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8-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8775617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2018-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南省洛阳市2018-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洛阳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一、语言运用与文化常识 1.下列对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混沌(hn dn) 葱茏 柘(zh)树 责无旁贷 B. 踟蹰(chch) 肄业 压轴(zhu) 杯盘狼藉 C. 窈窕(yo tio) 指摘 弭(m)谤 放荡冶游 D. 踯躅( zh zh) 蜷曲 塞(s)责 钟南捷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特别是易读错的字和多音字的积累。A项 混(hn)错误,应读 (hn) 。

2、C项 弭(m)错误,应读(m)。D项“钟南捷径”错误,应为“终南捷径” 故选B。 【点睛】对于字形字音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分类别记忆。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同音字等,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对比区分,找到差异才能记忆牢固。自己建立一个纠错本,专门整理这方面内容的就可以,语文成绩的提高是慢慢积累的,不可能一下子解决。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使用一种干支纪年法比如“岁在癸丑”、“壬戌之秋”中的“癸丑”和“壬戌”,其中的“癸、戌”取自十天干,“丑、壬”取自十二地支。 B.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之一家写的是高家三兄弟美好的青春和爱情婚姻受到封建家庭迫害的故事,其主题与孔雀东

3、南飞有异曲同工之处。 C. 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对爱斯梅拉达有着一种自私、偏执和阴暗的心理及占有欲,这与囚绿记中“我”对“绿”生出占有的“魔念”的情况是相似的。 D. 我们现在对人员名单排序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以姓氏笔画”为序的排列方法;其实在夏商周时代,姓氏是区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A项中的“癸、戌”取自十天干,“丑、壬”取自十二地支错误,“戌”属于十二地支,“壬”属于十天干。B项“巴金的

4、爱情三部曲之一家”错误,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D项“姓氏是区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错误,“姓”是用来区别家族,“氏”用来区别贵贱。故选C。 【点睛】此题考核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国家要下功夫、出实招,着力调节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运营及精准扶贫等重点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让科技手段在这些领域发挥更大作

5、用。 B. 毫无疑问,人类对于自然有着天然的依赖,不仅人们要从自然中获得物质的满足,还要从自然中获得精神的慰藉。 C. 手机异地销户难的根源主要是运营商总部和各地分公司因无利可图,自上而下都缺乏推进各地数据系统进行对接。 D. 最近登陆火星的“洞察号”探测器通过仪器捕捉到了风吹过探测器表面时引起的振动,据悉这也是人类首次听到火星表面的风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搭配不当,“调节问题”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

6、,“不仅”两句的主语相同,都是“人们”,所以“不仅”应放在“人们”之后;C项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句尾应加上“的积极性”。故选D。 【点睛】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沿着山路下行,瀑布已从激流飞湍渐渐变为潺潺溪水。太阳简直是一个出色的变脸王,忽而神采奕奕,忽而_。此刻,它躲进了云层,地面上,瞬时阴凉了不少。溪水继续下淌,地势_,平坦而且漫缓,满滩卵石发出鳞光,水声也更具神韵了。 ( )。湖水宛如一个静卧于群山怀抱中的处子, _。湖面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青天白云,红花绿树。湖边,那一株株杨柳,披着绿色盛装,就像_的少女,有时在微风中摇曳着枝条;有时则静静地对着这面大镜子,欣赏着自己那苗条的身姿。 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灰心丧气 豁然贯通 波澜不惊 长袖善舞 B. 没精打采 豁然开

8、朗 安之若素 婆娑起舞 C. 灰心丧气 豁然贯通 安之若素 长袖善舞 D. 没精打采 豁然开朗 波澜不惊 婆娑起舞 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小小的“镜湖”,就是由溪水和天然雨水汇集而成的 B. 溪水和天然雨水,汇集成了这小小的“镜湖” C. 这小小的“镜湖”,就是由天然雨水和溪水汇集而成的 D. 天然雨水和溪水,汇集成了这小小的“镜湖” 【答案】4. D 5. 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灰心丧气:灰心:心如熄灭了的死灰;丧:失去。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没精打

9、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豁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后用以比喻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波澜不惊:微风吹过,水面上风平浪静,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长袖善舞:原指代人的袖子越长,跳舞越好看。现多用来比喻做事有所依靠,就容易成功。后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婆娑起舞:形容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 有时也指树的生长样子。 第一个空,根据前面的成语神采奕奕,可知此处应是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意思,故应填成语没精打采。

10、第二个空是说“地势”,所以应该用成语豁然开朗。第三个空处,描写的是湖面情况,所以应该用波澜不惊。第四个空处说披着绿色盛装的女子跳舞,所以应该用婆娑起舞。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答题时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此处是过渡句,上承“溪水”,下接“湖水”,这样衔接最为恰当。故选B。 【点睛】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

11、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 二、现代文阅读 (一)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

12、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

13、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抄

14、,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

15、,当然是也有它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6. 下列句子中不包含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B. 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C.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

16、馍馍, 7. 下列对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着树上的蝉与水里的蛙声,朱自清心底那淡淡的忧郁又悄然浮起。 B. 荷这几段的十几处叠字叠词,生动传神地描出了眼前之景,收到了强化物态,舒展文气,和谐音韵,协调节奏的效果。 C. 郁达夫在文章结尾说,即便放弃生命的三分之二,也要留住“这北国的秋天”,表达了他喜爱“故都的秋”的强烈情感。 D. 故在结尾例举了几处南国秋景,其目的是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以谈托浓,以浅衬深,反衬出北国秋味之浓烈。 8. 荷写了六明采莲的热,故了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爱。在一篇写景为主的散文中,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它们的相同点。 【

17、答案】6. B 7. C 8. 内容上:都能丰富文章内容,彰显文章底蕴,散发文化气息。手法上:都是作者自然而然的联想,延展了文脉进一步突显了主题效果上:都能达到追求散文舒展、形散而神聚的效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然后结合常考修辞的特点进行辨析。B项只是描摹,没有用另一类事物作喻体。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

18、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有逻辑错误,原文中的假设关系,反推不成立。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散文的综合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关注结构上与文章的关系、内容上与文章的关系、主旨与文章的关系。 荷写了六明采莲,内容更加丰富,荷中的采莲赋,故中的诗人都能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的气息。采莲跟“荷”有关,诗人的诗里都有“秋”能使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进一步凸显主题。 【点睛】散文中叙述某件事,可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散文中引用诗句,能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 (二)课外文本

19、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这个演讲开始之前,我先问问现场的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当中有谁觉得自己是家境普通,甚至出身贫寒,将来想要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 你们当中又有谁觉得自己是有钱人家的小孩儿,起码在奋斗的时候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一点助力? 前些日子,有一个在银行工作了十年的HR(人力资源管理师),他在网络上发了一篇帖子,叫做寒门再难出贵子。意思是说在当下,我们这个社会里面,寒门的小孩儿他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成功,比我们父辈的那一代更难了。这个帖子引起了特别广泛的讨论,你们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 先拿我自己说,我们家就是出身寒门的,我们家都不算寒门,我们家有没有门。我现在想想我都不知道,

20、当初我爸跟我妈那么普通的农村夫妇,他是怎么样把三个孩子,我跟我两个哥,从农村供出来上大学,上研究生。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我爸跟我妈都没怎么读过书,我妈连小学一年级都没上过,她居然觉得读书很重要,她吃再多的苦,也要让我们三个孩子上大学。我一直也不会拿自己跟那些,比如家庭富裕的小孩儿去做计较,说我们之间会有什么不同,或者有什么不平等,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个世界是有一些不平等的,他们有很多优越的条件,我们都没有,他们有很多的捷径我们也没有,可是我们不能抱怨,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尽相同的,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和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取决于自己

21、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一个斗士的一生。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片中访问了十二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七岁小孩儿,每七年再去重新访问这些小孩儿,到了影片的最后就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但是里面有一个叫尼克的贫穷的小孩儿,他到最后通过自己的奋斗变成了一名大学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面是有漏网之鱼的。而且,现实生活中寒门子弟逆袭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当我们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出生上去,更不能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如别人的父母,因为

22、家境不好,并没有斩断一个人他成功的所有的可能。当我在人生终于到很大的困难的时候,我就会在北京的大街上走一走,看着人来人往,而那时候我就想,刘媛媛,你在这个城市里面真的是一无所依,你有的只是你自己,你什么都没有,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单枪匹马的,在这个社会上杀出一条路来。 这段演讲到现在已经是最后一次了,其实在刚刚我问的时候就发现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生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人间疾苦,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

23、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谢谢大家。 刘媛媛【注】,1911年1月出生,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2.14年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冠军,2015年创立自己的传媒公司。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刘媛媛在决赛时的演讲辞,开头抛出三个问题,以期达到吸引听众注意、调动听众情绪、引发听众思考的目的。 B. 刘媛媛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自身文化水平较低,但却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孩子都供成了大学生。 C. 演讲中,刘媛媛引述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是为了说明一个现象,即每个孩子的社会阶层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D. 这

24、篇演讲辞内容精彩,语言亲切,感情充沛,传达了积极的人生观,也讲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人生道理,励志震撼。 10. 刘嫒媛堪称出身寒门、逆袭成功的代表。在这个过程中,是哪些因素促成了她的成功?请结合文木分析。 11. 文本的最后一段,在演讲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请分条概括并说明。 【答案】9. C 10. 父母含辛茹苦的培养,尽最大努力为她创造受教育的条件。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攀比,不抱怨。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立志改变自我,感动自我奋斗一生。善用环境激励遇到困难时能够找到方法,自己克服。 11. 回扣开头,首尾呼应。对自己开场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回答。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即不向命运低头,倾尽一生,绝地反击自

25、我实现。运用排比,增加气势。连用四个“关于”,层层推进,总结出了人生的关键词。引经据典,唤起共鸣。用人们熟知的名句结尾,抒发情感,感染听众。表达感谢,尊重听众。语言谦恭得体,符合演讲的情境。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引述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是为了说明一个现象,即每个孩子的社会阶层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错误,引述英国纪录片是为了说明现实生活中寒门子弟也能“逆袭”成功。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

26、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从原文 “我现在想想我都不知道,当初我爸跟我妈那么普通的农村夫妇,他是怎么样把三个孩子,我跟我两个哥,从农村供出来上大学,上研究生。”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促成他成功的原因有父母含辛茹苦的培养。由不拿自己去跟富家孩子去比,可以看出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攀比,不抱怨是促成他成功的原因。文章结尾讲到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促成他成功的因素。当我们遭遇失败的时候,就会在北京的大街上走一走,说明遇到困难时能够找到方法,自己克服困难也是促成他成功的因素。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从情节、人物、主题、艺术手法、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

27、。本文的结尾回答了开场提出的问题,首尾呼应;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看,连用四个“关于”的排比,增加气势;用人们熟悉的诗句结尾,能引起共鸣。从主旨方面点明主旨。从读者感受角度,表达了对读者的谢意。 【点睛】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方法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归纳法是概括一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引文法则是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考;反问法是以问句引发听众思考和对演讲者观点的认同。此外,演讲稿的结尾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

28、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

29、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唔”,面对面 B.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C. 而卒莫消长也 卒:究 D. 余于仆碑 仆:频倒 13.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

30、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俯仰一世 B. 亦将有感于斯文 C. 盈虚者如彼 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面慎取之也 14.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所爱好的事物上,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B.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每当看到古人发生感叹的原因,如果与我像符契一样相合,未尝不面对文章嗟叹悲伤。 C.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要是从事物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所有事物竞然不能在一瞬间保持原状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却没

31、人能说明白的事愔,哪能够说得完呢! 【答案】12. A 13. C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项,“悟”通“唔”错误,“悟”通“晤”。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

32、的方法。A项“俯仰”,古义:指瞬息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今义:向上向下看。B项“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C项 盈虚:时圆时缺。D项 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只有一个意思,故选C。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选项B中,“若”翻译成“如果与我”错误,若是“其缘由”的意思。 “临”翻译成“面对”错误,临是“读”的

33、意思。故选B。 句子翻译: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 【点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为古今异义。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的扩大,词义缩小(如“学者”),词义转移(如“小人”),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褒今贬,古贬今褒。 参考译文: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

34、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

35、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如果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会停止;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节选

36、自苏轼赤壁赋 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因此感叹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采取的缘故了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

37、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子固:曾巩,字子固,南丰人。正之;孙侔,字正之,吴兴人。轥(ln):车轮碾过。 15.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足未尝相过也 过:过失 B. 作怀友一首遗予 遗:赠送 C. 夫安驱你行 安:稳稳当当地 D. 而造于其堂 造

38、:进到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B.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C.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D.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对分驻江南和淮南的两个贤人非常仰慕,和他俩是朋友;因为这两个人在当时可不是一般的贤人。 B. 王安

39、石虽然和那两个贤人称朋友但并没有见过他俩,也没和他俩谈过话,更没有什么礼物之间的来往。 C. 王安石在文中提及两位贤人对自己的希望大意是说大家互相帮助;相互提携,最终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D. 王安石谦逊地表示自己以前不敢肯定能达到中庸的境界,但愿追随二贤人,以求在他俩人的帮助下进步。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2)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答案】15. A 16. D 17. B 18. (1)我在淮南的时候,向正之说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说的话)。 (2)我又明白了,被人们所称的贤人,都是那种(言行)既是相像

40、的,又是互相信任而毫不怀猜疑的人啊。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项“过:过失”错误,“过”的意思在这里应为“拜访”、“访问”。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题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

41、的结构。 若的意思是或,连词,连接“师”和“友”,不能分开,所以友后断句,排除选项AC。“言行”是言论和行为的意思,做宾语,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论和行为,所以不能分开,排除选项B,得出正确选项,故选D。 句子翻译:他们的老师或朋友,难道都是相同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论和行为,那些不相似的地方多么少啊!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或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

42、的干扰之处。 B选项“王安石虽然和那两个贤人称朋友但并没有见过他俩,也没和他俩谈过话”错误,下文“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 “固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两句说明王安石和他们俩人见过面。是那俩个人彼此没有见过面。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的赋分点是“为”“道”“不予疑”,为:向。道:说起。不予疑:不怀疑。(2)中的赋分点是“所谓者”“相似”“相

43、信”,所谓者:被人们所称的人。相似:相像的。相信:互相信任。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

44、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长江的南面有一位贤人,表字子固,他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敬仰他,和他交友淮河的南面也有一位贤人,表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也敬仰他,也和他交友。 这两位贤人,不曾相互来住,也不曾相互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物。他们的老师或朋友,难道都是相同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论和行为,那些不相似的地方多么少啊!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或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圣人的言论和行为,难道会有两样吗?他们的相似也是必然的。 我

45、在淮南的时候,向正之说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说的话)。我回到江南,向子固说起正之,子固也不怀疑我说的话我又明白了,被人们所称的贤人,都是那种(言行)既是相像的,又是互相信任而毫不怀猜疑的人啊。子固作怀友一首诗赠送我,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希望互相帮助,拉着我以至于到达中庸的境界罢了正之大概也曾经这样讲过。 安稳地前进,慢慢地行走,车轮碾过中庸之道的庭上,就进入他的家,舍弃这两位贤人还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自信必定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今天也愿意跟在你们左右奔跑,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大概能够达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并且互

46、相慰勉。 (三)课内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采薇(节选)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9.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常之华”,就是“棠之花”;“君子之车”则是指将帅乘坐的战车,与下文中的“戎车”同义。 B. “业业”、“骙骙”、“翼翼”、“象弭鱼服”显示:这支军队战马雄壮;装备精良,排列整齐,动作熟练。 C.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战争的场面:将帅站在车上指挥,士兵环列四周形成掩护,组成严密的军阵。 D. 诗中的成卒在杨柳依依的烂漫春光中从军走向战场,历经九死一生,在大雪纷飞的归途中步履蹒跚。 2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边塞诗,选自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小雅,唱出了将士们的艰辛生活和思归情怀。 B. 节选的前四行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气势上洋溢着激昂的战斗之情。 C. “岂敢定屠”、“岂不日戒”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反映了边关形势的紧张,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D. “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