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驱动供应链金融高质量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化驱动供应链金融高质量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数字化驱动供应链金融高质量发展1供应链金融相关政策现状供应链金融近年来受到国家层面多项政策鼓励,是我国融资结构改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的重要抓手。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来鼓励并推动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2017年,在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制造业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里,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供应链金融”一词,具体意见鼓励金融机构依托制造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等各种形式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有效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并在同年的10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首次对供应链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以此作为推
2、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在国务院层面上进一步要求发展供应链金融,具体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发展线上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模式。如果说2017年是中国供应链创新的黄金元年,那么2018年发布的关于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和企业评审结果的公示,意味着中国供应链的创新试点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随着供应链经济的迅猛发展,供应链金融政策也不断完善,2019年7月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供应链金融首部指导政策出台,其核心要点是要求坚持交易背景真实、交易信息可得、全面管理风险。2020年9月,人行等八部委发布关于规范
3、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意见则是在前序政策基础上,对供应链金融内涵、发展方向、产品创新和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体系、防范风险等进行全面阐述和明确,是我国进阶版的供应链金融指导性文件。在疫情的持续影响下,在国家层面近两年关于供应链金融的会议上,无论是2021年银保监会召开的深化供应链融资改革专题会议,还是2022年4月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都在强调供应链金融对稳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具体要求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如通过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用于交通物流领域的1000亿元再贷款撬动1万亿元资金,建立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
4、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2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供应链金融在供应链稳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各部委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供应链稳定和标准化发展的政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然而,面对供应链经济的快速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实践也面临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的市场供应结构、配套监管、相关合作伙伴的利益分配、风险管理和服务手段等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现象和内因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供应链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发展重点,保障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动力。1.供应链金融供给体系发展不均衡银
5、行机构内部结构分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发展不均衡。大型商业银行与中小银行在物理网点和服务范围上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小银行定位于区域性商业银行,立足服务本地商业机构,而现实情况下供应链的业务涉及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导致服务能力与服务对象不匹配。目前的政策和物理环境对中小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阻力较大,一方面,监管政策对区域性中小银行金融机构跨区域服务进行了限制,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在全国各地没有物理网点,就供应链本身而言,它们是跨区域的。因此,供应链金融的供给只能以全国性的大型银行为主,区域性的中小银行只能服务规模较小的区域供应链,在成本和收益上需要进一步优化。从银行的内部管理角度来
6、看,虽然大型国有银行的覆盖范围很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内部业务线相对分散、对市场反应不敏感、对信息系统开发反应不快等。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市场嗅觉敏感,行动力强,目前供应链金融早期布局的银行已成为当前供应链金融供给的“领头羊”。中小型银行体系差异较大,龙头城市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和金融技术实力,它们是区域性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供应商,并不断推出在线融资产品。然而,大量规模小、区域覆盖有限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受到人员储备和科技实力不足,难以以供应链金融为主要发展方向。强大的内部驱动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核心保障,供应链金融的供给体系不均衡问题需要各类型银行的内外部同步发
7、力才能有所改善。2.体系标准化和风险多样化增加了监管难度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目前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和管理规则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一些规范性制度,例如人民银行等部门于2020年9月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从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发展方向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3项政策要求和管理措施,其中凸显了风险防范和监管约束,有效加强了对供应链金融的监管。然而,标准化监管体系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平衡创新发展和标准化监管指导仍然是影响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多样化
8、加剧了金融监管难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于供应链金融生态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金融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供应链金融生态的风险控制能力,但也带来了技术风险、数据泄露风险、消费者保护等新的监管挑战。另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在经营、融资等方面存在更大的困难,直接导致债务违约风险加剧。商业银行潜在的不良贷款面临上升压力,给金融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宏观环境的不稳定间接影响了供应链金融生态的稳定发展,各种风险并存,进一步加大了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3.核心企业风险收益不匹配影响积极性市场驱动下的供应链金融的发
9、展,需要参与其中的核心企业的风险和回报实现平衡,作为市场化的企业主体,承担相应的风险应就享有相应的回报。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核心企业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确权或担保承担更大的风险责任,过程中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一旦常态化存在,其参与供应链金融的建设的动力就要大打折扣。一方面,好的核心企业普遍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当其作为债务人为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信用背书时,供应链金融模式里未能匹配上核心企业的利益诉求,导致其参与意愿性不强;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服务运行是基于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上企业信息全面的掌握。而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将会对链上的企业进行穿透式了解,信息了解得越多,金融决策
10、就越准确。这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而言,因为涉及的环节很多,会有担心泄密的情况,因而,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会对金融机构的信息资源进行屏蔽。因此,在现行政策下,在没有明确的风险补偿机制或补贴机制的情况下,一些积极性较弱的核心企业不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权利确认等服务。4.供应链金融面临多层业务痛点目前,供应链金融已成为小微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也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践中,它仍然面临着信息共享、信任传递、风险控制等业务痛点,限制了供应链金融功能的进一步扩张。一是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存在信息孤岛。供应链网络环节多,信息不透明,无法有效沟通,使得企业之间的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信息处于孤立状态,加
11、上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数据治理等服务能力,使得整个服务过程信息有效获取难度大。信息的缺乏给金融机构的准确评估带来了挑战,阻碍了供应链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二是信用传递难,核心企业信用难以有效传递给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功能是利用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背书,为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信贷服务。然而,由于难以建立覆盖整个供应链的信贷体系,核心企业的信贷传递有限,供应链融资通常只能服务于核心企业的直接上下游,难以达到二级或以上的需求。三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一对一”贷款风险成为“一对多”相关风险,增加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难度。在供应链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不仅受到自身风险的影响,还受到供应链整体运营业
12、绩、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业务交易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具体如加盟连锁企业定价的变化和存货融资中抵押资产价值的变化将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3以数字化为抓手,全面推动供应链金融能力再释放1.推动多主体积极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市场化驱动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供应链金融平台化的建设符合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供应链金融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线化,可直接获得核心企业上下游交易信息,并对满足放款条件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该形式下的资金放款依据不再局限于担保信贷,而是更多的依据交易现金流数据,这使得更
13、多小微企业在没有担保抵押物的前提下可凭借良好的现金流和交易,通过平台获得资金支持。因此,一要加强供应链平台之间的沟通和互用,实现平台各种数据的互联互通;二要完善和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功能,将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整合为供应链经济发展的平台,为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金融服务;三要构建多对多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平台,即供应链金融不仅对应多链企业,还对应多个金融机构,使更多金融机构能够从平台上找到合适的客户,此时供应链应链金融平台不再局限于单个供应链,成为多主体、多链条和多业务的产业链金融新范式。如商业银行目前建设较多的应收账款流转平台。这些平台大多以真实合法的贸易背景为基础,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应收账
14、款债权的发放和质押。具体操作完全在“链平台”实现,其本质是应收账款债权的转让。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防篡改和信息共享的功能,具有真实贸易背景或债务债权关系的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凭证进行业务交易,使核心企业的信用渗透到整个供应链中,各级供应商的小微企业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获得适当的资金支持。由于企业之间的交易规则是提前写入智能合约的,因此可以直接执行各种交易行为,每笔交易都可以追溯。在区块链的背景下,供应链上企业的各种敏感业务信息可以实现防篡改功能,同时加密存储,有效保护链上所有企业的隐私不被泄露。2.监管与市场共同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需要兼顾合规与创新,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多个行业和
15、主体,以及许多相应的监管机构,目前只有宏观层面的制度约束,并没有针对所有业务层面。供应链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市场运作,准确梳理供应链金融中的各项业务流程,针对性给出政策指引。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供应链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监管水平,规范和引导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强化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维护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发展。供应链经济的复杂性使得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更加困难,仅仅依靠传统的管理手段,无法满足当前复杂多变的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要。市场化金融科技赋能已成为当下供应链金融风控的首选工具和手段。物联网有效地解决了货物质押中的质押管
16、理问题,可以实现24小时全天候管理,并提供相关信用数据。区块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实现分散和信息可追溯性,有利于控制链中的风险,防止信息失真。基于大数据的基础上的智能化的风控技术,通过建立预警系统和机器人的自动操作、识别和计算,可以有效地理解和管理风险。因此,通过市场化的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可以更加数字化、可视化、可信化、智能化,有效打破信息不对称和不完整带来的风险控制问题,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降低风险管理成本。通过升级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模型,逐步实现供应链金融的全链条管理,从授信企业“单点”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向产业“链条”全风险管理模式转变,供应链金融实现有效、实时的风险预警管理,实现供应链金融风险
17、可控可解。3.不断创新数字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为了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金融机构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要与核心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市场资源合作,推出符合市场的的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和产品矩阵,使供应链中的各种参与者能够选择匹配的融资服务。其次,升级和优化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功能,如实现发票自动和批验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允许核心企业通过系统对接进行电子确认,降低运营风险。再次,可以提升传统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服务,增加金融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开放供应链金融API产品,更加开放与包容,构建供应链金融在线产品体系,覆盖应收账款、预付款、库存和场景金融,并强化产品组合服务,做大做长产业链。
18、具体在数字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运营上,可在供应链金融产品、营销、内部管理三方面进行突破。首先,产品的数字化。不仅客户端产品和服务完全在线,而且信用申请、合同签订、提款、还款、信用审批应完全智能化,还要大力推进数字员工对结构性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审批,提升审批的客观性及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协同效用。其次,营销的数字化,通过智能营销平台,根据目标客户进行准确的筛选,根据筛选结果指导客户经理营销目标企业,并通过在线渠道做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营销工作,提高批量获取客户的能力。再次,内部管理智能化,开放业务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门户”、推广额度启用、贷后管理、企业运营监控、抵质押管理等内部管理事务的自动处理
19、或在线处理,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智能化水平的提升。4.开放合作促进供应链金融生态健康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利用金融科技构建供应链金融的开放银行模式,实现业务转型升级。目前客户下沉战略下,银行将中小企业定位为重要的客户群体,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触角可以延伸到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多层次供销系统。开放式银行与供应链金融的有效融合,一方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帮助企业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在利差红利缩减的市场背景下,可以促进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实现双赢的合作。开放合作夯实供应链金融风控基础,共建供应链金融健康生态。在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风险:核心企业信
20、用风险、业务运营风险、虚假交易和重复融资风险、技术应用风险、客户隐私和数据泄露风险等。为更好地应对风险,需要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参与者、监管部门等各方共同努力,共同防控供应链金融风险。首先,金融机构强化市场合作,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完善风险识别和防治体系,加强对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监控,加强各种监管体系的实施和业务运作的标准化,做好风险防治工作。其次,央行、银保监会、工信部等相关监管机构,应规范和引导金融机构做好供应链金融改革、创新和发展工作,做好监管工作。再次,合作各方应规范新技术的使用,继续加强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服务平台、运行监控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的安全保障能力,做好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风险防治工作。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