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志曲院风荷曲径.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良志曲院风荷曲径.ppt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目录一、曲径通幽二、雾敛寒江引子三、雾里看花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第1页/共21页解析:晨曦下的山林一片静寂,高高的林木笼罩着群山,沿着蜿蜒曲折的山中小径,慢慢拾步向前,山路盘旋,林木葱郁,晨露滴滴,翠禽声声,沐浴这一片晨光,悠然前行,偶然见到那古寺隐映在花木之中。此境界深而曲,它象征着茫茫尘世的理想中清净世界的盼隔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第2页/共21页 曲而深的境界,在中国艺术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使我们这个重内蕴的东方民族的重要审美观念。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重视内蕴,强调含忍,看重言外的意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
2、美如雾里看花,美在味外之味,美的体验应是一种悠长的回味,美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表面上并不声张的创造。这一讲的核心意思是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第3页/共21页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一、曲径通幽 1、美学家荷加斯说,曲线往往产生优美。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2、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人不同的意韵。曲线代表一种自然本有的节奏,它是非人工的。3、从审美上说,柳暗花明,山穷水复疑无路,忽然开朗,带来一种审美的惊奇感。曲线是柔和、温雅的,反映了中国美学重视和谐的精神。第4页/共21页朱良志曲
3、院风荷第三讲“曲径”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晦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如坠五里云中,那不是很好的隐。隐而不露,藏而不显。其实,隐是为了更好的露,勾起人更幽深更玄远的用思;藏是为了更好的显,显出那更丰富、更感人的世界。隐晦隐而不露藏而不显第5页/共21页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前赤壁赋前赤壁赋苏轼苏轼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解析:所谓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不在于这种乐曲给人强烈的震撼,如现代的摇滚,而在于艺术品在人们的心目中引起悠长的回味。音乐音乐第6页/共21页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曲池荷曲池荷卢照邻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解析: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荡漾的清池,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如果说高树下的小荷、直路旁的大水塘,这就
5、不能算是和谐的组合。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诗诗第7页/共21页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隔、抑、曲园林园林 1、深悄者,自妙也。深在婉曲,悄在静谧。园林之妙更在深悄。2、曲的艺术趣味,显然是内倾型的中国文化思想的体现。造园家这方面的努力,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隔、抑、曲。第8页/共21页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隔:虽然所有园林创造都会追求旷远的空间感,但在具体的造园中有时却故意封闭空间、隔开景区,使各个景区自成一个生命单元、一个生命整体,由此再与其他园林景区襟带环映。这就是隔,那种开门见山的方法显然不是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的。第9页/共21页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
6、径”抑:中国很多园林进门处都不畅通,往往总是横出障碍,或有巨石障眼。抑制是为了放,障碍的目的在于开。其命意正在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抑玩的是心理牌。它使游览者心意收敛,犹如给游兴正酣的游客一剂清凉剂,抑后之放,却在此刚刚回抑的心灵中掀起狂澜,达到理学家所说的大快活境界。第10页/共21页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曲:曲折历来被视为园林的命脉。园林重曲线,着重的就是这种优美的运动、运动中的优美,曲线的构造自然就具有生命力。其实隔、抑都是曲。曲是园林的灵魂。第11页/共21页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婉若游龙、飘若惊鸿书法书法中国艺术重曲,在书法艺术中,草书和行书对婉曲线条的偏爱
7、醉生。婉若游龙,飘若惊鸿是书法中推崇的至高境界。人们认为王羲之的线条运用中就体现这一精神。第12页/共21页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主要是以“永”字的八笔为例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其中也反映出一种美学原则。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二、雾敛寒江 1、点为“侧”,侧锋峻落,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2、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3、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4、钩为“趯”(t),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5、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6、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7、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
8、利;8、捺笔为“磔”(zhe),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第13页/共21页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笔者认为,这八法作为运笔的法式,透露出中国美学的一大信息,就是含蓄,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不滑落,不漂移,稳实,有力,内蕴,外表平静得如无风的水面,没有一点涟漪,但在其深处则暗藏玄机,充满了力的漩涡。第14页/共21页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后人将其概括为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笔隐锋,波必三折。意思是:没有一横是不会来的,没有一竖是不收缩的,一点之中一定会藏着暗锋,一捺之中含有很多折转。势: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势”。“势”就是力,内在的力,不是外在的力。为什么说是内在
9、的力呢?因为这种力是通过线条内部的变化、线条与线条之间、具体的章法等表现出来的,书法家就是一个制造矛盾的高手,就是要造成书法内部的冲突,通过形成内部的避让、呼应、映衬等,造成内在的冲突,形成一种张力。第15页/共21页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藏:书法之妙在于藏,这是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处世上要忍,在书法上也要忍。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这叫做蓄势。书法中的书法中的”藏藏”与与“忍忍”忍:中国美学将这一重要原则成为含蓄。不把话说绝、不把意思表达尽,一切都在调动鉴赏者的主动性,艺术不仅仅是现成的作品,它是有待于鉴赏者来填补的空间。中国美学强调,含不尽之意在言外,这让你去
10、联想,让你去补充。第16页/共21页 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构成了中国含蓄美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三、雾里看花 1、曲径通幽,通过婉转委曲的传达,产生一种优雅而流畅的美感。2、雾敛寒江,则在于从艺术形式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从而创造一个回荡的空间,展示丰富的艺术内容。3、雾里看花,则是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它和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有相似的内涵,但又有所不同,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第17页/共21页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中国谈艺者重迷远之趣,究其心迹,可能有以下的原因:1、中国画艺术所重在道,道惟恍惟惚,以迷迷幻幻之景正可合道恍惚迷离之象。中
11、国艺术家要追求所谓太虚之情。烟霞变灭是宇宙化生之象,因此迷远亦是表现此境之必需。2、重迷远者也有透视的依据,古代画论有所谓“近处清晰,远处模糊”的说法,是透视的根本法则。3、迷离山水迷离景,注我恍惚迷离情。迷离境界的追求是为了寄托性灵。迷远景观的动荡感、空灵感、悠然感等是表现艺术家“寂寞无可奈何之想”的最好媒介。4、迷远可表现不粘不滞之美感。如在绘画中,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使得“道路时隐时现,桥梁或有或无”。山在虚无缥缈间,景物如同浮空流行之气,散漫以腾,才视处有,将触处无。第18页/共21页 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子路的冒进,夫子颇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子路的冒进,夫子颇不以为然;颜回的忍辱,被夫子许以大气象。力不以为然;颜回的忍辱,被夫子许以大气象。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第19页/共21页THANKS第20页/共21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1页/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