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钢的热处理.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745749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X 页数:54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钢的热处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三章--钢的热处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钢的热处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钢的热处理.pptx(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3/271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来改变钢的组织,从而改变钢机械性能的工艺,称为热处理。热处理的这三个阶段,可以用工艺过程曲线来表示,如图31所示。第1页/共54页2023/3/272第一节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热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加热。铁碳合金相图是确定加热温度的理论基础。共析钢在A1临界温度下是珠光体组织,当加热温度超过临界点后珠光体就转变为奥氏体。亚共析钢在A1临界点温度下是铁素体和珠光体,当温度超过A1后,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如果继续加热,当温度A3临界点铁素体也可转化为奥氏体。过共析钢在A1临界点温度下是渗碳体和珠光体,当加热温度超过A1后,珠光体转变;如果继续加热至Acm以上

2、,渗碳体将全部溶入奥氏体。钢的加热程度就是奥氏体的形成过程,这种组织转变可以称为奥氏体化。一、加热温度的确定第2页/共54页2023/3/273注意:加热时,钢的组织实际转变温度往往是高于相图中的理论相变温度;冷却时,也往往低于相图中的理论相变温度。在热处理工艺中,不加热时的临界点分别用AC1、AC3、ACCm表示;而冷却是的临界点分别用Ar1、Ar3、Arcm表示。二、奥氏体化过程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是一个从新结晶的过程。由于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晶包类型不同,含碳量差别很大,转变为奥氏体必须进行晶包的改组和铁碳原子的扩散。奥氏体化大致可分为四个过程,如图32所示

3、。第3页/共54页2023/3/2741奥氏体形核奥氏体的晶核上首先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形成的。由于界面上的碳浓度处于中间值,原子排列也不规则,原子由于偏离平衡位置处于畸变状态而具有较高的能量。同时位错和空间密度较高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交接处在浓度结构和能量上为奥氏体形核提供了有利条件。2奥氏体长大奥氏体一旦形成,便通过原子扩散不断张大在于铁素体接触的方向上,铁素体逐渐通过改组晶胞向奥氏提转化;在与渗碳体接触的方向上,渗碳体不断溶入奥氏体。3残余渗碳体溶解由于铁素体的晶格类型和含碳量的差别都不大,因而铁素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总是先完成。当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后,仍有少量的渗碳体尚未溶

4、解。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这部分渗碳体不断溶入奥氏体,直至完全消失。4奥氏体均匀化刚形成的奥氏体晶粒中,碳浓度是不均匀的。原先渗碳体的位置,碳浓度较高;原先属于铁素体的位置,碳浓度较低。因此,必须保温一段时间,通过碳原子的扩散获得成分均匀的奥氏体。这就是热处理应该有一个保温阶段的原因。第4页/共54页2023/3/275对于亚共析钢与过共析钢,若加热温度没有超过AC3或ACCm,而在稍高于AC1停留,只能使原始组织中的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而共析铁素体或二次渗碳体仍将保留。只有进一步加热至AC3或Accm以上并保温足够时间,才能得到单相的奥氏体。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或者保温时间过长,将会促使奥氏体晶

5、粒粗化。奥氏体晶粒粗化后,热处理后钢的晶粒就粗大,会降低钢的力学性能。第5页/共54页2023/3/276三、晶粒度的评定 晶粒的大小,或叫晶粒的粗细,是用晶粒度来表示的。1起始晶粒度:指钢加热至奥氏体的过程中,当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刚刚完了是所形成的晶粒度,既当奥氏体成核长大时,奥氏体晶粒的边界刚刚相碰时的晶粒的大小。2实际晶粒度:是指某一具体的热处理后或热加工条件下,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度。在加热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延长的情况下、会使奥氏体最初形成的晶粒长大,这是因为在奥氏体晶粒的边界处,原子排列是不规则的,因而活动的能力强,较大的晶粒吞并小的晶粒,使晶界迁移,晶粒就不断长大。在实际生产中影响奥

6、氏体晶粒长大的主要原因是加热温度,加热温度越高,奥氏体的晶粒就越大;其次是保温时间,保温时间长,奥氏体的晶粒也大。因此,热处理时要特别注意控制好加热温度,并选择好适当的保温时间。第6页/共54页2023/3/2773本质晶粒度:不同的铜奥氏体晶粒加热时长大的倾向不同,评定奥氏体晶粒在加热时长大倾向的标准叫本质晶粒度。根据冶金部的标准规定,加热到93010保温8h冷却下来后钢的晶粒大小,称为本质晶粒度。冶金部将钢分为两大类,一类叫本质粗晶粒钢,另一类叫本质细晶粒钢,其与温度的关系如图33所示。第7页/共54页2023/3/278钢的本质晶粒度是由钢的成分和冶炼条件决定的。含有钛、钒、钨等合金元素

7、的钢,大多属于本质细晶粒钢。冶炼时采用铝脱氧的钢也为本质细晶粒钢,而只用硅、锰脱氧的钢则为本质粗晶粒钢。工业生产采用奥氏体本质晶粒度来评定钢的长大倾向。奥氏体晶粒度的标准共定为18级,1级最粗,8级最细,是在放大100倍的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定的级,晶粒度为14级的定为本质粗晶粒钢,58级的定为本质细晶粒钢。这是因为钛、钒、钨及铝等合金元素在钢中能形成金属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微粒分布在奥氏体晶界上能机械地阻止奥氏体晶粒的长大。但是,当温度升得较高时,这些化合物微粒会发生聚集甚至溶入奥氏体,这样也失去了机械阻碍的作用,晶粒便会迅速长大。第8页/共54页2023/3/279第二节 奥氏体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8、 冷却是钢热处理的三个工序中影响性能的最重要环节,所以冷却转变是热处理的关键。热处理冷却方式通常有两种,即等温冷却和连续冷却。第9页/共54页2023/3/2710一、奥氏体的等温转变(一)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一般用金相硬度法测定。图3-5 3-5 是共析钢C C曲线测定方法示意图。图3-63-6是实测的共析钢C C曲线。图3-6 共析钢等温转变曲线第10页/共54页2023/3/2711(二)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根据转变温度的不同,C曲线分为高温转变、中温转变和低温转变三个区域。根据转变结构特点和转变产物的不同,钢在冷却时奥氏体转变可分为珠光体型转变、贝氏体型转变及

9、马氏体型转变三种。高温转变的温度范围为A1至550区间,转变产物是珠光体组织,故称珠光体转变;中温转变的温度范围为550至Ms线区间,转变产物是贝氏体组织,故称贝氏体转变;低温转变的温度范围为Ms线至Mf线区间,转变产物是马氏体组织,故称马氏体转变。第11页/共54页2023/3/2712(1)高温转变(珠光体转变)珠光体转变是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的过程,通过碳原子和铁原子的扩散形成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层片状机械混合物,转变温度为A1550,珠光体转变是一种扩散性相变。珠光体的转变机理如图3-7所示,微观组织如图3-8所示。第12页/共54页2023/3/2713图3-8 珠光体的显微组织(a)光学

10、显微组织(硝酸酒精侵蚀,500);(b)电子显微组织(硝酸酒精侵蚀,3800)第13页/共54页2023/3/2714(1)中温转变(贝氏体转变)转变温度为550Ms线,由于转变温度较低,原子的扩散能力较弱。奥氏体在转变过程中,碳原子只能作短距离的扩散,而铁原子几乎不能扩散,仅从面心立方晶格转变为体心立方晶格。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的过程与转变为珠光体的不同,转变时,先析出含碳过饱和的铁素体,随后在铁素体中陆续析出细的渗碳体。这种过饱和铁素体和细小颗粒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在中温转变区,550350范围内,等温转变成的组织称为上贝氏体;350Ms范围,等温转变成的组织称为

11、下贝氏体。图3-9上贝氏体的显微组织 图3-10下贝氏体的显微组织第14页/共54页2023/3/2715(3)粒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也是在中温转变区,由奥氏体转变成的组织。粒状贝氏体是由铁素体及由铁素体基体所包围着的小岛状组织所组成,这些小岛状组织形态很不规则,常呈粒状或长条状,如图3-15,图3-16所示。粒状贝氏体的形成与钢的成分及转变温度有关。在电厂用钢中,粒状贝氏体常出现于低碳的Cr-Mo钢和Cr-Mo-V钢等钢种的原材料及焊接接头中。第15页/共54页2023/3/27163低温转变(马氏体转变)转变温度为MsMf,当奥氏体以较快的速度冷却到Ms以下时,由于温度较低,铁原子和碳原子都

12、不能进行扩散,铁原子只是作微小位移,使-Fe晶格转变为-Fe的晶格,而碳原子来不及扩散全部固溶在-Fe中,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组织称为马氏体,用符号M表示。(1)马氏体的形态马氏体的组织形态与含碳量有关,根据马氏体组织的不同,把马氏体分为低碳马氏体、高碳马氏体和混合型马氏体。当含碳量0.25,形成低碳马氏体(条状马氏体),低碳马氏体组织中有许多尺寸大致相同的细长薄条单元,薄条平行排列组成一束,束和束之间位向不同。低碳马氏体过饱和程度低、内应力小,不仅强度高,而且塑性、韧性也较好,所以在生产中应用较广。图3-17低碳马氏体第16页/共54页2023/3/2717当含碳量大于1时,形成高碳马

13、氏体(针状马氏体),图3-18为T10钢经1000加热,水冷淬火处理后得到的高碳马氏体组织。针叶一般以60120相交。马氏体的针叶一般在奥氏体晶粒内形成,第一片马氏体粗大,往往横贯整个马氏体的晶粒,稍后形成的马氏体则较小,最后形成的马氏体就更小,如图3-19所示。针状马氏体可称为高碳马氏体,也称为孪晶马氏体,其组织结构如图3-20所示。图3-18高碳马氏体第17页/共54页2023/3/2718含碳量在0.25%1%之间的碳快速冷却所得到的组织为低碳马氏体和高碳马氏体的混合结构。(2)马氏体的性能:高碳度是马氏体的主要特征。马氏体的硬度与其含碳量有关,如图3-21所示。含碳量愈多,硬度愈高;当

14、含碳量超过0.6%以后,马氏体的硬度就增加不多。第18页/共54页2023/3/2719马氏体具有高硬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过饱和的碳原子所起的固溶强化作用和形成马氏体时在马氏体内产生了大量的位错或孪晶引起了加工强化的结果。高碳马氏体具有高的硬度,但韧性很低,脆性大;马氏体针叶愈粗大,韧性愈低,脆性愈大。所以,淬火得到高碳马氏体后,必须作消除脆性的回火处理才能应用。低碳马氏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而且韧性也比较好;这种强度和韧性的良好配合,使低碳马氏体得到了广泛应用。(3)马氏体转变的特点奥氏体是在Ms点温度以下转变成马氏体的。由于转变温度很低,奥氏体中的铁、碳原子都不能进行扩散,因而只有铁元素的

15、晶格改变,面心立方晶格-Fe转化为体心立方晶格-Fe。由于碳原子无扩散能力而过饱和固溶在-Fe中,当含碳量大于0.25%时,将使晶格撑开。第19页/共54页2023/3/2720马氏体的形成速度极快。马氏体转变是在一定温度范围(MsMf)内进行的。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是一个连续冷却的过程。钢Ms和Mf点温度的高低取决于奥氏体中含碳量,奥氏体中含碳量愈高,Ms和Mf温度愈低,如图3-22所示。当含碳量大于0.6%后,Mf点已下降到0以下的温度;因此,高碳钢淬火后常常含有一定数量的残余奥氏体。第20页/共54页2023/3/2721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会降低钢的强度和硬度,影响钢的耐磨能力。当然如果钢中

16、有残余奥氏体存在,可减少淬火时的变形并增加淬火钢的韧性,残余奥氏体还有阻止裂纹扩散的作用。所以,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存在于钢中,并不是有害的。从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后体积要膨胀。体积的膨胀将引起很大的内应力,这种内应力又称为组织应力。而从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时需要快速冷却,在短时间内温度变化很大,使钢热胀冷缩又会产生一种内应力,这种内应力称为热应力。这两种应力的叠加,是造成钢件淬火开裂和变形的重要原因。(三)含碳量对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影响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从奥氏体转变才为珠光体之前,均有先共析相析出的过程;因此,它们的等温转变曲线与共析钢的等温转变曲线有所不同,如图3-233-23、图3-243-

17、24所示。第21页/共54页2023/3/2722从中可以看出,与共析钢等温转变曲线相比,亚共析钢的等温转变曲线上半部多一条铁素体共析转变线;过共析钢的等温转变曲线上半部多一条渗碳体共析转变线。说明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分别先析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然后再完成珠光体转变过程。第22页/共54页2023/3/2723二、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过冷奥氏体同样会转变成珠光体或贝氏体或马氏体,组织转变的温度区域与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时大致相同。连续冷却是指按照一定的速度从较高的温度冷却,奥氏体的组织转变发生在各个不同的转变温度区域;因此,就会得到各个不同区域的产物。连续冷却

18、时的速度不同,在各个转变温度区域内停留的时间也不同,所得到的各种转变产物相对数量也就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机械性能。连续冷却转变比较复杂,转变规律不如等温转交明显,有时有几种组织,这些组织也较难区分。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在实际生产中,如一般淬火、正火、退火等,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均是在连续冷却时转变的。所以,研究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23页/共54页2023/3/2724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用连续冷却曲线来进行分析。连续冷却曲线也是用试验方法测定绘制的,共析钢的连续冷却曲线如图325所示。第24页/共54页2023/3/2725奥氏体的连续冲却曲线较难测定。工程上常参照等温转

19、变曲线来近似地、定性地分析连续冷却时奥氏体的转变过程。为了预测某种钢在某一冷却速度下所得到的组织,可将此冷却速度线画在该钢种的等温转变曲线上,根据冷却速度线在等温转变曲线中的位置来估计所得到的组织,并以此来分析其力学性能,如图326所示。第25页/共54页2023/3/2726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要比共析钢复杂一些,45号钢的连续冷却曲线见图327所示。连续冷却曲线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效大的实用意义。可以用来制定正确的热处理冷却工艺,分析淬火、正火、退火后钢件所得到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还可以用来分析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第26页/共54页2023/3/2727第三节钢的淬火和

20、回火一、淬火淬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从而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工艺。淬火的主要目的是把材料的组织转变成马氏体或下贝氏体。钢的淬火是热处理中的一种重要工艺,电厂许多的重要零部件如叶片、紧固件等都是采用淬火和回火的热处理工艺,以便获得优良的使用性能。(一)加热温度的选择碳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如图3-28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亚共析钢的淬火温度为Ac3以上3050。加热到此温度范围时,组织完全为奥氏体,淬火后的组织为均匀的马氏体。如果加热温度小于Ac3,则淬火后的组织中会因出现铁素体而降低钢的硬度。第27页/共54页2023/3/2728(二)冷却速度及冷

21、却介质的选择淬火时的冷却速度必须大于临界冷却速度;但过快的冷却又会增加内应力,引起钢件的变形和开裂。因此,选择合理的冷却介质是淬火工艺的关镀。钢的等温转变曲线是选择淬火时的冷却速度和介质的依据,理想的冷却曲线如图329所示。理想的冷却曲线先应稍慢冷却,但在高温转变区快速冷却,不能碰及等温转变曲线;在中温转变区也不应该快冷。按这样的速度冷却,既能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又能适当地调整钢件的温差,减少淬火冷却过程的内应力,避免变形和开裂。生产中常用的淬火冷却介质是水和油。第28页/共54页2023/3/2729(三)淬透性的概念淬透性是指钢件接受淬火提高硬度的能力,通常用淬硬层的深度来评定。淬硬层是

22、淬火后马氏体和半马氏体组织的深度大小,半马氏体是指组织中有50的马氏体,另外的50是贝氏体或极细珠光体。钢件淬火冷却时,沿整个截面的冷却速度是不相同的,因而钢件的表层和中心的组织和机械性能就会有差异,如图330所示。第29页/共54页2023/3/2730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钢的化学成分,因为钢中的化学成分不同,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位置就不同,淬火的临界冷却速度也不同。只有当临界冷却速度小于实际冷却速度,才能得到马氏体。在生产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冷却介质,提高实际冷却速度,当然也增加淬透性。电厂热力设备中有许多大截面的钢件,如汽轮机和发电机的主轴、紧固件、主蒸汽阀门等。这些钢件都要求有较大的淬透

23、性。(四)淬火的分类 常用的淬火方法可分为单液淬火、双液淬火、分级淬火、等温淬火及表面淬火等。除表面淬火外,其他淬火方法如图所示。第30页/共54页2023/3/27311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迅速置于一种介质中冷却至室温,这种方法称为单液淬火,是生产中应用的最广泛的淬火方法。一般碳钢和低合金钢用水来冷却,简称为水淬;大多数合金钢用油作冷却介质,简称为油淬。但水淬容易产生变形和开裂;油淬容易出现硬度不足等缺点。2双液淬火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先置于一种冷却速度较大的介质(如水)中冷却,冷却到300左右时再将钢件移入另一种冷却速度较小的介质(如油)中冷却至室温,这种方法称为双液淬火。3.分级

24、淬火法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迅速置于温度高于Ms的介质中,并保留一段时间,使钢件内外温度一致,然后迅速将钢件移入另一种介质中冷却至室温。4.等温淬火法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迅速放到温度稍高于M的冷却介质中,并保留较长的时间,使过冷的奥氏体在等温条件下转变为贝氏体,然后在将钢件置于空气中冷却至室温,这种方法称为等温淬火。第31页/共54页2023/3/27325表面淬火将钢件的表面迅速地加热到奥氏体化的温度,再将钢件迅速的冷却到室温,使表面的组织转变为马氏体,而心部的组织为来的及变化,这种方法称为表面淬火,如图332所示。表面淬火的零件,一般是用中碳钢制造的。表面淬火的加热方法最常用的是火焰加热和感

25、应电加热两种。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操作工艺如图333所示。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的淬硬层深度一般为26mm,这种操作方法比较简便,但加热温度不易控制,钢件表面质量不够稳定。感应电加热表面淬火是利用感应电流对钢件表面进行加热,然后喷水冷却,使钢件表面淬硬的一种热处理方法。感应电加热温度容易控制,加热速度极快,表面质量比较稳定,是目前应用得较为广泛的表面淬火方法。第32页/共54页2023/3/2733二、回火将淬火后的钢件再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下的某一温度,经过一定时间的保温,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到室温,这种方法成为回火。淬火后的钢件一般是硬而脆,其组织不稳定而且存着较大的内应力,如不及时回火,将会影响钢

26、的机械性能和尺寸的稳定性,其至会导致变形和开裂。回火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钢的脆性,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控制回火的加热温度,还可得到所需要的组织和机械性能。一般情况下,回火是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对钢的机械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一)回火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一)回火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回火过程中,随着加热温度的高低不同,淬火成马氏体组织的钢将发生四个阶段的组织变化。第33页/共54页2023/3/27341室温200,马氏体分解为回火马氏体在这一温度回火时,马氏体不断地析出极细的碳化物(Fe2.4C)。马氏体的过饱和程度稍有降低。但由于温度较低,碳原子的扩散能力很弱,族化物是弥散地分布在马氏体的基本上与

27、马氏体保持着共格关系,这种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由于碳化物是均弥散得分部在马氏体上的,所以回火马氏体与淬火马氏体的形态基本一样,只是在相同腐蚀条件下,回火比淬火更易腐蚀,金相片中的组织成黑色,如图334。图3-34 回火后的金相组织第34页/共54页2023/3/27352200300,残余奥氏体分解为回火马氏体含碳量大于0.6%的钢,淬火后往往有一部分残余奥氏体组织。当淬火马氏体转变为回火马氏体后使体积缩小,从而减小了对残余奥氏体的压力,为其分解提供条件,它也分解为回火马氏体,然后,钢的硬度会有所提升。3300400碳化物是不稳定的,随着温度的升高,向渗碳体转化。这要在温度升高时才能转化。转化

28、过程是以相重新溶入Fe,Fe3C又从Fe不断析出这一方式进行的。这要在温度升高到250以后,碳原子的活动稍强了一些才有条件,在400以下的温度,所形成的渗碳体(Fe3C),是细粒状的。这种细粒状的渗碳体和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屈氏体,用符号T表示,4400以上,马氏体转变为索氏体当回火温度高于400时,由于原子的扩散能力增强,粒状的渗碳体聚集张大,铁素体中的过饱和度也减少和消失,铁素体的过饱和度也过度到多边晶粒。有颗粒装的渗碳体和多边晶粒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索氏体,用符号C表示,如图336所示。第35页/共54页2023/3/2736综上:回火加热的温度不同,马氏体的含碳量、残余奥氏体、内应力

29、及碳化物的尺寸大小也不同,如图3-37所示。反映了钢件在不同的回火温度下回火内应力的变化情况。马氏体的含碳量、残余奥氏体和内应力均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超过100以后开始形成碳化物,其颗粒大小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这些组织上的变化将导致机械性能的改变,如图3-38所示。第36页/共54页2023/3/2737第37页/共54页2023/3/2738(二)回火的分类1低温回火(150250)低温回火后所得到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回火后内应里和脆性降低;但保持了高硬度(HRC=5864),钢件具有高的耐磨性。主要用于工具、模具、滚动轴承、易磨损件以及渗碳或表面淬火后的回火处理。2中温回火(

30、350450)中温回火所得到的组织为屈氏体。回火后钢的特点是有叫高的弹性极限和屈服极限,内应力基本消除,所以具有较好的韧性。主要用语处理各种弹簧件以及某些强度要求较高的轴类、刀杆和轴套等。3高温回火(500650)高温回火所得到的组织为索氏体。回火后钢的机械性能既有交好的强度和硬度,又有交好的苏醒和韧性,具有交好的综合的机械性能。淬火后再惊醒高温回火又常称为调质。调质主要用于各种重要的结构零件,如轴、齿轮、叶轮、螺栓等。第38页/共54页2023/3/2739第四节钢的退火和正火一、退火将钢件加热,保温在缓慢冷却(通常是随炉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退火后所得到的组织基本上就是铁碳相

31、图中所标的碳钢组织,如亚共析钢为铁素体和珠光体。退火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消除内应力,提高塑性和韧性。提货还可以西画晶粒,改善钢的组织和机械性能。根据钢的化学成分和对机械性能的要求不同,退火一般分为完全退火、球化退火、扩散退火和去应力退火等。各种退火的加热温度如图3-39所示。第39页/共54页2023/3/2740第40页/共54页2023/3/2741(一)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把钢加热至Ac3以上3050保温,然后缓慢冷却下来的工艺过程。完全退火适用于处理亚共析钢和低、中合金钢,目的是细化晶粒、均匀组织、降低硬度和消除应力。过共析钢不宜于进行完全退火,因为加热到Accm线以上再缓慢冷却时

32、,渗碳体将以网状形式存在于铁素体的晶界上,反而增加了钢的脆性。(二)球化退火(二)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将钢件加热至Ac1以上2030,保温一定时间,随炉冷却或在Ar1以下20左右等温一定时间,使渗碳体球化,然后在600以下出炉空冷的工艺。球化退火主要用于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三)去(三)去应力应力退火退火去应力退火是将钢件加热至500600的范围内,适当保温,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的工艺,又称低温退火。电厂中的焊接结构件一般都比较大,大多不能入炉加热。这时可以用火焰加热或感应电加热等局部加热方法,对焊缝及热影响区施行去应力退火第41页/共54页2023/3/2742(四)扩散退火扩散退火工艺是把钢加热

33、至10501150,保温十几小时后再缓慢冷却至室温的工艺。目的是消除钢铸件因结晶时间先后不同而造成的元素浓度分布不均匀现象。二、正火 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50摄,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空气中冷却到室温,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正火与退火的主要区别是冷却速度较快,因此,奥氏体转变成的珠光体层就较薄,晶体较细,强度与硬度较高。正火的主要目的是细化晶体,清除锻、轧和焊接件的组织缺陷,改善钢的机械性能。正火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1)作为普通结构零件的最终热处理 (2)(2)用于改善低碳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3)(3)作为较为重要的零件预备性热处理。第42页/共54页2023/3/2743

34、第五节钢的化学热处理概念:钢件置于化学介质中,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使介质中的活性原子渗入钢件的表面层,以改变表层的化学成方和组织,从而使钢件的表面获得某些特殊的性能,这种工艺称为化学热处理。化学热处理的种类很多,根据渗入的元素不同,可分为渗碳,渗氮,氰化,渗金属等。化学热处理虽然很多,基本原理是一样的,都包括以下三个处理过程:(1)化学介质的分解化学元素分解出活性原子,如渗碳时由介质分解出活性碳原子c。只有分解出了新生状态的活性原子才能被零件表面吸收并渗入到钢中。(2)活性原子被金属表面吸收活性原子是向钢的固溶体中溶解,如渗碳时c向奥氏体中溶解但在活性原子浓度很高的情况下,固溶体达

35、到饱和浓度以后,活性原子将与钢中某些元素形成化合物。(3)介质元素向内部扩散由于渗入元素在钢的最表层浓度很高,与内层形成了浓度差,从而使渗入介质的元素由表层向内部扩散。钢件在化学介质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加热和保温后,就能得到一定深度的扩散层。第43页/共54页2023/3/2744一、渗碳渗碳是把钢件置于渗碳介质中加热,使碳原子进入材料表层的过程。主要目的是提高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渗碳适用于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常用渗碳工艺有固体渗碳和气体渗碳两种方法。第44页/共54页2023/3/2745(一)固体渗碳渗碳过程如下:将工件和固体渗碳剂装入由铸铁或耐热合金制成的渗碳箱中,保持工件之间及工件与箱壁间

36、的一定距离。固体渗碳剂是木炭和l0一20碳酸盐温合物。碳酸盐的成分以碳酸钡为主,另加少量碳酸钠、碳酸钙。其中,木炭提供渗碳过程所需要的活性碳原子,碳酸盐则起着催化作用,促进产生更多的活性碳原于渗入工件表面。渗碳温度和在该温度下所停留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渗碳层的厚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41所示。渗碳后的冷却方式,需视情况而定。第45页/共54页2023/3/2746(二)气体渗碳(二)气体渗碳 工件在密封的炉膛中被加热至900950,向密封的炉膛内通入渗碳气体或滴入易受热分解和气化的液体,以供给活性碳原子并渗透扩散至钢的表面层,完成气体形碳过程。通入的气体主要为甲烷、乙烷、丁烷等饱和碳氢化

37、合物,也可直接通入城市煤气或石油液化气通入的液态介质主要为苯、醇、煤油等易受热分解的化合物。渗碳完毕,一般都是待零件缓冷后,再重新加热淬火。气体渗碳时零件与热介质直接接触,并可调节介质的浓度,渗碳层的厚度也易于控制。第46页/共54页2023/3/2747(三)渗碳后的热处理渗碳后必须经过淬火和回火。常用的有一次淬火加回火或二次淬火加回火的热处理工艺。零件渗碳后,表面层的碳浓度最高,约为0.91%1.2%0.91%1.2%的碳含量,由表面向中心,其含碳量逐渐降低,中心是原始碳浓度。因此,碳零件界面的金相组织也是不同的,表面过共析的F+PF+P,过渡为共析的P P,中心为亚共析的F+PF+P,况

38、且由于渗碳时,加热温度高,保温时间又比较长,晶粒就比较粗大,过共析中的渗碳体成网状分布。一次淬火法是将渗碳后的零件,在加热到A1A3A1A3之间,进行淬火,然后在160180160180回火。二次淬火法 是将渗碳后的零件,先加热到A3A3温度以上进行淬火,以期消除表面层的网状渗碳体并细化晶粒。然后再进行第二次淬火,淬火的加温视技术要求而定。零件经渗碳及随后的淬火处理后,其表面层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及二次渗碳体(包括少量的残余奥氏体),硬度为HRC5862HRC5862。中心部分.,一般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第47页/共54页2023/3/2748二、渗氮渗氮是把氮渗入到钢表面层的热处理工艺,主要目的

39、是提高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耐腐蚀性等。由于渗氮层极薄、极硬,渗氮后可直接使用,渗氮前钢须经过调质处理。渗氮一般适用于中碳合金钢。渗氮有气体渗氮和液体渗氮两种。第48页/共54页2023/3/2749气体渗氮是将零件放入密封的铁箱中,置于热处理炉子中加热,并将氨气通入铁箱中。氨气在较高的温度下,分解处活性的氨原子,活性氨原子渗入钢铁表面,并逐步向中心扩散。氨的分解反应如下:2NH33H2+2N氨的分解在200以上开始,同时因为铁素体对氢有一定的溶解能力,所以气体渗氮一般均在500-570温度范围内进行的。渗氮处理速度较慢.第49页/共54页2023/3/2750液体渗氮是把零件置于含有活

40、性原子的熔盐中进行的。渗氮温度与气体渗氮相同,但是由于液态熔盐直接与零件相接触,使渗氮的时间大为缩短。渗氮用的熔盐主要成分为钾、钠的氰化盐,碳酸盐和氯化物;氰化盐的作用是供给活性氮原子,碳酸盐和氯化物的作用是调整和控制盐浴的熔点并增加熔盐的流动性。第50页/共54页2023/3/2751三、碳氮共渗碳氮共渗又叫氰化,是使钢铁表面同时渗入碳原子和氮原子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目的是提高表面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所得到的效果比单一的渗碳或渗氮更好。常用的氰化工艺有气体碳氮共渗和液体共渗。第51页/共54页2023/3/2752(一)气体碳氮共渗概念:在气体渗氮的条件下,送入渗氮气体的同时,再向炉内通入

41、氨气,达到渗碳有渗氮的双重目的。由于氨的加入,便能在比渗碳处理低的温度下进行碳氮共渗。气体碳氮共渗目前常用的为中温气体渗碳氮低温气体渗碳氮两种。1中温气体碳氮共渗碳钢和低合金钢的零件,共渗温度选在840-860,这样的温度晶粒不致长大,变形较小,并可在碳氮共渗后直接进行淬火于那些尺寸小、形状复杂、变形要求很小的耐磨零件。零件经中温气体碳氮共渗后也需要进行淬火低温回火,以改善其表面层和中心部分的组织和性能。2低温气体碳氮共渗共渗温度一般选用520-570,共渗介质是尿素、甲酰胺、三乙醇胺等有机化合物。在共渗温度下,这些化合物分解出活性氮和活性碳原子,同时渗入钢件的表面形成共渗层。如尿素在500以

42、上发生的分解如下:(NH2)2COCO+2H2+2N2COCO2+C第52页/共54页2023/3/2753(二)液体碳氮共渗概念:是在液态的熔盐中进行碳氮共渗。熔盐主要成分是氰化钾和氰化钠,液体碳氮共渗所用的氰化盐含量较高,处理温度较低。共渗温度选在760-870之间,当采用较高的共渗温度时,可以提高渗入速度,得到较厚的渗入层,共渗后淬火可以把心部淬硬,较高的共渗温度渗入碳的相对量较多;较低的共渗温度可减小淬火时产生的变形,渗入氮的相对量较多。注意!:氰化盐有剧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四、渗金属渗金属常用的处理有渗铬、渗铝及渗硼等,使铬、铝和硼等元素渗入钢件的表层,渗金属可明显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渗铝在电厂水冷壁防高温腐蚀中应用效果明显。第53页/共54页2023/3/2754感谢您的观看!第54页/共5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