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永泰第一中学高三最后一模物理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永泰第一中学高三最后一模物理试题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考物理模拟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所示,粗细均匀的正方形金属线框abcd用轻质导线悬吊,线框一半处在匀强磁场中,线框平面与磁场垂直,给导线通以如图的恒定电流,静止时每根导线的拉力为F。保持电流不变,将金属线
2、框向下平移刚好完全进入磁场中,静止时每根导线的拉力为2F。ab边始终保持水平,导线始终竖直,则金属框的重力为( )A BCFD2、如图(a),R为电阻箱,A为理想电流表,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图(b)为电源的输出功率P与A示数I的关系图像,其中功率P0分别对应电流I1、I2。则AI1I2BI1I2CI1I2DI1I23、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放射性元素能够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即天然放射现象。让放射性元素镭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三种射线,经小孔垂直进入匀强电场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射线, 粒子的电离能力最强,穿透能力也最强B是射线,是高速电子流,来自于原子的
3、核外电子C原子核发生一次衰变的过程中,不可能同时产生、两种射线D原子序数大于83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小于或等于83的元素,都不具有放射性4、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用光子能量为的单色光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激发后的氢原子可以辐射出几种不同频率的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氢原子最多辐射两种频率的光B氢原子最多辐射四种频率的光C从能级跃迁到能级的氢原子辐射的光波长最短D从能级跃迁到能级的氢原子辐射的光波长最短5、一质点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依次经过四点。已知质点经过段、段和段所需的时间分别为、,在段和段发生的位移分别为和,则该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ABCD6、如图所示,图甲为质点a
4、和b做直线运动的位移一时间图象,图乙为质点c和d做直线运的速度一时间图象,由图可知( )A若t1时刻a、b两质点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质点第二次相遇B若t1时刻c、d两质点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质点第二次相遇Ct1到t2时间内,b和d两个质点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Dt1到t2时间内,a和d两个质点的速率先减小后增大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7、我国高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和谐号动车组是由动车和拖车编组而成,提供动力的车厢叫动车,不提供动力的车厢叫拖车假设动车组
5、各车厢质量均相等,动车的额定功率都相同,动车组在水平直轨道上运行过程中阻力与车重成正比某列车组由8节车厢组成,其中第1、5节车厢为动车,其余为拖车,则该动车组()A启动时乘客受到车厢作用力的方向与车运动的方向相反B做匀加速运动时,第5、6节与第6、7节车厢间的作用力之比为32C进站时从关闭发动机到停下来滑行的距离与关闭发动机时的速度成正比D与改为4节动车带4节拖车的动车组最大速度之比为128、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区域处在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中,电场方向与正方形一边平行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由某一边的中点,以垂直于该边的水平初速v0进入该正方形区域当小球再次运动到该正方形区域的边
6、缘时,具有动能的大小可能是()A0BCQELDQEL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放热的物体,其内能也可能增加B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液体的对流形成的C液体不浸润某种固体时,则附着层内液体分子间表现为引力D同一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汽压不同E.只两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相等,两物体的内能一定相等10、如图所示,一艘轮船正在以4m/s的速度沿垂直于河岸方向匀速渡河,河中各处水流速度都相同,其大小为v1=3m/s,行驶中,轮船发动机的牵引力与船头朝向的方向相同。某时刻发动机突然熄火,轮船牵引力随之消失,但轮船受到水大小不变的阻力作用而使轮船相对于水的速度逐渐减小,但船头方向始终未发生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7、()A发动机未熄火时,轮船相对于静水行驶的速度大小5m/sB发动机从熄火到相对于静水静止的过程中,轮船相对于地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C发动机从熄火到相对于静水静止的过程中,轮船相对于静水做匀变速直线运动D发动机熄火后,轮船相对于河岸速度的最小值3m/s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中指定的答题处,不要求写出演算过程。11(6分)在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实验室提供了合适的的实验器材。(1)甲同学按电路图a进行测量实验,其中R2为保护电阻,则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b中完成电路的连接_;根据电压表的读数U和电流表的读数I,画出U-I图线如图c所示,可得电源的电动势E=_V
8、,内电阻r=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乙同学误将测量电路连接成如图d所示,其他操作正确,根据电压表的读数U和电流表的读数I,画出U-I图线如图e所示,可得电源的电动势E=_V,内电阻r=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2(12分)有一个量程为、内电阻约为的电压表,现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其内电阻(1)实验中可供选择的滑动变阻器有两种规格,甲的最大阻值为,乙的最大阻值为。应选用_。(选填“甲”或“乙”)(2)实验过程的主要步骤如下,请分析填空。A断开开关,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_端;(选填“”或“”)B将电阻箱的阻值调到零;C闭合开关,移动滑片的位置,使电压表的指针指到D开关处于闭合状态保持
9、滑片的位置不变,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电压表指针指到_,读出此时电阻箱的阻值,此值即为电压表内电阻的测量值(3)电压表内电阻的测量值和真实值相比,有_。(选填“”或“ 【解析】(1)1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为分压使用,为保证测量电路供电电压不受滑片位置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应远小于测量电路的电阻,故应选择的,即应选用乙;(2)2在闭合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移到某一端使电压表示数为0,即滑片应移到端; 3当电阻箱阻值为0时,电压表满偏为;接入电阻箱后认为电路测量部分的总电压不变,仍为;当电压表读数为时,电阻箱两端电压也为,则电压表内电阻与电阻箱阻值相等;(3)4电阻箱与电压表串联后,测
10、量电路的电阻增加,则测量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稍大于,则电阻箱两端的电压稍大于,则电阻箱的阻值大于电压表的阻值,即有测真四、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26分。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中指定的答题处,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演算步骤。13、(1);(2),方向沿传送带向下;(3)【解析】(1)由于,故放上传送带后不动,对和第一次的碰撞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又解得(2)传送带顺时针运行时,仍受力平衡,在被碰撞之前一直保持静止,因而传送带顺时针运行时,碰前的运动情形与传送带静止时一样,由于第一次碰后反弹的速度小于,故相对传送带的运动方向向下,受到的摩擦力向上,合力向下做减速运动。减速到零后相
11、对传送带也向下运动,摩擦力方向不变,设在传送带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解得解法一从第一次碰后到第二次碰前做匀变速运动,做匀速运动两者位移相等,则有解得,方向沿传送带向下解法二以为参考系,从第一次碰后到第二次碰前,有解得第二次碰前相对的速度则对地的速度为方向沿传送带向下解法三第一次碰撞后到第一次碰撞前,两者位移相同,故平均速度相同,则有解得,方向沿传送带向下(3)以地面为参考系,第二次碰后瞬间和第三次碰前瞬间的速度分别记为和,第二次碰后瞬间的速度记为。两者发生第二次弹性碰撞时,根据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有解得解法一第二次碰后做匀变速运动,做匀速运动。到第三次碰前两者位移相等,所以解
12、得,方向沿传送带向下从第一次碰后到第三次碰前的位移传送带对做的功解法二设第二次碰撞后再经时间,发生第三次碰撞,设位移分别为,以向下为正,则解得而传送带对做的功解法三以为参考系,第二次碰撞到第三次碰撞之间,和的相对运动规律和第次与第二次之间的相同,故第三次碰撞前,的对地速度描绘从释放和开始到它们第三次碰撞前,它们对地的图线如下结合图象,可以计算从第一次碰后到第二次碰前对地的位移传送带对做的功14、 (1)4J;(2)0.45m;(3)0.66m【解析】(1)设两木块运动到O右侧时的速度大小为,在两木块一起运动到桌子中央O右侧的过程,由动能定理知解得剪断细线,两木块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设剪断细线后小木块N的速度大小为v,则有根据能量守恒知解得(2)设木块N的抛出点到A点的高度差为h,到A点时,根据平抛运动规律知且解得(3)木块N到达A点时的速度大小为设小木块N到达B点时的速度大小为,从A点到B点,由动能定理知,设木块N在轨道最高点时最小速度为,木块N从B点到轨道最高点的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在最高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解得15、 (i)(ii)K【解析】(i)设封闭气体原来压强为,后来压强为,气体做等温变化:解得,(ii)空气柱的长度变为20cm时,左管水银面下降右管水银面会上升4cm,此时空气柱的压强,由查理定律,解得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