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徐超 摘 要 中、高职-本科贯穿教育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连接问题,能否实现中、高职-本科课程的顺当连接是推动贯穿人才培育顺当进展的核心所在。从构建中、高职-本科连接课程体系动身,从顶层设计课程体系、课程构造、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等方面,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连接路径。 关 键 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本科;课程体系;连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19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中提出,到2023年形成现代职
2、业教育体系。在此根底上,江苏省在关于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到2023年建成适应经济社会进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表达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与一般教育相互沟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讨论生教育严密连接的现代教育体系。 中、高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连接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自2023年开头试点中、高职-本科贯穿式人才培育模式,其以学制贯穿为突破,以课程连接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探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育高素养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旨在为职业院校毕业生供应连续深造的上升渠道。立足地方经
3、济进展对高素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试点专业建立进展的成果和阅历,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江苏省中、高职-本科教育试点开设较早的专業之一,两校在合作办学之初,就对贯穿人才培育模式、课程体系连接等问题进展了沟通与探究,并制定相关指导意见,从而更有力地推动中、高职-本科贯穿人才培育模式的建立。 一、中、高职-本科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的连接是中、高职-本科人才培育的关键性问题,在肯定程度上,能否实现中高职阶段与本科阶段课程的顺当连接是贯穿培育顺当进展的核心所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人才培育为目标,通过系统部署、统筹规划,明确不同阶段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科学、有效地整体设计人才
4、培育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有机连接。 立足地方进展需求,精确定位各阶段人才培育方案。精确定位中职、高职、本科各阶段人才培育方案,是构建职业教育院校课程体系的根底,也是为地方进展需求培育所需要的高素养应用型人才的根底。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育定位,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力量培育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要依据地方进展对人才职业力量的不同需求,形成符合地方经济进展所需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育定位,使所培育的应用型人才与区域经济进展需求相适应,为地方进展效劳。 对标职业岗位需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是为适应经济社会进展培育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必需结合地方社会经济进
5、展的实际状况和客观现实,对标社会所需的职业岗位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中、高职-本科贯穿培育模式的探究,最终是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探究和改革上,因此,对课程构造、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等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各层次的职业院校要联合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形成主干课程体系架构,结合社会经济的进展,不定期组织专家进展调整,以保证该核心课程体系在职业教育进展课程体系中的稳定性。在确立核心课程体系根底上,应结合地方经济进展水平和特别需求设置专业选修课,作为连接核心课程和就业岗位需求的补充,拓展学生的职业力量,丰富学生的专业学问面,满意学生对自身进展的需求。对于关系严
6、密的专业课程,合作学校应针对不同阶段的人才培育目标制订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细化课程的学问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构造与内容,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促进中高职与本科教育教学有序连接。 二、中、高职-本科课程体系连接路径探究 (一)顶层设计课程体系 中、高职-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调动教育主管部门、中职学校、本科院校、行业企业、讨论机构等参加进来,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协商课程连接相关内容,制定课程连接与开发机制。省教育部门要为中、高职-本科院校搭建沟通平台,使双方沟通沟通通道能够畅通无阻,随时、准时针对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等核心问题进展协商沟通,促进中、高职-本科贯穿式
7、人才培育的无缝对接。成立中、高职-本科课程体系研发小组,针对详细的专业制定核心课程、课程构造、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材选用及新课程开发,在此根底上,研发核心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程构造和内容的设计方案、编写课程的使用教材等。制定出台中、高职-本科课程连接相关文件政策,建立课程连接制度保障机制,确保课程连接政策落实到位,加大中、高职-本科课程连接经费投入。课程连接涉及中高职、本科双方院校多个部门共同推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保障,没有充分的经费支持难以开展相关工作。 (二)在课程构造方面的连接路径 中、高职-本科贯穿教育的核心是课程的连接。中高职院校侧重实践力量的培育,课程设置中实践
8、教学学时所占比例很高。本科院校更注意理论学问的传授,这就很简单带来一系列问题,比方文化根底课脱节现象、专业理论课局部重复、专业技能课程倒挂等诸多连接不合理问题。因此,在课程构造的连接上,必需坚持敏捷、均衡和整体规划的原则,以职业力量为根底,以“重技能、宽口径、厚根底”为目标,对课程构造进展整体化的阶梯式连接设计,实行“两兼顾”和“两加强”的柔性措施,兼顾中高职和本科课程的根本构造和导向,加强双方文化根底课程的设置,同名称重复的课程双方共同协商并对其优化和调整。 (三)在课程内容方面的连接路径 中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安排上更加强调职业根底学问的培育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对学习文化根底学问的要求相对较弱,
9、局部学校文化课程学时设置相对较少。另外,中高职院校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未升入高中的学生,文化课根底薄弱,因此在中高职阶段要重视根底文化课程的学习,转段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后,有助于对大学英语、专业理论学问等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内容方面,中高职院校更注意学生动手力量、职业技能的训练,实践力量课时所占的比例很高,比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阶段的素描、颜色、速写、计算机软件设计等课程,优点是可以缓解传统本科教育对学生技能培育的缺乏问题,缺点是必定削减了根底文化学问的学习时间。因此,中、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连接要安排好各阶段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重心,课程一体化设计,贯穿培育且相互补充。 (四)在课程标准方
10、面的连接路径 课程标准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根底,课程标准的制定关乎中、高职-本科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育的胜利与否。其规定了同名称课程在相应培育阶段内外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以及同名称课程在不同培育阶段教学内容的侧重与连接。首先,确定课程标准一体化设计的组织。由中、高职-本科课程体系研发小组牵头,组织教育主管部门、中职学校、本科院校、行业企业、讨论机构等共同参加制定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与开发,讨论确定专业课程标准设计的各项原则与思路。其次,明确专业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和内容。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要以人才培育目标为根底,结合职业岗位的强实践性特征与职业力量,对详细的专业课程标准进展整体化设计,确保中、高职-
11、本科课程标准连接的连续性、规律性和整体性。依据中、高职-本科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力量编制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能够学习和把握专业学问和职业力量。再次,编制与开发专业课程标准。针对中、高职-本科不同阶段的职业力量对课程标准进展划分,以力量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程课程为主体、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编制与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实现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相统一,职业技能标准与课程考核标准相全都。最终,课程标准的执行和落实。课程标准能否执行和落实到位,取决于制度保障。必需通过制定相应制度来确保一体化课程标准仔细执行和落实到位,结合课程质量评价机制,对中、高职-本科课
12、程标准执行的效果进展检查评估,设立嘉奖机制,对于不达标的课程要整改。 (五)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连接路径 由于中职、高职、本科培育的人才定位不同,所开设的课程也相应不同,因此,要实现科学地构建中、高职-本科贯穿培育体系,就需要开发连接各不同层次的新课程,以打通中、高职-本科人才培育的壁垒,使贯穿式人才培育更加畅通。课程开发是依据各层次院校的性质和教育类型来打算的,中职-本科、高职-本科各自的课程连接要从根本上对课程开发模式进展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打破学科课程壁垒,建立贯穿式课程体系。负责课程开发的教师要从就业岗位入手,分析岗位特征、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力量,将这些要素转化并融入课程教学中去,使课程学习任务和详细工作任务全都、课程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全都、职业力量和岗位特征全都。课程开发要整体化设计,在核心课程、职业力量和就业岗位方面充分考虑中职、高职阶段培育的学生力量不断地向应用型本科阶段层层递进,纵横拓展,做到课程有序深化,真正实现中、高职-本科课程的有效连接。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本科贯穿教育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连接问题,中、高职-本科合作院校要立足地方经济进展,精确定位人才培育方案,对标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从顶层设计课程体系、课程构造、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等方面,整体设计构建中、高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探究贯穿式人才培育路径,实现课程的有效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