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江南味道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录片江南味道观后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纪录片江南味道观后感 江南味道是一部由陈建鄂导演的纪录片,主要叙述的是江南美食。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01 确实是冲着这个纪录片的标题看的这部片子。出国久了,难免思念家乡的食物,家乡的油菜花。 在国外,混在一群北方人中间,过年的时候好几个人一起包着饺子,聊着天,总觉得这里面少了点什么。瞬即聊起大家过年的时候吃什么,这就发觉有这般不同。我家每年三十晚上都是十样菜,有十全十美之意。不管母亲都多忙,三十那天她总要凑出十样菜来,而且每道菜都有她的说法:芋头-遇好人、猪血-发血财等等。 每每跟朋友谈天,就越深刻地体会到淮扬菜,主要是靠的食材本身,也就是所谓
2、的时令。有时候朋友谈天,他们会让我做一道我们当地的食物。无奈,国外食材有限,能买到的当地食材也就剩下青菜了。而且买了很多次,就只有一次买到了超级嫩的青菜,那一次我就简洁把青菜烧了个汤,朋友们赞不绝口。后来怎么也没有买到嫩嫩的青菜,也就只能用油炒炒,榨出点青菜香,作罢。 不管是江南还是淮扬,大致是一样的。食材种类之多,可选余地之大,做法之多,让远离家乡的旅人无时无刻不惦念。 02 去年行舌尖,现在出来个江南味道。一下午一口气看完八集,我感觉它要表达的意思是:菜场里的菜是不能吃的,全是农药或者有问题的。 这片子究竟想表达啥,立意上头没表现清晰。编剧思路不入流,许多集拍的都跑偏,感觉无重点。尤其第一
3、集,你讲个时令,结果讲到最终全是清明前后的菜。每集集与集之间重复内容许多,交集和连贯性也少。所谓江南根本讲的都是杭州。讲茶叶就有3集,其中两集提到了碧螺春虾仁的制作。为啥其中一集不讲龙井虾仁呢?挨下来就是笋和鱼反反复复,后面讲来讲去又回到了第一集,做菜看的是时令。 摄制组应当有广告费,这个片子应当叫苏浙一代有机餐厅介绍。 03 看的美食记录片不多,这个片子看了比拟有亲切感。荷塘,农田,玉兰花,看了很有点江浙田园风情。话说江南府这一片的东西还是有一样的地方,比方片子里的青团,和老家的一种甜品很相像。不同之处,苏州用的是青草,而江西用的是艾叶。总的来说,苏杭口味偏甜口,但菜品走精巧路线。 这个片子
4、主要介绍的是私房菜馆,几个大厨用的都是道地的新奇食材。自己种,自己采,自己烹调。固然价格走的也是高端路线,由于现在群众吃的都是大棚蔬菜,现在在城市里的蔬菜普遍没有蔬菜的味道。可是一回到农村,买一些土菜,用菜油一炒,很有菜香和米香。 很是艳羡第一集里的老刘,在个山明水秀的地方,找一个别院,干自己喜爱的事,种菜酿酒,约上三五好友小酌。不过,我对他的梨花酒,也就是米酒有点持疑心态度,片子里一个客人说米酒可以和拉菲媲美。额,米酒这东西,酿造讲究原料。酒这个东西,应当不能如此夸大的进展比拟吧。 现如今全部人都要舍命想往大城市里占有一席之地。而大城市里已经有一席之地的人却走回农村。吃惯了鲍参翅肚的达官贵人
5、如今对农家菜,土家菜趋之如骛,这个片子从肯定上也说明这个现象。阶级化在饮食上已经开头新的分化。 我比拟有感受的是耕读兄弟,很传统的中国式农村家庭故事。哥哥读了大学,弟弟则在家种地。哥哥光鲜亮丽,弟弟满脸沧桑。哥哥在打网球,弟弟在地里耕种。固然弟弟也有埋怨,但是还是具有农夫特有淳朴,还是袒护着父亲,满意着哥哥的胃。 春天到了,有点想去苏杭了。 03 初识江南味道,在壬辰年末,癸巳将近时。一人独居异国,听着缥缈浪漫,实则孤独冷清。“每逢佳节倍思亲”,小时候听到只以为是诗人多愁善感,未曾想到原来这是太实际的感受、太真实的共鸣。于是去搜搜带“年味”的节目罢。 惋惜惋惜,太少太少。面上的喧闹喧闹、大牌大
6、牌、奢华奢华挺多,真诚做节目的、把文艺节目做成不愧为“文艺”的,太难寻。于是我在小年夜,作为休闲活动看的还是一个日本动画银魂。然后ipad上的银魂突然就全平台不见了。我间或在优酷推介中瞥见这个江南味道。气质风情,节目介绍,无一不让人联想起去年最出色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虽然我对江南颇有抵触由于我家在江苏阜宁,一个“苏北”县城,“苏南”“苏北”的区分在江苏甚至许多其他人眼中就跟“兴旺国家”和“第三世界”似的,诗里的“江南江北一番同”是没经过见过,势力的问你家乡然后就轻视的不搭茬的人倒是经受过许多;但是,偏见或者抵触终究不能给我带来欢乐、而我又是老饕级食客,于是就点开了。 翻开看时才发觉不虚此行,
7、捡到宝了。所谓江南味道,命名太偏颇,称之为叫“随访苏杭食客小传”更为贴切。每一集都是一个仆人公,和他的食客故事。有私房菜老板、有一般做饭做菜的人家、有开饭馆的商界老饕都是实属饕客、喜爱厨艺、沉迷美味的人的故事。真。 他们对食物的感觉让我觉得舒适。而他们的生活就更好玩了生活本身远比小说精彩。今日有意乱涂乱写这个节目推举,是由于刚刚做饭的时候看了耕读兄弟。农家贫困,经济无力,哥哥念书,弟弟种田。哥哥成了老总,弟弟依旧是个一般农夫。哥哥沉迷乡土味道、厌倦都市里的大规模机械种植的食材,于是开了个小小的饭馆,主要是满意自己和朋友的食客喜好,弟弟一家在农庄耕种养老、每日把食材运给哥哥片子很好,我讲的无趣。
8、生活本身远比小说精彩。强力推举江南味道。 04 江南味道很好,我今日刚看了耕读兄弟。看完它,我始终在想:我们国家这么些年以来,鼓舞的、吹捧的职业价值,究竟是什么?我想问的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国民、我们的各行各业的首领人士、我们的有话语权的精英们,所宣传、所弘扬、所秉承的职业价值究竟是什么? 现在流行说“中国梦”。而光鲜的镁光灯都给了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的政商界胜利人士,其次是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最少也得是个小企业家、小老板。可是作为“中国梦”的抱负为什么不能是成为一个农夫?不是说行业无贵贱么?莫非这就是说说而已、励志用的、说了就忘了、听了也就算了的么? 农夫的生活,有什么不好的?我的外公外婆是
9、农夫,我姨也是。他们生活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悠闲时刻闲适的紧。除了钱,什么都不用担忧。不像现在的都市人,什么都担忧,最担忧钱。可是现在一辈的农夫,安于乡土的人就不多了。他们以“走出去”为荣就想现在的都市人以“出国”为荣一样。他们宁愿打工、宁愿寄人篱下、宁愿这儿漂那儿漂、当一个农夫工。我外公外婆家那里,几乎没什么年轻人在做农夫了只要是“城里”的工作、一个理发店洗头的、一个工地上搬砖的、端个盘子做个饭、都比当农夫挣钱,都能让人不至于那么贫困都能让他的孩子有钱念书、不至于还是个农夫、还是个社会资源很少的人、还是个留守儿童、电影电视里受人称赞的“下等人”。 是啊,在中国,农夫是多么的贫困。粮食价格
10、的“宏观调控”远远比股票、证券的法规政策严峻。稍有涨价,都市的收入是农夫十倍开外的“一般网民”就要提自己的“民生问题”,“文人们”就是“蒜你狠”“豆你玩”“将你军”,“学者们”就是“农产品涨价了利润也归到批发商手里,到不了农夫”。那农夫怎么办呀,那他们怎么办呀,那他们怎么办啊?这是要让他们去死啊? 扯远了,感动了。回到我原先的问题,我们国家这么些年以来,鼓舞的、吹捧的职业价值,究竟是什么?我没有答案,但是我看到了。我看到的是“商士学工农”、“钱钱钱”。我听到的是“好好学习”、“发大财”、“做大官”、“不然你就是清洁工”、“不然你就去种田”、“不然你就是XX”!仿佛XX比杀人犯、强奸犯、抢劫的、
11、行凶的、诈骗的、盗窃的还可耻。我就看到了,“钱”字当头、“利”字领先。我就看到了,踏踏实实干工作、按劳所得无愧于心被嘲笑。我就看到了,“职场政治”“杜拉拉”“防小人”“经营圈子”“一夜暴富”凡所不应有皆有,凡所应有皆无。这可怕的占廉价心,这可恨的占廉价心,这可耻的占廉价心! 我看到这个国家的“民主进程”,我看到这个国家的话语权。不管是民主还是专政,农夫何时能得到应有的待遇?农夫的辛勤耕作,何时能得到一句“粒粒皆辛苦”以外的、实实在在的报偿?“士农工商”之罪,在于把活生生的有尊严的人三六九等。现在这个“商士学工农”的格局,跟重农抑商相比,除了调个次序外,有别的变化吗?所以现在的农夫才成为一个“问题”三农问题多可笑啊,被牺牲了、做奉献了、过苦日子了、被卑视了,最终人家还视你为社会毒瘤一般。 所以,中国梦不承受农夫?所以“你耕田来我织布,你跳水来我浇园”就是个戏里的东西?所以中国的农夫的出路就是农夫工、农夫商、农夫士?所以城市化就是要无限膨胀的,消退三农问题的方式就是消退农夫?所以科技带来的兴旺不是为了给农村和城市都带来便利而是把农村变成死地,把人们都弄到城市里?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城里的月光,把钱照亮? 城里的月光,能不能把公正真正照亮? 城里的月光,能不能把尊严真正照亮? 城里的月光,能不能照亮天下大同? 不管选择安守,还是远方,愿你们得到你们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