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分析.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758560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X 页数:15 大小:3.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分析.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分析.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分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分析.ppt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一、地理形象二、风俗形象三、人物形象第1页/共15页地理形象 在中国古代思想观念中,地理与人文是结为一体的。特定的地在中国古代思想观念中,地理与人文是结为一体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会造成特定的活习性,特定的生活习性又会造成特定理环境和位置,会造成特定的活习性,特定的生活习性又会造成特定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也会给民族个体成员烙印。生早期文献中,日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也会给民族个体成员烙印。生早期文献中,日本地理多与海外仙山相关。本地理多与海外仙山相关。三国志三国志载载“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2、从郡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从郡至楼,循海岸水行至楼,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余里余里,始度一始度一海,千余里至对马国。海,千余里至对马国。三国志三国志还记载日本产豫、樟、揉、杨等名还记载日本产豫、樟、揉、杨等名木,以及姜、橘、椒、蓑荷等果蔬。木,以及姜、橘、椒、蓑荷等果蔬。云岌七签云岌七签中另有不死草的记中另有不死草的记载载“祖洲近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祖洲近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煎,苗长三四尺。人死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草形如煎,苗长三

3、四尺。人死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到了唐代,尽管中国文人没有到过日本者,但由于航海技术、到了唐代,尽管中国文人没有到过日本者,但由于航海技术、尤其是造船技术的发展,很多日本人跨海入唐,和中国文人多有交往尤其是造船技术的发展,很多日本人跨海入唐,和中国文人多有交往,日本山水地理的想象在唐诗中有所反映,如陆龟蒙日本山水地理的想象在唐诗中有所反映,如陆龟蒙和袭美重送圆载和袭美重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上人归日本国老思东极旧岩扉,却待秋风泛舶归。老思东极旧岩扉,却待秋风泛舶归。晓梵阳乌当石磐,夜禅阴火照田衣。晓梵阳乌当石磐,夜禅阴火照田衣。见翻经论多盈筐,亲植杉松大几围。见翻经论多盈筐,亲植杉松大几围。遥想

4、到时思魏阔,只应遥拜望料晖。遥想到时思魏阔,只应遥拜望料晖。第2页/共15页 唐代,日本地理形象的模糊起因于当时中国古人对日本所知甚少,一方面,古人不可能亲眼见到日本岛屿,另一方面,唐时日本特产流传到中国的较少,即使有使节、僧人等带来贡品,也都为皇家宫庭专有。本来,文人可以通过他物产构成对异国的想象,但文人鲜有这种机会,对日本山水的认识来源极为有限,想象成为创作的主要源泉。到了宋代,随着对日本认识的加深,地理形象与大海、宝物联系起来,有了盛产珍宝的地理想象。雷次宗豫章古今记这样描绘:“自山北转得佗,石山粗怪益高,垒石如侄,东望音合,想像高丽、日本界,如在云雾苍莽中。日初出大如米从,海尽赤,跳踊

5、出天末,六合甭甭然鲜明。”显然具体的描写仍然处于想象之中。元代诗文中,仍然没有出现具体日本景物的描写,想象中的景象大体与 唐宋文学作品类似,况且,元代楼寇频繁侵扰中国东南沿海,这一事件已成为社会重大问题,文人创作多涉及此类题材。一方面,对日本自然山水的想象被更重要的与日本相关的社会题材取代,另一方面,由于楼寇侵扰中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文人对日本的情感开始变化。第3页/共15页 明代倭寇更加猖撅,诗歌、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凶顽不化的楼寇形象。在地理形象描写中,随之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对横亘在中国与日本间茫茫大海凶险、奇幻景色的描写,由于倭寇的残暴和大海的无常、暴虐、凶险形成一种对应关

6、系,如皇甫仿海波平一诗这样写道夷岛日本称最雄,究首拼拇炯两瞳。乘舟截险洪涛中,跳梁若蝶聚若蜂。揭竿烈炬耀红日,攻城掠邑谁婴锋。红女休织田无农,帝命礼海帷司空。本质上。这不是日本山水形象。但正是这种超乎纯客观景致的书写。表达了那个时代中国古人对日本人的情感和想象。清代文学中,日本山水描写有淡化倾向,具体表现为其一,诗歌或小说创作中想象的日本山水形象几乎消失。其二,即使偶有提及,也多为日本岛屿的实景,如晚清散文、游记中出现的富士山、樱花等。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卷一中有一首写富士山拨地摩天独立高,莲峰涌出东海涛。二千五百年前事,一白茫茫积未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为清人对日本地理的认识较前任何朝代都更准确

7、,尤其到晚清,很多人能亲自踏上日本国土,所谓海外仙山的幻想被现实中的日本所替代。第4页/共15页风俗形象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与日本民族相关的风俗形象大体可以归纳为饮食、文身、尚武、鸟兽信仰等。日本服饰文化深受中国影响。秦汉时,己有中国人移居日本且大多从事养蚕织绢生产,称为“八夕”,日语意为“机织人”。汉代以前,尽管有自中国传入的先进的纺织技术,但日本人的衣着仍是“男子皆露新,以木棉招头。其衣横短,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屈新,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记载并非完全准确,但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想象中的日本服饰仍然不是完整衣服,只是以一匹布遮体而不事剪裁,从今天日本的和服上,可以看出这类服

8、饰结构的衍化。唐代,由于中日文化交流,日本己经部分接受了中国文化,旧唐书记载“贵人戴锦帽,百姓皆椎髻,无冠带。妇人衣纯色裙,长腰糯,束发于后,佩银花,长八寸,左右各数枝,以明贵贱等级。衣服之制,颇类新罗。第5页/共15页 日本人服饰中有了帽子、裙糯,这是从野蛮向文明过度的最显著标志。此后文学作品或文献中对日本服饰的记载描述不多,且多重复。清代,长篇小说玉蟾记中,对倭大王和楼娘娘百花娘娘的衣饰描写,已看不出明显的日本特征,如“头戴乌金盔,拖貂狐尾,插雄鸡毛,背后小黑旗四面,身穿黑铁甲。”更接近中国古装剧的套服。关于日本的饮食风俗,早在记中,就有“东方曰夷,被发文皮,有不火食者矣”的记载,三国志楼

9、记日本人喜酒,用手抓食,“其会同坐起,父子男女无别,人性嗜酒”,“楼地温暖,冬夏食生菜,皆徒跌”,“食饮用级豆,手食”,梁书中有“食咸草,如禽兽”的记录。显然,这些都是野蛮、不文明的形象。日本还有男女同浴的习俗,如黄遵宪日本杂事诗中有一首诗为兰汤暖雾郁迷离,背面罗衫乍解时。一水盈盈曾不隔,未消金饼亦偷窥。原注云“喜洁,浴池最多。男女亦许同浴。”日本岛国多火山,洗温泉浴是日本人的一大喜好,但男女同浴的习俗,和中国完全不同。第6页/共15页人物形象 唐代以前,日本人形象被想象成完全不同的两类一类是长寿的仁者,一类是人身狗头的兽类。中国古人对日本和“东夷”的地理概念并不明确,可以这样认为,日本形象是

10、当时“东夷”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汉书记载“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抵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抵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当时日本人形象还有相反的一面,即怪异的异类形象。梁书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扶桑东千余里有女国,容貌端正,色甚洁白,身体有毛,发长委地。至二三月况入水则妊娠,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顶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矣男则人身而狗头,其声如吠。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只能说明当时中国古人对日本人的认识比较模糊,可以这样认为唐代以前,由于日本地域形象的不确定,日本人形象同样无法准确确定。第7页/共15页 唐朝的日本人形象,已经完全走出了幻想中的异

11、类。来唐的日本人,包括使节、僧人、留学生等都是文人,和唐代文人有过密切交往,王维、李白都有送日本友人诗。李白的哭晃卿衡实为悼亡诗日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去愁色满苍梧。唐代日本人形象发生变化,除来唐日本人数增多,唐人对日本人认识更全面外,还有如下原因第一,日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接受,是促进唐代日本人形象变化的重要原因。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能否接受儒家文化间接地成为判断“他者”是否文明的标准,也是判断日本人形象的标准。王维送秘书晃监还日本国序中写道“海东日本为大 ,服圣人之训,有君子之风,正朔本乎夏时,衣裳同乎汉制 ”由此可见,唐人认识日本人仍以自我为出发

12、点 圣人之训、君子之风、夏时、汉制等反映出唐人心目中的文明日本人形象标准,很显然,评判以自我为基础。同时,佛教传入日本,对唐人的日本人形象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二,如前所述,唐时的日本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形象的复制或投射。第三,日本人善于学习和模仿,而中国历代王朝以中国为天下的中心,日本人从异类转变为人类,正是“化夷”理想在异国形象上的反映。宋代的日本人形象在唐朝基础上有所发展,是好仁礼让的日本人,如宋史 中记载滕木吉不能挽弓射箭的事“上令滕木吉以所持木弓矢挽射,矢不能远,话其故,国中不习战斗。”日本并非没有战事,但由于万世一系的原因,日本国内没有发生过像中国一样朝代更替的战争。宋代文人作

13、品中,较多出现的第8页/共15页 日本人是儒雅诚信的倭僧,“唐代诗文也描写了不少日本僧人,更多是一般人类的形象,友情与思乡是唐诗中僧人形象的主要特征。但宋代文人较多描绘了一系列僧人形象,表现了日本僧人对佛教的感情,刻画了为佛教献身的精神。”如鹤林玉露记载日本僧人安觉刻苦修佛的事迹,安觉为了修佛,留居中国十年,“其视此僧,殆有愧色。”可知,安觉在当代文人中已有了较大影响。与唐代日本人形象不同的是,宋代出现了日本奸商形象。宋代,中国与日本贸易交往比唐代更频繁,但由于中国古代文人重农轻商,在唐代,少有诗文写到日本商人,在这点上,宋代文人显得较客观。但宋代诗文中的日本商人形象,正面者居少,多为负面形象

14、,或只图暴利,或奸诈刁猾,或凶顽好斗,如方夔续感兴二十五首十六中就有日本奸商我贾贾日本,挂席穷南海。冰夷斗蛟龙,牙角吐光采。血人以宴挨,窟宅一朝改。赤手拾明月,天幸独我在。最赴王侯需,价直十百倍。匹夫惜性命,贪冒以贾罪。歌笑展波涛,竟死复何悔。这类奸商形象,在元代文学中逐渐衍化为倭寇形象。第9页/共15页 与宋代日本人形象的最大不同处在于,元代诗文中出现了大量“非类“的倭寇形象。倭患起于元代,日本人经海上来到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掠抢,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百姓饱受其害。文人自然不能幸免,他们会把这一切反映到诗文创作中,日本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仁者转化为“非类”。非类一词出自左传,“神不散

15、非类,民不祀非族。”此处所谓的非类,指与人类不同的异类,极含贬意。元代文人作品中,出现了很多非类形象的倭寇。与唐前非类形象相比,元代的非类形象含有更多的社会、伦理意义。李士瞻次荆门诗中描写了非类的日本人极海风波不易模,孤臣去国逮天隅。东临侨子将非类,西脱秦山即异区。鹏鸟西来凶已告,界山今遇死无殊。男儿许国诚何恨,只恐君王念未苏。倭寇带来的切肤之痛极大地伤害了元人对日本人的情感,丑化的日本随之出现,如“蕞尔日本”形象,“蓑尔日本”即“小日本”,中国人观念中的“小日本”即在这时形成。白朴词中还出现了“蓑尔倭奴”的描述“蕞尔樱奴,抗衡上国,挑祸中原。”“蕞尔日本”形象含有弱小、贫穷、强悍、凶顽、贪婪

16、、无礼等贬意。第10页/共15页 明朝开国后,与周边各国逐渐建立了朝贡关系,惟日本不肯。尽管后来明成祖时代有了间断的朝贡,但日本与明的朝贡关系建立在日方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如果日方认为这种关系有利可图,朝贡就存在,日方通过朝贡可以从中国获取大量货物,如果无利可图,就不存在。同时,倭寇之祸明代最为惨烈。明代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与元代有相似处,一方面是极尽低毁的丑类,另一方面是天性未泯的日本僧人。但也有所变化,元代文学中,人类形象的日本僧人被理想化,明代文学中理想化成分相对减少。对倭寇,则有从非类向兽类转化的趋势。对天性未泯的日本僧人,如王恭在赠倭僧一诗中,真切地表达了日本僧人的思乡之情参

17、方离日本,乞食向中州。沦海无行迹,浮天但法舟。扶桑孤岛曙,贝叶旧房秋。借问西来意,无言坐石头。明代文人描写倭寇之患的文字最多,倭寇穷凶极恶,对社会危害最大,也是明代文学中的主要日本人形象。这些日本人在东南沿海抢掠财物、洗劫城池、残害无辜,甚至深入到苏州这样的大城市。明代文学中,倭寇的兽性出自天性,这样,日本人形象又一次发生变化,成为兽类。第11页/共15页 冯梦龙杨八老越国奇逢细致地描写了倭患给明朝人民带来的不幸,杨八老为西安人,经商到漳浦时被倭寇掠去,在日本生活十余年,后随倭寇到中国,被官军捕获,最后和两个儿子重逢。虽然故事终为大团园结局,但亲人十余年的离别,杨八老被迫作假侨子的经历,亲眼目

18、睹倭寇祸害后的惨象,这一切都写得历历在目,读来不寒而栗,小说这样写杨八老所见“但见舟车挤压,男妇奔忙。人人胆丧,尽愁海寇惩猖狂个个心惊,只恨官兵无血御。扶幼携老,难禁两脚奔波弃子抛妻,单身一为逃命。不辨贫穷富贵,急难中总则一般那管城市山林,藏身处只求片地。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杨八老看见乡村百姓,纷纷攘攘,都来城中逃难。传说倭寇一路放火杀人,官国不能禁御。声息至近,唬得八老魂不附体,进退两难。”清代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和明代相比有了明显变化,首先,仁义尚存的日本人形象较少出现,其次,明代出现了描写倭寇的小说,但数量不多,清代描写倭寇的小说大量出现。小说创作使倭寇形象更加鲜明,“然而丑类倭

19、寇的形象在明代文学中较少情节化,清代小说则以情节化的方式塑造了丑类化的倭寇形象。”这也是小说创作形象塑造的内在需求所致。清代小说中,倭寇大体有下面几类第一、更具贬斥意义,如比“小丑”更带灾难性的“凶丑”、“贼丑”等,从小丑到凶丑,意味着此前“蕞尔小国”中弱小意义被淡化,更突出了倭寇的凶狠,九云记回写道“贼丑跳踉,十分增气,一驱而据于京师,巢穴盘据,是有甚于藉冠齐盗者也。百姓鱼肉,宫室丘墟之后,征天下之兵而恢拓,其难十倍于今日。”第二、清代小说中还出现了凶悍顽勇的倭将,可见倭患的规模,绮楼重梦中有对倭将的描述“第12页/共15页利害得很,倭帅多谋足智,用兵如神。他魔下健将最狠的,叫做八大狮子。这八个人真有万斤之力,使的刀斧各重有八九百斤。”“玉瞻记中还有倭王形象。第三,非类的淫倭,倭寇侵犯中国,除抢掠外,总与奸淫中国妇女联系在一起,女仙外史中有楼寇奸淫中国妇女的描写“遥见枣园内两个妇女,被两个楼酋按在地下奸淫,外面无数倭奴围绕着。总之,日本人形象最为复杂,唐前是想象中的非类仙人和野蛮人。唐代日本人被复原到人类形象,宋代诗文中出现奸商形象,成为倭寇的滥筋。元代中国与日本交恶,出现了倭寇,明清两代,日本的仁者形象逐渐淡化,倭寇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主要日本人形象。第13页/共15页谢 谢 观 看第14页/共15页感谢您的观看!第15页/共1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