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形成 (3)精选PPT.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8723583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的形成 (3)精选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品德的形成 (3)精选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德的形成 (3)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的形成 (3)精选PPT.ppt(7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品德的形成(3)第1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倾向性。第2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态度的实质:态度的实质:(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态度不同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

2、定行为的选择。(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第3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二)态度的结构(二)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即知行脱节。你能举例说明么?第4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二、品德的实质

3、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第5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认识

4、与行为的统一。第6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第7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 .联系: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个人的品德及其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许多人的个人品德构成也影响着社会道德的面貌和风气

5、。(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第8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第9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三)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道德体。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第10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1)道德认知又称道德认识,是指人对道德道德认知又称道德认识,是指人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个性品德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个性品德的核心部分核心部分。通常表现为人对道德现象或道德

6、行为的是非、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第11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2)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豪感和羞耻感羞耻感等。就形式而言,道德情感大致分为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它由对某种具体情境的感知而引起,对于道德规范往往是不明确的。形象的道德感。它是通过主体的联想和想像而引起的情绪体验。伦理的道德感。它由道德认识所支配,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要求和

7、道德伦理。第12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3)道德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排除内外障碍,将道德行为付诸实现的心理过程。(4)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具体行动,是实现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的手段。第13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态度与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态度与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

8、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第14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价值内化的价值内化的5种水平种水平第15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两对对偶故事。第一对: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

9、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第16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第二对: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

10、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第17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 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岁),是一种无道德规,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因为他们尚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把外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仅按自己的想像去执行规则。他们在游戏中只是个人独立活动,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第18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2)权威阶段权威阶段(68岁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

11、对尊敬和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比如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这个阶段的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虑主观动机。第19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3)可逆性阶段可逆性阶段(810岁岁),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互给予

12、的可逆特征。(4)公正阶段公正阶段(10一一12岁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而且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第20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皮亚杰理论的启示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

13、定的。第21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皮亚杰理论的修正和完善。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第22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故事1: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

14、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第23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1.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10岁前的大多数)岁前的大多数)2.习俗水平习俗水平(11-15岁的大多数)岁的大多数)3.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的部分人)岁以后的部分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第

15、24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2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模式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三水平六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它是根据行为的具它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第25页,讲稿共70张,创作

16、于星期日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第26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水平二:习俗水平水平二:习俗水平,它是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它是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它包括第三阶段:它包括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17、 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就是坏的。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第27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相反,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

18、则的行为,就是好的、正确的。第28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水平三是后习俗水平,水平三是后习俗水平,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它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它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

19、大众权益。第29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根据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根据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当根据自己所确立的原则活动时,个体就会觉得心情愉快;相反,当行为背离了自己的道德标准时,就会产生内疚感和自我谴责感。第30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 大多数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

20、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只有少数人能达到。第31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具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二是过渡阶段;三是将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段。第32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总体来看

21、,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龄。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岁左右)。教育者应以小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第33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第三节 态

22、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一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现象。第34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实验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阿希实验”。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

23、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他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它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第35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

24、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它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第36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大学生主流效应】:学习主流学习主流消费主流消费主流恋爱主流恋爱主流作弊主流作弊主流第37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的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

25、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第38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小泽征尔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以为是演奏家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结果仍觉得不自然。这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

26、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第39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信自己的判断。一味盲目地从众,可以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减少盲从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大多数都认为从众行为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因此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实际上,对待从众行为要辨证地看。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从众行为是很难避免的。

27、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并无大碍,有时模仿策略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和取得进步。第40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做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们会背叛自己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听从权威人士去伤害无辜的人。第41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实验方法实验方法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米尔格兰姆用高额的报酬很快吸引到了40名被试。另外,他还专门聘请了几位合格的“演员”,作为本实验的另外两个重要角色。一位扮演表情严肃,身着

28、传统的灰色实验室工作服,感觉上很一丝不苟的权威人士,也就是主试。第42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被试要宣读一些成对的词(比如蓝色,天和狗,猫)给学生听,再考他的记忆力。考察时先念一组词中的第一个词,然后念四个可能答案词,让他选择其中正确的一个词。“学生”通过面前的按纽来选择答案,这时另一间房间相对应的灯泡就会亮起来,被试由此判断“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如果错误,被试就需要按照主试的要求对学生施加电击。而“学生”会以其精湛的演技对每种不同的电击水平做出相应得生理和行为反映(虽然感受不到真电击,但主试对电击强度的选择也会通过某种装置让“学生”知道)。第43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刚开始的任

29、务还算简单,但是,随着单词记忆数量的提升,“学生”的出错率越来越多,被试对他施加的电击强度也越来越强。那边是学生痛苦的呻吟和求饶声,而这边又是主试咄咄逼人的权威命令,你会怎样做?你会听从权威的命令将电击提升到最强力的等级吗?以下,便是当时的40名被试在内心挣扎后做出选择。第44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实验结果及其讨论实验结果及其讨论电压的等级 拒绝在该电击强度上执行命令的被试人数 轻微的电击(15伏-60伏)0人 中等的电击(75伏-120伏)0人 较强的电击(135伏-180伏)0人 很强的电击(195伏-240伏)0人 猛烈的电击(255伏-300伏)5人 极为猛烈的电击(315伏-

30、360伏)8人 危险:严重的电击(375伏-420伏)1人 XXX-(435伏-450伏)26人 第45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那么该如何抗拒这种破坏性服从呢?1、告诉当事人,出事自行负责。2、提供“不服从的楷模”。3、告诉当事人,人很容易受权威的影响而盲从”第46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

31、阶段,是态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第47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二二)认同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三三)内化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

32、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等特点,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了。第48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密切关系。(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的作用等构成。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得德育工作难度更大。第49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3)同伴群体归属于某一个

33、团体的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对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第50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2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可以说,认知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第51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实验:强制顺从的认知性后果实实验验程程序序结果:只获得结果:只获得1美元者认为工作

34、有趣。美元者认为工作有趣。让大学生做让大学生做一小时枯一小时枯燥乏味的燥乏味的绕线工作绕线工作阶段阶段1要求告诉下要求告诉下一个一个“被试被试”,工作很有,工作很有趣。报酬为趣。报酬为1或或20美元美元阶段阶段2问卷调查被试问卷调查被试对这项工作的对这项工作的态度:喜欢态度:喜欢不喜欢;愿意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再参加不愿意再参加阶段阶段3第52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人总在想法和经历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对自己的失调感可能会做出下列反应:(1)置之不理。(2)贬低新的信息或经历。(3)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假设你的上司对你的表现好像从来都没有说过一句好话。你深信他不喜欢你,因而你也讨厌他,这是

35、你已“知”的信息。有一天,你无意中听到上司竟然在为你竭力争取一次提升的机会!对老板说你绝对是本部门最优秀的员工,极力发展潜力。这条新的信息和你已“知”的不符合。你会如何反应?第53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根据菲斯廷吉的理论,你的想法大约会变化。也许你会调整自己的想法,“说不定我的上司其实挺欣赏我。也许他并不坏,只是不知道怎么向别人表达他的赏识而已。”或者你会做出这样的调整:“我的上司不过是想显示自己的重要性罢了,想用他对员工的关系来给老板留下深刻印象。给我升职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不过是在玩弄权术而已。”第54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认知失调状态认知失调状态“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吸

36、烟危及我的健康”和和“我吸烟我吸烟”矛盾矛盾改变途径改变途径改变或否定其一:改变或否定其一:“我不再吸烟我不再吸烟”或或“如果如果停止吸烟将使我超重停止吸烟将使我超重”降低重要性降低重要性/强度:强度:“吸烟对我的健康可能有吸烟对我的健康可能有一些影响一些影响”或或“要少抽点烟要少抽点烟”增加新认知或理由:增加新认知或理由:“抽烟可提高工作效率抽烟可提高工作效率”或或“世界上抽烟而长寿者不乏其例世界上抽烟而长寿者不乏其例”认知失调论示例第55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2)态度定势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

37、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第56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3)道德认识水平道德认识水平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另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年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具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8、第57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第四节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一有效的说服。一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如果你是老师该如何说服学生不旷课?第58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二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第59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为审视现有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榜样教育的成效提供了思考框架。重新认识教师言行一重新认识教师言

39、行一致的教育作用。致的教育作用。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效应。效应。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道德行为的影响。第60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直接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自我强化社社会会行行为为学学习习中中的的强强化化第61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三利用群体约定。三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四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四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

40、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第62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其他方法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第63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案例案例1学生林某,上课经常打瞌睡,但下课时精神十足,喜欢学生林某,上课经常打瞌睡,但下课时精神十足,喜欢打篮球,作业经常没有完成,极少预习、复习。基础较打篮球,作业经常没有完成,极少预习、复习。基础较差,成绩不佳。差,成绩不佳。案例案例2学生陈某,学科基础较好,但自从迷上电脑以后

41、,成学生陈某,学科基础较好,但自从迷上电脑以后,成绩一落千丈,发展到上课无心听讲,喜欢搞一些滑稽绩一落千丈,发展到上课无心听讲,喜欢搞一些滑稽动作或一些好笑的话引发全班同学大笑,破坏课堂纪动作或一些好笑的话引发全班同学大笑,破坏课堂纪律。律。第64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一、概述1 1、态度、态度人的态度是一个体系,包括对事物的信念、情感、行为倾向人的态度是一个体系,包括对事物的信念、情感、行为倾向等等。2、态度的形成(1)因素A:外部因素:家庭、群体、邻居、同事、社会和国家B:内部因素:先天素质、个人能动性(2)途径途径后天学习后天学习A: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

42、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B: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小孩因有礼貌被赞扬,养成文明礼貌行为小孩因有礼貌被赞扬,养成文明礼貌行为。C:模仿模仿:见他人穿牛仔裤自己也穿见他人穿牛仔裤自己也穿D:认知学习认知学习:掌握概念、法则等掌握概念、法则等。第四节、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第四节、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第65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3 3、态度的改变(考试、选择、填空、态度的改变(考试、选择、填空)专门用以改变态度的心理学方法有以下两种:(1 1)提供信息法)提供信息法告之以可靠性或权威性很高的信息或知识,同时避免让人知道是为让他改变态度,以维持自尊,减少对信息的抗拒。(2 2)认知失调法)认

43、知失调法先使个人的认知失调(内心认知不一致),使其心理冲突,然后诱使其作出选择,感到某种看法(意见)合符情理,从而改变态度。第66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改变态度的其他方法(社会心理学)改变态度的其他方法(社会心理学)通过说服可以改变态度。说服的有效性取决于“谁谁”向“谁谁”“在什么环境在什么环境”“怎怎么说么说”。一、说服者一、说服者1、具有专长性专长性的人(专家)(比如医生)2、具有公信力公信力的人(年老者、名望高的人、政府等)3、有魅力有魅力的人(有吸引力的人)(明星)二、被说服者二、被说服者1、分心分心:在沟通过程中分心的听众比未分心的听众更容易被说服;2、智商智商:智商低的人通

44、常通常比智商高的人更容易受到影响,自尊程度中等的人比自尊程度高或低的人更容易受影响;3、年龄年龄:1825岁的人更易于改变。此年龄以外的人的态度较稳定,不易于改变。第67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三、环境三、环境1、时间:休闲时间比工作时间更能说服人;紧张的时间容易让人拒绝。2、地点:优雅、舒适、宽大的空间更容易让人接受别人观点。(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四、说服方法(怎么说)四、说服方法(怎么说)1、表面看来不是用于说服的信息更具有说服力;2、采取单面说服单面说服(即只呈现有利于你的立场的观点)好,还是双面说服双面说服好(即同时支持和反对你言场的观点)更好?一般而言,假如你确定能驳斥相反

45、观点,那么双面说假如你确定能驳斥相反观点,那么双面说服更有效服更有效;3、是在持相反立场的人提出其观点之前还是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更好?如果两种观点是紧接着提出的,最好先提,因为人们改变心意要有一段时间耽搁。在这些条件下,很可能存在一个“初始效应”,最初听到的观点对人们的影响较大。但是如果不同论点提出的时间有一段延迟,那么,人们会在听到第二种观点后再下决定,那么最好是最后提出你的观点。这里可能存在一种“崭新效应”,人们对第二种观点的记忆更为深刻。4 4、改变形式法、改变形式法。表达的内容其实是一样的,改变表达内容的形式,从形式逻辑上改变人们的观点。第68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美国征兵广告

46、来当兵吧!当兵其实并不可怕。来当兵吧!当兵其实并不可怕。1 1、参军有两种可能,不上前线或上前线;参军有两种可能,不上前线或上前线;2 2、不上前线,不要紧,上前线有两种可能,不负伤或负伤;不上前线,不要紧,上前线有两种可能,不负伤或负伤;3 3、不负伤不要紧,负伤有两种情况,负轻伤或负重伤;不负伤不要紧,负伤有两种情况,负轻伤或负重伤;4 4、负轻伤不要紧,负重伤有两种情况,或者伤愈或者伤重不治;负轻伤不要紧,负重伤有两种情况,或者伤愈或者伤重不治;5 5、伤重不要紧,伤重不治的结果只有一种,就是死亡。伤重不要紧,伤重不治的结果只有一种,就是死亡。6 6、既然已经死亡了,还有什么好恐惧呢?既然已经死亡了,还有什么好恐惧呢?第69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感感谢谢大大家家观观看看第70页,讲稿共70张,创作于星期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资格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