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其他常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其他常识.pptx(8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人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第1页/共88页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之一(最早种植粟、水稻的国家),而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时。”第2页/共88页夏、商、周三代以上是尧舜治世,是我国古史中的黄金时代。但那时没有钟表和月历,要知道时间、季节
2、、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时间表画在天上。所以人人皆知天文。第3页/共88页现在说天文,一讲就是大爆炸,就是黑洞,早已脱离古时有诗意的广寒宫和神话般的牛郎织女了。这样的天文,要人人皆知,诚斯难矣。二、古代天文学的常识(一)五纬与七政古人把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金木水火土合起来称为五纬。又称五执。第4页/共88页史记天官书:“天有五星,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地有五行。”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中国古代有七曜日,在西方与之对应的就是Sunday,Monday,TuesdaySaturday的七天。七曜之说影响颇广,直到现在,日、韩等国日历,还用日、月、金
3、、木、水、火、土来表示一周的七天。第5页/共88页金星,又名太白、殷星、太正、荧星、明星,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以为期,明星煌煌”,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东有启明,西有长庚”。第6页/共88页(二)二十八宿与四象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观测,古人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为“坐标”。第7页/共88页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
4、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第8页/共88页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第9页/共88页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第10页/共88页第11页/共88页第12页/共88页第13页/共88页第14页/共88页(三)三垣与北极星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以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在黄河流
5、域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它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第15页/共88页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第16页/共88页第17页/共88页第18页/共88页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北斗”是中国的说法,“大熊”是西方的名称。面对同一个天空,可以产生不同的想象。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约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故“北斗星”又称“指极
6、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第19页/共88页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如日食是上帝对当政者的警告。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也,彗星袭月。”第20页/共88页如,“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刺韩傀也,白虹贯日。”第21页/共88页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昔荆轲慕燕丹之
7、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第22页/共88页 第二讲中国古代历法一、什么是历法时间长河是无限的,只有确定每一日在其中的确切位置,我们才能记录历史、安排生活。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达形式。第23页/共88页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任何一种具体的历法,首先必须明确规定起始点,即开始计算的年代,这叫“纪元”;以及规定一年的开端,这叫“岁首”。此外,还要规定每年所含的日数,如何划分月
8、份,每月有多少天等等。第24页/共88页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过十四、十五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第25页/共88页三、阳历、阴历、农历1阳历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第26页/共88页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
9、8分46秒。它以365天为一年,积累4年其零数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第27页/共88页2阴历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第28页/共88页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
10、354天。第29页/共88页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了。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第30页/共88页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第31页/共88页3农历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
11、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第32页/共88页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第33页/共88页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第34页/共88页干支纪日法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
12、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第35页/共88页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第36页/共88页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
13、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第37页/共88页在一个月内的某些日子,在古代还有其它称谓,如每月的第一日叫“朔”,最后一天叫“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朏,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日,千里与君同”,指的就是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既望,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第38页/共88页古代纪年法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第39页/共88页古代记时法古人纪时常用日晷、刻漏、更鼓等方法计量一天的时刻。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
14、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出现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第40页/共88页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诗经上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名称。昧旦是天将亮的时间,又叫“昧爽”。古书还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第41页/共88页古人还把一夜分成五段,这就是流传至今五更。因为打更时击鼓报更次,所以几更又称为几鼓,如与妻书“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此外,古人还给一天十二个时辰起了专门的名称。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仄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第42页/共88页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夜间时
15、辰:五更(五鼓五夜):一更(黄昏、一鼓、甲夜)1921点二更(人定、二鼓、乙夜)2123点第43页/共88页三更(夜半、三鼓、丙夜)231点四更(鸡鸣、四鼓、丁夜)13点五更(昧旦、三鼓、戊夜)35点第44页/共88页 第三讲中国古代乐律一、五音与七音1、五音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上1(do)、2(re)、3(mi)、5(sol)、6(la)。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是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级。第45页/共88页古代中国音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叫法一样,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更古则用“宫、商
16、、角、徵、羽”了。如果我们稍加留意,正宗中国古乐曲,是没有“发(fa)”和“稀(ti)”两个音阶的。第46页/共88页比如,现在还时有听到的江南小调茉莉花即是古曲之一,它全曲若用唱名哼出,只有“哆、来、咪、索、拉”,全无“发、稀”两音;名古曲,岳飞词的满江红亦然。“五音不全”就是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不全。第47页/共88页古人把宫商角徵羽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如果以四季为纲排起表来,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是:四季春夏季夏秋冬五声角徵宫商羽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行木火土金水第48页/共88页2、七音“五音”加上变徵、变宫便是“七音”。其音阶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DoReMi#FaSolLaTi第49
17、页/共88页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第50页/共88页三、八音指上古的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尚书舜典说:“八音克谐。”1、金金,是指金属乐器,大多由铜或铜锡混合制成。在古代的金属乐器中,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钟类乐器。第51页/共88页而钹、锣等也是金属乐器,它们的共同特性是声音宏亮,音质清脆,音色柔合,足以代表中国乐器金石之声。“金”的代表乐器钟有的只有一个孤零零地悬挂在那儿,叫“特钟”;有的成群结队,排着座次,叫“编钟”,编钟敲起来声音各不相同,有高低变化。第5
18、2页/共88页2、石石指的是石类乐器,石类乐器主要是磬。磬是以坚硬的大理石或玉石制成。石质越坚硬,声音就越铿锵宏亮。磬这种乐器就是从石器发展而来的。在3200多年前的商代磬已有了广泛的制作和运用,并发展到用玉石制造。第53页/共88页第54页/共88页“磬”也和钟一样,有“特”字号的和“编”字号的,编磬可以击出旋律。3、土中国八音中的土类乐器,只有两种,一个是埙,另一个是缶。缶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第55页/共88页埙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距今已有7000余年,最初只有一个吹口,有音孔,而后慢慢增加演变为八孔埙,十孔埙和半音埙。埙的音色柔美,音质圆润,颇有高处不胜
19、寒的凄凉美感。第56页/共88页埙第57页/共88页埙第58页/共88页史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饮酒,酣,曰: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
20、颈血溅大王矣。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为赵王击缶。”第59页/共88页缶第60页/共88页4、革革是指以野兽皮革制成的乐器,其中最主要的是鼓,鼓也是古代人民最初使用的乐器。鼓的作用很多,平时可当乐器,以配合舞蹈节拍,在战时可激励士气。鼓的种类很多,“腰鼓”是其中一种。第61页/共88页鼓第62页/共88页5、丝丝指的是用蚕丝制成弦,再制作成乐器。在商周以前,丝弦乐器只有琴和瑟两种
21、,秦汉以后才有筝、箜篌、阮咸、秦琴、三弦、琵琶、胡琴等。“琴”,它在中国的乐器里最富于代表性。第63页/共88页古代琴演奏时,有的一人弹,一人听,像伯牙和钟子期。伯牙弹琴,弹山,钟子期知道他在弹山;弹水,钟子期知道他在弹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弦弄断了,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道他的好朋友了。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一个著名的典故:“高山流水遇知音”。第64页/共88页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虞舜作五弦之琴的传说,到了周朝“文武二王,各增一弦”,至此,五弦琴成为七弦琴的形制。而古琴文化历史,实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从最早的“黄帝鼓清角之琴,以合大地鬼神”、箕子“隐而鼓琴自悲”
22、,当时称为鼓琴。文人的四艺“琴棋书画”,琴为四艺之首。第65页/共88页古琴第66页/共88页筝也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乐器,发音轻柔、典雅、华丽而委婉。大筝发音柔和、雅致;小筝发音清脆明亮。6、木木是指木类乐器。最初有柷、敔、拍板等,后来有木鱼、梆子等。第67页/共88页8、竹竹是指竹类制成的乐器,主要有箫、笛和管。箫、笛比较简单的区别是直吹为箫,横吹为笛,二者虽然都是竹子作成的乐器,但性质和音色各有不同。另外箫和笛的不同,在于笛有膜,出音特别嘹亮,而箫无膜孔,音色柔和。第68页/共88页在竹制的古乐器中,最重要的是排箫,它有发标准音的功用。第69页/共88页箫第70页/共88页笛第71页/共8
23、8页四、雅乐与俗乐雅乐是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第72页/共88页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第73页/共88页俗乐是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第74页/共88页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
24、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第75页/共88页五、文献中与音律相关的词语第76页/共88页【成语】黄钟大吕【解释】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出处】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第77页/共88页【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释义】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出处】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25、;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第78页/共88页【成语】阳春白雪【释义】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第79页/共88页【示例】长老听了,赞叹不已道:“真是,浩气冲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成语】下里巴人【解释】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在今川东一带。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乐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对举。第80页/共88页祭祀路神叫“祖”,又称“祖道”、“祖行”,是亲朋好友为行人祭祀路神,祷告路神保佑行人路途
26、平安;也可行人自行祷祝。一般是在郊外道上设帐,备酒食,祭者行礼后奉酒祷祝,然后洒酒于地。第81页/共88页荆轲刺秦王中的“既祖”,即已经过了祭路神之礼。“祖饯”是古代举行筵饮送别、祭祀路神的仪式。“饯”是亲朋好友在郊外叉道口设亭帐,用酒食飨饮行人,祝行人路途平安。第82页/共88页“饯行”与“祖祭”都是在道上举行的仪式,后来便合而为一了。祭祀时洒酒于地叫“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称为“斋戒”,又简称“斋”。第83页/共88页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荤”在现代意义主要指鱼肉类食品。古代则不然,斋戒
27、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相反,还要变着花样吃肉。第84页/共88页古代的“荤”,指葱蒜韭姜等有刺激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防止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的不尊敬。第85页/共88页男女结为夫妻又叫结发,如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女子出嫁叫“于归”,又叫归。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叫“归宁”。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就是出嫁,“吾妻归宁”的归宁即回娘家看望父母。第86页/共88页女子改嫁叫“再嫁”。古代结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妁”就是婚姻介绍人,又称“月老”、“冰人”等。还讲究六合相应,选好日子。六合相应是年月日干支都相合。第87页/共88页谢谢您的观看!第88页/共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