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双评价”详细评价方法及过程.docx

上传人:暗伤 文档编号:8773242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土空间“双评价”详细评价方法及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土空间“双评价”详细评价方法及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土空间“双评价”详细评价方法及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土空间“双评价”详细评价方法及过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双评价”详细评价方法及过程一、单项评价基于县域面积、高程以及现有数据,将栅格单元选取为15*15m进行评价。(一)土地评价扣除河流水面、湖泊水面以及水库水面进行计算1、农业生产:(1)坡度分级:使用全域DEM(15*15m栅格)计算,将坡度分级如下:坡度范围赋值21262615315254255(2)集成评价:由于没有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厚度等数据,只能以坡度分级将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级,划分区间与赋值如下:划分区间等级赋值1高12较高23中等34较低45低52、城镇建设:(1)坡度分级:使用15*15m栅格计算,将坡度分级如下:坡度范围赋值3138261

2、5315254255(2)地形起伏度:使用15*15m栅格计算,采用30*30邻域,对不影响土地资源等级的取0,将地形起伏度分级如下:地形起伏度范围赋值100m0100200m1200m2(3)高程:对不影响土地资源等级的取0,现将县域内高程进行分级如下:高程范围赋值4000m040005000m15000m5(4) 集成评价:将坡度、地形起伏度、高程以同等权重进行集成,将城镇建设土地资源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级,划分区间与赋值如下:划分区间等级赋值1高12较高23中等34较低4512低5(二)水资源评价基于现有资料和县域情况,采用多年平均降雨量和修正因子两种评价指标。1、基于区域内

3、及邻近地区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降水观测资料,通过空间插值(协同克里金插值)得到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层,并按如下分级:划分区间等级赋值1200mm好(很湿润)58001200mm较好(湿润)4400800mm一般(半湿润)3200400mm较差(半干旱)2200mm差(干旱)1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均采用上述评价方法。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12-410mm之间,因此农业生产水资源评价和城镇建设多年平均降雨量结果为一般、较差,取值为3、4。2、 修正因子:根据评价区域内地层类型,将第四系全新统所在区域水资源评价结果升一级。3、 集成评价:将修正后的水资源评价结果分为5级,分级如下:水资源评价分级结果表划分区

4、间等级赋值56好54较好43一般32较差21差1(三)环境评价1、城镇建设:城镇建设环境评价包括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评价(1)大气环境容量评价:基于收集的现有资料,采用年平均风速作为评价指标,统计级周边气象台多年平均风速,通过空间插值(普通克里金插值)得到多年平均风速图层,并按如下分类:划分区间等级赋值5m/s高135m/s较高223m/s一般312m/s较低41m/s低5经计算得出县域内平均风速为2.044-2.066m/s,因此大气环境容量评价结果为较低,取值为3。(2)水环境容量评价:县域整体评价为一般。2、农业生产:根据及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等成果,进行各点位主要污染物含量

5、分析,通过空间插值(普通克里金插值)得到土壤污染物含量分布图层,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中的筛选值 Si和管制值 Gi,基于表层土壤中镉(Cd)、汞 (Hg)、砷(As)、铅(Pb)、铬(Cr)的含量 Ci,,评价土壤环境容量,并将土壤环境容量分类如下:划分区间等级赋值CiSi高0SiGi低2经过空间插值得到中砷(As)的含量为14-33mg/Kg,部分地区超过筛选值,但不存在超过管控值的区域。(四)气候评价1、农业生产:基于收集的现有资料和县域情况,采用0活动积温作为评价指标,基于域内积邻近地区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气温观测资料,统计各气象台站0活

6、动积温,进行空间插值(普通克里金插值),并结果海拔校正(以海拔高度美上升100m气温降低0.6的温度递减率为依据)得到活动积温图层,并将活动积温分类如下:划分区间等级赋值7600好(一年三熟有余)158007600较好(一年三熟)240005800一般(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315004000较差(一年一熟)41500差(一年一熟不足)5经计算得出县域内活动积温为532-2435,因此农业生产气候评价结果为较差、差,取值为4、5。2、城镇建设:基于收集的现有资料和县域情况,采用温湿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如下:THI=T-0.55*(1-f)*(T-58)式中:THI为温湿指数,T为月均华氏温

7、度,f是月均空气相对湿度(%)。根据气象站点数分别计算各站点12个月多年平均的月温度与月均空气相对湿度,再通过空间插值(普通克里金插值)得到区域内月均温度值与月均空气相对湿度值,其中温度值需结合高程矫正(以海拔高度美上升100m气温降低0.6的温度递减率为依据),然后使用栅格计算器根据公式计算出12个月的温湿指数平均数(由于一些区域里存在多个众数)作为该区舒适度,舒适度分级标准如下:舒适度分级标准分级标准舒适度等级60657(很舒适)5660650565455044045332402321(很不舒适)经计算舒适度结果为2-6之间。(五)区位优势度评价区位优势度评价是通过综合考虑县域内的交通干线

8、可达性、中心城区可达性、交通枢纽可达性三个指标项的加权求和所得结果,在结合交通网络密度集成得到。1、 交通干线可达性评价:基于三调数据中交通数据(不含高速公路),将县域内道路分为2级。对选定的所有道路做距离分别为3m、6m的多环缓冲区分析,后进行加权求和集成,计算交通干线可达性,在采用相等间隔法将交通干线由高到低分为5、4、3、2、1个等级,具体分级如下:交通干线可达性初始分级表评价指标分级阈值赋值二级道路距离二级道路3km43km距离二级道路6km3距离二级道路6km1三级道路距离三级道路3km33km距离三级道路6km2距离三级道路6km1注:二级道路:国道、省道,三级道路:县道。交通干线

9、可达性分级表分级区间等级赋值67高556较高445一般334较低223低12、中心城区可达性评价:选取吉雄镇为的中心城区,将交通路网面矢量文件按照高速公路的平均速度取值为100km/h、二级道路的平均速度取值为60km/h、三级道路的平均速度取值为40km/h、步行平均速度为10km/h的原则添加时间成本属性值,根据该属性转为15m15m栅格文件,为全域的每个栅格单元赋时间成本值,再对栅格做成本距离分析后得到以为中心的等时圈图,根据到达中心城区所需时间阈值赋值,得到中心城区可达性分级图,具体分级如下:中心城区可达性分级阈值评价指标分级阈值赋值中心城区可达性车程30分钟530分钟车程60分钟46

10、0分钟车程90分钟390分钟车程120分钟2车程120分钟12、 交通枢纽可达性评价:反映网络化发展趋势下城镇沿枢纽团块状发展的潜力,是指格网单元到区域内航空、铁路、港口、公路、市域轨道交通等交通枢纽的交通距离。基于现有资料选取机场、铁路站点、高速出入口作为评价指标,根据所需时间阈值赋值,后进行加权求和集成,计算交通干线可达性,在采用相等间隔法将交通干线由高到低分为5、4、3、2、1个等级,分级如下:交通枢纽阈值赋值表评价指标分级阈值赋值机场车程60分钟560分钟车程90分钟490分钟车程120分钟3车程120分钟0铁路站点车程30分钟530分钟车程60分钟460分钟车程0高速公路出入口车程3

11、0分钟430分钟车程60分钟360分钟车程03、 初步集成:将交通干线可达性、中心城区可达性、交通枢纽可达性三个指标项的同等权重加权求和,再将所得结果按相等间隔法将结果分为5级,分级如下:区位优势度评价初步分级表分级区间等级赋值12.615高510.212.6较高47.810.2一般35.47.8较低235.4低14、 交通网络密度评价:将公路网作为交通网络密度评价主体,采用线密度分析方法其计算公式为:D=L/AD为交通网络密度(千米1平方公里);L为栅格单元领域范围内的公路通车里程总长度(千米),本次评价尽量考虑县域内高速公路、省道、国道、县道,线要素按半径为6000做线密度分析,将线密度分

12、析结果按相等间隔法分为5级,得到交通网络密度分级图,并分级如下:交通网络密度分级表分级区间等级赋值3.494.37高52.623.49较高41.752.62一般30.871.75较低200.87低15、 集成评价:将区位优势度评价初步集成结果与交通网络密度评价进行集成,得到区位优势度评价结果,分为5级,集成方式如下:区位优势度判别矩阵 区位条件初步集成交通网络密度好较好一般较差差高高高较高中低较高高高较高较低低一般高较高中较低低较低较高较高中低低低中中较低低低(六)灾害评价1、 城镇建设:基于现有资料和县域情况,选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作为评价指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包括: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质灾

13、害点评价。(1)地震危险性评价以活动断层危险性为基础,结合地震峰值加速度确定地震危险性等级。 活动断层危险性:按照活动断层距离划分为低、中、较高、高、极高5级,并赋值,具体分级如下:等级稳定次稳定次不稳定不稳定极不稳定距断裂距离单侧400米以外单侧200400米单侧100200米单侧30100米单侧30米以内危险性等级低中较高高极高赋值12345地震峰值加速度: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确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为低、中、较高和高4个等级并赋值,具体分级如下:抗震设防烈度6789地震峰值加速度(g)0.05g0.10(0

14、.15)g0.20(0.30)g0.40g危险性等级低中较高高赋值0124经查表,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15,地震峰值加速度评价结果为中级,赋值为1.集成评价:对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较高的区域,将活动断层危险性提高1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高的区域,将活动断层危险性提高2级。以加权的方式,得到地震危险性评价结果,分级如下:地震危险性评价分级赋值表分级区间等级赋值5.5极高54.5高43.5较高32.5中21.5低1(2) 地质灾害点评价:根据2019年度山南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汇总表生成地质灾害隐患点,采用点密度分析方式,以6000m为半径,以相等间隔法将地质灾害点评价结果分为5级,分级如下:地质灾害

15、点评价分级赋值表等级稳定次稳定次不稳定不稳定极不稳定距断裂距离单侧400米以外单侧200400米单侧100200米单侧30100米单侧30米以内危险性等级低中较高高极高赋值12345(3)集成评价:取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质灾害点评价结果中的最高等级,作为城镇建设灾害评价等级,划分为低、中、较高、高、极高5个等级。2、 农业生产:基于现有数据与区域情况,采用气象灾害发生频率作为评价指标,根据单项气象灾害指标每年发生情况,统计发生频率(加权求和),然后将农业生产灾害评价结果分为5级,分级如下:农业生产灾害评价分级赋值表分级区间等级赋值80%(9)高56080%(79)较高44060%(57)中等32

16、040%(35)较低220%(3)低1(1)单项气象灾害评价:以县域内暴雨、雪灾、干旱、早霜冻、晚霜冻、大风,多年之内存在的有无作为评价指标,将单项气象灾害评价分为2级,分级如下:农业生产灾害评价分级赋值表分级理由等级赋值存在单项气象灾害高2不存在低0二、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脆弱性评价。(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1、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基于收集的现有资料和县域情况,为解决指南方法数据缺乏和NPP法精度不足采用生态系统类型

17、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复核的办法。不同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而自然保护地由于本身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较高,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因此,利用土地三调数据和自然保护地数据作为评价指标。并将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分级如下:生态系统类型等级赋值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其他自然保护地极重要9灌木林地、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较重要7草地生态系统一般重要5耕地生态系统较低重要3其它生态系统低重要1注:耕地包括水浇地、水田、旱地,草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湿地包括沼泽地、沼泽草地、沟渠、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划分区域重叠部分优于重要的分级

18、。2、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基于收集的现有资料和县域情况,由于缺乏适当精度的植被盖度数据,选取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评价指标。并将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分级如下:土地利用类型等级赋值乔木林地、湿地与水域极重要9灌木林地较重要7水田一般重要5草地较低重要3建设用地、荒地、旱地等其它地类低重要1注:水域包括湖泊水面、河流水面、水库水面,湿地包括沼泽地、沼泽草地、沟渠、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草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划分区域重叠部分优于重要的分级。3、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基于收集的现有资料和县域情况,采用低精度植被覆盖度数据,选取地形、生态系统类型作为评价指标。并将水土保持

19、功能重要性分级如下:分级指标等级赋值坡度25的森林、灌丛和草地极重要9极重要区以外坡度15的森林、灌丛和草地较重要7除极重要和较重要以外的其它区域低重要1注:草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森林包括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4、集成评价:将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分为3级,并赋值,通过加权评价的方式计算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评价结果,并分为3级,具体分级和计算方法如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0.5+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0.25+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0.25单项分级表分级指标等

20、级赋值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取值为9极重要9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取值为7较重要7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取值为1-5一般重要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分级表分值区间等级赋值5.09.0极重要92.254.9较重要712.24一般重要1(二)生态脆弱性评价生态脆弱性评价包括水土流失脆弱性评价。1、水土流失脆弱性评价:基于收集的现有资料和县域情况,选取地形因子(Ci)作为评价指标。地形因子(Ci)和水土流失脆弱性(SSi)分

21、级如下:表1地形因子(Ci)分级表地形起伏度等级赋值300极脆弱9100300较脆弱750100一般脆弱52050较低脆弱3020低脆弱1表2水土流失脆弱性(SSi)分级表分级指标等级赋值8.0极脆弱96.18.0较脆弱74.16.0一般脆弱52.14.0较低脆弱31.02.0低脆弱12、集成评价:将水土流失脆弱性评价结果分为3级,并赋值,取最高等级作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具体分级如下:分级指标等级赋值水土流失脆弱性评价结果取值为9极脆弱9水土流失脆弱性评价结果结果取值为7较脆弱7水土流失脆弱性评价结果取值为1-5一般脆弱1(3) 集成评价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

22、果的最高等级作为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分区参考判别矩阵得到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等级,并分级如下:分级指标等级赋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的最大值极重要9重要7一般重要13、 种植业适宜性评价(一)初判农业生产条件等级1、扣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域,基于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水资源评价结果,使用农业生产的水土资源基础判别矩阵确定农业生产的水土资源基础。农业生产的水土资源基础判别矩阵土地资源 水资源高较高中等较低低好好好较好一般差较好好好较好较差差一般好较好一般较差差较差较好一般较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3、 在上步结果基础上,结合农业生产气候评价结果,使用农业生产条件等级判别矩阵得到农

23、业条件等级结果生产条件等级判别矩阵水土资源基础气候评价结果好较好一般较低低好高高较高一般低较好高较高较高较低低一般高较高一般较低低较差较高一般较低低低差低低低低低(二)修正并确定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1、对于土壤环境容量评价结果为最低值的,将初步评价结果调整为低等级,土壤环境容量评价结果为中等级的,将初步评价结果下降一个级别;对于盐渍化敏感性高的区域,将初步评价结果下降一个级别;对于气象灾害风险性高的区域,将初步评价结果为高的调整为较高等级。2、将上述成果按等级高、较高、一般、较低的定为适宜区,等级为低的划分为不适宜区。四、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一)初判城镇建设条件等级扣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域,基于土

24、地资源和水资源评价结果,使用城镇建设的水土资源基础参考判别矩阵,确定城镇建设的水土资源基础,作为城镇建设条件等级的初步结果。城镇建设的水土资源基础判别矩阵水资源 土地资源高较高中等较低低好高高较高一般低较好高高较高较低低一般高较高一般 较低低较差较高较高一般低低差低低低低低(2) 修正并确定城镇建设适宜性等级1、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为极高等级的,将初步评价结果调整为低等级;为高等级的,将初步评价结果下降两个级别;为较高等级的,将初步评价结果下降一个级别。对风暴潮灾害危险性为高的,将初步评价结果下降一个级别。 2、对于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均为最低值的,将初步评价结果下降两个级别;将大气

25、环境容量或水环境容量为最低值的,将初步评价结果下降一个级别。对于舒适度等级为很不舒适的,将初步评价结果下降一个级别。 3、将区位优势度评价结果为最低值的,将初划城镇建设条件等级下降两个级别;对区位优势度评价结果为较差的,将初划城镇建设条件等级下降一个级别;对区位优势度评价结果为好的,将初划城镇建设条件结果为较低、一般和较高的分别上调一个等级。4、将上述成果按等级为高、较高、一般、较低的定为适宜区,等级为低的划分为不适宜区。五、畜牧业适宜性评价畜牧业分为放牧为主的牧区畜牧业和舍饲为主的农区畜牧业。年降雨量400mm等值线或10以上积温3200等值线是牧区和农区的分界线。由种植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中的

26、年降雨量及大于0积温插值结果可以看出,县域年降雨量最大值为410mm,且大于0积温最大值为2435,可以判断出县域的畜牧业为牧区畜牧业。一般地,草原饲草生产能力越高,雪灾、风灾等气象灾害风险越低,地势越平坦,越适宜牧区畜牧业生产。 本次评价从草原饲草生产能力和气象灾害两个方面,以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指数)作为全域进行了畜牧业适宜性评价指标,结合农业灾害评价结果进行修正。(一)计算方法根据周广胜与张新时(1995)建立的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利用拉孜县年均降雨量分布图,及多年年均气温资料即可求取该区域的潜在的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该模型可表示如下:式中: RDI- 辐射干

27、燥度; Rn-年净辐射(mm); r-年降水量(mm); NPP-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t DM/hm*a)。由上式可得:又有RDI与PER的回归方程为:利用蒸散率与温度及降水间的关系得: 式中: PET-年可能蒸散量(mm),BT一年平均生物温度(C)。式中: t 为0C的日均温,T为0C的月均温。(二)初步评价计算出县域内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指数)。采用自然间隔法将其分为2级,作为畜牧业适宜性评价结果,分级如下:畜牧业适宜性评价分级表分级区间等级赋值3.84适宜22.063.84不适宜1(三)修正并确定畜牧业适宜性等级结合初步评价结果,将农业灾害评价结果最高级降1级,得到畜牧业适宜性评价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