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724737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X 页数:17 大小:26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ppt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第1页/共17页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第2页/共17页城市化的进程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郊区的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2.中心市区的城市化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2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1.土地利用集约化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3.城市网络化二、城市化的进程第3页/共17页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逆城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

3、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具体表现在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老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弱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出现的再城市化。第4页/共17页三、城市化的机制 城市化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延续?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城市化今后将如何发展?这些很容易被人们提出的问题出师科学工作者去探讨城市化的机制。(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

4、市化的原生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的进程(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的进程第5页/共17页(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1.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城市是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的聚集地,不能生产农产品,城市人口所需的粮食必须由城市外部的农业提供。就整个社会而言,农业生产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第一产业从业者自己及家属所需要份额外,剩

5、余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是省市存在的必要前提条件。基于这一原因,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都诞生于农业发达地区,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第二、第三产业为农业提供了新工具、新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又可以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人口进城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农业只提供粮食,不提供劳动人口,非农业部门就不能兴起;非农业部门不能形成,城市也就不能产生。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第6页/共17页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必须保证粮食的基本自给,而保证粮食的基本自给的重要条件就是

6、保证耕地的数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96年全国耕地面积(总资源)为1.3108hm2。当年全国总人口为12.24亿人,人均耕地面积为0.106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2001年全国耕地面积下降为1.27108hm2,5年中耕地减少300hm2,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到0.1hm2。由于耕地减少以及其他原因,全国粮食总产量在1998年达到创纪录的5.12108t,即超过0.51012kg后逐渐下滑,2003年仅为4.3108t,比1998年减少了16%,人均粮食拥有量更从411kg下降到334kg,减少了近19%。显然,这一趋势发展下去的话必然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为此,中央

7、政府近年来实施了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对各地每年占用的耕地量下达具体指标,并要求各地耕地的占(用)补(充)尽可能平衡。通过种种努力,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恢复到4.7108t。由此可见,城市化的第一前提,即农业剩余产品的数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制约因素。第7页/共17页 不仅在城市产生的初期需要农业提供剩余的劳动力,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也依赖农业提供剩余劳动力。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初期,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城市劳动力出现了短缺现象。为此英国实施了“圈地运动”,强迫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以便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在美国,工业化时期所需要的劳动力则通过国际移

8、民的方式来解决。20世纪以来,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很低,但由于农村人口激增,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所产生的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十分严重。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过程中,若城市中的非农业部门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城市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无业人口和贫民区,造成过度城市化现象。因此,在实践中,如何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即如何使农村劳动力得以顺利转化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多面临的重大问题。第8页/共17页(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工业朝着自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的时代已经结束,城市发展

9、对工业发展的依赖程度减轻。但是,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第9页/共17页(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城市中的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现代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容量加大,市场交换的频率加快。企业在这样的条件下组织生产,就需要想方设法提高经济效益,千方百计地为用户服务,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也就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例如,生产运作要求有金融、通讯、运输、研究的协助,产品流通要求有批发、零售、仓库、广告等行业的配合。第10页/共17页(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经济发展为

10、城市化的实现提供了某种可能,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根据1981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资料,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加权平均每人国民生产总值与其相应的加权平均城市化水平之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相关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第11页/共17页(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人口政策的相对宽松必然会促进人口向城市移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渐提高;相反,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必然会阻滞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收入水平

11、低相关的非正常状态。如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化进程。第12页/共17页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1.城市化进程加快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1.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乡村城市化显著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第13页/共17页城市化的积极意义:城市化的积极意义: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

12、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人口转化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乡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产业调整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交流文化交流

13、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第14页/共17页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岩石圈: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地面下沉。大气圈:空气污染。加剧热岛效应。水圈: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酸雨。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保障压力快速加压,社保缺口难于填补。经济影响经济影响地价上涨,成本上升。粮食问题粮食问题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第15页/共17页第16页/共17页谢谢您的观看!第17页/共1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