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醴陵市第一中学2018-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醴陵市第一中学2018-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醴陵市第一中学2018-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浏阳一中、醴陵一中2018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词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题旨即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
2、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体有一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
3、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及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
4、韵”领袖人物王士祯直承了司空图的含蓄说。他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影”,认为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至今不衰。 (摘编自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手
5、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B. 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文心雕龙有隐秀篇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C. 到了两宋,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而严羽的沧浪诗话将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 D. 明清时期,以含蓄评论诗文成为习惯准则。王士祯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唐人五言绝句“有得意忘言之妙”。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
6、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可知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 B. 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 是为了证明在唐代营造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C. 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对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等的补充。 D. 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谓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清代王士祯直承了司空图的含蓄说,可见司空图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有着较大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以及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7、。 B. 唐代是诗歌的巅峰期,也是“含蓄”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从诗学概念到被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C. 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D. 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已较成熟。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C. 到了两宋,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而严羽的沧浪诗话将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严羽的沧浪诗话将其推至艺术创作的
8、最高追求之一”张冠李戴。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题详解】 试题分析:A. 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可知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于文无据。 【3题详解】 试题分析:C. 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9、。“含蓄美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过于绝对化。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
10、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
11、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子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12、。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
13、:“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
14、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期)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主任的儿子毛毛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不懂事,实际上却是一个乐观向上、重亲情、有主见的青年。 B. 小说构思精巧,描写了两个父亲中秋节喝酒的场景,通过人物对话和孩子们打
15、来的电话,巧妙地将两个孩子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 C. 从主任两次想掐掉儿子来电的举动看,主任对儿子极为不满,儿子不听他的话复读,却读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 D. 小说的结尾写老葛醉了,想和主任说说真心话,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能理解主任,主任的孩子学习不好,也很烦恼。这样写,言简意丰,回味无穷。 5. 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 6. 有人说,小说的标题“谁的电话”应该改成“寄月饼”,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4. B 5. 任劳任怨。作为父亲,为了孩子,他劳心劳力;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妻子住院也没告诉孩子。 关爱孩子。中秋节,把家
16、中唯一的月饼寄给了孩子,还责怪自己寄迟了。 爱面子。孩子明明是打电话来要钱的,可他却撒谎说孩子是打电话来问候节日的。 只关注孩子成绩而不关注孩子人格的培养。 6. 示例一:同意改成“寄月饼”。理由如下: 从情节来看,因为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中秋之夜,小说中又多次写到“寄月饼”,既写了老葛为女儿寄月饼,也写了毛毛为父亲寄月饼。 从艺术手法看,“寄月饼”一事让两个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人物形象看,围绕“寄月饼”一事,表现了三个人物不同的特点,老葛对女儿无微不至而令人心酸的爱。毛毛的懂事体贴。小若的冷漠自私。 文章反复写“寄月饼”一事,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小说
17、的主旨。 示例二:不同意改。理由:“谁的电话”在小说中至关重要。 “谁的电话”为题,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从艺术构思来看,“谁的电话”曾在文章中三次出现,“电话”将个在异地求学的孩子联系起来,使小说的场景、情节集中。 “谁的电话”引出两个父亲对待孩子来电的不同态度,也生动地表现了两个不同的心理;主任因儿子成绩不好而愧怍,因儿子重亲情而欣慰;老葛接电话时因女儿冷漠自私而难堪、气恼。 电话的内容让两个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成绩优秀情商低,一个成绩不好但情商高,从而引发人们对两个家长的教育方式的思考,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
18、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不懂事”说法不对,毛毛是个懂事体贴的人,只是他的父亲认为他不够懂事。C项,“对儿子极为不满”,“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言过其实。D项,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不是因为主任,而是因为他既为女儿的冷漠而感到难过、失落不愿说,又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愿说。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
19、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可以先找出文中对老葛进行描写的内容,重点分析其言行,如把家里仅有的一盒月饼寄给女儿,妻子生病没告诉女儿,中秋之夜接到小若电话后编造的谎言,随后拒接电话并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等等,从这些事件和描写中,归纳、提炼出老葛的性格特征。注意答题模式:性格特征+举例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所谓“探
20、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既然是探究题目,探究结论就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要敢于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题目是:有人说,小说的标题“谁的电话”应该改成“寄月饼”,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解答此题时,同意改成“寄月饼”或不同意改成“寄月饼”都可以,但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且要言之有理有据。本题可从小说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主旨表达等角度入手分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要点明确。小说的情节是由“寄月饼”引发的,并且在两人接听电话时都有“寄月饼”的
21、情节,但不同的是主任家的是儿子寄给主任,而老葛却是把家里唯一一盒月饼寄给了女儿,但仍然换不来女儿的尊重现代文阅读答案 谁的电话 何 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了。阅读答案。这些情节层层深入,体现了小说反映出的对家庭教育的深刻思考。“谁的电话”作为小说的题目,无疑串起了文章内容,它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电话将两方家庭的亲情做了比较,表现了家长和孩子不同的心理,引发人们对小说主旨的思考。作为标题,“谁的”引人注意,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
22、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要结合故事情节,并注意人物的细节描写。比如本题,老葛把家里仅有的一盒月饼寄给女儿,妻子生病没告诉女儿,中秋之夜接到小若电话后编造的谎言,随后拒接电话并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等等,从这些事件和描写中,归纳、提炼出老葛的性格特征。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全球电影产业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下,中国已经
23、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电影大国。从大国走向强国之路,如何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成为中国电影人考虑的关键问题。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认为,创作有影响力的电影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对制片公司来讲,产业链条的强化和发展很重要,要创作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这样才能支撑电影产业发展,否则电影强国的实现是没有依据的。”他指出,我国影视产业还处在发展期,电影发展机会多,未来,中国的影视产业依然有很大的投资机会。对此,马中骏也表示赞同,他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好的时代和机遇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工作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你有专业性,你做得足够好,市场自然认可。” (选自“央广网”2018年
24、6月19日) 材料二: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一些人打着“重写历史”“范式转换”“还原真相”等旗号,鼓吹“告别革命”,大肆歪曲历史、诋毁英雄,意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言论通过网络不断地发酵和扩散,起到了相当恶劣的作用。因此,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系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安全。为此,我们必须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积极运用新媒体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增强人们的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 (选自“光明网”2018年4月23日) 材料三: 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
25、的好作品。比如,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武侠片中“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等,都是辨识度很高的文化符号。这也是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侠片在海外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把中国好故事变成好作品,还有一个案例是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它不仅在亚洲其他国家好评如潮,还发行了美国版。 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学会把好故事“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中,“融通中外”正是中国电影国际化创作必须遵循的要旨,要选择能激起中西方共鸣的故事,既在内容上融汇中国文化,又在形式上实现国际表达。比较成功的例子是2015年
26、的狼图腾和滚蛋吧,肿瘤君,这两部影片都是典型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代表作,它们曾在数十个国家展映,各国观众或为草原生活的艰难所震撼,或为身患绝症的坚强所感动。 与此同时,把国外公共组织和学者发展为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阵地和专业力量的努力,更让我们插上了巡游世界的翅膀。比如,我们与拿督黄纪达基金会的合作让中国经典默片神女配乐放映,在各大电影节绽放异彩;与英国电影学会(BFI)的合作,则让中国享誉世界的影史名作小城之春修复版成为在英格兰地区发行的第一部修复版中国经典影片 (选自孙向辉“融通中外”,如何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四: 站在新时代大门口反观反思中国电影,我们同时看到隐患和欠
27、缺。许多平庸之作呼应我们周遭弥漫的泛娱乐文化、亚文化之风气而生。平庸之作多表现为雷同化、表面化和粗疏化:只关注娱乐不关注思想;只关注生活表象而不探究生活中的发展趋势。对生活没有新发现,对艺术没有新表达;盲目跟风克隆,执着于缺少新意的翻拍与续拍。平庸创作一味在市场热项目中寻找风向,模仿效法。2017年生产故事影片708部,在影院公映的影片只有396部,一半的国产电影因平庸、粗疏被电影市场淘汰。创作平庸之风势必弱化原创力,弱化精品意识。于是,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才时不时地大行其道。容忍平庸之作,容忍创作平庸之风,就会放弃国产电影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就会丧失创作的主体精神和新时代的创作目标感。必须对
28、屡见不鲜、习以为常的平庸之风,说不!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4月12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创作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才能支撑电影产业发展,实现电影强国的梦想。 B. 把中国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是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的有效手段。 C. 狼图腾和滚蛋吧,肿瘤君等大获成功是因为它们内容上融汇了中国文化,形式上实现了国际表达。 D. 泛娱乐文化、亚文化之风的盛行导致原创力和精品意识弱化,致使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等平庸之作时不时地大行其道。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分析了全球
29、电影产业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B. 材料二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坚定了人们认同历史、尊重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C. 由材料四可知,因一味追求平庸、粗疏的创作风向,2017年我国生产的故事影片有一半被电影市场淘汰。 D. 从四则材料可知,“中国好故事”是指具有中国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能激起中西方共鸣的故事。 9.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开拓国际市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C 9. 创作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人们的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用电
30、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把国外公共组织和学者发展为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阵地和专业力量;强化原创力,强化精品意识,坚决拒绝平庸之作。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根据原文信息看,弱化原创力、弱化精品意识才是轻电影等大行其道的原因,而导致弱化精品意识和原创力的原因是泛娱乐文化、亚文化之风盛行,致使平庸之作呼应而生。总体来说,此处原因错位。另外,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不一定是平庸之作。故选D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
31、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C项,“一味追求平唐、粗疏的创作风向”曲解文意,原文是“平庸创作一味在市场热项目中寻找风向”。另外“因一味追求平庸、粗疏的创作风向,2017年我国生产的故事影片有一半被电影市场淘汰”强加因果,原文是半的国产电影因平庸、粗疏被电影市场淘汰。故选C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題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重点“中国电影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就是要筛选出每一则材料与此相关的信息,如材料一“创作有影响力的电影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材料二“我
32、们必须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积极运用新媒体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増强人们的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材料三“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学会把好故事讲好。”材料四“创作平庸之风势必弱化原创精品意识。”“必须对屡见不鲜、习以为常的平庸之风,说不!”第二步分析材料,按照题干要求分点概括相关内容,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 【点睛】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类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
33、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智耀,河西人,字显达,世仕夏国。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 皇子阔端镇西凉,儒者皆隶役,智耀谒藩邸,言儒者给复已久,一旦与厮养同役,非便,请除之。皇子从其言。欲奏官之,不就。宪宗即位,智耀入见,言:“儒者所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养成其材,将以资其用也。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帝问:“儒家何如巫医?”对曰:“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
34、帝曰:“善。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诏复海内儒士徭役,无有所与。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帝异其言,铸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户,皆从之给公文为左验。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贵臣或言其诡滥,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帝悦,更宠赉之。智耀又言:“国初庶政草创,纲纪未张,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纠肃官常。”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议也。擢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
35、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至上京,病卒,帝为之震悼。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注释:“给复”是免除赋役的意思。下文“诏复海内儒士徭役”中的“复”同此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B. 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C. 皆没
36、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D. 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11.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人出生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字则要在成年时取。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及笄礼时取字。 B.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通过乡试者称为举人,通过会试者称为贡士。 C. 御史台是监察机构,设立于汉朝,掌监察之事,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三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乌台的别称。 D. “至元五年”采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赵惠文
37、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中的“赵惠文王十六年”就采用的是这种纪年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智耀见识卓远,能力出众。他认为君王应注意培养人才,以备将来任用;针对西北藩王使者在奏问中提出的疑惑,他都能在皇帝面前一一奏对,让皇帝很满意。 B. 高志耀为儒生请命,成效显著。他认为把儒生当作驱使的奴隶,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应根除这种现象。世祖听从了他的意见,数千儒生因此得益。 C. 高志耀积极建言,深得圣心。他多次就儒学、儒生问题向君主进言,多能得到君主的认同。宪宗还认为他见识奇异,专铸官印交给他。 D. 高志耀尽心国事,为国分忧。西北藩王对元世祖采纳汉法的做
38、法存在疑惑,派使者入朝奏问,世祖寻求能回访西北藩王的使者,高志耀主动拜见,请求出使。 13. 文言文翻译。 (1)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 (2)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太宗寻找河西世家大族中有贤才的子孙,众人拿高智耀回复太宗,(太宗)召见并要任用他,(智耀)赶紧推辞回家了。 (2)世祖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让他巡视各郡县甄选儒生,最终他甄选出的儒生有数千人。 (3)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允许。 【解析】 【10题详
39、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奴”“智耀”“儒”“驱(驱使的奴隶)”“陛下”“古道”“天下”,虚词“为”“以为”“也”“之”,“言”意思是“说”,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智耀奏言”意思是“高智耀奏请说”,前后断开,排除AC项。“以为”意思“把当作”,“以儒为驱”意思是“把儒生当作驱使的奴隶”,意思完整,前后断开,“风厉”意思是“劝勉”,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再结合本句意思
40、:都被充为奴隶,高智耀奏请说:“把儒生当作驱使的奴隶,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陛下您正打算用古道来治理天下,就应当根除这种现象,来劝勉天下的儒生。”句子可以断开为: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赵惠文王十六年就采用的是这种纪年法”说法错
41、误,“赵惠文王十六年”就采用的是王公年次纪年法。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宪宗还认为他见识奇异,专铸官印交给他” 张冠李戴,不是宪宗,是世祖认为他见识奇异,专铸官印交给他。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
42、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访求”,寻找;“子孙之贤者”,定语后置,有贤才的子孙;“以对”,拿回复;“召见将用之”省略主语“太宗”,翻译时补齐;“遽”,赶紧,立刻;“辞归”,推辞回家;“遽辞归”省略主语“智耀”,翻译时补齐。(2)中“然”,认为正确;“之”,代词,代词他说得话;“拜”,任命;“循行”,巡视;“区别”,指甄选;“之”,代词,代指儒生;“得数千人”,甄选出的儒生有数千人。(3)句中,“欲”,想要;“苟”,姑且;“顺”,顺从;“则”,表转折,但,却;“告诉”,报告申诉;“许”,允许,这里指被允许;“则告诉不许”,但报告申诉又不被允许。 【点睛】文言
43、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高智耀,河西人,世代在西夏为官。曾祖高逸为大都督府尹,祖父高良惠为右丞相。高智耀考中西夏进士,西夏亡后,隐居在贺兰山中。太宗寻找河西世家大族中有贤才的子孙,众人拿高智耀回复太宗,太宗召见并要任用他,智耀赶紧推
44、辞回家了。 皇子阔端镇守西凉时,命儒生服徭役,高智耀到王府拜见皇子说,免除儒生的赋税徭役已经很久了,现在忽然让他们与服贱役的人承担相同的赋役,不妥当,请收回成命。皇子听取了他的意见,并打算上奏朝廷使他做官,他没有答应。宪宗即位后,高智耀入朝拜见皇帝,说:“儒生所学的是尧、舜、禹、汤、文、武治国之道,自古为君王的,用儒生国家就强盛,不用国家就衰败。今天应注意培养人才,以备将来任用。应免除儒生徭役并培养教育他们。"皇帝问:“儒家和巫医相比怎么样?”高智耀回答:“儒者用纲常治理天下,哪里是这些巫医所能比的。”皇帝说:“好,你说得这些以前没有人告诉过我。”(皇帝)诏令免除海内儒士徭役,(让他
45、们)没有什么要拿出的东西。世祖即位前就听说高智耀贤能,即位后召见他,高智耀又极言儒家学说对治国的重要,引古证今,反复论辩,滔滔不绝。世祖认为他见识奇异,就专铸官印交给他,并下令凡是免除徭役的儒生都必须有他验证的公文。当时,淮蜀一带被俘的儒生,都被充为奴隶,高智耀奏请说:“把儒生当作驱使的奴隶,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陛下您正打算用古道来治理天下,就应当根除这种现象,来劝勉天下的儒生。”世祖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让他巡视各郡县甄选儒生,最终他甄选出的儒生有数千人。有些权贵说他放人太多(失实),皇帝责问他,他回答说:“儒士就像金子,金子的成色有深浅,(因为成色浅)就说它不是金子,(这)是
46、不对的;人的才艺有深浅,(因为才艺浅)就说他们不是儒士,(这)也是不对的。”皇帝听了很高兴,赏赐了他。高智耀又建议说:“国家各项制度刚刚创立,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应当效仿前代,设置御史台来纠察整肃官员。”至元五年(126 8年)设立御史台,就是采用高智耀建议的结果。高智耀升任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恰好此时西北藩王派遣使者入朝,奏问:“本朝习俗与汉人不同,现在我们占有了汉人的土地,建都建城,礼仪文化制度为何要遵用汉人的?”皇帝寻求能回访的使者来解答他们的疑问,高智耀拜见,请求出使,皇帝问他所要回答的内容,他一一奏对,皇帝很满意,当天就派遣他出发。高智耀行至上京竟然病逝。世祖为之惊愕悲悼。后来追赠高智耀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