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在深化改革中重塑发展格局——银行业十年巨变系列访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业在深化改革中重塑发展格局——银行业十年巨变系列访谈.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银行业在深化改革中重塑发展格局银行业十年巨变系列访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银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了盈利的稳健增长和风险的可防可控。十年来,中国银行业锐意改革,勇于创新,逐步实现由大到强、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变革,写下了举世瞩目的恢宏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银行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银行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
2、十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连续跨过200万亿元和300万亿元大关。目前,我国银行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总资产从2012年末的133.6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6月末的367.7万亿元。在2022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我国有140家银行上榜,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位居前十之列,中资银行首次占据榜单前十的“半壁江山”。十年来,我国银行业一边仰起头、挺起胸,不断在世界舞台提升整体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一边躬下身、沉下心,服务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在此过程中,银行业改革的作用功不可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哪些“成长的烦恼”?又是如何通过深化
3、改革一一化解的?银行业改革有序推进,银行体系不断完善,为我国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金融时报记者:2013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同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原银监会积极推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政策精神,根据我国银行业发展情况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具体诉求,提出了设立自担风险民营银行试点工作的框架性建议。经过综合筛选,国务院最终确定了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2014年底,我国首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
4、微众银行获批开业。随后的7年多时间里,我国民营银行数量不断增多,并且逐渐由试点设立进入常态化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9家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出现,为我国银行业改革历程带来哪些影响?温彬:作为我国银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民营银行特殊的产权结构和经营形式决定了其具有机制灵活、特色鲜明等特征。民营银行的发展壮大,有助于发挥“鲶鱼效应”,助推银行业改革进程。一是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过去,银行在战略定位、经营模式、客户选择等方面重合度高,导致金融供给和需求错配、竞争激烈和服务短缺并存的问题。近年来,银行业逐步构建起国有、民营、外资与大、中、小型银行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设立民营银
5、行,有助于完善银行业布局,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提高服务效率,加大金融服务下沉。发展民营银行是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落实到银行领域,从而带动全行业竞争更加充分,提升银行体系整体活力,有助于改善银行业金融服务的效率。同时,随着小微企业、“三农”、个人消费者的金融需求日益旺盛,市场急需新生力量借助创新技术在渠道覆盖和风险管控方面有所突破,以覆盖碎片化的长尾需求,民营银行的出现,更好地契合了市场需求,加大了金融服务下沉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在公司治理方面为银行业开辟新道路。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利于优化股东素质,完善公司治理,提高
6、银行的执行力。在民营银行中,股东通过有效介入银行治理,按照自身意愿选择管理者,并遵循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在更大程度上缓解了委托代理问题。同时,民营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探索也为传统银行完善公司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四是有助于银行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随着民营银行的进入,银行业资本结构更加多元化,并由此形成不同的经营模式和竞争力。民营银行的发展,促使现有银行体系在客户层次和业务结构方面进一步细分,同时也加速了金融服务理念的转型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尤其是通过产业和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民营银行呈现出多样化的业务模式,助推银行业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金融时报记者:2017年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当
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在2017年之前,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一段快速扩张时期,2016年末,银行业总资产增速高达15.8%,为2013年以来的峰值。与此同时,快速扩张也让银行业出现了一定的累积风险,不良资产、影子银行、同业空转、监管套利等问题亟待解决。2017年,时任原银监会主席的郭树清表示,要坚决治理各种金融乱象,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国家和金融管理部门传递出明确信号后,银行业开始了一场自内而外、大刀阔斧的改革重塑资产负债表。随着银
8、行业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等要求逐步得到了具体落实。银行业重构资产负债表,重点围绕表内业务展开改革创新,带来了信贷结构的明显优化,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服务力度不断加大。资产负债表的重塑,为银行业和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温彬:2017年以来,针对金融风险的积累,中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人民银行持续加强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探索,银保监会开展了“三三四十”专项整治,促使金融业务去杠杆、去通道、去嵌套,真正回归本源。在一系列监管“组合拳”推动下,我国银行业积极重构资产负债表,取得了较好成
9、效。2017年至2021年,银行业总资产年均增速8.1%,回归至合理水平。2021年,广义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减少2.19万亿元,下降至57万亿元,延续了2017年以来的下降趋势。截至2021年底,影子银行资产占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2020年底的58.3%下降至49.8%,创下201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基础得到明显夯实,资产负债表结构更加稳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重构对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积极影响。银行业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及时调整发展策略、经营模式和信贷结构,由资本消耗转向资本节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一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先进技术提
10、升风控能力,从而触达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微企业等长尾客户,持续提升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比重。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涉农金融、消费金融等服务模式,加大力度支持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不同消费群体等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各个环节。三是推动重点领域经济发展。支持绿色发展,助力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向绿色、节约转型,支持高新技术、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发展,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提高绿色信贷在贷款中的比重。四是支持经济创新发展。支持共享发展,秉持合作态度,构建以客为尊的共生共荣生态,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通过信息、信用、数据等的共享,破解更多商业模式难题。伴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
11、经济结构转型和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推动,银行业信贷结构呈现出“制造业筑底企稳、普惠小微稳步提升、基建高位缓落、房地产冲高趋降”的变化特征。银行业做精表内,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入到实体经济转型重点领域,挖掘绿色投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高技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结构性潜能,有效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新增长点的支持质量和适配性,实现信贷增长总量稳、结构优的动态平衡,推动信贷增长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相适应,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金融时报记者:201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被首次提出。人民银行随即表态,要为金融供给
12、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推动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当时,我国银行业等金融领域在供求关系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经过3年多的努力,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应该如何继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温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时,我国在金融领域供求关系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一是金融供给总量充沛,但支持实体的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8年末,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7%,超过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并且,国有和股份制银行连续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
13、,从总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同时,2018年,我国货币化率(M2/GDP)超过200%,金融供给量相对过剩、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有待提高。二是金融供需结构多方失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能完全匹配。在融资结构上,金融业态以间接融资为主,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发展严重不足;在市场结构上,以银行为主的信贷市场规模过大,资本市场是金融体系建设短板;在机构体系上,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非银金融机构发展不充分,银行体系内部又以国有大行占绝对优势,中小银行发展不足;在产品结构上,以传统信贷业务和粗放型同质供给为主,精细化、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客户结构上,金融资源过度集中于大企业、国有企业、政府项目、房地产
14、等领域,而创新型经济、民营和小微企业以及“三农”等薄弱环节得不到有效支持;在区域结构上,金融资源高度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南沿海地区,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进一步巩固。近年来,银行等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信贷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贷款增速远超贷款平均增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也得到全面深化,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基础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实现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跨越,稳步推进试点注册制,发行市场化程度、审核注册效率
15、和可预期性大幅提升,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得到体系化改善;大力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推出新三板、科创板,设立北交所,市场主体融资可得性、融资渠道多元化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沪深港通、沪伦通启动,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幅增强。在“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和金融科技助力下,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有序竞争、协同融合,金融供给更加丰富化、精细化、个性化,并突破区域、城乡等限制,实现对各类消费者的金融供需有效匹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丰富内涵,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继续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结合自身禀赋定位,或综合化经营、国际化发展,或深耕本地、服务下沉,更好地提升金融供给的适应性;继续构建起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风险投资等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多元化的业务模式,创新全链条金融业务,并推动内外各市场互联互通,提升资金融通效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