表人物:联结派的桑代克、斯金纳;认知派的韦特海墨、考夫卡、苛勒。特点:1、内容庞杂,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表

11、3现为:(2)学派林立;(2)教科书繁多,但内容体系相差甚远。2、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因而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1)20-50 年代,西方心理学是行为主义占优,忽视高级认知过程的研究,多数研究局限于动物行为研究,对人类课堂行为缺乏研究。而关注人类课堂行为正是当代认知派的重点。(2)另一个特点是广泛采用各种测量与统计。这对揭示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的结果是有好处的,但是无法揭示学习过程与规律。(三)理论完善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主要人物: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安德森等特点:1、内容日趋集中;2、名学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人类课堂行为与心理的研究,注意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二、

12、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第一阶段(191730 年代末)代表人物: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特点:着重于理论探索(二)第二阶段(40 年代50 年代末)特点: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广泛采用自然实验法;综合性研究占主导地位。不足:1、对理论探索,似乎有所忽视 2、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态度上采用全盘否定的过以简单的做法。(三)第三阶段(50 年代末以来)代表人物:列昂节夫、加里培林、赞可夫、彼得罗夫斯基。特点:1、理论思想比以前更活跃;2、进一步加强同学校教育工作的联系;3、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改变三、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简史三、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简史(

13、一)1949 年前发展概况(二)1949 年后发展概况 1、第一阶段(4958 年)2、第二阶段(5866 年)3、第三阶段(6676 年)4、第四阶段(76年)莫雷的分类。他根据工作记忆加工处理的不同方式,把学习分为:1、联结性学习:个体将同时出现在工作记忆中的若干激活点联结起来而获得经验的学习。2、运算性学习:个体在头脑中经过复杂的认知第二章第二章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第一节第一节学习概述学习概述一、学习概念一、学习概念(一)广义: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引起行为持久变化的过程。1、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学习主体)2、学习是获得后天经验的过程(实质)3、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的持久变

14、化,这种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结果、效果、表现形式)(二)次广义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而言,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1、人的学习是一个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性质)2、人的学习获得的是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内容、实质)3、人的学习的以语言为中介,通过社会传递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方式)这三点也是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之区别(三)学生的学习(狭义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特点:1、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2、掌握的是以书

15、本知识为主的间接经验和技能;3、学生的学习还是通过掌握间接经验而发展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二、学习分类二、学习分类4操作而获得经验的学习。第二节第二节学习理学习理论论一、联结派学习理论:一、联结派学习理论:一切学习都可以归结为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学习发生的原因在于外部的强化。主张研究学习的外部条件,忽视学习内部过程和内部条件的研究,主要代表有桑代克的试误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一)桑代克的联结说(试误说)介绍桑代克的实验 1、对学习实质的看法:学习是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2、过程:联结形成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3、有效学习的条件:(1)准备律:“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

16、导时,给予传导就会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之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也就是说,当一个刺激与某一个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当S 与 R 不准备联结时,要求联结就会引起烦恼。准备律强调学习者的心理准备状态、动机等,认为联结的增强或减弱,受到学习者准备状态的影响。(2)练习律:包括应用律与失用律应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失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3)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当建立时,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

17、,联结力量就会削弱。”准备律是副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是主律1930 年以后,他对练习律和效果律进行了修改。(1)练习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S 和 R 之间的联结力量,单纯的练习并不一定能引起进步。(2)由于赏比罚更有力,所以只强调满意情况所带来的效果,不强调烦恼所导致的效果。(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介绍斯金纳的实验1、实质:学习是形成反应与情境间的联结(R-S)2、过程:联结的建立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联结的建立是由于某种操作反应的结果得到了强化,从而改变这种反应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因此,操作性条件反射能否形成,关键是强化。当然与练习也有关,但练习本身不会使反应速度上升

18、,只能为强化的重复出现提供机会。3、有效学习的条件(1)强化律: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概率)就增加,所增强的不是 S-R 的联结(因为操作无需要特定的激发性刺激)而是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性即发生的概率。(2)小步子:要使有机体掌握某种行为,必须把这种行为分成许多小的行为单元,使有机体一步一步地去掌握。4、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应用(三)对联结派学习理论的评价二、认知派学习理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 S-R 的联结,而是主动地通过顿悟或理解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主体的内部认知因素在学习形成中的作用,主张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5和条件。主要

19、代表有Gestalt 学派的完形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说和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等。(一)Gestalt 的完形理论代表人物:韦特海墨、考夫卡、苛勒介绍苛勒的实验1、实质:学习的实质就是组织形成新的完形2、过程:新的完形的建立和形成是一种顿悟的过程3、有效学习的条件(1)必须设置一个使学习者能够洞察全局的学习情境(2)学习不依赖于机械的重复,而在于能够察知、理解情境的内在关系。(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托尔曼是行为主义者,但他的学习理论不同于行为主义,因为第一,他强调行为的整体性和目的性;第二,强调中间变量。介绍两个实验:1、迁回实验 2、潜伏学习实验1、实

20、质:学习就是脑内形成了“认知地图”(即认知结构)认知地图:指在认知过程中,获得的代表外部环境的表象,就象地图可以作为地形地物的代表一样,因此称为认知地图。他认为学习是有目的,是趋向于目标,受目标指导的,其目的就是获取食物等(对动物来说)。2、过程:认知地图的形成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掌握达到目的的符号来完成的。3、如何促进学习实现:预期律他认为动物的行为是有目的,它根据对环境的认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期待),动物的行为受这种期待的指导。在练习过程中,有的预期被证实,有的未被证实。预期被证实也是一种强化,这是一种内部强化,即由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强化。他认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

21、化也会出现学习(潜伏学习)。(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实质:学习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过程:认知结构的形成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象而完成的。认知:是一个人进行“了解他的世界时所经历的几个过程的一个总称,它包括感知、领悟和推理几个比较独特的过程,这个术语通常含有意识到的意思”。认知结构:是指由人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3、如何促进学习的实现(1)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基本结构(2)提倡发现式教学4、布鲁纳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四)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说 1、实质: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2、过程: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是通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

22、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发生关联,产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获得心理意义而完成的。1、学习实质与过程:学习是信息的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2、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包括三个系统(1)加工系统或操作系统,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反应生成系统。(2)执行控制(3)预期 3、加涅的学习过程阶段:依据学习的进行过程,把学习行为分为八个阶段,并指出伴随这些动作所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阶段心理过程动机 预期了解 注意、选择性知觉获得 编码、存入保持 记忆贮存回忆 检索概括 迁移作业 反应反馈 强化4、如何促进学习的实现(1)强调已有认知结构的作用(2)主张指导法 3、如何促进学习的实现通

23、过接受学习指导法就是要给学生最充分地指导,使学生意义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循序渐(1)对发现法的评价进地进行学习。(2)有意义学习的重要地位和条件接受 发现(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和主要分歧;(3)有 意 义 学 习 与 教 学 的 基 本 过 程2、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机械4、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提倡“先行组织者”(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6第三节第三节元学习理论元学习理论一、元学习的概念个体的学习从性质来看,可分为两类或两个层次,第一类型学习是指个体获得经验的学习。第二类型学习则是指个体获得学习机制的学习,它涉及的是

24、个体如何获得其赖以进行学习的机能的问题,它较之第一种学习更具本源性,我们称为元学习,第一种称为一般的学习。相应地学习理论也可以分为一般的学习理论和元学习理论。前者是假设个体已具备了相应的学习机制的前提下讨论其获得经验的实质,后者则是讨论个体这种学习机制是如何获得的问题,或者说是讨论个体的心理机能,尤其是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问题。二、元学习理论个体心理机能或学习机能的形成,是一个由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外部活动包括外部实物活动(基本上属于广义的实践范畴)与外部符号操作活动,而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因此,从根本上说,实践是个体心理机能发生的本源。个体在身心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传递,在外部对客体或符

25、合化的客体进行新的操作活动,在解决主客体矛盾的过程中,这种新的外部活动方式与主体原有的图式实现协调、整合,从而内化为新的心理活动方式。这就是个体学习机制的习得过程。移第二节第二节 迁移理论迁移理论一、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法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官能心理学的观点起源于古希腊的灵魂说,如柏拉图认为灵魂具有理智、意志和情欲三部分的功能。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沃尔弗(Wolff,16791754)认为迁移是非物质的心灵所固有官能因练习而发展的结果。学习的实质在于使某种心灵的官能得到训练,一种官能得到训练后就无条件地转移到其它学习上去,使其它学习得到长进。提高促进学习 B学习 A 官 能促进学习

26、C二、共同元素说代 表 人 物 为 桑 代 克 和 伍 德 沃 斯(吴 伟 士)(R.S.Woodworth)实验:1、长方形面积估计 2、长度、重量估计主要观点:认为任何单独心理官能的改善,未必使其它有同一名称的官能得到改善,或反而可以损害它。他们认为只有当两种心理官能有相同要素时,一种心理官能的变化才可改变另一种官能。两种情境,若含有共同的要素,不管学习者是否觉察到这种要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反之,有迁移现象发生必定有共同第三章第三章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第一节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概念迁移含义: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二、分类(一)按性质分:正迁移与负迁移

27、(二)按方向分(时间先后):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三)按迁移的内容分: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四)按迁移的层次分: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五)根据迁移的自动程度分:低路迁移和高路迁7要素存在。两者的关系大致成正比例。三、概括论代表人物为贾德(C.H.Judd)实验:水下击靶主要观点: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获得了一般原理、一般法则,示两次学习的刺激从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就可以

28、发生。相学习 A概括 学习 B问题:能否解释所有的迁移现象?很多低级的学习迁移问题可能就不需要概括,也不存在概括,如骑自行车骑三轮车(骑摩托车)两者似乎是不同原理,但也有迁移,这可能用奥斯右德的三维模式解释(骑自行车和骑摩托车属于刺激相似,反应相似的学习,存在正迁移)四、关系转换说代表人物:苛勒实验:小鸡或幼儿实验主要观点:不否认依赖于学习原理的迁移,但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认为迁移并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顿悟两个情境中的关系是产生迁移的根本。五、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奥斯古德(CEOsgo

29、od)1949 年在总结了大量的配对联想学习实验基础上提出的迁移理论。在配对联想学习中,配对的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无意义的。如图书轿车、桌子皮球、BAZ幸运的、AEL悲哀。习惯上把第一项称为刺激,第二项称为反应。如先学习 BAZ幸运的,后学习 BAZ较小的(刺激同,反应不同),先学习 BAZ幸运的,后学习 JIZ幸运的(刺激不同,反应相同)。R1RN表示两次学习的反应从相同不同;S1SN表8同不同:如果两次学习反应相同,刺激不同,则迁移为零,刺激越相同,正迁移越大。:如果两次学习反应不同,刺激不同,迁移为零,刺激越相同,负迁移越大。:如果两次学习刺激不同,反应不管相同与否,迁移均为零。:如

30、果两次学习刺激相同,随着反应从同到不同,迁移从最大的正迁移变为最大的负迁移。奥理论适用于外语词汇学习、动作技能学习等。六、学习定势说代表人物哈洛(H.F.Harlow),实验:猴子实验。学习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学习活动而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认识事物或作出反应。学习定势既反映在解决一类问题或学习一类课题时的一般方法的改进(学会如何学习)上,也反映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准备状态(准备动作效应或预热效应)中。学习定势的这两个方面都影响作业的变化。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可以促进同类或相似课题的学习与迁移,但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干扰需要灵活性的课题的学习。因此在练习时既要考虑课题的同一,

31、又要考虑课题的变化。七、认知结构说代表人物奥苏贝尔奥苏贝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他对认知结构及其影响迁移的主要变量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他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学习者需要应用他们的原有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时,他原有认知结构的内容方面的特征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就会发生迁移影响。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一是可利用性;二是可辨别性;三是稳定性(巩固性)。八、产生式迁移理论安德森指出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

32、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第三节第三节 有效促进迁移的策略有效促进迁移的策略一、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二、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促进迁移(一)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二)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三)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三、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促进迁移(一)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三)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3、意义的提取和运用。(二)表征(representation):指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安德森认为,对于一般的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来表征的,

33、但对一些特殊概念的较大的有组织的信息组合,命题是不适合的,是以图式来表征。(三)分类 1、加涅分类:(1)符号学习;(2)事实学习;(3)有组织的知识学习2、奥苏贝尔分类:(1)符号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4)命题网络学习三、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与条件三、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与条件(一)符号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其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其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二)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有概念形成(发现学习)和概念同化(接受学习)两种方式。概念学习与

34、概念名称(或概第第四四章章知知识识学习学习第一节第一节陈述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学习一、广义知识分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知识(广义)智慧技能(狭义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策略性知识)动作技能(一)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含义(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二、陈述性知识学习(一)习得过程:1、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2、新建构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9念词)的学习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学习。概念名称学习属于符号表征学习,即用符号代表概念。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符号代表,如狗的概念可用“狗”或“dog”

35、代表。(三)命题学习:命题可以分为两类:非概括性命题和概括性命题。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或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个句子里的“北京”代表特殊城市,“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特殊对象的名称,这个命题只陈述了一个具体事实。概括性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不论表示特殊关系的命题还是表示普遍关系的命题,它们都是由单词联合组成的句子表征的,因此在命题学习中包含了符号表征学习。同时构成命题的单词一般代表概念,所以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学习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命题学习在复杂程度上一

36、般高于概念学习。如果学生对一个命题中的有关概念没有掌握,就无法理解这一命题,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为前提。命题学习是一个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根据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关系,命题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四、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四、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一)复述: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如做摘录、划线或圈出重点、及时复习、分散复习、过度学习、复述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等。(二)精加工:指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如记忆术。在复杂的知识学习中,精加工策略包括释义、写概要、用

37、自己的话写出注释、解释、自问自答、做笔记等。(三)组织: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使之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组织策略的实质是发现要记忆的项目的共同特征或性质,而达到减轻记忆负担目的。在复杂知识学习中,可以采用列课文结构提纲和画网络图的方法对材料进行组织。补充:1、过程性策略2、变式策略 3、比较策略 4、开展性策略 5、多表层策略 6、辅助辨别策略 7、系统化策略第二节第二节程序性知识学习程序性知识学习一、智慧技能的学习(一)学习过程1、陈述性知识阶段。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是陈述性的。在此阶段,有关操作或运算步骤的知识进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网络,以命题的形式表征10和贮存,即新信息进入原

38、有命题知识网络,获得理解;2、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是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经过练习,知识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以命题网络的形式通过复习得到巩固,一部分经过变式练习,由以命题形式表征的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概念和规则开始向办事的技能转化;3、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程度。经过练习,许多产生式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只要这个系统中的第一个成分被激活,其他成分就能自动激活,技能达到熟练化和相对自动化。(二)表征以产生式表征。产生式是指人经过学习而在头脑中贮存的一系列以“如果/

39、则”形式表示的规则,即只要某种条件满足,则产生某种相应的反应。(conditionaction,简称 CA)(三)分类RM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成五个亚来: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概括起来,智慧技能主要有三类:辨别、概念和规则。(四)智慧技能学习过程与条件1、辨别技能的形成辨别是指对刺激的不同物理特征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辨别能力形成过程是模式识别能力习得过程。模式识别是人们把输入大脑的刺激(模式)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促进辨别学习的条件有:(1)刺激与反应接近;(2)反馈与强化;(3)重复;(4)扩大关键特征;(5

40、)对比;(6)发挥多种知觉协同作用。2、概念学习辨别反映事物的差异,概念反映事物的共同点。概念学习就是能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概念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例子和概念属性。(1)具体概念的习得:通过概念形成方式(上位学习)。提供正例概括,提供反例辨别。(2)定义性概念的习得:一是通过概念形成的方式,二是通过概念同化的方式(下位学习)。(3)通过变式练习,促进概念从陈述性知识学习阶段转化为能对外办事,能应用于不同情境中解决不同问题的智慧技能,即程序性知识。3、规则学习规则作为一种智慧技能,其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在体现规则变化的情境中适当地应用规则。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习得规则的形式有

41、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但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1)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这是上位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发现学习的过程。其教学方法简称例规法;(2)从规则到例子学习。这是下位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接受学习的过程。其教学方法简称规例法。二、认知策略的学习(一)认知策略的性质与分类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这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技能,而上述的智慧技能则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技能。前者是受意识控制的,其运用难以达到自动化程度,后者的运用能达到相对自动化程度,很少或不需要受意识控制。ED加涅根据适用范

42、围把认知策略分为两类:专门领域的认知策略和一般的认知策略。(二)认知策略学习过程与特点1、认知策略学习过程(1)陈述性知识阶段。即首先必须知道要学习的认知策略是什么,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则。(2)程序性知识阶段。在相同与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有关策略的练习,11使有关学习、记忆或思维的规则支配自己的认知行为,这时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3)元认知阶段:学习者在变化的条件下顺利应用有关规则支配与调节自己的认知行为,认识到策略适当应用与不适当应用的条件,策略学习达到元认知水平,从而可以在跨情境中迁移。2、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1)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2)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

43、度概括性和模糊性;(3)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性的。(三)影响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1、内部条件:原有知识背景;学生的动机水平;元认知发展水平2、外部条件:若干例子同时呈现;指导规则的发现及其运用条件;提供变式练习的机会;练习的系统化(四)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是指个体在学习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切活动和方法。学习策略所涉及的范围要大于认知策略,但就认知领域它们是等同的。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包括对个体、任务和策略及其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存储于工作记忆中,包括计划、监视和调节)。元认知策略就是个

44、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认知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性知识,但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情境需选择不同的策略性知识,这一过程的实现正是元认知策略的体现。作为一个学习者,如果有许多策略性知识,但是缺乏元认知策略来帮助自己决定在哪种情况下使用某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他不会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反之,如果没有可供使用的策略性知识,那么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则缺乏相应的对象。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区别:(1)认知策略是元认知策略应用的基础,元认知策略则对认知策略的选择、转换、执行具有统帅与向导作用;(2)元认知策略的发展落后于

45、认知策略,但它对认知策略运用的调节与控制,对认知策略的发展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认知策略的功能在于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意性,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它直接作用于学习活动。而元认知对学习活动所发生的作用并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对整个学习活动,包括策略性知识的调控而发生作用的。态;(3)障碍(obstacle):解决问题方法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认知操作(operation)才能改变给定状态,逐渐达到目标状态。2、问题解决: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第二节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与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与条件条件一、问题解决的过

46、程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及三类知识的作用第五章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养第一节第一节问题解决的问题解决的一般概述一般概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涵义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涵义(一)问题(problem)是指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二)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三)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指向性;2、认知操作性;3、操作序列性;、个人化二、问题解决的模型二、问题解决的模型(一)早期模型:1、桑代克的试误模型;2、苛勤的顿悟模型(二)奥苏贝尔和鲁

47、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型(三)信息加工观点 1、问题空间(problem space)是指问题的主观方面,即解题者对问题客观陈述的理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它包括三个成分:(1)给定(given):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2)目标(goal):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问题解决就是要把问题的给定状态转换成目标状12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问题表征:指形成问题空间,包括明确问题的给定条件、目标和允许的操作,它需要陈述性知识。2、设计解题计划:指确定解题的一般步

48、骤,如重新描述问题,使之转化为更类似于熟悉的问题,建立问题的子目标的层次关系。它需要策略性知识,包括元认知知识。3、执行解题计划:指问题解决者采取一系列行为贯彻解题计划,如进行运算或其他操作,它需要程序性知识。4、监控:指问题解决者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并确定自己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合解题计划,它需要策略性知识,包括元认知知识。(二)写作过程及三类知识的作用1、构思,需要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2、表达,需要智慧技能;3、复看与修改,需要陈述性知识、智慧技能和策略性知识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知识经验:专家与新手的差异(二)问题呈现形式(问题情境)(三)定势和功能固着(四)情

49、绪和动机状态第三节第三节 创造性及其创造性及其培养培养一、创造性的概念一、创造性的概念(一)创造与创造性的含义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一种产生了某种独创性成品的活动,但真创造所产生的独创性成品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而类创造只是对个体来说具有独创性,只有个体意义。(二)创造性的构成1、创造性由知识因素、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构成2、创造性是各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1)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2)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相结合;(3)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4)创造性含有创造想象成分。(三)创造

50、性与智力(四)创造性与人格这方面研究不少,但结果不尽一致,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的人具有以下人格特征: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好独立行事,自信心强,喜欢研究抽象问题,生活范围较大,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白,感情开放,不拘小节,给人以浪漫印象。二、创造性培养二、创造性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二)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创造性培养。(三)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四)在知识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五)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1)激发学生的学习13动动机和好奇心;(2)培养发散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