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学PPT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养生学PPT讲稿.ppt(6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传统养生学第1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第2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第3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讲述提纲v养生学概述:养生学概述:v1、养生与养生学;重点、养生与养生学;重点v2、养生的原则;、养生的原则;v3、养生的特点与分类;、养生的特点与分类;v4、健康、天年及影响因素;重点、健康、天年及影响因素;重点v5、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内容与学习方法;、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内容与学习方法;第4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珍惜自己的生命,使自己的生活得更好、生珍惜自己的生命,使自己的生活得更好、生命更长久是人的本能,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愿命更长久是人的本
2、能,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愿望。长寿不仅是年龄、生命的延长,而且包望。长寿不仅是年龄、生命的延长,而且包括健康地生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括健康地生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自身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自我保护、自人自身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自我保护、自我养生的历史。我养生的历史。v养生学代表着中华民族文明教化的水平,是养生学代表着中华民族文明教化的水平,是宝贵遗产。宝贵遗产。v中华上下五千年,除了有关养生的专著外,中华上下五千年,除了有关养生的专著外,还散见于经、史、子、集、诗中,卷帙浩繁,还散见于经、史、子、集、诗中,卷帙浩繁,文字古奥。文字古奥。v继承与学习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继承与学
3、习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第5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第一节第一节 养生与养生学养生与养生学v养生,通常以词源释义,即保养、培养生命之义,养,养生,通常以词源释义,即保养、培养生命之义,养,有营卫摄养、养育、养护、赡养等意思。有营卫摄养、养育、养护、赡养等意思。v考察养生的实质,是指采用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考察养生的实质,是指采用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措施,从而达到营卫摄养身心,推迟衰老,健康长寿综合性措施,从而达到营卫摄养身心,推迟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的目的。v古人把所有的保健延年活动统称为古人把所有的保健延年活动统称为“养生养生”。养生,又称。养生,
4、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卫生、厚生等,对老年的保健养生则摄生、道生、保生、卫生、厚生等,对老年的保健养生则称为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由此可见,凡是对人体称为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由此可见,凡是对人体健康长寿起良好作用的措施均属养生学范畴。健康长寿起良好作用的措施均属养生学范畴。v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第6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养生学是研究养生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养生学是研究养生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
5、、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v从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问世,到的问世,到养生论养生论的形的形成,在漫长的岁月里,多种养生学说的发展成,在漫长的岁月里,多种养生学说的发展及相互渗透,构成了独具特色和极富魅力的及相互渗透,构成了独具特色和极富魅力的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国传统养生学。第7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中国养生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的人即健康的中国养生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的人即健康的个体,是使正常人的健康得以维持甚至增强。
6、个体,是使正常人的健康得以维持甚至增强。如轻身、美容、增智、增力、长寿等。养生如轻身、美容、增智、增力、长寿等。养生是属于治未病的范畴。是属于治未病的范畴。v作为养生的近义词作为养生的近义词“保健保健”是西医传入中国是西医传入中国后才有的,保健是以群体为对象,体现西医后才有的,保健是以群体为对象,体现西医防病的特点;防病的特点;v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中国传统哲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中医药学为基础,还涉及到社会学、民学、中医药学为基础,还涉及到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结合了俗
7、学、伦理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结合了医、道、儒、释、武各家之长。医、道、儒、释、武各家之长。第8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中国传统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具中国传统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具有的双重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养生学的社会科学性质有的双重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养生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传统医学。传统医学。v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尤为博大精深。探
8、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更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更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v体育生为什么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体育生为什么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第9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第10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第二节第二节 传统养生学的原则传统养生学的原则v一、顺应自然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法于阴阳v二、运动形体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和于术数v三、调节正气三、调节正气食饮有节食饮有节v四、固护阴精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不妄作劳v五、静神内守五
9、、静神内守情志调节情志调节v六、形神共养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性命双修第11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同时又充满我国古代劳动人了一整套实用、同时又充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睿智的实践方法。民聪明睿智的实践方法。v养生学的方法虽各有千秋,但着眼点均是保养生学的方法虽各有千秋,但着眼点均是保养人的养人的“精、气、神精、气、神”。养生肤语养生肤语总结总结为为“保精、裕气、养神保精、裕气、养神”。中医认为。中医认为“气血气血极欲
10、动,精神极欲静极欲动,精神极欲静”。主张外避风邪,内。主张外避风邪,内守精神,中养形体,合乎自然的动静兼施的守精神,中养形体,合乎自然的动静兼施的法则。法则。第12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v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人体也会出现相应随着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表现为春温、夏的变化。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表现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之所以能生存和繁衍就热、秋燥、冬寒。人之所以能生存和繁衍就是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夏季要出汗,是能适应自
11、然环境的变化,如夏季要出汗,秋季皮肤干;地理环境不同,人的生活习性秋季皮肤干;地理环境不同,人的生活习性也会产生差异,也会产生差异,“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提挈天地,把握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阴阳”。若不明此理,随心所欲,机体无法。若不明此理,随心所欲,机体无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疾病迭起。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疾病迭起。第13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v形体好比是生命活动的宅舍。它内含精、气、形体好比是生命活动的宅舍。它内含精、气、神,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形体又是人抗神,维持着人体的生命
12、活动。形体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肤、血脉筋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肤、血脉筋骨、脏腑组织等均有抵抗外邪的功能。因此,骨、脏腑组织等均有抵抗外邪的功能。因此,养生防病须重视形体的调摄。养生防病须重视形体的调摄。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中说: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了动形以防精气郁滞的道理。运动形体说明了动形以防精气郁滞的道理。运动形体还能增强脾胃机能,有助于气血的化生。还能增强脾胃机能,有助于气血的化生。第14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三、充养正气,食饮
13、有节三、充养正气,食饮有节v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饮食中的水谷精微是气的生成之源,气的盛衰和运行动。饮食中的水谷精微是气的生成之源,气的盛衰和运行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强弱寿夭。如生活起居违逆了四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强弱寿夭。如生活起居违逆了四时的变化,可引起气的耗散或气的运行障碍;劳累过度可时的变化,可引起气的耗散或气的运行障碍;劳累过度可导致气虚;久卧久坐等过逸行为,则往往造成气行郁滞;导致气虚;久卧久坐等过逸行为,则往往造成气行郁滞;饮食不当也会伤气;情志失常则最易损气和滞气。另外,饮食不当也会伤气;情志
14、失常则最易损气和滞气。另外,乱用补药,往往损伤正气于无形之中。乱用补药,往往损伤正气于无形之中。v食饮有节要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做到有节制,不偏食,不食饮有节要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做到有节制,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要注意饮食卫生。养生学提倡:食宜早,嗜食,不多食;要注意饮食卫生。养生学提倡:食宜早,食宜暖,食宜少,食宜淡,食宜软,食宜缓。食宜暖,食宜少,食宜淡,食宜软,食宜缓。第15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v阴精,指肾精,也包括其他脏腑之精。中医视精为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要固护阴精就要注意劳逸适度,过劳妄行、过逸都对健康
15、不利。孙思邈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因而主张“不欲其劳,不欲其逸”。v固护阴精还要注意节制房劳。内经提出“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是使人早衰的重要原因。古人从固护阴精的目的出发还提倡晚婚。节制房劳是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之一。第16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v养生要保持精神思维活动的清静内守。传统养生学认为:“形神合一”,“善养生者养内。”一般来说,人生活在社会中,精神思维活动常易扰动而难安静。用神不当,长期过激或突然剧烈的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
16、应能力,会耗伤精气,引起气行紊乱,阴阳失调,脏器受损而发病。因此,从养生防病角度而言,应常使精神清静内守。这样,精、气、形可得到休养生息。中医学认为心神主宰全身,心神受伤,全身五脏六腑都会受到影响。素问指出养生要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调养精神的方法有“清静养神”、“节制感情”、“以情胜情”、“四时调神”、“陶冶性情”等。v精神情志常宜和悦愉快,避免躁、忧、悲、惊、怒等不良情绪。经常进行静坐、欣赏音乐、书画等艺术活动等,可以产生良好的调节效果。第17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v形,指形体,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人体的精
17、神思维活动,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之间的关系,恰如嵇康所言:“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形体与精神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形的存灭决定了神的存灭,神只能依形而存,决不能离形而生,神的生机旺盛只能建立在形体健康的基础之上,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另一方面,神的健康与否,也直接影响形体的盛衰存亡,欲康健形体必须重视养神,否则“精神内伤,身必败亡。”v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与静都要适宜,不能过度,或有所偏废。颜元提出:“一身动则一身强”,运动可以“畅其积郁,舒其筋骨,和其血脉,化其乖暴,缓气急燥。”并认为“滩睦书斋
18、,人无一不脆弱”。第18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第三节第三节 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与分类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与分类v中国的传统养生理论与实践有着几千年的发中国的传统养生理论与实践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其内容丰富多彩、内涵深刻,博大精展史,其内容丰富多彩、内涵深刻,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文明的思想精华,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文明的特点。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特点。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v传统养生理论概括起来,有
19、下述七个特点:传统养生理论概括起来,有下述七个特点:第19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1、宏观自然,中和智慧、宏观自然,中和智慧v传统养生学是总体地、动态地观察和把握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因此,对于人体生命的正常活动和异常变化,是把人体放在自然界的总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进行考察和研究。v重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功能,强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v传统养生学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以儒家的“中和”平衡思想为思维方法的主线,以类比、演绎、外揣等为具体的思维方法,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和异常以及维持正常和纠正异常过程进行理性的认识、
20、归纳和总结。第20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v和,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因此,中和包涵着平衡与和谐两层意思。v养生就是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第21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2、形神兼顾,以神为先、形神兼顾,以神为先v传统养生学要求形神兼顾、俱养。主张形神共养,决不意味着把形、神放在同等
21、重要的位置上。事实上就总体而言,中国养生学从来都视养神为首务,正所谓“太上养神,其次养形”。v古代养生家大多认为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得神”、“守神”,就能保持健康、却病延年;反之,神伤则病,无神则死。v养生方法上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为主要活动目标。第22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淮南子:“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进而提出了以养神为主的养生原则。作为中国养生理论奠基作的黄帝内经一方面注意到了形神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张“形神兼顾”;另一方面在具体排定“养神”与“养
22、形”的轻重位置时,又观点鲜明地提出了“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的口号,主张“养神为先”。v在“形神兼顾”和“养神为先”这两条基本的养生原则中,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更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心态特别注重凝练内在生命力。第23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3、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动静结合,以静为主v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华陀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通,病不得生。”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但传统养生学在提倡运动的同时却反对运动量过大,强调不能“使极”与“过劳”。v另外
23、传统养生学从减少人体能量损耗和机体磨损的角度,尤其是在传统哲学和儒学、宋明理学的指导下,更关注以静养生,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理论,并成为传统养生学的主线。第24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传统养生学向来认为“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因此,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养神”来保养和提升人的内在生命力。与此相适应,必须以“清虚静笃”作为内在生命力自我提升的主要手段。v顺着老庄哲学所开启的思路,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中集中探讨了虚静养神的要义,后代的养生家无不提倡“养静为摄养静为摄生首务。生首务。”第25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中国养生理论所强调的
24、清静养神,并非叫人心如死灰,什么也不想,而是认为顺时而动才是养静的根本。养生随笔卷二称:“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所谓“不妄动”,实际上是指行止有常、饮食有节。v可见静养之法最要紧的乃是心神安定,举手投足皆应安详平和,这就表明古代养生家已经认识到,只有动中寓静,才是真正的“静”。第26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同一味诉诸体力消耗的运动养生方法不同,“虚静养神”理论更注意于人的意念守情、恬淡虚无,在尽可能排除内外干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逼近生命活动的低耗高能状态,以便从根本上改变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不协调状况,达到却病延年和发挥人体内在潜能的目的。v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形式上
25、具有偏重直觉偏重直觉的趋同性,而虚静状态正是诱发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第27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4、区别对待,审因施养、区别对待,审因施养v传统养生学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传统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v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第28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5、修心养性,道德为先、修心养性,道德为先v重视道德修养被古代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放在养生的首要位置,看作是“养生之根”。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所
26、言“仁者”,即道德高尚之人。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v一个在物欲上贪得无厌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第29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黄帝内经作者接受了孔孟的上述养生观点,认为长寿者,大多因为他们能够“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所谓“德全而不危”。其后中国的养生家基本上依循这一思路,强调养生必须与道德修养相协调。v汉代华佗的弟子吴普就说过:“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得保性命延驻百年。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物,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第
27、30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事实上,良好的道德情操,确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祛病延年的必要前提。汉代哲学家兼养生家董仲舒在分析孔子关于“仁者寿”的原因时曾精辟地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v孙思邈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大经也。”“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第31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6、理法相融,简便易行、理法相融,简便易行v“理”,乃是养生的理论、道理、原理,是用来解释说明养生之道的。使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人们真正认识养生的重要性、可行性、
28、实用性,使人们在一定层次、水准上进行养生实践。v“法”,是指养生的法则、方法,为具体养生方式、技术提供规范,是某类养生操作技术或具体实践方法的指导性原则。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适宜”等原则要求。v在养生实践中,不能为了“术”而追求“术”,而应晓其“理”,通其“道”,所谓“因术以明道,而至于道”。第32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交互相融,知道了道理也就知道了方法,从方法中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养生学中的集中反映。v同时由于受历史条件、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的制约,传统养生学对外在的物质条件要求不多,其方法都是较为简单,易于
29、操作,容易推广的。第33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7、紧贴生活,终身受益、紧贴生活,终身受益v由于传统养生学关注生命的整个过程,由于传统养生学关注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寓养生于因此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的把日常生活之中,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的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在衣、食、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紧贴生活,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紧贴生活,关注生活的每一细节。同时一旦知道了养生之道,就能关注生活的每一细节。同时一旦知道了养生之道,就能在一生之中受其指导
30、,从而终身受益。在一生之中受其指导,从而终身受益。v养生的确可以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于母体养生的确可以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养生保健活动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养生保健活动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34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二、分类:二、分类:v传统养生学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分类。传统养生学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分类。v养生学的学科组
31、成来分,有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养生学的学科组成来分,有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养生学,道家养生学,佛家养生学,武术养生学,儒家养生学,心理道家养生学,佛家养生学,武术养生学,儒家养生学,心理养生学,民俗养生学等;养生学,民俗养生学等;v从采取养生的方法又可分为: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从采取养生的方法又可分为: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四时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饮茶养生、饮酒养生、生、四时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饮茶养生、饮酒养生、气功养生、房室养生、药膳养生等;气功养生、房室养生、药膳养生等;v从养生的人群对象来分,有婴幼儿养生、儿童养生、青少年从养生的人群对象来分,有婴幼儿
32、养生、儿童养生、青少年养生、成年养生、老年养生、妇女养生等。养生、成年养生、老年养生、妇女养生等。第35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有人从人类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文化修养三方面(精、气、神)把养生分成三个部分:v第一层第一层 生理养生生理养生 v生理养生,应注重四道:一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v二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v三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v四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第36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守此四者,如能“不妄作劳”、慎房事、节情欲、避外邪、重内调,辅以必
33、要的自我保健和药物治疗,则可以“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v今天看来,这种单纯生理养生,可说是浅层次的保健养生。第37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第二层第二层 心理养生心理养生v一是调摄情志,所谓一是调摄情志,所谓“情志情志”,就是中医所,就是中医所说的说的“七情七情”,即,即“喜、怒、忧、思、悲、喜、怒、忧、思、悲、恐、惊恐、惊”。这七种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环。这七种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映。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映。v二要修养德行。因为人的情志活动和道德修二要修养德行。因为人的情志活动和道德修养,对人的身心健康关系极大。养,对人的身心健康关系极大。第38页,共6
34、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七情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七情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过于激烈或持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过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过于敏感,都会导致疾病。如喜伤心、或自身过于敏感,都会导致疾病。如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所思伤脾,怒伤肝,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所以要重视调摄情志。以要重视调摄情志。v而调摄情志,最重要的是而调摄情志,最重要的是“情贵中和情贵中和”,“莫大忧愁,莫大哀思莫大忧愁,莫大哀思”,保持心境平和。内,保持心境平和。内则七情无扰,真气内存,五脏六腑气血调和则七情无扰,真气内存,五脏六腑气血调和流通
35、;外则六淫流通;外则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即风、寒、暑、湿、燥、火)无机可乘,邪不可干,使身体内外调和,从无机可乘,邪不可干,使身体内外调和,从而达到百病不生。这是保健养生的内在因素。而达到百病不生。这是保健养生的内在因素。第39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所谓所谓“德行德行”,就是道德行为。孔子说,就是道德行为。孔子说“仁仁者寿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有大德必得其寿”;荀子说:;荀子说:“有德则乐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乐则能久”;孙思邈在;孙思邈在千千金要方金要方中写道:中写道:“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福,不求寿而自延。此
36、养生之大旨也”。v所以说,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保健养生统所以说,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保健养生统摄全局的第一大法。这种心理养生可以说是摄全局的第一大法。这种心理养生可以说是深层次的保健养生。深层次的保健养生。第40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第41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第三层第三层 哲理养生哲理养生 v 所谓“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分为二的观点。v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保健养生观就是符合这一观点的。v所谓“四看”:v1、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v2、“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了;v3、“临喜临怒看涵养”,
37、能宠辱不惊;v4、“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第42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所谓“六然”就是:v1、“自处超然”,超凡脱俗,超然达观;v2、“处人蔼然”,与人为善,和蔼相亲;v3、“无事澄然”,澄然明志,宁静致远;v4、“处事断然”,不优柔寡断;v5、“得意淡然”,不居功自傲,忘其所以;v6、“失意泰然”,不灰心丧志,轻装奋进。第43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王夫之这种哲理养生,可说是达到了高层次的保健养生境界。v上述“三理”养生,其重点、方法会有生理、心理、哲理和浅、深、高三个层次的不同,但其基本方
38、法并不矛盾,而其效应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自身健康,延年益寿。故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第44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第45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第四节、健康、天年及影响因素第四节、健康、天年及影响因素v一、健康一、健康v传统养生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的人,即俗称“健康”的人。任何时代和民族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v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良好状态。”并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 标。”第46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世
39、界卫生组织还根据这个定义制定了10条健康标准:v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安排生活,胜任工作。v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v3、善于休息,睡眠好。v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v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v6、体重适当,身体均匀。v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v8、牙齿清洁,无龋齿。v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v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第47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所谓健商,就是“健康的商数”,这一概念是2001年加拿大籍华人哈佛大学医学博士谢华真教授借鉴中医的哲学观点和整体观念等理论基础,论证了健康与人的社会、心理、情感、精神、环境、社会等因
40、素的关系,首先提出来的整体性、全面性护理、自我保健的新理念,是指一个人提高自己健康水平的能力;是人类自身基本素质的标志。v西医一般认为只有在出现症状或体征时才被认为是“生病”,事实上,有些疾病一旦出现临床表现已是病入膏肓。从健康和疾病的状态分析,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叫亚健康。第48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宣称,从世界60亿人口的健康状况来看,约有6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v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宏博士曾多次告诫人们:“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因为很多病是可以不让他死亡的,是可以避免的。”中新网2002年11月26日发布统计,中国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已达7
41、0%以上,v在海南三亚举行的首届世界养生大会标志着中国养生科学开始登堂亮相。v“平衡的心态,合理的膳食,适量的运动和平衡的心态,合理的膳食,适量的运动和优美的环境优美的环境”第49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二、寿命与天年二、寿命与天年v1、天年是指自然赋予人类的生理年龄,即在没有任何意外因素使生命缩短的情况下,从第一次呼吸到最后一次呼吸的时间。古代文献认为: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这个期限就是“天年”。v寿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生存的年限,也可引申为使用的期限或存在的期限。v我国古代文献一般认为人类的天年限定在100120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第
42、50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2、祖国医学认为:人的寿命在母腹中即已注定。如张景岳说:“夫人生器质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具一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者。第禀得其全而养能和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全而养复违和,能无更夭”。v传统养生学在肯定存在天年、定分、定数之类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如张景岳对灵枢天年有定数的解释时说:“所谓天定能胜人,人定所谓天定能胜人,人定亦能胜天也亦能胜天也”。人之所以能胜天,关键在于“养能合道”即养生有道。第51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3、现代医学认为:寿命具有种属的特殊性。每个种属有其一定的寿命期限;是被遗传用目前尚未揭
43、晓的方式调控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发现:“动物凡生长期长的,寿命也长”。v法国著名动物学家蒲丰(Buffon)提出了一种“寿命系数”,认为哺乳动物的寿命应为其生长期的57倍,人类的生长期为2025年,则人类的最高寿命应在125175岁之间。第52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据美国学者海弗利克于1961年的研究:人体约由50万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大部分从胚胎开始分裂50次后便停止了正规分裂,细胞死亡,每次分裂周期为24年,从这个界限来推算,人的寿命也该是120岁左右。v另外,大多数科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它们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类的性成熟期一般是1415年,照此
44、推算,人类的正常寿命可在112150岁之间。第53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4、事实上,120岁的天年期限虽与一般的调查资料相符,但超过这一生理极限的例子,也是不少的。v世界卫生组织在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日本人平均寿命为岁,保持着世界第一长寿国的地位。报告说,日本女性平均寿命与摩纳哥女性平均寿命相同,均为岁,并列世界第一;日本、瑞士、瑞典等国的男性平均寿命均为岁,并列世界第一。v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与科学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知识水平的提高是紧密相连的。v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人的实际寿命要比自然寿命短的多,原因主要是疾病所致的病理性衰亡。第54页,共61页,编
45、辑于2022年,星期四三、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三、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v 变老虽是人生命发展中的必然过程,但也有其内、外原因,尤其取决于内因。祖国医学认为引起衰老的内因有:脾胃虚衰;肾气虚衰;其它脏腑虚衰;阴阳失调。v现代科学认为人类的寿命与健康是多因多果的关系。人类的自然寿命在100岁以上是确切无疑的;人的寿命,主要通过内外两大因素实现。内因是基因,外因是环境和生活习惯。环境和生活习惯在长寿上所起的作用甚至能达到66%。目前,在“外因”方面,科学家们提出以下4点内容非常重要:饮食;生活习惯;心理;生存环境。饮食;生活习惯;心理;生存环境。第55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先健康,再长
46、寿。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两个口号“给生命以时间,给时间以生命给生命以时间,给时间以生命”。v现代人虽然寿命上去了,但很多人过了四五十岁就与疾病为伍,后面的生命完全靠现代医学技术维持。v长寿必须引入健康概念。一个思维清晰、有一定独立生活能力、没有大病的高龄老人,才能称为真正的长寿者。这样的长寿,才能让自己身心愉悦,同时也不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太多的负担。第56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第五节 养生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v一、学习内容:一、学习内容:v教学进度;内容庞杂丰富,了解理论和概貌。v二、学习方法和要求:二、学习方法和要求:v1、听、记、思、看;2、思考、比较、自学;v3、查阅文献资料
47、、期刊杂志;v4、学习总结推广,继承和发扬、发展;v5、坚持练习,仔细体会,收到实效。第57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v三、学习目的与意义:三、学习目的与意义:v1、继承宝贵遗产并发扬光大,责无旁贷。v2、思考研究,指导体育改革;v3、开阔眼界,更新思想,丰富思维方法;v4、修心养性,提高素质和文明程度;v5、丰富健身手段,学以致用,服务社会;v6、探索生命奥秘,钻研生命科学。第58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第59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复习思考题v1、什么是养生和养生学?、什么是养生和养生学?v2、健康与天年的概念?、健康与天年的概念?v3、学习养生学的目的意义?、学习养生学的目的意义?v4、养生学的原则与特征?、养生学的原则与特征?第60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第61页,共6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