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与治法.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方剂与治法.ppt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治法的概念治法又叫治疗方法,是在治则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病证拟定的直接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是对治则的具体体现和实施。例如:一个低热夜甚、口渴尿少、颧红盗汗、手足心热、舌红苔干,脉细数的病人,我们辩证为虚热证,治疗应“热者寒之”为治则,具体应该用清退虚热的方法。第1页/共12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从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大量使用方剂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概括。当治法理论形成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成药使用的指导原则。两者是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概括为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第2页/共12页常用治法历代医家创造了很多种治法,
2、清代程仲龄将治法概括为八法。“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表里、阴阳、虚实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第3页/共12页八法1、汗法概念: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作用,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范围:表证、麻疹、疮疡初起、咳嗽等。理论依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使用注意:汗法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使人发汗,而是通过汗出使腠理开,营卫和,血脉通,从而使邪气从表而解。第4页/共12页2、吐法概念:吐法是通过涌吐的作用,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一种治法。适用范围:痰涎阻于咽喉、胸膈,宿食留置
3、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等。理论依据:“其高者,因而越之”使用注意:此是劫邪外出的一种治法,易损胃气,凡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均应慎用。第5页/共12页3、下法概念: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的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实邪积滞从下而出的一种治法。适用范围:胃肠积滞、痰饮、积水等。理论依据:“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使用注意:下法太过容易伤正,多用于正邪俱盛之证,体虚之人宜攻补兼施。第6页/共12页4、和法概念: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调整机体,辅助正气,使表里、寒热、虚实、上下、脏腑、气血调和的治疗方法。适应范围:邪在少阳、疟疾、寒热不和、虚实不和、脏腑不和(肝脾不和
4、、肝胃不和)、气血失调等。理论依据:“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戴天章)特点:作用比较缓和,照顾全面,适应的病情比较复杂,应用较为广泛。第7页/共12页5、温法概念: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使在里之寒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适应范围:里寒证理论依据:“寒者热之”使用注意:寒邪易伤阳气,温法常与补阳药同用。6、清法概念: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的一种治法。适应范围:里热证理论依据:“热者寒之”使用注意:1、火热易伤津液,清法常与补阴药同用;2、清法的药物多为苦寒,易伤阳气和胃气,不宜常用。第8页/共12页7、消法概念: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
5、、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作用,使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应范围:食积、气滞、瘀血、水湿内停、痰饮、虫积等。理论依据:“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使用注意:消法与下法的区别8、补法概念: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的气血阴阳,以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适应范围:虚证理论依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使用注意:补法虽也可以间接收到祛邪的效果(扶正以助祛邪),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防“闭门留寇”之弊。第9页/共12页消法和下法的区别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的病情,必须急下,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消法是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出的病情而设。但两者亦可配合使用,并依据病情之寒热与温、清法合用,若涉正虚者又需与补法合用。第10页/共12页八法的临床使用八法是对基本治疗方法的概括,但并不是将所有的治法都概括在内,临床使用各有侧重。如果病情复杂的,单用一种方法不能适应临床病证的需要时,常数法并用。第11页/共12页谢谢您的观看!第12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