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18-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丰台区2018-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京市丰台区2018-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丰台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明是当下热词,有研究则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自觉遵循自然、社会和经济规律,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通过采取生态化的生成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就其具体内容来说,生态文明包括生态物质文明生态道德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等方面。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境界。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不长。人类诞生以来,大体经
2、历了采猎、农耕、工业三个文明阶段。进入工业文明后,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一背道而驰的结果,引发了人类对工业文明“缺陷”的深刻反思。革命导师马克思曾在188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批判黑格尔时指出:“他只看到了劳动积极的方面,而没看到它消极的方面。”恩格斯更是一针见血地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反思达到了高潮,实现了飞跃,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是“三本书籍”和“三个会议”。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创作了寂静的春天,生动揭露和深入分析了滥用农药带来的生态破坏。书中指出,如果生态环境问题不解决,人类将活在“
3、幸福的坟墓”中。该书一问世即产生轰动,引发了持续数年之久的生态论战,带来了全球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被公认为宣传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环保的划时代经典之作。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再次震动世界。报告认为,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呈指数增长,如果这种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地球的支撑力将达到极限,世界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由于该报告高举生态保护大旗,后来被奉为“绿色生态运动的圣经”。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深刻检讨了“唯经济发展”理念的弊端,全面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和平、发展、环境三大主题
4、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将它们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这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第一个国际文献。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召开探讨全球生态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会后,西方国家开始积极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标志着从理念反思走向了实际行动。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将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深入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式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人类走出工业文明困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步骤。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宗旨是促进各国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上采取实际行动,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
5、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会议产生了行动计划和政治宣言两项重要成果,这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取材于程红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当今中国,物阜民丰,但对环境问题的集体焦虑降低了公众的幸福感。建设生态文明是应天道、合国情、顺民心的世纪伟业,理应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自然也应贯穿教育事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新形势下,教育工作应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进行必要调整,做好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设计、综合运筹、分类开展。 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向来主张在两个方面同时着力:一日正刑罚,二日重教化。前者以律法禁令设置红线,违令必究、枉法必惩:后者以伦理道德引导美善,“公”者褒之、“能”者擢之。
6、二者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今天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也须在这两个方而用力,刑礼兼施,法治与教育相辅相成,不能一手硬、一手软。因此,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系统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问题具有空前的复杂性和广域性,因而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众多学科共同参与、建设联合教学团队,而且需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各类课程和较材。现实情况是,众多学科都有学者探讨环境问题并开展相关教学,但存在诸多差异,往往不免自说自话或“鸡同鸭讲”。这就需要我们努力突破学科界限,打造多学科交流平台,凝聚共识、融会思想、整合队伍、集中资源,实现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识的精练化、系统化。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7、,教师是关键,课程是基础,学生是主体。当前,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同时,还存在课程良莠不齐、教材辗转抄编、思想彼此扞格、知识相互矛盾等问题。这就急需组织精干队伍,开设优质课程,编写优秀教材。而对于学生这个主体,要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涵养其精神、培养其素质、引导其行动,使之成长为具有生态文明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与学生培养不同,大众生态文明教育难以模式化、系统化,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针对不同人群设定不同的目标导向。例如,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应着重引导他们_,_。对企业经营者而言,他们身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前沿,必须引导他们_,_
8、。对其他社会公众_,_。 (选材于王利华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 1. 下列对材料第一段“生态文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是人类在生活中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B. 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经济规律,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 C. 是通过采取生态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达成的人类文明新境界。 D. 可以改变和重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曾先后发声,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工业文明的忧思。 B. 寂静的春天谈及生态环境问题将使人类活在“幸福的坟墓”中,发人警醒。 C. 增长的极限认为人口增长等五项因索
9、运行方式的增长定会使世界面临崩溃。 D. 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将“和平、发展、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 3.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后,世界各国开始积极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标志着从理念反思走向了实际行动。 B. “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出了人类走出工业文明困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C.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内容,这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D. “三个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表明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三十年间对于生态文明缺陷的反思是十分深刻的。 4.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
10、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B. 物阜民丰: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足。阜:(物资)多。 C. 鸡同鸭讲:形容两个人的语言形式虽不同,但是各自保有其特点。 D. 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筹:狗尾草,比喻品质坏的。 5.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在新的形势下,应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对教有工作做出必要的调整。 B. 我们只要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与系统化,就能将生态文明建设好。 C. 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众多学科联合的教学团队和渗透其理念的课程与教材。 D.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师、课程、学生三个重要的因素。
11、6. 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结尾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将不遗余力保护一方山水之美、万代生存之资作为自己应尽之责 同时助其学会环保技术方法,树立合理消费观念,形成绿色消费模式 树立绿色价值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原则,尽量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 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广泛宣传法律、政策,增强其环保意识与参与精神 树立正确政绩观,时刻挂怀人民群众生产与生活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另外还要赋予其相应的环保义务,助其摒弃利润至上的经营理念 A. B. C. D. 7. 材料二第二段,作者认为“今天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应该在这两方面用力”。请你说说“这两方面”所指的具体内容,并结合两
12、则材料,联系生活,谈一谈你对作者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1. C 2. C 3. B 4. C 5. B 6. A 7. (1)这两方面指“正刑罚”。“重教化”(或刑礼兼施,或法治与教育相辅相成)。 (2)“正刑罚”是以律法禁令设置红线,违令必究、枉法必惩。依据材料一中环境问题导致人类活在“幸福的坟墓”,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五个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呈指数增长,世界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等等,如果不加严惩,后果不堪设想,如北京的治霾行动,对于违反规定的企业和部门,严查严管,做出罚款停产等处理,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重教化”是以伦理道德引导美善,“公”者褒之、
13、“能”者擢之。而在文中主要强调“重教育”,如:传授重要的教育思想,根据材料一,如马克思,恩格斯的真知灼见,以及“三本书箭”和“三个会议“的思想精髓都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如: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根据材料二,对大众生态文明教育难以模式化、系统化,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井针对不同人群设定不同的目标导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 A项,“是人类在生活中取得的物
14、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错,根据原文可知,“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通过采取生态化的生成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此处把“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偷换“在生活中”。B项,“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经济规律,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的结果判断错误,生态文明不是过程。D项,“可以改变和重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表述有误,原文是“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偷梁换柱。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
15、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一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曾先后发声,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工业文明的忧思”错,根据原文可知,马克思并不是直言不讳表达隐忧。B项,“寂静的春天谈及生态环境问题将使人类活在“幸福的坟墓”中,发人警醒”解说错误,原文说“带来了全球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被公认为宣传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环保的划时代经典之作”。D项,“我们共同的未
16、来提出将“和平、发展、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表述有误,原文是“全面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和平、发展、环境三大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将它们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指代词理解有误。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
17、要求根据材料一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后,世界各国开始积极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标志着从理念反思走向了实际行动”错,根据原文“西方国家开始积极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标志着从理念反思走向了实际行动”可知,选项范围扩大。C项,“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内容,这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解说错误,原文说“会议产生了行动计划和政治宣言两项重要成果,这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混淆概念。D项,“三个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表明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三十年间对于生态文明缺陷的反思是十分深刻的”表述有误,原文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反思达到了高
18、潮,实现了飞跃,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是三本书籍和三个会议”,表述程度理解有误。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概念所在的句子,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根据原文与选项仔细核对和辨别,可以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选法。题目要求找出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项。C项,“鸡同鸭讲:形容两个人的语言形式虽不同,但是各自保有其特点”错,根据原文 “现实情况是,众多学科都有学者探讨环境问题并开展相关教学,但存在诸多差异”,此处只是照搬词语本义,而没有考虑这里采用的是临时义。故
19、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一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我们只要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与系统化,就能将生态文明建设好”表述太绝对,根据原文“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系统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20、可知。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思路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中换话题之处。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六个句子,要求选出“填入结尾段横
21、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本题中“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应着重引导他们_,”说的是领导干部,所以衔接内容为政绩观,和保护一水土,两个句子内部要先树立观念,再去保护一方水土,排除;接下来说的是对经营者而言,再看衔接内容,提到了经营理念,位置合适,排除。故选。 【7题详解】 本题靠从学生语境词语的理解能力并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理解指代词语的意思,要关注语境仔细揣摩,然后精心组织文字作答,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题目中问所指
22、的具体内容,看文本在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向来主张在两个方面同时着力:一日正刑罚,二日重教化。”,结合语境这两方面指“正刑罚”,“重教化”;第二问结合两则材料,联系生活谈一谈你对作者这一观点的理解。做题时,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内容,谈自己的见解,注意见解一定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可以谈我国在正刑罚和重教化方面采取的措施,陈述自己的见解注意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
23、,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
24、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
25、,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
26、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选自苏辙栾城集巢谷传,有删节) 8.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泸州蛮乞弟扰边 会:聚集 B. 顾妻子不免寒饿 顾:考虑 C. 逾月不厌 厌:同“餍”,满足, D. 予愍其老且病 愍:同“悯”,怜恤 9. 下列语
27、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组是 A. 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 B. 乃命存宝出兵讨之 谷逃避江淮问,会赦乃出 C. 予以罪谪居筠州 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 D. 闻者皆笑其狂 恨其不用善言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 巢谷一向力气大,于是就放弃了他原来的学业,积聚弓和箭,练习骑马射箭。 B.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 有个叫韩存宝的,尤其和巢谷交好,巢谷教他兵法,两人彼此交往,成为生死之交。 C.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我因为和他是同乡的缘故,从小就认识
28、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操,知道他是一个在情势危急时值得托付的人。 D. 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 我不远万里徒步来看望您,也不曾奢望自己的心意能被您明白,如今我已到达梅州了。 1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巢谷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弃文习武,体现了他鲜明的个性。 B. 作者记录巢谷与存宝交往的经过,意在突出存宝慧眼识人。 C. 文章委婉地批评了当时人际交往中人情淡漠的社会现实。 D. 对于巢谷探望苏轼途中病死一事,作者深感痛心和遗憾。 12.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风、泾原间。 (2)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
29、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答案】8. A 9. D 10. D 11. B 12. (1)(巢谷)听说西部边境有很多英勇娇健之士,骑射击刺在四海之内居首位,(于是他)离开家乡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 (2)您的心意是很好,但是从这里到儋州几千里,又需要渡海,这不是老人可以做的事情。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闻言词语意思的理解。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看选项,A项,“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解释错误,会:恰逢,正赶上。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虚词放回到原文
30、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本题要求找出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组。A项,第一个“之”是补充音节,第二个“之”是主谓间取独,不一致。B项,第一个“乃”是连词,翻译为于是就;第二个“乃”是表限制,翻译为才,不一致。C项,第一个“以”翻译为因为,第二个“以”等于“而”,表修饰,不一致。D项,两个“其”都是人称代词,一致。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把相应的语句还原到原文语境中,去仔细分辨认真考虑,选出正确选项。本题中是给出语句和译文,考查考生的辨析能力,比较简单。要求选出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D项,“不自意全”是自己也不曾奢想可以
31、性命保全,译文有误。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B项, “作者记录巢谷与存宝交往的经过,意在突出存宝慧眼识人”错,意在突出巢谷的忠实守信。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32、如(1)中“骁勇”, 指英勇矫健之士;“冠”,指首位;“游”,游历;“去游秦风、泾原间”省略介词“于”,然后再按状语后置翻译。(2)中的“意”,心意, “自”,从;“数”,几;“复”,又;“非老人事也”,否定判断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
33、省略”。 译文: 巢谷字元修。父亲名叫中世,出身于眉山县的一个农民之家,年轻时跟着当地有地位、有声望的人读书,老了之后就在乡里做老师。巢谷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尽管朴实无华,但知识却很渊博。后来到京城应举考进士,看见有参加武举的,从心底里喜欢。巢谷向来有力气,于是就把以前学的东西丢开,积聚弓箭,学习骑马射箭。经过好长时间,终于武艺有所成就了,但武举却没有考中。 巢谷听说西方边境一带多有勇猛矫健的人,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功都是天下最厉害的,所以就离开家乡,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每到一个地方,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有一个叫韩存宝的人,尤其和他友好。巢谷教他兵法,两个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
34、一般坚固。宋神宗熙宁年间,存宝任河州的将官,有功劳,号称熙、河一带的名将,朝廷也很重视他。正好遇上少数民族“泸州蛮”的酋长乞弟侵扰边境,附近各州郡的官兵都束手无措征服不了,朝廷就命令韩存宝领兵去讨伐。韩存宝不熟悉“泸州蛮”的情形,所以就把巢谷邀请到军队里来,向他请教这方面的事情。后来由于韩存宝擅自引兵撤退,朝廷怪罪。被捕之前,韩存宝自己估计肯定会被处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一带的一个武夫,死了没什么值得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儿女无人依靠,就会受饥寒之苦。我的袋子里装有好几百两银子,除了托你,再没有别人能去送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存宝的请求,就改换姓名,揣上银子,步行上路,一直走到存宝家,把银子
35、交给他的儿子。这件事别人谁也不知道。存宝被处死以后,巢谷因为当时也在军中,受到牵连,所以逃到长江、淮河一带躲藏起来,直到朝廷发出赦免令,才又露面,回到四川。 我由于是同乡,所以从小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操,深知这是一位在情势危急之时可以值得托付的人。我在朝廷里作官的时候,巢谷正在乡里浮沉,一次也没有来见我。绍圣初年,我得罪贬谪在筠州,又从筠州迁徙到雷州,从雷州迁徒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迁徙到昌化。这期间,以前结识的为官的人们都避讳同我们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亲朋好友也不再与我们有任何联系。而巢谷却从眉山老家愤激地表示,要徒步来慰问我们兄弟二人。听到他的话的人,都讥笑他有点儿发疯了。元符二年
36、春正月,巢谷从梅州给我送来书信说:“我不远万里,步行来看望您,自己也不曾奢想可以性命保全。如今我已到了梅州,要不了几天就肯定能见面了。这样,我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我又惊又喜,心里说:“如今的人做不到这一点,这个人不像现在的势利小人,倒像是古代有节气的人。”等到见面之后,两人紧握着手,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接着就互相诉说阔别以来的情况,相互团聚相处一个多月,还觉得不满足。这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体弱多病,再不像从前健壮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到海南岛去看望子瞻,我哀怜他既年老又病弱,就阻止他说:“您的心意是太好了。但是,从这里去儋州,有好几千里路程,还得坐船飘渡过海,这可不是年老的人能够办到
37、的事情。”巢谷说:“我自己估计不会很快就死的,您不要劝阻我。”我无法劝留住他,看他袋子里没有多少钱,尽管当时我也贫困,匮缺资财,也只好勉强给以资助,把他打发走。他乘船走到新会,被少数民族当差役的人偷了钱袋行装,逃跑到新州I被抓获。巢谷跟到新州,就生病死了。我听到消息失声痛哭,后悔他不听我的话。不过,也惊异他正因为没听我的话,才实现了自己的志向。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
38、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盖将终焉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选自苏辙栾城集巢谷传,有删节 13. 文中高恭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谈及高恭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14. 用斜线(/)给材料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答案】13. 高恭是:一个懂得恪守大臣职责,重情重义的人。作者引用高恭的事例意在突出巢谷对朋友讲求信义,与高恭一样重情重义的品格:同时也表达了作为朋友的韩存宝和自己兄弟俩没有很好地帮助、照顾巢谷而深感遗憾的思想感情。 14. 予方杂居南夷/盖将终焉/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投之。 【解析】 【13
3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能力以及理解人物形象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找到描述人物的相关语段,依据刻画人物形象的各个角度分析概括,理解人物形象文中的作用,要看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然后是对比衬托还是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以及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用意。本题问高恭是一个怎样的人,阅读文章发现“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据此可以得出高恭此人谨守人臣之礼,对工作尽职尽责;本段文字出自巢谷传,高恭作者想到的历史人物,写高恭主要就是为了突出巢谷讲求信义,对待朋友也是有情有义,从作者角度来说,写高恭一是为了表现对巢谷的赞扬,也是为了表达作为朋友的自己兄弟两个没有很好的照顾巢谷而感
40、到遗憾,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盖”“焉”分别为句首发语词和句末语气词,分别断开;“泾原军中”作句中宾语,后面断开;“异日”表时间,引出新的陈述对象,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 【点睛】译文: 从前,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决开汾河灌城,城墙只差三版就要被淹没了。城里满是积水,只能把锅吊起来烧火煮饭。人们因为没有粮食饥饿得无法再忍受,只好把孩子互相交换了吃掉。在这种情况下,赵襄子的臣下对他都有点怠慢,只有高恭一个人始终对他保持着应有的礼节。等到
41、襄子运用相父张孟谈的计策,摆脱智伯、韩、魏的包围,冲破困境,对部下论功行赏时,就给高恭记了头功。张孟谈说:“晋阳危难的时候,只有高恭一点儿功劳也没有。为什么却要给他记头功呢?”襄子说:“晋阳被困时,群臣都对我有点儿怠慢,只有高恭一人始终保持着应有的礼节,我因此给他记头功。”巢谷在对朋友讲义气方面,实在不比高恭差,不会因此而惭愧。只可惜他没有遏上赵襄子受到器重,却先是碰上了韩存宝,后来又碰上了我们兄弟两人。如今,我正同南方的少数民族杂处在一起,和他们一样地生活着,并且将要老死在这里。虽然深知巢谷的贤德,又怎么才能把他的贤才品德展现出来给世人看呢?听说巢谷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一带的军队里,所以特
42、地为他写了这篇传记。等以后交给他。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篠(xiao):细小的竹子。裛(yi):通“浥”,滋润。故人:指成都府尹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其接济。填沟壑: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点明草堂所在,“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彼此映照,对仗工整。 B. 颔联写景细腻生动,如“娟娟”“冉
43、冉”等叠词表现了翠竹秀美、花香阵阵,且具音韵美 C. 颈联写故人嫌贫爱富,与诗人断绝来往,导致诗人一家失去经济支持,处境艰难。 D. 诗的前四句写自然美景,后四句写生活困境,通过对比,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 16. 杜甫的诗语言精炼,表现力强,本诗“风含翠筛娟娟净”中“含”字用得极为精妙,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微风的轻柔。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C.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D.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17. 这首诗
44、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狂夫”形象?结合全诗加以概括。 【答案】15. C 16. B 17. 首联、颔联中,写作者身居草堂,生活贫困,却依旧兴致勃勃地欣赏“翠篠”、“红蕖”等自然美景,可见作者之乐观酒脱。颈联、尾联中,写故友音书断绝,诗人穷困潦倒,依旧傲岸倔强地面对生活的磨难,显得狂放旷达。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
45、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颈联写故人嫌贫爱富,与诗人断绝来往,导致诗人一家失去经济支持,处境艰难”错,诗歌是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是说和故人的联系断绝,没有书信来往,曲解文意。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考查的是拟人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情况。本提要求选出“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
46、一手法的一项”, B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不是拟人,诗歌是说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只是工笔白描。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诗中所写景物。人物形象鉴赏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指出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本题要求结合全诗加以概括,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狂夫”形象。诗题为“狂夫”,诗却先写居住环境,地处水乡,景致幽美。 “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
47、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居所简陋,却兴致勃勃的描绘环境美丽,可见诗人乐观洒脱,毫不介怀;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十分艰难,故人音书断绝,一家人免不了忍饥挨饿,“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是“欲填沟壑唯疏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这首诗前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后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两句,描写了一幅碧空浩荡、金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的辉煌壮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