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社会总供求及其平衡.ppt

上传人:hyn****60 文档编号:8742708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社会总供求及其平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第2章社会总供求及其平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章社会总供求及其平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社会总供求及其平衡.ppt(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总供求及其平衡社会总供求及其平衡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循环过程一、循环表现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周而复始的运动,本质上是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自然资源、企业家才能)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以企业(生产者)、居民(消费者)两大部门为例居民投入劳动、资本、土地,获得工资、利息、地租 企业生产出产品和劳务,获得货币再向居民购买生产要素所以,国民总产出(总供给)=国民总收入(总需求)企业产品和劳务(成本+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国民收入)n实物流 价值流n上部:要素市场 下部:产品市场n总收入=总支出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居民居民居民居民企业企业企业企业提供生产要素提

2、供生产要素对要素的支付对要素的支付购买商品和劳务购买商品和劳务出售商品和劳务出售商品和劳务二、两部门模型: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供给:(当年新创造的价值)国民生产净值(NNP)或国民收入=消费+储蓄 Y =C +S需求:Y =生活需求+生产要素(投资)=C +I所以 S =I三、三部门模型:企业、居民、政府的关系 政府投入T,政府支出G 所以 C+S+T=C+I+G 或 S+T=I+G 或 S+(TG)=I(储蓄=投资)TG 为政府储蓄 正值表示有储蓄 负值表示赤字四、四部门模型:居民、企业、政府、外贸 M 表示进口(供给)X 表示出口(需求)所以 C+S+T+M =C+I+G+X 收入、供给 支出

3、、需求 或 S+T+M =I+G+X 或 S+(T G)+(M X)=I 政府储蓄 外国对本国的储蓄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总需求及其决定社会总需求及其决定一,社会总需求的含义与构成 社会总需求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用于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支付能力的总和。它是指有效需求,是建立在货币支付能力基础之上的或者说是人们以货币为手段提出来的需求。n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企业和政府代表不同层次的需求主体。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经过交换,分配环节后形成政府财政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企业留利三部分。政府财政收入除转移支付形成居民收入外,其他则形成政府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企业留利中奖励基金和福利

4、基金以各种形式转为消费基金,形成消费需求;发展基金则形成企业的内部积累。居民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另一部分作为储蓄形成社会积累。企业的内部积累与个人储蓄转化为对投资品的需求而形成投资需求,这部分投资加上政府投资形成全社会的投资需求;政府的消费需求与企业和居民的消费需求之和构成全社会的消费需求。因此有:n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外需求。国内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社会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集体消费需求政府消费需求国外需求社会总需求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n()生产发展水平及其增长速度。随着生产增长和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提高,促使个人消费增加,由此刺激生产扩大以满足消费需

5、求,于是投资需求增加。可见,社会总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是同步增长,并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总体上决定了社会总需求的增长速度。n()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状况。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和使用情况,即影响社会需求结构,又影响社会需求总量。消费规模和投资规模取决于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如果社会收入超额分配,必然会使社会需求总量增加。n()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总需求是通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社会购买力来实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社会购买力以影响社会总需求。比如信贷规模过大,货币供给量过多,财政赤字过大,都会使社会总需求膨胀,因此采取什么样的财政货币政策,对总需求规模和结构都将带来较大

6、影响。n()外贸出口。开放式经济条件下,外贸出口产生于对一国商品和劳务的输出性需求。随着该国经济开放度或外贸依存度的加大,出口对经济总需求的影响也将逐级深化,这可以从两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出口需求直接构成了经济总需求的一部分,对外贸易的日益活跃将增加出口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二是外贸出口促使国际和国内市场之间的关联度加大,国外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会引导国内市场的投资和消费取向,进而改变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规模与结构,最终影响经济总需求。n()价格水平。一般情况下,总需求随价格的升降成反向变化。QPAD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总供给及其决定社会总供给及其决定一,概念n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全

7、社会提供的可供使用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量。社会总供给是宏观经济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为宏观经济活动提供可能条件,同时又是客观经济活动的成果。n社会总供给具体包括两个部分: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国内供给是指国内各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总量,国外供给是指国外生产活动对国内市场提供的供给,包括商品进口和服务进口。不同的总供给概念:n(1)技术潜在总供给。它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物质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允许的最有效率最优意义的社会总产出。通常,技术潜在供给也被表示为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它意味着生产要素取得最优配置。资源不存在闲置,浪费和不适当使用,经济存在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

8、利用。n(2)经济潜在总供给。上面的技术潜在总供给代表着一种理想的、无摩擦的理想境界。但现实经济中,受经济关系和运行机制的影响,各种利益矛盾会降低经济效率和社会总供给水平。所以经济潜在总供给是指在给定的资源技术条件下,在特定经济体制下一定时期所能达到的与最大效率水平相适应的总供给水平。n(3)实际总供给。一定时期的实际总供给是指利用现有资源实际提供的总产出。它有可能大于经济潜在总供给,如果发生了资源“过度利用”;当生产力闲置,也会发生实际总供给小于经济潜在总供给的情况。n(4)有效总供给。有效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人全社会实际购买的社会产品的总量,包括消费者的购买量、生产单位购买量、政府购买量和向

9、国外提供的商品量。有效总供给从需求角度来考察现实总供给。二,社会总供给形成的决定因素1、国民经济所拥有的资源潜力及其增长。这些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及劳动力。资本投入量: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投资率和投资效率的高低来反映。投资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高(正比)投资效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高,特别是经济增长质量越高 投资率=投资额/GDP 投资效率=GDP增加额/单位投资额 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量越多经济增长率越高总供给越多 但提高劳动投入的质量,才是加快经济增长和增加总供给的主要途径或根本途径 n 2、给定的资源潜力的利用程度。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全部给定的资源潜力都能

10、被充分利用的。给定资源潜力的利用程度越高,新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越大,社会总供给也就越大;反之则反。在一定的有机构成条件下,给定资源潜力的利用程度可以通过失业率或就业率来综合反映。n 3、给定的资源潜力的生产效率。在实际投入资源一定的条件下,资源的生产效率越高,新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越大,社会总供给就越大;反之则反。生产效率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来综合反映。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取决于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4、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合理速度加快,有效供给增加,产业结构扭曲经济速度下降,供给减少。5、对外经济联系的程度 进口多投资品、消费品增多增加供给量,改善供给结构 出口多减少国内供给为生产

11、提供动力,增加生产6、价格的变动:价格与总供给的相关。第四节第四节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一,社会总供求状态决定因素的一般理论货货币币市市场均衡场均衡消费消费投资投资政府购买政府购买净出口净出口货币需求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总总需需求求函函 数数 总产量总产量物价水平物价水平总总供供给给函函 数数资本存量资本存量工艺技术工艺技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产产品品市市场均衡场均衡就业量就业量Q1Q2Q2Q0P2P0P1Q1ADEAS二,对供求平衡的理解(1)这种平衡应该是一种基本趋势或大致均衡,而不是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完全相等。具体应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生产良性循环,生产结构协调;

12、生产能力正常发挥,技术不断进步,资源充分利用;总需求依社会经济能力和社会发展而正常增长,需求结构逐步演进,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财政、信贷、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种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是社会供求结构平衡的前提条件,因为社会供求总量不平衡,社会供求结构肯定也不平衡;社会供求总量平衡,社会供求结构才可能平衡,但也不是必然平衡,只有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能实现供求结构的大体平衡。()这种平衡应该是动态平衡而不只是静态平衡。因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两者处于均衡状态是暂时的,经常处于不均衡才是常态。宏观经济调控的任务就是运用市场机制和其

13、他各种政策手段调控非均衡状态,使非均衡状态得以扭转不致恶化。()这种平衡包括长期平衡和短期平衡。三,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意义(1)总供求的平衡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无论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所造成的生产过剩,或者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形成的通货膨胀,都会导致经济运行秩序的混乱,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2)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是社会生产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而供求关系的协调则是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保障。只有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才能避免生产资源的浪费,合理配置生产资源,以满足各种需要。(3)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合理调整

14、产业结构。这不仅因为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信号,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导作用,还因为供求关系的协调提供了宽松的经济环境和相应的财力、物力,为产业结构调整输送必要的资源。四,社会总供求是否平衡的衡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是否平衡,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商品供需差率。供需差率反映了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程度,供需差率的绝对值越大,社会总供求的失衡情况越严重。如果市场上商品不短缺,市场不疲软,即意味着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如果市场上多种商品短缺出现排队购买,意味着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如果市场上多种商品销售困难积压严重,意味着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膨胀率。由于供

15、需差额最终通过价格的波动来吸收,供求关系的变动会引起价格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通货膨胀率变动分析总供给与总需求间的关系。若物价总水平上升幅度较大,则意味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若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甚至为负,则意味着总需求相对总供给不足。价格指数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零售物价的调整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供需平衡,影响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因此,计算零售价格指数,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上述经济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n编制居民消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资料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取得,即在全国选择不同经济区域和分

16、布合理的地区、以及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样本,对其市场价格进行经常性的调查,以样本推断总体。n商品零售价格按用途划分为16个大类,225个基本分类,各地每月调查500种以上的规格产品价格。价格指数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6.3万家价格调查点,包括食杂

17、店、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以及农贸市场与服务消费单位等。我国CPI构成和各部分比重1 食品 31.29%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4.25%3 居住 17.82%4 交通通讯 9.25%5 医疗保健个人用品 9.04%6 衣着 8.51%7 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 5.84%8 烟酒及用品 13.89%核心核心CPIn所谓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美国是将燃料和食品价格剔除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核心CPI。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戈登(Robert J.Gordon)于1975年提出的,其背景是美国在1974年-

18、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而当时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当时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发生的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受供给因素的影响,受需求拉动的影响较小,因此提出了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价格水平变化的方法。从1978年起,美国劳工统计局开始公布从CPI和PPI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上涨率。价格指数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该指数可以客观反映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满足农业与国民经济核算需要。价格指数价

19、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是反映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包括工业企业售给本企业以外所有单位的各种产品和直接售给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工业品出厂价格是工业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该项调查采用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重点调查对象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典型调查对象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2012年8月,CPI同比上涨2%,工业价格指数(PPI)则延续了下跌态势,同比增速大幅下降了3.5%,创下了34个月新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n 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品及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

20、相对数。固定资产投资额是由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完成额和其他费用投资完成额三部分组成的。n该指数可以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中涉及的各类投资品和取费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消除按现价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中的价格变动因素,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为国家科学地制定、检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为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科学的、可靠的依据。从价格水平变化分析我国总供求失衡的阶段及特征 改革以来CPI的变化第一个阶段:1978-1983年n这个阶段价格波动主要是由于推行价格改革、出现巨额财政赤字等所引发的。1978年,我国开始进行以价格改革为

21、着力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通过调整不合理的价格结构以理顺整个价格体系。具体说来,第一,1979年初政府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棉花等18种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其中粮食、棉花和油脂油料收购价分别提高了30.5%、25%和38.7%;政府有计划地提高了煤炭、铁矿石、生铁、钢材和有色金属、水泥等重要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提高了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等8种副食品的价格;1981年11月,提高了烟、酒、竹木制品、铁制品、陶瓷制品和皮革制品的价格。第二,1978年初,我国提出“六五”期间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基建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严重脱离实际情况。加之,以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为主要内容的财政补贴数额增长

22、较快,占同期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1980年财政补贴比上年增长高达47.9%,占同期财政收入的比重比1978年提高了11.0个百分点,达23.1%。第三,调高部分城镇职工工资,使得职工工资总额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其中1980年财政赤字达68.90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5.94%。结果,国家不得不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n第二个阶段:1984-1986年n这一时期,随着财政体制“放权让利”式改革逐步推进,尤其是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包干和对国有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分两步实行利改税的财政体制,以及投资审批权限放宽、拨改贷等措施

23、出台,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自主权明显增强,造成投资急剧膨胀。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果造成经济过热,投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迅速膨胀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其中,1984年、198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8.2%、38.8%。投资急剧膨胀造成货币信贷增速加快,1984-1985年银行贷款分别比上年增长28.8%和33.6%,M0分别比上年增长49.5%和24.7%。这次价格波动持续时间较短,约3年时间,其中1985年价格总水平涨幅比上年增加6.0个百分点,处于此次价格波动周期的峰值。第三个阶段:1987-1990年n1985年以后,工农业比例

24、失调较为严重。工业内部比例关系失调更加突出,原材料、能源和交通等发展严重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加工业的过快增长,导致生产资料上涨压力很大,成本增加推动了轻工业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1988年,各项价格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包括进一步提高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调整电力、煤炭、原油等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放开了肉蛋菜糖等主要副食品零售价格,由财政暗补改为提高销价,对职工实行明补;并对彩电、棉纱、棉布实行浮动价格,放开名烟名酒的价格,提高部分烟酒的价格;等等。这些价格改革措施由于出台时间比较集中,市场价格上涨较快,居民对价格迅猛上涨的恐慌心理增强,争相提前购物保值,导致1988年多次发生“抢购潮”。同时,银行发生

25、支付危机,直接加剧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这一时期,货币信贷发行急剧膨胀,市场货币流通量大幅度增加;银行贷款总额大大超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上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这一时期价格总水平的大幅度上涨。其中,1988-1989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上涨18.8%、18.0%,这两年价格涨幅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超过两位数,也是第一次超过当年经济增长。第四个阶段:1991-1996年n1992年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经济建设热潮,重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1992-199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44.4%、61.8%和30.4%。投资需求急剧膨胀,既导致了生产资料价格猛涨,

26、直接从成本方面推动市场价格全面上涨,也带动了货币需求和货币供应的迅速增加。由于当时金融秩序比较混乱,乱集资、乱拆借现象盛行,这种非信贷形式较大规模扩张也使得社会货币流通量显著增加,为价格上涨造成了较大压力。1994年,国家对外汇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人民币汇率由1美元兑换5.80元降至8.70元,人民币贬值促进了出口需求和社会总需求明显增加,同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均加剧了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同时,1994年农业生产遭受干旱等自然灾害较为严重,导致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供应明显偏紧,造成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此外,这一时期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导致各项服务价格上涨

27、幅度较大,也促进了价格总水平的上升。1993-1995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4.7%、24.1%和17.1%,其中1994年创下改革开放以来价格涨幅的最高点。第五个阶段:1997-2002年n1997年以后,社会总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国民经济逐步摆脱了“短缺经济”状态,形成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大大抑制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而1998年后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原有的社会保障体制被打破,企业下岗待业职工急剧增加,居民未来预期收入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加之城镇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措施出台,增加了城乡居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消费支出倾向明显下降,造成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加之,1

28、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使全球经济、贸易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也大幅度下跌,并对国内投资、消费和出口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加剧了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1998-200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持续多年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现象,其中1999年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幅度最大,比上年下降1.4%。第六个阶段:2003-2008年n2003年以后,整个国民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由于投资、出口需求增长呈现强劲态势,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较高速度,对生产资料特别是资源类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形成较大的压力,但大部分工业消费品的生产行业产能

29、过剩现象有所扩大,一般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格局仍然持续。7,第七个阶段:2009-至今n结构型失衡n输入型价格上涨n出口波动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价格总水平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1社会总供求关系(总量和结构)是影响价格总水平运行的重要经济基础2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是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的重要因素3居民消费是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化的最直接因素,而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进而是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化的根本原因 4改革开放和政策性因素是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1)价格改革(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3)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社会总需求的含义及其组成。2,什么是社会总供给?由什么因素决定?3,如何理解社会总供求的平衡?4,怎样衡量社会总供求的平衡?5,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意义。6,CPI在宏观经济中有何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