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的利用发展经济学7.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资的利用发展经济学7.pptx(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第7章章 外资利用外资利用 中国现在还需要外资吗?l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l外援 l外债及外债问题的预防和解决7.1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l钱纳里以前的理论l钱纳里的“两缺口”理论l“三缺口”和“四缺口”理论 l债务周期理论 一、一、钱纳里以前的理论钱纳里以前的理论l哈罗德在阐述经济增长时指出国内储蓄不足以支持理想的经济增长率时,应利用外资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l罗斯托也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可以利用外资来使投资率达到10%以上,满足经济起飞的条件l纳克斯也指出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利用外资加快资本形成是重要途径二、二、钱纳里的钱纳里的“两缺口
2、两缺口”理论理论l主要思想l基本方程式 l两个缺口的调整与平衡 l经济含义 l缺陷1、主要思想、主要思想l1966年,钱纳里和斯特劳特在外援与经济增长一文中提出了“两缺口(Two-gap)模型”,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分析了利用外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思想就是发展中国家国内有效供给与资源计划需求之间存在缺口,即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而利用外资是填补这两个缺口的有效手段。2、基本方程式基本方程式 l需求方面:Y=C+I+(XM)l供给方面:Y=C+Sl于是:IS=MXl这就是两缺口模型的基本方程式lIS是储蓄少于投资的部分,被称为储蓄缺口lMX是出口少于进口的部分,被称为外汇缺口l两缺口反映出发展中国
3、家使用的资源超过了它实际拥有的资源,出现了发展瓶颈3、两个缺口的调整与平衡两个缺口的调整与平衡 l调整的必要性l消极的调整l积极的调整l积极调整的三阶段(1)调整的必要性)调整的必要性l正如国民收入均衡公式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生在事后(ex post)一样,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的均衡也是事后的均衡l在事前(ex ante),决定两缺口的四要素都是独立变动的,储蓄缺口不一定等于外汇缺口l要使两缺口平衡,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2)消极的调整)消极的调整l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减少国内投资或增加国内储蓄l外汇缺口大于储蓄缺口,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l但增加储蓄或出口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而减少投资或进口则不利
4、于经济增长(3)积极的调整)积极的调整l利用外资,使两个缺口在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下达到均衡l利用外资不仅能缩减两缺口,还能提高经济增长率(4)积极调整的三阶段)积极调整的三阶段l钱纳里的实证研究发现利用外资调整两缺口会依次经过三个阶段l第一阶段:弥补吸收能力的不足*l第二阶段:弥补储蓄缺口*l第三阶段:弥补外汇缺口*上半年中国吸收外资全球最多上半年中国吸收外资全球最多 结构调整现结构调整现拐点拐点 l2012年年10月月30日日 10:50 第一财经日报10月23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591亿美元,虽然下降3%,但仍然超过美国的574
5、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UNCTAD的数据显示,在1980年2011年的32年间,中国在吸收外资上仅在2003年超过美国。中国在吸引外资中表现出产业结构的调整:2011年,进入服务业的外资首次超过了制造业。http:/ l“三缺口”模型l“四缺口”模型(一)(一)“三缺口三缺口”模型模型l钱纳里重视后两个阶段,提出了“两缺口”模型l赫尔希曼等认为还有第三个缺口,即技术、管理和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的缺口,也必须引进外部资源来填补l具体策略:实行“一揽子”计划,注意技术、管理和企业家才能的配套引进*(二)(二)“四缺口四缺口”模型模型l再加一个税收缺口,即
6、实际税收与日益扩大的财政支出之间的差额l弥补税收缺口也离不开外部资源(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四、债务周期模型四、债务周期模型l主要思想l费舍尔(Fisher,S.)和弗兰克尔(Frenkel,J.A.)的五阶段债务周期模型1、主要思想主要思想l外资中除了外援和外国直接投资以外,是要还本付息的外债,外资流入的过程也是外债积累的过程。l债务周期理论研究了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债务的变化,弥补了“缺口”理论不重视外债的缺陷。2.五阶段债务周期模型五阶段债务周期模型l不成熟的债务人阶段l成熟的债务人阶段l债务减少者阶段l不成熟的债权人阶段l成熟的债权人阶段l现实意义(1)不成熟的债务人阶段)不成熟的
7、债务人阶段l贸易逆差,净资本流入,利息净流出,债务上升l此阶段以外资弥补外汇缺口(2)成熟的债务人阶段)成熟的债务人阶段l贸易逆差下降,甚至开始有贸易顺差,净资本流入下降,利息净流出,债务积累速度递减。(3)债务减少者阶段)债务减少者阶段l贸易顺差上升,资本开始流出,利息净流出下降,净外债下降(4)不成熟的债权人阶段)不成熟的债权人阶段l贸易顺差下降,甚至转为逆差,利息由净流出开始向净流入转变,拥有的外国资产净积累(5)成熟的债权人阶段)成熟的债权人阶段l贸易逆差,利息净流入,净外国资产缓慢增长l完成由债务人向债权人的转变7.2 外援外援l什么是外援 l外援特点和种类一、一、外援的定义外援的定
8、义l国外援助,简称外援,是指为了减少贫困和促进经济发展,通过货币和实物的形式,把资源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一切发展援助和优惠贷款二、外援的特点二、外援的特点l非商业性l具有一定的转让条件,或不需要偿还,或贷款有优惠条件l无息或低息l偿还期长(一般2030年,最多50年,宽限期一般又有510年)*三、三、外援的种类外援的种类l按援助主体的数目可以分为双边援助和多边援助*l按援助主体的性质可以分为官方援助与非官方援助*l按援助的具体方式最常见的是项目援助与计划援助,特点不一样7.3外债及外债问题的解决方案外债及外债问题的解决方案 l什么是外债 l发展中国家外债的现状 l外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9、 l发展中国家预防和解决外债问题的方案 一、一、什么是外债什么是外债l外债的定义l外债的种类l关于外债的几个相关概念 1、外债的定义外债的定义l根据国际清算银行、IMF等的定义,外债是在任何特定的时期,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责任的负债l严格的说,国际援助中需要还本付息的部分也属于外债2、外债的种类、外债的种类l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l外国政府外债(公共外债)、私人外债和国际金融组织外债l政府担保的私人外债具有公共外债的性质3、关于外债的几个相关概念、关于外债的几个相关概念 l偿债率(外债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的出口收入)表明一国的还债能力(20%)。l债务率(外债余额/当年的出口收入)
10、表明一国的负债能力和风险能力(100%)。l经济债务率(外债余额/当年的GDP)表明一国的外资利用效率(30%)。l偿债比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外债总额)二、二、发展中国家外债的现状发展中国家外债的现状l总体增长迅速l各国外债分布不均1、总体增长迅速、总体增长迅速l发展中国家总体债务情况198019901995总债务(10亿美元)57312801940债务/GDP(%)284240债务/出口(%)131177151利息支出(10亿美元)476387偿债比率(%)21.120.017.02、各国外债分布不均各国外债分布不均l1995年,外债规模最大的8个国家是墨西哥(1657亿美元),巴西(159
11、1亿),中国(1180.9亿),印度尼西亚(1078.3亿),中非(937.6亿),阿根廷(897亿),土耳其(735.9亿),泰国(567.9亿),占当年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19400亿的44.6%l而1982年,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和韩国5个最大的债务国就占了发展中国家总债务的53%三、三、外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外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双刃剑双刃剑”作用作用l促进作用l成功案例l副作用1、促进作用促进作用l弥补两缺口*l有利于资本的有效配置(边际报酬递减)*2、成功案例成功案例l巴西奇迹l汉江奇迹巴西奇迹巴西奇迹l1960s,巴西开始大借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l19681974年,巴
12、西年均经济增长10%,工业增长率更高达11.5%,人称“巴西奇迹”l同期巴西的外债也由1964年的30亿美元猛增至1974年的125亿美元汉江奇迹汉江奇迹l1960s朝鲜战争结束,外援中止,韩国大借外债,为鼓励国内企业,特别是财阀借债,政府要求所有的国有银行提供担保l韩国在1980s成为世界前五大借债国l19641984年韩国的GDP增长5倍多,年均增长8.4%,被成为“汉江奇迹”l据美国经济学家Frank估计,韩国那时的经济增长中一半,4%是由外债推动的3、副作用副作用l易使国内宏观经济不稳定,发生通货膨胀l如果外债的增长没有带来现实的经济增长,债务负担将加重l债务负担加重将引发国际收支逆差
13、,外汇短缺,进出口进一步失调,投资下降,经济增长减速,人均收入和福利下降,影响进一步借款的信誉,甚至不能借新债还旧债l债务危机预防债务危机的方法预防债务危机的方法l控制外债规模(警戒线)l优化外债结构l提高外债的利用效率优化外债结构优化外债结构l优化期限结构(短期债务警戒线25%)*l优化种类结构(政府贷款、商业贷款,其中商业贷款不宜超过60)*l优化币种结构(与出口创汇结构保持一致)*l优化利率结构(固定、浮动,固定利率外债不应低于70%)*l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宣布它不能按期履行偿还债务义务。随后一系列国家相继宣布其无力清偿外债,世界性的债务危机就此爆发了。并从急性危机的演变为持续于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慢性债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