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六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六篇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1.自主探索,了解小壁虎尾巴易断、可以再生的特点,及小鱼、燕子、老牛等尾巴的特点。2.在语感训练和表演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4.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发展想象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我给你们每一位同学都带来一份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每一位同学都有了一台放映机,下面我们就自己给自己放动画片,看谁的动画片最精彩!二、感情范读,情境想象1.范读课文。2.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情景。(以上环节以孩子们平时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为想象的诱饵,使他们在想象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激趣练读,语感体验
2、1.学生叙述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师帖有关动物模型。2.这些漂亮的明星照与我们平时看的动画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3.师:那我们也来当演员,可得先把剧本熟悉了才行。4.生自由朗读。5.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在自己对故事复述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6.师:要当好演员还得把台词记住才行。7.生记台词,体会感情。8.生角色体验。师相机指导语感、语调等。(以当演员为诱饵,充分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以此为契机培养良好的语感。)四、分组表演借尾巴1.分组,分角色。2.小组内互相指导语感、动作等。3.师巡回倾听、指导,参与其中。4.代表小组表演,其他小组参与点评、指导。(孩子们在表演
3、中体会鱼、燕子、牛尾巴的特点及用途;学习小壁虎的礼貌用语。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1.小壁虎还向谁去借尾巴了呢?2.全班自由表演。(这一环节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取了学生原有知识,让学生在借尾巴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六、共同体会喜剧结局1.想象小壁虎向妈妈说了些什么?2.师扮演壁虎妈妈,生表演。(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七、续编故事小壁虎会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哪些朋友呢?它会怎么说?它的朋友又会说什么呢?想象一下,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再配上漂亮的图画,讲给自己的好朋友或爸爸妈妈听,好吗?(给孩子们充分的发
4、展空间,培养想象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板书设计:小壁虎借尾巴小鱼图 小壁虎图蛇图 断尾壁虎图 燕子图老牛图 壁虎妈妈图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3段。理解“傍晚、满湖通红、山神、省下、灰心”等词语的意思。2.懂得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灰心,要有信心,坚持天天学,认直学,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3.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背诵第二段。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第2段的语言文字训练;难点是通过第3段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悟出道理。三、课前准备:挂图、词语卡片、小黑板、录音机、投影片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抽读词语2.指名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二)教学第2、3段引
5、入新课:王冕的父亲死了,家里很穷,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背上还要读书,真是勤奋好学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王冕是怎样勤奋学习画荷花的。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录音。学习第2段:1.自由读,标出有几句话。2.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傍晚是什么时候?3.问:这时候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给“忽然”换个词。4.大雨过后的景色是怎样的呢?(出示挂图)(1)看图说话:湖面上有哪些景物?我们看去这湖面怎么样?荷花怎样?荷叶呢?(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划出课文中写大雨过后湖面、荷花、荷叶的句子,读一读。(3)理解“满湖通红”,并板书。荷花的花瓣上有一滴滴清水(板书:清水滴滴)荷叶上
6、的水珠还滚来滚去的,(板书:滚来滚去)真美啊!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女读。5.这么美的荷花,难怪王冕看得“出神”。(理解“出神”。)他心里会怎样想呢?“那多好啊!”后面用了感叹号,表达了王冕怎样的感情?谁能读出王 冕心里很想把它画下来的语气?指名6.这一段写得美不美?你们想不想把这一段背下来呢?自己试背,齐背。7.完成课堂作业 第4题。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 )。湖里有十来支( ),花瓣上( ),荷叶上( )滚来滚去。王冕看得( )。学习3段过渡语:下雨后的景色这么美,王冕多想把它画下来啊!那王冕是怎样学画荷花的呢?带着问题自己读第3段。1.指名读第1句。画画用的画笔、颜料、纸
7、,王冕是怎样得来的?理解“省下”。2.后来王冕画的荷花像不像?从课文哪句话可看出?出示句子比较:比一比,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3.朗读这一句。4.同桌讨论:王冕为什么能把荷花画得这么像?交流,板书:不灰心,天天画5.假如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向王冕学习呢?(三)总结全文1.齐读全文2.四人小组谈一谈: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汇报。(四)布置作业课堂作业 本第3、6题。五、板书设计 :27学画(课文插图放大)满湖通江 画不像清水滴滴滚来滚去像一样六、教后感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对第2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了突出重点,在第2段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挂图,让学生先进行看图说话(“湖面有哪些景物?
8、我们看去这湖面怎样?荷叶、荷花怎样?),再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设计方案 篇3课前透视“是对非,长对短”这几组意思相反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识字7的内容,短短六行话,不仅为学生识字提供了语境,还蕴含着对对子的启蒙教育,真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传统蒙书的结构以及语言形式的借鉴使得这首对子歌节奏感极强,读起来韵味十足。良好品质的渗透又不愧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通过学习识字3,学生对对子已经很熟悉了,他们可以随口说出几句好听的对子,所以对这些好读好记的对子学生特别感兴趣。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
9、挖掘学生的潜能,锻炼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目标1. 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短、对”等6个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 能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的意思。4. 有主动积累对子的愿望。5. 感受对子这种语言形式的优美,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信息资料1. 图片、生字卡、小黑板、课件。2. 学生搜集的对子。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 对对子。今天,我们一起做个有趣的游戏对对子,比一比看谁接得快,谁的对子美。(如:师:我说“云对雾”,生接:我说“花对草”。)(爱玩是
10、孩子的天性,利用对对子、贴词语等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认识生字,在乐中感悟了句子,积累了词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效率。)2. 谈话。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评一评自己吧,要是实话实说噢!(学生畅所欲言,揭示本单元主题我们都有好品质)导语引入:“你爱劳动,我爱集体,他很诚实。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都是好孩子。”(利用本单元的导语引入新课揭示主题好品质、好孩子,体现了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整合组织教材”的特点。)对话平台自学。1. 借助拼音自由读,把字音读准,把对子读流畅。2. 同桌互相读,评一评读得怎么样?3. 把自己读得不够好的字或对子多读几遍。
11、识字。 1. 学生读对子,教师依次贴出如下几个对子。是非 长短 虚心骄傲热情冷淡 诚实虚伪 赞嫌2. 摘掉了所有生字的拼音帽子,你还能读吗?读了上面六组对子,你有什么发现?(互相提醒注意“诚、实、招”读翘舌音,“赞”读平舌音。)3. 同学交流识字方法。4. 巩固识字。(1) 对对子。学生用手中的字卡,一生举起“是”,手拿“非”字的同学立刻举起字卡,以此类推。(2) 看图贴词语。图一:两支铅笔,一长一短。图二:两个小朋友,一个热情地招待客人,另一个脸上表情很冷淡。词卡:长、短、热情、冷淡。学生看图,将词语卡贴在相应图画的下面。写字。 1. 课件出示田字格中6个字,引导学生观察你觉得哪个字难写。2
12、. 引导学生将字归类,本节课写好“冷、淡、情”3个左窄右宽的字。认真观察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 教师范写其中的一个字,其余两个字学生自主练习。4. 学生描红、临写,并展示写字成果。(根据汉字的特点,将字分类指导书写,有利于学生抓住规律,把握特点,自主写字。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切不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自己的板书示范。)第二课时对话平台导入。 老师把上节课结识的生字朋友藏在了下面句子里,你还能认识他们吗?小黑板出示句子。1. 妈妈待人很热情。爸爸待人很冷淡。2. 王晓红虚心好学,诚实勇敢,赢得了大家的赞扬。3. 我们要向别人学习,用他们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课前复现上节课要求认读的字,并把这
13、些字编排在句子中,意在让这些字和孩子们反复见面,避免了认字多、巩固率差的.弊病,而且这种复现方式完全符合认读的字的教学要求。即:在课文中认识,换个语言环境还能认识。)朗读背诵。1. 和小组同学一起练读对子,请小组同学为你的表现打分。2. 小组派代表朗读对子,其他小组评议。3. 师生合作接读句子,生生自由组合对对子。4. 背诵课文。感悟。1. 你最喜欢对子中的哪些词语,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这些词语。2.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3. 选择你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练习。1. 我会读。2. 你还能说出几个对子吗?你能像课文那样编几句对子歌吗?3. 把你课外收集的好对子展示给大家看。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
14、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分步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1、板书克隆。师:什么叫克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2、用彩色粉笔在“克隆”二字前加上“奇妙的”三字,问:不用读全文,你们能不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谈克隆的奇妙)3、理解“奇妙”(稀奇而巧妙)4、克隆,奇妙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
15、认真阅读课文来找答案。二、初读课文,理解说明顺序。1、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毫毛例如马铃薯收获家畜饲养微生物效率2、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1)多音字:家畜效率(2)除“微生物”外,均由学生自学理解。3、自读课文,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小结:(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3)植物的克隆。(4)低等生物的克隆。(5)高等生物的克隆。(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7)克隆技术与其它科技成果结合。(8)克隆技术的其它应用。(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4、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1)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
16、题?A、什么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繁衍后代)B、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C、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5、学生讨论后,教者归纳:本文中心突出,专门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条理性强,先解释什么叫克隆,然后分类介绍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现象,最后讲奇妙的克隆具有诱人的前景。三、作业。1、朗读课文。2、习字册生字描红、临写。第二课时一、复习。1、听写生词。2、师述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1、学习第一段。(1)默读第
17、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2)相互交流。(3)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A、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B、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2、学习第二段。(1)自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讨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2)开展讨论。(3)教者归纳说明方法:A、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B、举例子。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3、学习第三段。(1)各自反复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讲“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它诱人的前景”的?(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A、
18、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B、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C、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D、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1、克隆之谜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克隆之谜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2、尼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四、练习。1、说说克隆这项技术奇妙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2、关于克隆“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板书:植物无性繁殖低等生物高等动物7克隆之谜培育造福人
19、类挽救培植教学设计方案 篇5设计意图: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本课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特别是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结合多媒体的展示更直观地让学生对麋鹿与普通鹿的外形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学中引领学生用解说词的形式将书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真切感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理清课文层次。3、抓住麋鹿的特点,辨认麋鹿,用解说词的形式介绍麋鹿。教学重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教学难点
20、:抓住麋鹿的特点,辨认麋鹿,介绍麋鹿。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复旧引新1.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在课本上学过的珍稀动物吗?(学生回答)出示: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另一种珍稀动物,它就是麋鹿,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提醒“鹿”的笔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由课题预测课文的内容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的音,读通句子。3.交流检查:出示:麋鹿:俗称“四不像”,曾是姜子牙的坐骑,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沼泽环境中,自然繁殖率很低。麋鹿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由来已久,曾在汉朝时销声匿迹,直至有人在
21、北京南郊发现,后惨遭厄运,或遭杀戮或颠沛流离,幸英国贝福特公爵的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回归故土,种群发展到近千头,悄无声息地生活在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1)指名读,正音。(2)理解词语的意思(3)指导书写:沛、殖、涉。4.理清课文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主要介绍麋鹿的哪些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5.验证预测过渡:想对麋鹿有更深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走近麋鹿。三、细读2-4自然段,走近麋鹿1、默读第2-4自然段,用横线划出麋鹿外形特点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麋鹿生活习性的句子。2、交流(一)、
22、麋鹿外形特点(1)出示麋鹿图提问:你们认识它吗?你认为它长得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奇特来的?(四不像)(2)演示对比验证“四不像”(3)它的外形的奇特还表现在哪?(出示)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长尾巴、宽大的蹄子、毛随着季节变颜色(4)提问:雄性麋鹿和雌性麋鹿一样吗?()(5)总结:齐读麋鹿外形特点的语句。(二)、麋鹿的生活习性:过渡:除了写麋鹿外形的奇特外,还有它的生活习性也与众不同?(1)指名说:“麋鹿也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2)补充课外的资料: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3)齐读。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
23、方朗读。4.休会说明文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在介绍麋鹿外形、生活习性的奇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迁移练说:设计情境: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一片林草丰茂之地,看一大群麋鹿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批游客,他们对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不了解,你们能不能当一回热心的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一下?自由练说,上台展示。(结合)四、深化延伸 升华感知1. 介绍其他的珍稀动物(出示)2.齐读警语3.听录音、激趣这里到底是哪儿?曾经是麋鹿的栖息地,为何它还要适应这里的环境呢?到底在麋鹿身上有怎样的传奇经历,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走近麋鹿,揭开谜团。
24、五、作业实践活动:开展“我了解的国家级保护动物”主题活动,自行选定动物,将自己搜集到的素材,从独特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加以整理,制作成卡片,张贴在班级展板上。教学设计方案 篇6本文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对科学的求实精神。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默读为主,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在
25、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感悟到试验的乐趣和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求实精神。在第四册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蜜蜂引路,其中也提到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上课时,我便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有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了故事的内容,我引导学生思考,蜜蜂为什么能为列宁引路呢,不少学生联系到本文说出了答案。在这样的知识再现过程中,不仅回忆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学生带着质疑走进了课文。在学习法布尔做试验的过程时,我让学生分别找出法布尔对蜜蜂做了哪些事情,而蜜蜂又是怎样反应的。在这些对比学习中,学生发现蜜蜂能从两里远的地方飞回家,觉得实在是太神奇了,于是真切地相信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26、而文章的最后总结自然段,法布尔提到:“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我顺势提问:“为什么法布尔无法解释呢?”我引导学生从当时的时代环境与科学条件去思考,学生很快明白了,当时的科学还不够发达,有许多现象是无法解释的。至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是个严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最后我还提出一个小小拓展问题:现在的科学发展了,你们能不能去查找资料告诉我,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呢?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
27、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
28、地加以体会。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
29、。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
30、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
31、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最近,一位老师上14课蜜蜂(人教版第五册)。这位用充满激情的话语介绍,引出勤劳的小蜜蜂,而且出示小蜜蜂的图片。然后,她问:同学们对蜜蜂还有哪些了解呢?下一环节,就是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事先搜集到的材料,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当时的气氛甚是热烈,看得出,同学们(特别是完成搜集任务的同学)的兴趣是高涨的。不过,令人遗憾,引人深思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了:得到机会兴高采烈发言的同学,真的站起来,却是将材料读得支离破碎,磕磕巴巴,言不由衷,词不达意。也难怪,他们手头的资料,有的是网上下载的,三年级的学生,做家长的肯定是帮了忙的。不知是
32、家长不大明白,还是应付了事,反正那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论文似的介绍,别说学生,就连坐在旁边屏气凝神,侧耳倾听的我都一头雾水,何况学生?加上老师是新手,学生站起来,总是让学生将磕巴、吞吐进行到底,真难为了介绍的同学,更难为了那些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的同学。我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让学生搜集资料,错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积极组织学生交流,这既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资料”的机会,也是学生互动、资源共享、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能力,从而更激发起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增添了搜集资料的动力。何错之有?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是师生的一段丰富的生命历程?如果我们经常在课前请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不仅可以第28页 共28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