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多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原教案(多篇).doc(1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草原教案(多篇) 草原教案(第一课时) 设计者:长春街小学 叶菁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预备: 一、激趣导入: 谈话:没去过大草原吧,我也没去过。不过,有许多歌曲倒是唱到了大草原,咱们来听听吧! 1、播放歌曲天堂 2、谁能说说看,你想象中的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师总结:原来在大家的心里,草原是这样的美呀,真令人心驰神往呀! 今日,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大作家老舍,他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呢?下面咱们就一块儿通过他的文字去驰骋草原吧! 3、现在咱们就动身吧,今日我们要巡游的地方是齐读课题:草原 二、初读课文: 1、得意的游客们,第一次来到草原,请拿出你们的热忱,尽情朗读吧!留意读准 字音,读出自
2、己的情感。 声音多洪亮呀,看来是被深深地吸引了。说说你们第一次巡游草原之后的感受好吗?一个词、一句话,哪怕是一个字都成。 2、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景美、人美。 三、深入探究: 1、这么让人沉醉的美景,肯定要尽情去观赏。来,咱们好好读读第一段,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假如要你来描绘草原,你觉得用什么颜色最适宜? 2、找一找:描写绿的有哪些句子?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绿之美? (1)一碧千里:(眼前是绿的,不远处是绿的,更远处还是绿的) (2)翠色欲流:(那么浓的绿色,浓得化不开的绿色,始终连接到天涯。) 3、知道吗,老舍是一个爱绿之人,他最喜爱的颜色便是绿。 我们一起来看他的另二段关于绿的描写: 看一眼
3、路旁的绿,同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叉着,变化着,波动着,始终绿到天涯,绿到山脚,绿到鱼帆的外边去。 五月的青岛 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似乎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蜜呢,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梦。 非正式的公园 (1)同样是绿,这“绿”有何不同呢?(生自由答复) (2)填空:在我的眼里,草原绿得( ), (3) 看课件,感受草原之绿。 总结:绿得磅礴,绿得潇洒,绿得生气勃勃,这就是草原独有的绿呀! 2、配乐朗读这几句。 3、还可以用什么颜色来描绘呢?(白、蓝)
4、4、置身于茫茫的草原之中,闭眼深吸一口:空气是那么清爽,草原是那么美。(再次放歌) 采访这位游客:此时你最想说什么?最想干什么? 那么老舍的感受又是如何呢?读第一段的最终二句。 四、升华: 1、再看课题草原,你眼前会出现出什么?指导朗读课题。 2、为草原明信片题上一句话送给那些没来的亲友,最好能让他们深深地艳羡你们! 板书设计: 草原 景美 人美 推举第2篇: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喜爱草原、喜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悟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
5、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绽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详细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挨次,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弄清课文记叙挨次,争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提醒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别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
6、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把这些内容都活敏捷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今日学习的课文草原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闻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仔细学习是如何依据自己的观看和感受对事物进展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详细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1、草原的风光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状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画、迂回、鄂温克、天际”,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颜色潮湿
7、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画: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围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围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际: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赐予适当的教导;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挨次,争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挨次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挨次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辞草原。)
8、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风光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把握的状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漂亮风光。绿毯、勾画、骏马、秀丽、优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风光。奔驰、迂回、潇洒、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送。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招待。拘束、羞怯、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际、斜阳。) (
9、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其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 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仆人欢送客人时的热闹欢跃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方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仆人欢送客人时的热闹欢跃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索: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
10、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索:初入草原,看到的风光怎样?是抓住哪些风光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争论。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秀丽风光,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由于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索: (1)、是按什么挨次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挨次写。) (2)、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漂亮风光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仔细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
11、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优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处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索、朗读:在这种境地里,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终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地”一词的意思。读时留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漂亮”或“壮美”与“秀丽”作比拟,理解“秀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挨次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
12、楚,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看挨次描写景物。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风光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现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如何根据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索:写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初入草原看到的漂亮风光;快到公社,仆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乘汽
13、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非常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非常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非常潇洒。”) “潇洒”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非常清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宽阔、清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头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头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白什么?(说明有人了。)
14、(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密,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奔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方来欢送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由于他们突然消失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艳丽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送客人的热忱。) (4)、当仆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清寂的草原喧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宽阔、清寂的感
15、受,接着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仆人热忱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盛、喧闹的感受。的感受由静到动,是由于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 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 3、 4、5段。使学生熟悉到祖国的草原不仅风光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 3、 4、5段。熟悉到祖国的草原不仅风光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 1、2自然段,抓住访问的经过
16、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 3、 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索。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仆人热忱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忱好客的词句。 2、读后争论沟通。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快、热忱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仆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意很深?为
17、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辞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意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相互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相互攀谈,依依不舍地告辞。)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表达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送远客;用手抓羊肉
18、和奶酒款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意,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忱豪爽。描写了草原的漂亮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热
19、忱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招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送客人的热闹欢跃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熟悉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画、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怯、摔跤、偏西、天际”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妙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喜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 1、2 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妙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喜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
20、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用他的亲身经受,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熟悉4个生字,能正确词语。 2、理清文章构造,通过语言文字绽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三、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给课后生字注音; 2、画出课文中的生词,解释难懂的词语 四、检测反应 1、指名读生字词:勾画、骏马、无限、鞭子、奔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相互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相互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
21、,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五、自学指导 1、读课文,根据进入草原的挨次,用“|”把课文分成四局部。 2、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 3、练习背诵第一节。 六、检测反应 1、指名回答下列问题(1)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评一评谁朗读的句子最美,说说喜爱的缘由。 3、指名背诵课文第一节。 七、当堂练习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在相应的扩号里。 疾 (1)疾病 (2)苦痛 (3)痛恨 (4)急速猛烈 群马奔驰 ( ) 疾恶如愁 ( ) 疾风知劲草 ( ) 疾苦 ( ) 2、写出以下词语的近义词 安静 ( ) 羞
22、怯 ( ) 拘束( ) 潇洒 ( ) 回味 ( ) 3、比拟下面句子,哪句表达更具有特点,并说明理由。 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八、课堂总结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连续深入理解课文,领会草原的漂亮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忱好客。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品尝、积存课文中美丽的语言。 三、自学指导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的心情怎样? 2、用“既又既又”
23、连起来说一句话。 3、找出比方句和拟人句 四、检测反应 1、指名回答下列问题(1) 2、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周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优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处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指名造句 4、朗读比方句,说说句子用什么比作什么,又用什么比方什么。 过 五、自学指导 过渡:草原的天很得意,风光也很迷人。默读课文25小节,思索: 1、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把每小节中你最喜爱的句子划
24、出来。 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练习背诵第2小节 六、沟通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指名朗读相关的句子 (1)立刻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奔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这种急迫的心情。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相互争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意很深,怎么忍心立刻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
25、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意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五、当堂训练 1、摘录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如:“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过来。” 2、你能利用本文的直抒胸臆,精描细写的手法,来描写一处你喜爱的景物吗?请你试一试。记住要用上打比方的句子。 六、总结 1、课文详细写了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忱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招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送客人时,热忱欢跃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草原上的漂亮风光让我们深深沉醉,草原人民的热忱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板书
26、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风光动人 受到欢送由安静变喧闹 热忱相见气氛热闹 盛情招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开心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喜爱草原,喜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熟悉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课前预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漂亮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
27、.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醒课题 1.课前沟通: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宽阔的境地。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日,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会那漂亮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留意把句子读通顺,不熟悉的字请教同学。思索: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表达在哪些方面? 依据学生答复,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
28、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为闻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奇妙风光呈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特别美丽,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得意,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开心。” (1)词语比拟:“空气是那么(清鲜、清爽),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图片展现,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29、。 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宽阔的意境。 (2)假如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情愿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优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处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画”。 (2)图片展现,感情朗读,体会“优美”的感觉。 “这种境地,既使人赞叹,又叫人舒适,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秀丽的小诗。” 请
30、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地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似乎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拟: 在这境地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在这境地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似乎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自己的感受,由于被草原的漂亮风光沉醉了,所以他感到四周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四周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开心,令人赞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
31、认真品尝、专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久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推举第3篇:草原教案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5个生字,会写1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一、二自然段。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喜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训练,培育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大家见过草原吗?谁能来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 和你想象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师:那么在语言大师老舍眼中的内蒙古大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草原(板书课题)
32、二、检查预习状况 1、读词语,检查学生把握状况,订正正确读音 2、易错字沟通,学写学生易错生字 3、听写词语、展评:舞蹈 襟飘带舞 勾画 三、体会草原风光美 1、大家提前进展了预习,谁来说一说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草原风光美 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忱令人感动;而草原人民的激情相见、盛情招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的场景更令人难以忘记,下节课我们连续跟随走进蒙古包体会那种令人难忘的场景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抄写下来。 3、熟读课文,自学后面的几个自然段。 板书: 15.草原 风光美 热忱迎接 美 人情美 激情相见 盛情招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草原其
33、次课时教学反思 本课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景美、人美、文美,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漂亮风光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忱好客。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绽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存课文中美丽的语言,感受草原的漂亮得意。针对本次我们语文组的教研主题“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的理论,我先从理解内容入手,让学生说说草原的“美”表达在哪(风光美、人情美);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风光美与人情美的段落,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展品读感悟,走入文本,感受草原的美。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抓住关键词“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色渲染”等词以及句子:“那里
34、的天比别处的更得意,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开心。”“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优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处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等同时还结合图片让学生欣赏,再品读感悟、理解、,从而体会草原风光的美。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感到满足的地方。但由于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加上自己对电脑操作得不够娴熟,以至于不能很好的去完本钱节的教学任务,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时也不到位,板书时不够准时,没能与学生说时同步进展,提问的面也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看到后进生等,缺乏的地方可真不少呀。总之,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上好一节课可真不是一件简洁
35、的事啊,课前备课,了解学生学情,在进展合理的教学设计,少了哪一环节都不行,要全面把握才行呀。从这节课也可以看得出自己的课堂还很不成熟,但我会通过总结阅历,取他人之常补自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走向成熟的。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详细的教学过程中,敬重、信任学生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爱惜学生的奇怪心、求知欲,尽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乐观参加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布满花香。 草原教学设计 老舍先生 蒙汉两族 碧草 云际 鄂温克 训练 分类: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目标: 熟悉本课4个生字,会
36、写14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二、教学预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日我们一起和老舍先生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布满盼望的土地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会那里漂亮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课文:草原。请大家一起跟我写课题: 17、草原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 1检查生字认读状况以及课文朗读状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词:骏马 渲染 勾画 襟飘
37、带舞 拘束 羞怯 摔跤鄂温克: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讷河市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 2、快速扫瞄课文,思索: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哪些方面?(板书:草原风光 民族风情)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奇妙风光呈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师:谁情愿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爱这句话,我来读一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在我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
38、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特别宽阔,放眼望去,草原犹如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始终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不清。 师: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焦急答复,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觉。来,接着读你喜爱的句子! 生:我喜爱这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开心。” (学生读书,将“清鲜”读成了“新奇”) 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就有一个小地方读错了,大家发觉了
39、吗? 师:“清鲜”和“新奇”区分在哪里? 生:“清鲜”和“新奇”都有新奇的意思,但是“清鲜”比“新奇”更多一层“洁净”的意思。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由于没有污染,所以更洁净。 师:是呀,一踏进草原,立刻感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欲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来,同学们,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 (学生齐读) 师: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楚。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接着读。 生:我喜爱这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优美轻轻流入云际。” 教师也很喜爱这一句,就是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
40、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冲突吗?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争论争论。 生:就似乎是一杯水,倒满了就会流出来一样。草原就像一杯水,绿得像要流出来一样。 生:“翠”字让人感觉特殊的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师:嗯,有点感觉了。翠鸟这篇课文还记得吗?联系这篇课文,教师也比拟了“翠”和“绿”,感觉“翠绿”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似乎都快要流淌下来(流淌的手势)。班上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吗?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生:当我画国画时,用颜料在纸上渲染的时候,我发觉颜料在纸上向四周渐渐集中 师:什么纸? 生:宣纸。 师:接着说,当你在宣纸上用绿色渲染的时候
41、,你会发觉什么? 生:我会发觉绿色渐渐地向四周渗透。 师:向四周集中、渗透、流淌。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轻声自由读) 生:我想象当中,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是那样的鲜亮、布满生气。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你的朗读让教师想起了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呀。教师也想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感谢大家的鼓舞。是呀,这哪里是绿色在流淌,这清楚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外表的意思,还要专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生:我有一个问题。 师:(意外)你说! 生:既然“碧”与“绿”都是绿的意思,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