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救助制度.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社会救助制度 一、引言 福利经济学是一门讨论如何增进社会福利的西方经济学分支,主要讨论如何进展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展收入安排以实现公正以及如何进展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因各种缘由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常,由国家和社会根据法定的程序赐予款物接济和效劳,以使其生活得到根本保障的制度。一个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制度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设计完善无缺的制度,更重要的是把握住它的思想来源和精神根底。社会救助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在公正和效益的博弈中最大程度地改善穷人福利的问题。在福利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中,我们要吸取思想养分,为社会救助制度的设计供应理论指导,并在实
2、践中对社会救助的实施供应价值标准。 二、福利经济学历史演进中的主要思想 传统经济学对福利经济学的思想都追溯到边沁的功利主义上,而真正意义上将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并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是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二战完毕后,一大批福利经济学家的消失和大量的福利经济学文献的出版,极大地拓宽了福利经济学的讨论领域与内容。因此,经济学界一般将福利经济学的进展分为新旧两派。旧派以英国庇古为代表,新派导源于意大利闻名经济学家帕累托,为英国的卡尔多、希克斯与美国的勒纳、萨缪尔森等所提倡。 1.庇古及其边际效用价值论 庇古以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及马歇尔的基数效用论和局部均衡论为
3、理论根底,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系统地论述了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庇古认为个人的福利可以用他所享受的物的效用来表示,整个社会的福利应当是全部个人效用的简洁加总。在此根底上,庇古论述了社会福利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安排越平均,社会福利越大。进而针对如何衡量和增进社会经济福利问题得出“收入均等化”的观点,针对如何才能实现生产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得出了政府应当干预经济的结论。社会福利之所以会因收入安排均等化而增大,其依据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他认为,同一英磅的收入对穷人和富人的效用是不一样的,穷人一英磅收入的效用大于富人一英磅收入的效用。因此,将富人的一局部收入转移
4、给穷人会使社会总效用增大。 2.帕累托及其最优理论 新福利经济学采纳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作为分析工具,否认个人间效用的可比性,排解旧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均等化理论,消费者追求的并非最大满意的总量或最大效用的总量,而是最高的满意水平,即最高的无差异曲线。对于资源配置的评价以帕累托最优为标准。帕累托最优的概念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行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至少不下降的状况下,使任何个别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 3.补偿原理 西方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帕累托标准太苛刻,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到达,应予以改良与修补。卡尔多首先提出虚拟补偿原理,为在一项社会变
5、革中,假如受益者在补偿受损者后仍有剩余则这种变革应当确定,应认为其提高了社会福利。希克斯对卡尔多的评判标准又进展了补充和发挥,提出了假定补偿原理,认为推断社会福利的标准应当从长期来观看,只要政府的一项经济政策从长期看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全部人的境况都会由于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获得补偿。西托夫斯基对上述两种补偿原理的标准均不满足,认为这两种标准只进展了顺向检验,不能作出社会福利是否改善的结论,而要同时进展逆向检验。也就是说,只有当某项变革能增加福利,而再回到变革前不能增加福利或较少增加福利时,此项变革才可取。 4.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伯格森认为补偿原理将效率与公正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6、,萨缪尔森等人对此进展了进一步的阐述,形成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萨缪尔森等人认为应从个人的主观感受动身,应当把福利最大化放在最适度条件的选择上,应将全部安排方面及其他支配福利的因素一并列入,编制一种“社会福利函数”,当这个函数取最大值时,社会福利就到达了最大。他们认为在肯定的收入安排条件下,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于个人对各种不同配给的选择,个人的自由选择是打算个人福利最大化的重要条件,而社会福利又总是随着个人福利的上升而上升。 5.阿马蒂亚森与福利经济学的新进展 阿马蒂亚森认为传统福利经济学理论过分强调经济的一面,认为财宝的增长可以解决社会中消失的贫困、不公正等问题。而实际上经济增长之所以重要并不是
7、由于增长本身,而是由于增长过程中所带来的相关利益。因此,经济学不应只讨论总产出、总收入,而应关注人的权利和力量的提高。阿马蒂亚森的力量福利理论试图把贫困与力量结合到福利经济学的框架中来,认为制造福利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那些时机和活动,而这些时机和活动是建立在个人力量的根底上,要形成到达最低可承受的根本生活水平的力量,可能需要有不同的最低充分收入来适应。 三、社会救助制度的福利经济学解释 从福利经济学的进展历史来看,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差异不在于结论而在于分析工具的不同,旧福利经济学即是以基数效用论为分析工具,而新福利经济学则是以序数效用论作为分析工具,两派始终都是以追求福利的最大化为目标
8、、围围着公正和效率两大主题绽开论战。福利经济学在长期进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根本精神,如社会中的贫困者需要救助、公民的生存与进展该有所保障、社会的潜在危急应当排解、由于非自我缘由的损坏应当得到补偿等,不仅为人们普遍认可,也为社会救助制度的存在及不断完善供应了理论支持和可操作的建议,并且在实践中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供应了“以人为本”价值标准。 1.旧福利经济学思想与社会救助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采纳了边际效用分析法,在理论上论证了社会救助在增进一国福利方面的作用,其收入均等化、国家干预论等观点及转移支付主见,对世界各国以社会公正为动身点,实行有利于穷人的社会救助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
9、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从总体上看,造成贫困的缘由中社会因素大于个人因素,所以,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社会救助是其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社会救助制度通常被视为纯粹的政府行为,是一种完全由政府运作的最根本的再安排或转移支付制度。因此,社会救助是每个公民应当享有的受法律爱护的根本权利,受助者不应当受到任何卑视和惩处。此外,庇古还对穷人享受富人转移的福利提出了一些原则要求,他认为,不管是直接转移收入还是间接转移收入措施,都要防止懒散和铺张,以便做到投资于福利事业的收益大于投资于机器的收益。庇古反对对穷人实行无条件的补贴,认为最好的补贴是那种“能够鼓励工作和储蓄”的补贴,在实行补贴时应有以下条件,即先
10、确定受补者自己挣得生活费用的力量,再赐予补贴。否则,那就会使某些有工作力量的人完全依靠救济。这些原则也是各国在设计社会救助制度和对传统社会救济措施进展改革时所追求的目标,为了防止养懒汉,社会救助制度供应的仅仅是满意最低生活需要的资金和实物,采纳“需经家庭经济调查”的资格审查手段,审核申请救助的公民及其家庭的经济收入是否低于贫困线,使真正有需要的公民得到政府的救助,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而不被滥用。 2.新福利经济学思想与社会救助 虽然新福利经济学更多的是关于效率问题的讨论,但它与强调公正安排的社会救助不仅不冲突,而且新福利经济学能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为社会救助供应了理论支撑。以效率为目标,
11、从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讨论社会救助问题,进一步提醒了社会救助政策的经济意义。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及资源的稀缺性,在市场经济进程中及社会转型变革时期产生了收入安排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贫困等社会现象,并且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强调物资资源的配置,而无视了人力资源的配置,社会救助作为一种补救模式与手段是对帕累托无优状态的一种改良,可以弥补市场安排的缺陷,供应安全稳定的保障机制,对摆脱贫困进展帮忙,同时社会救助对提高经济效率起独特的作用,“是从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保障对经济进展必要的要素投入,是更宏观的意义上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1。因此,社会救助制度不仅有助于实现收入再安排中的公正问题
12、,而且还有助于提高经济进展中的效率问题。 另外,新福利经济学同样支持社会救助制度的设立应防止“养懒汉”和国家应当担当社会救助责任的思想。依据序数效用论,救助对象是否情愿退出社会救助,取决于救助对象对退出社会救助前后所能得到福利的比拟,假如救助对象参与就业后并不能增加其福利或只能增加很少的福利,就会大大挫伤他们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社会救助制度的设计应能防止受助者形成长期福利依靠的思想,鼓舞受助者独立。补偿原理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会消失一方得利、一方受损的现象,因而国家应通过赋税政策来予以调整,从受益者那里取走一局部补偿受损者。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也认为,要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应当保证个人的
13、自由选择进入“合理的”收入安排。因此,补偿原理和社会福利函数理论均为国家通过经济干预措施来获得社会救助的资金供应了理论依据。 3.阿马蒂亚森的福利经济思想与社会救助 依据阿马蒂亚森对新福利经济学进展,我们不仅可以分析出传统社会救助的缺陷,且能为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提出新的原则。森认为传统的贫困指数(以一国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份额作为衡量指标)仅仅反映了多数人生活状态的平均数,无视了贫困群体内部的不同贫困程度和福利安排的状态,难以科学地反映很多人仍旧一贫如洗的事实。依据森的见解,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是“使肯定的资源就象经过漏斗一样进展安排”的制度2,既没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没有遵循福利最大化的安
14、排原则。由于,这种制度针对的是全部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但是最贫困的穷人却无法从中收益。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缘由是福利集中了,而对最凄惨的特别群体的救助却远远缺乏,因而,应当实行具有“选择性”和“瞄准性”的救助政策,对贫困进展更为直接的打击。由于消退贫困是社会救助的根本目标,而贫困的显著表现是收入的缺乏,因此以往消退贫困的社会救助政策也主要表达为各种形式的现金收入再安排,这种做法仅仅保障了救助对象的生存。现实中,贫困者的问题不仅仅是收入低下,他们还可能面临“很多其它的问题:肯定程度上失去了决策自由,丢失了其他人可以享受的一些时机,包括经济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时机;由于长期脱离工作造成技术生疏和信
15、念低下;体弱多病甚至死亡;丢失积极性;人际关系及家庭生活损失;社会价值与责任感下降;等等”3。而社会参加力量的下降实际构成了社会排斥,并有可能陷入长期的恶性循环。现金收入再安排只能维持现状,而不能打破贫困的循环。因而非常有必要区分收入贫困与力量贫困的差异,将社会救助的目标从克制收入贫困上升到消退力量贫困,救助与进展相结合,提升救助对象的社会参加力量,帮助他们独立、自强,最终消退社会排斥,实现社会整合。 四、结论与启发 依据以上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应界定为兼顾收入安全和社会公正,要表达“以人为本”,有利于社会和谐;在救助责任上,政府应当充分担当对最困难的社会群体进展救助和供应效劳的
16、责任,同时,鼓舞富人和社会团体的慈善行为,在财宝总量不变的状况下,增加了社会总福利;在救助理念上应强调责任和权利的根本对等,对受助对象增加工作要求,即“无责任便无权利”,防止福利依靠;在救助方式上不仅要转变社会救助就是一次性或几次性现金帮困的陈旧观念,更应表达对受助对象“力量”和“时机”扩展的帮忙,“时机”扩展可以解决我国当前劳动力数量过多而造成的贫困,“力量”扩展可以解决劳动力质量低下而造成的贫困,;我国当前的经济进展水平打算了我国可用于救助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救助对象资格确实定上应具有“选择性”和“瞄准性”,在制度的输送渠道上要防止救助资源分散甚至流失,以至于救助的瞄准机制失灵。 能够赐予一个制度灵魂的东西,是它的思想来源和精神根底4。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历程,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公正与效率关系问题及如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改革的推动过程也是对福利经济学熟悉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与前几年相比,目前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讨论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是,对这一制度思想来源的讨论却很不够。面对现阶段依旧严峻的贫困及贫富差距问题和社会救助制度自身尚存在的缺陷,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尤其要从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新福利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及补偿原理、森的以“力量”为核心的福利经济学思想中吸取养分,为我国建立新的社会救助制度供应使它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精神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