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第5版)第2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第5版)第2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教学课件.ppt(8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产业经济学(第5版)第2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教学课件产业组织理论概述产业组织理论概述“马歇尔冲突”的含义。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的含义和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芝加哥学派的政策主张。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内容。新奥地利学派的政策主张。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市场结构、市场势力、市场绩效的衡量方法。本章要点本章要点第第1 1节竞争机制与产业组织理论节竞争机制与产业组织理论u一、竞争机制与一、竞争机制与“马歇尔冲突马歇尔冲突”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组织结构或者市场关系。市场关系: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产业:生产同一类或具有高度替代性产品的企
2、业的集合,或是以在同一商品市场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标准划分的狭义的产业;产业组织中的组织也不是通常所说的生产组织、企业组织,而是专指产业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马歇尔:1879年出版产业经济学,第一次把产业内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1890年,其名著经济学原理,论及生产要素问题时,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这一生产要素,并专门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产业向特定区域集中的利益、大规模生产的利益、经营管理专业化的利益、马歇尔意义上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收益递减与收益递增等现代产业组织的主要概念与内容。“马歇尔冲突”的矛盾: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
3、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发挥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马歇尔认为,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厂商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导致垄断,而垄断会扼杀自由竞争这一经济运行的原动力,使市场价格受到人为要素的操纵,而且使经济丧失活力,也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马歇尔冲突”所提出的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正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面对这一矛盾,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的“生成发展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可以获得某种产业组织研究生产同类或
4、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组成的产业,分析市场和产业的运行,尤其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行为。尽管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论述,但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并揭示了市场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因此其被认为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者。二、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二、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在马歇尔所处的时代,垄断还只是个别现象。到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取代自由资本主义,垄断已成为普遍现象,竞争和垄断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分析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很难对现实经济问题做出满意解释,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1
5、933年,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分别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同时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他们认为,在现实经济中,竞争和垄断不是截然分开的,由于存在产品差异,现实世界既不是完全竞争的,也不是完全垄断的,而是垄断和竞争的混合垄断竞争。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企业具有决定产品价格的市场权力,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足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垄断竞争理论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伯伦也被认为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同时,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中的实证研究的方式方法和判别标准也有所发展。伯利和米恩斯1932年出版现代股份公司和私有财产:分析了20世纪二三十年
6、代美国的垄断产业和寡头垄断产业的情况,并对“股份制的发展使资金集中到大企业手中,从而造成经济力集中”等问题进行了经验分析。勒纳(1934):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垄断的概念和垄断力的测量方法及指标。1940年,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以有效竞争为目标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有效竞争是指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一种市场结构。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二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有效竞争概念的提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克拉克没有在理论上解决有效竞争的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问题。经济学家梅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有效竞争的定义和条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
7、是寻求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及其形成条件市场结构基准;另一类是从竞争中可望得到的市场结果出发,寻求市场的有效性市场成果基准。两类基准各有利弊,应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有效竞争。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出版了产业组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u三、哈佛学派与三、哈佛学派与SCPSCP范式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的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的正式形成。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垄断竞争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将特定产业的分析归结为:市场结构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market structure)市场行为市场行为(ma
8、rket conduct)(market conduct)市场绩效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market performance)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分析框架,简称SCP范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产业组织政策组成,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对产业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
9、特征。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进入壁垒集中度从某个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方或买方的企业数量以及企业相对的市场规模分布(市场占有率)来考察市场的竞争状态。产品差异是指在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或不同品牌的同类商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或信息提供等方面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产品间替代的不完全。进入壁垒是指在特定产业中各种阻止新企业进入的不利因素或障碍。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行为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定价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究与开发、合谋等。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水平、与规
10、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关的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的规模、技术进步状况与X非效率、价格的伸缩性以及产品的质量、款式、变换频度和多样性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评价。产业组织政策: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政策。其实质是通过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市场关系,建立和完善正常的市场秩序。产业组织政策分类:一类是在大多数竞争性产业中用于保护和鼓励竞争、限制市场垄断和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发生的竞争政策,包括反垄断政策、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政策,以及中小企业政策等;一类是适用于自然垄断等产业的政府规制。SCP范式所依据的微观经济理论,
11、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自马歇尔以来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因而,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接近完全竞争状况,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哈佛学派重点关注集中度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贝恩调查了美国制造业42个产业并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是CR8(8家最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大于70%的21个产业,另一组是CR8小于70%的其余21个产业。结果显示这两个不同集中度的产业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利润率差异,前者平均利润率为11.8%,而后者只有7.5%。因此,哈佛学派认为,在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中,由于存在少数企业间的共
12、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竞争,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这就是“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哈佛学派认为结构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主张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产业组织政策来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因而哈佛学派也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哈佛学派的这种政策主张,对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实施和强化,都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结构主义占主流的1970年前后,许多反托拉斯大案相继在美国被提起诉讼,其中包括1969年由美国司法部提起诉讼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案等。这种结构主义的反垄断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
13、美国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因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曾经是世界最大最强的美国的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受到日本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巨大冲击,而实施世界最严厉的反垄断政策被认为是削弱美国产业竞争力的症结所在。这使得人们对实施结构规制所产生的大量社会成本究竟能否带来更大的实际效果产生了疑问,而放松政府规制更能促进竞争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展开了有力批评。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执政的8年,基本采用“自由放任”的芝加哥学派的主张,在反托拉斯方面采取了缓和政策。第第2 2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芝加哥学派一、芝加哥学派20世纪60年代后期崛起代表人物:施蒂格
14、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理论上继承奈特以来芝加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问题仍然应该通过价格理论来研究,力图重新把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传统概念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础,从而与哈佛学派更重视研究价格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并用产品差异和进入壁垒等新概念来加以说明的做法,在方法论上形成了鲜明对比。特点:一是昄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斯均衡及标准的自由竞争理论仍然有效,并以传统的价格理论为尺度,分析和评判正统产业组织理论提出的种种与新古典经济理论不符的假定和结论;二是认为政
15、府无须干预市场机制的运作,因为现实经济中的垄断不过是竞争均衡实现之前的一种暂时现象,长期而言,对厂商行为的影响甚微。因此,政府制定的反托拉斯政策必将导致整个经济运行效率的低下和社会福利的损失。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还是能够成立的。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完全可能是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并非哈佛学派所谓的存在垄断势力。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竞争。驳斥了哈佛学派的驳斥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集中度利润率利润率”假说假说布罗曾指出,贝恩1951年研究的42个产业中,高
16、度集中的产业群(70%)和较不集中产业群(70%)之间的利润率差异为4.3%,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降到仅为1.1%。因此,芝加哥学派认为,如果高集中度市场长期出现高利润率,只能说明该市场的大企业经营效率高,否则就会因其他企业的大量进入而使利润率降至平均水平。在适者生存的法则下,正是由于效率高的企业采取了最优行为,才使其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才导致高集中度市场的出现。可见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修改了贝恩的进入壁垒理论修改了贝恩的进入壁垒理论施蒂格勒把进入壁垒定义为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而市场的在位企业不需负担的成本。从这一定义出发,传统的作为形成进入壁垒的许多因素,如产品差别化等不再被
17、看做进入壁垒,而是实现经济效率性的手段。施蒂格勒认为,除进入规制以外,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因而市场中的在位企业都面临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这种观点对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基础: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对政府在众多领域的市场干预政策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应尽可能减少政府对产业活动的介入,以扩大企业和私人自由的经济活动范围。主张:反托拉斯的目标在于促使资源的使用尽可能提高生产活动的效率性,同时尽可能地满足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即实现消费者福利最大化。反托拉斯政策的重点是应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其中主要是对卡特尔等企业间价格协调行为和分配市场的协调行为实行禁止和
18、控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产业空心化许多人认为,实施过于严格的反垄断政策和规制是美国经济丧失活力的重要原因,而主张反垄断政策的目的在于实现经济效率性的芝加哥学派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任命信奉自由主义的贝格斯特和米勒分别担任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局长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波斯纳被任命为联邦法院法官,芝加哥学派的主张成为美国反垄断政策的主流意志,直接推动了美国反垄断政策的重大转变和规制缓和。二、可竞争市场理论二、可竞争市场理论1982年,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
19、在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须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的成本,潜在竞争压力就会迫使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完全可竞争市场:市场内的企业从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结构,其重要标志是在位企业对快速进入缺乏阻止力。在新企业随时进入市场的潜在竞争压力条件下,即使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独家垄断,垄断企业的资本收益率也不会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正常收益率。因为任何能使垄断企业获取高于正常资本收益率的价格,都会立即
20、招致其他竞争者的进入。根据鲍莫尔等人的定义,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不存在施蒂格勒意义上的进入壁垒。新企业进入时不仅能够获得必要的生产技术和充分的需求,而且也不存在进入规制等障碍。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沉没成本:企业进入市场时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沉没成本的沉没程度主要取决于所投入资本向其他市场转移或资产出让的可能性,而与所投入固定费用的大小无关。无论固定费用或资产的未折旧部分有多大,只要能够回收,就不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的大小决定企业从市场退出的难易程度,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进入决策。完全可竞争市场:沉没成本为零,
21、潜在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市场,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入做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这种进入形式通常被称为“打了就跑”策略。这种策略甚至可以重复多次,直到消除任何超额利润。因此,无论是垄断市场还是寡占市场,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维持可以带来超额利润的价格和低效率的生产组织,只能遵循可维持定价原则。类似于芝加哥学派,可竞争市场理论也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并强调长期分析。在可竞争市场上:所有在位企业的超额利润为零;没有一个企业的边际成本大于市场价格;如果至少有两个企业在市场上,那么没有一个企业的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市场上现存企业的总产出最大、成本最小,否则将有新的
22、企业进入。表明可竞争市场即使在寡占甚至垄断条件下,也可以实现最佳福利目标。在可竞争市场中,数目相对较少、从事多产品生产的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在不同的市场交叉经营、相互竞争,从而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技术进步。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自由放任政策比政府规制更为有效。主张:政府应重视市场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一方面要积极研究能够减少沉没成本的新技术、新工艺,一方面要排除一切人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三、新奥地利学派三、新奥地利学派20世纪70年代在米塞斯和哈耶克等提出的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学流派,在西方学界、政界产
23、生过一定的影响。研究方法:过于强调主观主义的心理分析主张:极端自由主义政策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思想理念上。新奥地利学派继承和发展了门格尔、庞巴维克创始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完全否认新古典主义关于市场运行的完全竞争理论,认为完全竞争概念仅仅描述了作为竞争结果的均衡状态,却忽略了导致均衡的竞争过程,有竞争之名而无竞争之实。新奥地利学派:新奥地利学派:信息的不完全性 人的有限理性 环境的不确定性 完全信息假定:不符合现实 政府和个人都不可能掌握完备的知识和信息 市场运行的根本问题:如何发现和利用分散的知识和信息,把资源配置到对社会有更高价值的方面。新奥地利学派把市场视为发现和利
24、用分散的知识和信息的过程,强调企业家及其创业精神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创新精神实质上是发现人们的新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新资源、新技术的能力。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企业家通过学习和发现新的知识和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来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实现理想的经济绩效。新奥地利学派重视经济现象背后的道德和文化基础,有其独特的方法论。认为经济学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人类行为科学,反对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经济学的研究之中,主张对经济问题必须与道德伦理、政治学、法学和哲学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拒绝采用数学方法和经济计量技术,致力于个人行为的逻辑分析。从“人类行为是实现其目的的合理行动”这一前提
25、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发现个人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新奥地利学派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强烈反对政府干预,抨击行政垄断。认为市场不均衡是由参与者的无知造成的,即存在着未被发现的信息或者因为信息不完全造成了获利机会的损失。因此,市场运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均衡的调整过程。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不断试错,发现知识和信息,实现和维护市场均衡。由于试错过程对实现市场均衡是必要的,新奥地利学派强烈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认为政府的知识和信息也是不完全的,政府的干预反而会扭曲市场调整过程,最终损害经济绩效。新奥地利学派对反垄断政策持批判态度。认为利润是对企业家进行了成功创新的报酬,它给企业家传递关于市场机
26、会的信息,在动态竞争过程中引导企业家不断重新分配资源,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认为市场竞争的强弱无法用集中度或企业数量、市场占有率这些指标来衡量,因为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是其他企业无法夺取的。唯一成为市场进入壁垒的是进入规制和行政垄断,因而应该废除规制和不必要的行政垄断,以促进竞争。四、新产业组织理论四、新产业组织理论 新产业组织理论完全背离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主义分析框架,转向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认为基于SCP分析框架做出的经验性研究只能解释为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分析框架是缺乏因果解释能力的。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经济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策略性相互影响
27、是许多市场现象的基础,如价格战、专利竞赛、兼并、纵向控制、广告战等,不仅市场结构会影响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市场结构。新产业组织理论将研究焦点放在企业间相互影响的市场行为之上,考察特定市场结构条件下企业的市场行为对竞争乃至社会福利的影响。运用博弈论对产业组织进行分析是新产业组织理论区别于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一大显著特征。尽管芝加哥学派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在方法论上对哈佛学派是一个超越,但在这一理论中,企业仍然是一个用生产函数代表的“黑箱”。运用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企业不仅可以是价格接受者,更可以是价格决策者,其将在考虑竞争对手反应的情况下,出于利润最大化
28、主动进行价格、投资、产品差异化、研发、广告等一系列行为的决策。与芝加哥学派的显著区别:新产业组织理论基于博弈论的分析回避了芝加哥学派和哈佛学派的争论,将分析焦点集中在具有垄断力量的特定企业行为在一系列约束下是否会妨碍竞争、损害社会福利。区别于哈佛学派及芝加哥学派的另一大特征:在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的支持下,政府规制决策的“黑箱”也得以进一步打开,对被规制企业效率的“激励”问题开始在规制理论中得以体现。哈佛学派提出要对市场集中度高的行业施加规制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利益假说”,即认为规制者制定规制政策的目的在于增进公众福利,避免市场失灵造成的福利损失,故而其仅简单地将规制决策供给当作一个出于增进公众福
29、利的“黑箱”。第三个特征:公共政策主张也显著区别于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一般性公共政策主张。哈佛学派基于其结构主义框架得出了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意味着低社会福利,因而主张实施积极的反垄断政策和规制政策,甚至提出要拆分垄断企业;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结论表明,并非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的每一项行为都会损害社会福利,对于会损害社会福利的企业行为最优的规制政策和反垄断政策需要因时因地制宜。首先,新产业组织理论主张规制政策的制定需要基于不同产业的具体现实特性,在垄断势力确实会损害社会福利的环节进行激励性规制,而不是一味强调自由化和私有化。激励性规制的激励强度也需要根据现实因素来确定,而不是一味采取价格上限这类最高
30、激励强度的规制形式。他们的规制政策尽管也均遵循着一般性理论的指导,但强调不同产业、不同环节、不同现实情况需要采取不一样强度的激励性规制,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种万能的规制模式。其次,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反垄断政策不再有鲜明的取向,而是通过分析某一类行为在具体条件下是否损害社会福利而给出反垄断政策的理论支持。较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而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反垄断政策分析不再纠结于企业的高利润率究竟来自于垄断势力还是其自身的高效率,而是将焦点聚集在具有市场势力的企业行为是否会损害社会福利上。其利用博弈论,在分析中融入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对反垄断政策提供了非常具体的理论支持,给出特定条件下企业的某种市场行为是否会妨
31、碍竞争的论断,而不是如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那般给出旗帜鲜明的要么反对或要么支持的反垄断政策建议。基于不同的前提条件,其对于同一种市场行为,有时甚至也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反垄断建议。新产业组织理论提出了诸多基于具体条件的反垄断政策建议。在纵向约束方面,新产业组织理论主张在特定条件下应该对企业上下游间的纵向约束行为进行限制,这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相悖。芝加哥学派:纵向限制以及纵向兼并不会是出于进一步获取垄断势力的意图,只能是出于效率改善的原因,因而其认为不应该对这类行为做出限制。新产业组织理论:在信息不对称或是不完美合约的情况下,企业很可能将出于获取垄断势力的缘故进行纵向兼并,这损害了社会福利,因而应该
32、区别情况加以干预。在创新方面,传统理论认为企业间的合作行为将损害消费者利益,而新产业组织理论指出企业之间的价格合谋确实应该加以制止,但企业间在专利池方面的合作可能会增进社会福利,因而反垄断政策不应该盲目地加以限制,而需区别前提条件进行区别对待。随着新产业组织理论影响力日增,世界范围内反垄断政策开始调整“芝加哥时代”过于自由放任的倾向,开始转向温和的干预.第第3 3节市场结构、市场势力和市场绩效的衡量节市场结构、市场势力和市场绩效的衡量一、市场结构、市场势力的衡量一、市场结构、市场势力的衡量 市场结构:对产业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表现为企业的数量及其规模。根据市场主
33、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占垄断竞争现实多见的是寡占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寡占市场的寡头厂商行为。第第3 3节市场结构、市场势力和市场绩效的衡量节市场结构、市场势力和市场绩效的衡量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反映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的相对规模结构。产品差异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售后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产品之间替代不完全的状况。进入壁垒反映潜在进入厂商进入特定市场的难易程度。第第3 3节市场结构、市场势力和市场绩效的衡量节市场结构、市场势力
34、和市场绩效的衡量市场集中度越高、产品差异和进入壁垒越大,那么少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就越高,少数企业对市场的支配力越强,也就意味着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竞争程度越低;反之,市场集中度越低、产品差异和进入壁垒越小,意味着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低。在垄断性的市场结构中,主导厂商拥有市场势力。市场势力:厂商能够定价高于成本,从而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一一)市场结构的衡量市场结构的衡量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最直接、最明显、最易操作的指标。市场集中度是以产业内企业规模分布为基准的测度方法,其衡量指标包括:绝对集中度相对集中度赫芬德尔指数1.绝对集中度。绝对集中度反映在规模(如以销售额、增加值、职工人
35、数、资产总额为依据)上处于前几名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或在某市场占有率之内的最大规模企业数量。一些国家根据产业集中度指标,把产业集中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例如,大于70%称为极高位集中,在69%40%之间称为高位、中位集中,在39%20%之间称为低位集中,小于20%称为非集中。销售额集中度和生产额集中度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绝对集中度指标。局限:局限:(1)绝对集中度指标难以准确描述产业内部的企业规模分布状况。(2)由于产业分类只是以生产过程为标准,没有考虑需求替代因素,因而产业集中度有时不能很好地反映产业的竞争性。(3)绝对集中度把全国作为一个整体,没有反映国民经济关系和地区经济关系对产业竞争的影响,因
36、而可能低估或高估产业的竞争性。(4)在产业分类中属于某一类产业的企业,有可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生产属于其他产业的产品,这可能会影响产品的价格而不影响所统计的集中度。此时集中度就不能准确反映企业间的竞争性。2.相对集中度。相对集中度反映产业内所有企业的规模分布,常用洛伦茨曲线(Lorne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factor)表示。洛伦茨曲线最初用于收入分配研究,后来用于描述产业中企业规模分布的不均匀程度。洛伦茨曲线表明的是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若所有企业市场占有率相同,则洛伦茨曲线为对角线,表示均匀分布;若企业的市场份额不同,洛伦茨曲线表现为一条下凹
37、的曲线。洛伦茨曲线越下凹,即越偏离对角线,表示企业市场占有率越不均匀。图21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实质上是洛伦茨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基尼系数等于对角线和洛伦茨曲线所围面积(A)与对角线下的三角形面积(A+B)之比。基尼系数值在0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企业市场占有率分布越不均匀。如果企业规模分布完全相等,基尼系数等于0。如果独家企业垄断整个产业,基尼系数为1。局限:局限:当两条形状不同的洛伦茨曲线所围的面积大小相等时,可以得到相同的基尼系数。因此,在一个既定的产业中基尼系数并不代表唯一的企业规模分布状态。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反映特定市场的企业规模分布情况,是相对度量,并非绝对度量。3.赫芬德尔指数。
38、赫芬德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是赫芬德尔提出的反映市场集中度的综合指标,记为H.I。式中,X代表市场总规模,代表i企业的规模,;,表示i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为该产业内的企业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H.I 指数将等于0;在完全垄断条件下,H.I指数将等于1;如果市场中所有n家企业规模都相等,H.I指数将等于1/n.一般来说,n值越大,H.I指数越小。赫芬德尔指数数值越大,表明企业规模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越高。赫芬德尔指数既衡量了绝对集中度,也衡量了相对集中度,是一个常用的集中度综合指标。(二二)市场势力的衡量市场势力的衡量 市场势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勒纳指数和贝恩指数。1.勒纳指数。式
39、中,L是勒纳指数;P代表产品价格;MC代表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L在01之间变动,数值越大,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程度越大,表明垄断势力越大。由于价格偏离边际成本可能是由于多种复杂因素所引起,而且计量边际成本比较困难,因此,勒纳指数虽然在理论分析上有一定意义,但并非实践衡量产业垄断性和竞争性的理想指标。尽管勒纳指数试图从绩效方面反映市场结构,但反映的却是企业的实际行为,并不代表企业潜在的垄断行为。例如,垄断企业有时为了谋取或保持垄断地位,故意降低价格,使价格接近边际成本,甚至在短期内低于边际成本,这使勒纳指数接近0,甚至为负值,但这并不表明该市场是竞争性市场。再者,价格也是与产品质量紧密相连的,有
40、时价格高并不一定就是垄断的结果。2.贝恩指数。贝恩指出,在一个市场中,如果持续存在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表明存在垄断。超额利润越高,垄断性就越强。贝恩区分了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用投资的正常收益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就能得到经济利润。会计利润为:式中,为会计利润;R为总收益;C为当期成本;D为折旧。经济利润为:式中,为经济利润;i为正常投资收益率;V为投资额。贝恩指数为:贝恩指数实质是一种超额利润率。与勒纳指数相比:优点是计算数据容易获得。但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垄断企业虽然具有持续获得经济利润的可能,但并不一定获得了这种经济利润。也就是说,经济利润的计算是强加上去的,并不一定是企业的实际情况。
41、二、市场绩效的衡量二、市场绩效的衡量 市场绩效反映市场运行的效率,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产业组织对市场绩效的研究:一方面描述和分析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另一方面研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实现最优的市场绩效。衡量市场绩效包括直接方法和综合方法。(1)直接以利润、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来评价产业市场绩效与竞争标准的接近程度。这种方法与市场势力的衡量指标相关,能够表明企业是否行使了市场势力,因而一些指标与市场势力的衡量指标相重合,如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此外
42、还包括收益率和托宾值。(2)从总体上对企业市场行为的结果加以综合评价,不仅考虑资源配置效率,还要考虑技术进步、社会福利、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等,尽管一些指标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如公平和效率。因此,评价市场绩效不能仅凭某一个指标,而要和追求目标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和评价。(一一)衡量市场绩效的直接指标衡量市场绩效的直接指标1.收益率。收益率是衡量每单位投资盈利多少的方法。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资源配置最优,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不同产业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因而利润率的高低成为衡量市场绩效的重要指标。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式中,R为税后资本收益率;为税前利润;T为税收总额
43、;E为自有资本。利润率指标所指的利润是经济利润而非会计利润,但由于经济利润等于会计利润减去机会成本,测算非常复杂,因而实际中经常用会计利润来代替经济利润。2.托宾q值。托宾q值是一家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通过其已公开发行并售出的股票和债务来衡量)与这家企业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若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重置成本,那就获得了超额利润。托宾q值的计算公式为:q=(R1+R2)/Q式中,q为托宾值;R1为股票市值;R2为债券市值;Q为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托宾q值根据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化来衡量市场绩效的高低。q值越大,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越大,社会福利损失越大,市场绩效就越低。在托宾q值计算中,除非存在二手设备
44、市场,否则对企业资产重置成本的估计非常困难。而且广告、研发费用形成了难以估价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在计算中往往被忽略,因而托宾q值通常都大于1。在使用托宾q值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调整。(二二)衡量市场绩效的综合指标衡量市场绩效的综合指标1.资源配置效率。市场机制正常运行能保证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社会总效用或社会总剩余最大化。一般用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剩余来分析和评价资源配置效率。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从参与市场活动中得到的利益,即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实际价格与其愿意支付价格之间的差。生产者剩余:生产者从参与市场活动中得到的利益,即生产者销售产品的实际售价超过其最低要求价格
45、的部分。社会总剩余: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在最佳的资源配置下,价格由自由竞争的市场决定,长期会使价格趋向于包括正常利润在内的最低费用水平。但在某些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企业可能长期获得高利润。贝恩认为,可用产业的长期利润率是否趋向平均化来测量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率。如果产业利润率长期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说明产业内存在某种程度的垄断。风险性实业投资报酬的风险利润由不可预期的需求和费用变化形成的预料外利润开发和引入新技术成功的创新利润2.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从产业内规模经济效益实现程度的角度来考察资源的利用状态。规模经济的实现有两个途径生产规模经济和经营规模经济。生产规模经济是
46、指企业通过生产能力的改变,逐步扩大规模时长期平均成本趋于下降的现象,要来源于满足最小技术效率的要求、分工的利益、辅助生产节约等。经营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经济收益不断增加的现象,即企业通过经营数个最佳规模的工厂来获得规模效益,形成相当于最佳规模数倍的总经营能力,这种大规模生产经营的经济性又称为多厂企业经济性。经营规模经济主要源自采购成本的节约、销售成本的节约、技术开发规模效应、规模管理、融资成本节约等。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的衡量方法包括:(1)企业平均规模与经济规模的比值。比值越大,产业规模结构效率越高。(2)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数量、累计产量及累计能力各占企业总数、总产量及总能
47、力的比例。比值越大,产业规模效率越高。(3)流程加工产业中垂直联合企业的数量、累计产量和累计能力各占流程企业总数、总产量和总能力的比例。比例越大,产业规模结构效率越高。(4)企业和达到经济规模企业的开工率。开工率通常用产量与生产能力的比值计算。当企业生产能力过剩时,不仅无法获得规模效益,还会有附加损失。开工率主要反映产业规模能力的利用程度。3.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主要包括发明、革新和技术转移等,反映产业动态经济效率。在现实经济中,市场竞争和研发投入是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市场竞争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基本动力机制,研究开发投入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取得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了企
48、业自觉加速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机制。4.X非效率X非效率(X-inefficiency)是莱伯斯坦提出的,是指在垄断企业的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非效率。莱伯斯坦认为,垄断性大企业由于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内部组织层次多,机构庞大,加上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往往会偏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5.销售费用水平企业的竞争手段主要有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种。在非价格竞争中,广告宣传是一个重要的竞争手段,可以帮助消费者寻求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过高的广告费用将造成过度竞争,大量的经济资源流向不创造价值和财富的非生产活动之中,降低了社会总财富的增长。因此,产业组织理论也把销售费用水平作为衡量市场绩效的综合
49、指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简新华.产业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3.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4.杨公朴.产业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王俊豪.现代产业经济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6.臧旭衡,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7.刘治.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6(7)习题习题 1.什么是“马歇尔冲突”?2.简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3.简述“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的含义和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4.简述芝加哥学派的政策主张。5.简述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6.简述新奥地利学派的政策主张。7.简述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8.分别说明市场结构、市场势力、市场绩效的衡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