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诊断与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吸虫病诊断与治疗.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肺吸虫病诊断与治疗肺吸虫病是由肺吸虫感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通常是由于摄入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囊蚴的淡水蟹及蝲蛄(小龙虾)而感染。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的人感染率不同。除非洲地区外,肺吸虫较其他食源性吸虫病感染率更高,并且 可能导致终身残疾。 1. 分布:世界各地都有肺吸虫病的报道,主要 分布在亚洲、非洲以及南美洲。我国肺吸虫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如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由于生活方式改变及带虫溪蟹流入城市,近年来城市发病率增加至 63.3%。 传染源:包括终末宿主及保虫宿主,主要是人或哺乳动物。常见动物包括野猫、野猪、家猫、 家犬等。日本曾报道食用野猪肉可致肺吸虫病,且经实验证明深度冷藏 野猪肉(27
2、持续至少 24 h)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3.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螺类,其种类繁多;第二中间宿主多为淡水蟹或蝲蛄。此外,食用淡水虾或饮用生水也有可能感染肺吸虫。 4. 传播方式: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因摄入含活囊蚴的食物而感染。既往因宿主分布及饮食差异导致肺吸虫病具有地方性,但随着食品运输、旅游业的发展,非疫区居民的感染率逐渐增加,且由于生活习惯相似,同一家庭内多个成员可同时发病。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儿童肺吸虫感染致多浆膜腔积液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提到:患儿自幼生长于城区,并无疫区及疫水接触史,追问病史有过吃烧烤史,即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寄生虫,肺吸虫抗体阳性。病原学 1. 分类:肺吸
3、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种类 繁多,现已报道的有 50 余种,在亚洲、非洲及南美洲中亚洲分布有 31 种。我国报道了 28 种,其中卫氏和斯氏肺吸虫最为常见。 2. 形态学:肺吸虫为雌雄同体。虫卵椭圆形,卵盖较大。成虫呈卵圆形,长 7.512 mm,宽 4 6 mm,厚 3.55 mm;虫体表面为平滑肌并被外壳覆盖,外壳上有体刺;顶端有口吸盘,中部为腹吸盘;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管及成对的肠道;卵巢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卵巢分 6 叶,两个睾丸分支如指状并列于虫体后 1/3 处。肺吸虫的形态、大 小、卵巢和睾丸分叶、体刺是其重要的鉴别特征。 三、发病机制:虫卵在水中发育成毛蚴,侵入第一中间宿
4、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进入水中,再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形成囊蚴,患者摄入囊蚴后,囊壁在肠道溶解,童虫溢出穿过肠壁可进入腹腔、胸腔、肺、脑、皮肤 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斯氏肺吸虫常侵犯肺外组织,引起肺外型肺吸虫病;卫氏肺吸虫主要引起肺部损伤,有报道证实肺吸虫可在感染后 12 周经横膈进入胸腔。 四、临床表现:肺吸虫可侵入多个组织、器官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根据疾病进展,可以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为囊蚴摄入至幼虫移行阶段,可出现发热、 腹痛、腹泻等,且感染虫体越多越容易出现这些表现。慢性期为肺吸虫侵入肺部形成囊肿、瘢痕并产生虫卵的时期,该阶段主要表现为咳嗽、咯血。 根据不同的受累部位,肺吸虫病可以分为
5、胸肺型、 腹型、脑脊髓型、皮肤型及混合型,且在感染虫体数量越多时越容易发生肺外型感染,如侵犯腹部、颅脑及皮肤等组织器官。还有一类为隐匿型,无临床症状而仅发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 1. 胸肺型:有报道称儿童发病时胸肺为最常受累器官。肺吸虫侵犯肺部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等,可致胸膜、心包炎症,引起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胸肺型易与结核等疾病相混淆,可通过痰液 查找虫卵确诊肺吸虫病。 2. 腹型:虫体在腹腔内移行,损伤肠道可导致腹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侵入肝脏可 致肝脏肿大、肝部包块;侵犯腹膜形成腹腔积液。 3. 脑脊髓型:它是最常见且危害最重的肺外型 肺吸虫病,约 20%45%的肺吸虫病患
6、者有颅脑损 伤表现。可表现为惊厥、意识障碍、头痛、头晕、 呕吐、人格改变、认知功能减低等。虫体移行导致脊 髓损伤可表现为运动、感觉障碍,严重者甚至瘫痪。 4. 皮肤型:相对其他异位肺吸虫病较为少见。 在胸背部、腰部及四肢可出现单发或多发的圆形、 椭圆形、条索样或形态不规则的游走性皮下包块, 且局部多无红肿、压痛。 五、辅助检查:肺吸虫病的辅助检查包含一般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等,不同检查其意义及价值各有差异。 1. 一般实验室检查:绝大多数肺吸虫病患者血液分析可见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WBC 可高达 56.6109 /L,嗜酸性粒细胞分类比例和绝对值计数
7、分别可高达 0.72 和 37.356109 /L。 嗜酸性粒细胞对于肺吸虫病的诊断特异性不高,因其他疾病如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等也能引起相同的改变。因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时,应当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有肺吸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在治疗后下降或恢复正常,可作为诊断依据及疗效评价的简易指标。 肺吸虫病患者有浆膜腔积液时,积液检查可见 嗜酸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IL-5 等增高,葡萄糖降低。当有以上情况,结合流行病学史应当考虑肺吸虫病。2. 免疫学检查:(1)抗原检测:肺吸虫可在机体内产生多种抗原。有的诱导产生保护性抗体;有 的引起过敏反应;还有一部分与其
8、他寄生虫抗原存 在交叉反应23。抗原出现时间较早,直接检测特异 性抗原成分,可进一步证实肺吸虫感染。虫体死亡 后,抗原会逐渐减少至消失,因此检测抗原有助于 评估疗效。 抗肺吸虫抗体的制备是检测抗原的前提,包括 多克隆与单克隆抗体。文献指出用兔制备多克隆抗 体检测肺吸虫抗原,其检出率与感染时间及感染数 量相关,可能是由于不同时间段产生的抗原不同。( 2 ) 抗体检测 : 肺 吸 虫 抗 原 皮 内 试 验,该试验具有 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肺吸虫病患者血清中 IgG 增高,用特异性抗原检测 IgG 具有临床 意义。3.影像学检查: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对肺吸虫 病具有诊断价值,X 线、超声、CT、M
9、RI 等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 (1)胸部 X 线检查:临床较为常用,但其特异性不强,需与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炎、肿瘤 等鉴别。肺吸虫病胸部 X 线可呈现肺纹理增多、 浸润性阴影、囊泡状阴影、结节状阴影、胸膜改变 (如胸膜炎、胸腔积液、胸膜粘连等)以及支气管 肺炎样改变,还可表现为心包积液。肺吸虫病浆膜 腔积液表现常早于肺部改变,当患者出现胸腔积 液、心包积液及其他表现时,应当考虑有无肺吸虫 感染。 (2)超声检查:根据声学特点,超声多用于 皮肤、肝脏等部位肺吸虫感染的检查,主要表现为包 膜下或肝脏中心的囊性、线性及弯曲状的损害。肝 肺吸虫病可表现为肝内不均质低回声病灶;超声造 影可见窦道样改变
10、或病灶周围环形强化。超声检查 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如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助于诊断和鉴别 肺吸虫病。 (3)CT 检查:CT 对病变检出率高,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表现取决于肺吸虫的感染 阶段。CT 在肺吸虫移行阶段主要表现为炎症、 出血等;后期可形成囊肿、结节;病灶吸收后可出现钙化影。当胸部 CT 发现浸润、实变、积液时,易 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混淆,应结合其他检查助诊。头颅 CT 可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损伤伴周围水肿,须与肿瘤、血管畸形、脑囊虫病相鉴别。 (4)MRI:MRI 最典型的表现为隧道征。 肺吸虫在组织内移行时对组织造成损伤、出血以及 虫体死亡吸收后即形成隧道样表现。脑型肺吸虫病 MR
11、I 检查还可表现为聚集的环状阴影,增强后呈葡萄或肥皂泡样。这些 MRI 表现均能为肺吸虫病 的诊断提供依据。 4.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痰或大便查找虫卵确诊 肺吸虫病。5. 病理学检查:病理组织主要来源于皮肤、心 包、胸膜、脑组织等。切面见多发坏死,典型的可 见隧道、裂隙样表现。镜下可见虫体或虫卵;组织 细胞坏死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的可见嗜酸性脓肿;亦可 见炎症细胞及异物巨细胞浸润;部分可见夏科-雷登 结晶。活检见虫体或虫卵为诊断金标准,但阳性率 不高,需要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 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诊断:肺吸虫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要依靠 流行病学史、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12、其诊断要点 主要包含:诊断依据为:来自疫区有 生吃或半生吃淡水蟹或河虾史或不洁饮食史。具 有肺吸虫临床表现,如游走性皮下包块,浆膜腔积液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 或计数,浆 膜 腔 积 液 及 含 多 量 嗜 酸粒细胞。线有肺吸虫的表现。肺吸虫抗原 皮试阳性或外周血循环肺吸虫抗体阳性。组织标 本找到嗜 酸 肉 芽 肿 或 虫 体。具 备 上 述 条 或 以 上 (其中、必须具备项)即可诊断。治疗 :一般治疗主要是加强护理、营养支持、维持水 电解质平衡、预防合并感染等;对症治疗包括药物 及手术治疗。 1. 药物治疗:(1)吡喹酮:现临床常用。规定治疗肺吸虫病常用药物为吡喹酮。吡喹
13、酮是特异性杀虫剂,对于疑诊病人可做诊断性治疗。儿童及成人治疗剂 量均为 25 mgkg-1(8 h)-1,连 用 为 个 疗 程,同时对于有感染的患儿联合抗感染对症治疗,预后良好。经典的吡喹酮治疗并无疗程规定,鉴于吡喹酮副作用小(仍需警惕如神经肌肉系统不良反应、心律失常、消化道不良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中重度感染患儿建议至少行个疗程(间隔1周)治疗以防止复发及并发症。文献(儿童肺吸虫感染致多浆膜腔积液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提到例患儿应用吡喹酮治疗同时,随访期间均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及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患儿嗜酸粒细胞复查均降至正常。考虑抗过敏药物应用可减轻虫体及分泌代谢产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改
14、善预后。2021年7月第21卷第7期中国热带医学1例儿童感染肺吸虫误诊肺部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患者2020 年7月1日因“间断腹痛, 咳嗽半月”为主诉就诊某医院。血常规+CRP:白细胞 49.21109 /L,嗜酸性粒细胞 73%,C-反应蛋白(CRP) 17.5 mg/L。以“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症”收住小儿科 治疗。辅助检查:全腹、颅脑、胸部CT示:双侧上颌窦炎症,右侧颌窦部分囊肿、右肺下叶及左肺散在 阴影。病原学检查:肺炎支原体 IgM、IgG 均阴性;真菌葡聚糖 36.2 pg/mL;半乳甘露聚糖 0.17 指数;寄生虫抗体检查:广州管圆线虫、肺吸虫、包虫、裂头蚴IgG 均阳性。予小剂量
15、激素及对症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较前明显下降,7月28日出院随访。2020年9月3 日 再次以“鼻窦炎”2月余为主诉收住五官科治疗,血常规:白细胞 21.17109 /L,中性粒细胞 27.80%,嗜酸性 粒细胞 54.40%,CRP 96.69 mg/L,诊断为“真菌性鼻窦 炎,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症”。辅助检查:胸部 CT 显 示双肺散在炎症,右侧胸腔少量积液。怀疑肺部真菌 感染,予抗菌抗真菌及对症治疗,症状未改善。9月6 日转小儿科继续治疗,病原学检查:降钙素原(PCT): 0.251 ng/mL;五联呼吸道病原体IgM:腺病毒IgM弱阳 性,余均阴性;隐球菌荚膜抗原阴性;血细菌培养:阴 性。
16、辅助检查:肺部 CT 示双肺多发斑片、结节影, 左侧气胸,左肺压缩约 30%40%,双侧胸腔少量 积液。继续以肺部真菌感染、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症、慢性鼻窦炎(真菌性?)、气胸,予抗菌抗真菌等对 症治疗,患儿高烧反复,治疗效果欠佳。 2.2 实验室诊断 2020 年 10 月 12 日患者送血液和 粪便于当地中心进行寄生虫排查。 2.2.1 免疫学诊断 取血液分离血清用 ELISA 法检 查并殖吸虫抗体,结果提示:血清并殖吸虫 IgG 强 阳性。 2.2.2 病原学诊断 粪便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 (KataKatz)查到肺吸虫卵 6 个;剩余粪便采用水洗 沉淀法检获虫卵23个,并逐一观察和测
17、量大小。虫卵 形态特征为:金黄色,椭圆形,两侧不对称,卵壳厚薄 不均匀,卵盖大,卵黄细胞大小不均,大小平均为75.6 m52.7 m(图 12)。经询问患儿和家属,患儿于 6 月初曾随大人去田里干活,于田边小溪中玩耍并且有 抓两只小溪蟹生吃,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综合诊断为 肺吸虫感染。嘱家属在患儿捕食溪蟹的坑沟抓来溪 蟹并检查,发现肺吸虫囊蚴,圆形,囊壁两层, 大小直径在(37713.7)m,囊内后尾蚴可见黑色排泄囊和两边白色扭转的肠管,进一步证实了患儿是肺吸虫感染。 2.3 吡喹酮试治 本病例确诊历经3个多月,两次住 院先后在不同科室就诊,围绕呼吸道症状、嗜酸性粒 细胞增多症和慢性鼻窦炎、肺部真菌感染、胸腔积液、 气胸等进行相关检查,并给予抗菌抗真菌等对症治 疗,疗效不明显。后进行寄生虫排查,诊断为肺吸虫感染。确诊后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予吡喹酮 治疗,每次 25 mg/ kg,3 次/d,连服 3 d(10 月 1315 日),间隔 10 d(10 月 2426 日)同样剂量服第二疗 程,患儿症状迅速改善,检测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下降, 复查肺部CT示炎症较前吸收,无咳嗽,发热等不适,病 情明显好转予办理出院。出院后1周复诊嗜酸性粒细 胞仍偏高,相同剂量再服吡喹酮一疗程,半月后复查血 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正常,胸部CT示双侧胸腔未见积 液,随后随防未见患儿诉有不适,患者临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