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命制!2023届高三四省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官方专家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命制!2023届高三四省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官方专家点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部命制! 2023届高三四省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官方专家点评(应鸣阅读与写作)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 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一一青藏 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 称为“第三极”。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
2、,以 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 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 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 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 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 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
3、上依次显现。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 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 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 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 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 得多。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
4、射更多。夏季,高 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 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 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 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 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 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
5、沙漠中的沙尘,沿着 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 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一一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 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 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原意,可酌情给分。改变原句意思,该句
6、不给分。19. (3 分) 示例:在绚烂的“冬” “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黑色的“BEIJING 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 音”,表达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评分参考:“使得”“显示”两处,每改对一处给1分;语言流畅,给1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13 分)(6 分) 示例: 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不管喝多少热水 而喝了 3的冰水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 (3 分)示例:微乎其微出人意料 无济于事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
7、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 (4 分)示例: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但是提高的幅度很小,对减肥基本没有帮助。评分参考:写出两点给1分,写出三点给2分;写出正确的转折关系的句子给1分,句子简洁流畅给1分。意思答对即 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22.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X_等(20-16 分)二等三等四等X(1511分)(106分)(50 分)内 容 20 分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中心突出中心明确中心基本明确中心不明确内容充实内容较充实内容单薄内容不当基思想健康思想健康思想基本健康思想不健康础感情真挚感情真实感情基本真实感情虚假等
8、级表 达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 多 字迹潦草难辨20语言流畅语言通顺语言基本通顺分字迹工整字迹清楚字迹基本清楚10发特深刻较深刻略显深刻个别语句有深意展征丰富较丰富略显丰富个别内容较好等20有文采较有文采略有文采个别语句较精彩级分有创意较有创意略有创意个别地方有新意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 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 不给分)。(-)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
9、,可根据“特征” 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2 .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有创意: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 情扣分。(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老高考新课标卷”来了:专家点评适应性测试语文作文题来源:中国考试 教育部考试院编者按:2023年,部分省份高考将使用“老高
10、考新课标卷”,为实现平稳过渡,相关省份组织了适应性测 试,帮助考生进一步熟悉试卷结构。本刊特邀5位专家点评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3道作文题,敬请关注。 作文题I :这里是中国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 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附: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与宇宙起源
11、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 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一一青藏 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 被称为“第三极”。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 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 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
12、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 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 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 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11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 “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
13、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 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 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 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 干燥得多。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 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 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
14、。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 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 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 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 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 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 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一一
15、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 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 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 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 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 o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 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16、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莫之 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 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 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 洲诸多文明的源泉。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 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 古老的豹类一一布氏豹。一些
17、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 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I,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 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 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 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 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 椎动物,堪称中国生
18、物多样性的基石。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 继续。12(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作文题II :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 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作文题I
19、II :简约与繁复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专家点评王本华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依标重教,指向实际语文生活高考命题的探索永远在路上,形式创新始终处于进行时。特别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出台后,“小步 快跑”的原则在语文命题实践上取得了诸多成果,如强化基础、关注情境、强调整合融通、引导应教尽教等。 作文题I “这里是中国“,就是探索中的一次值得称道的创新。这是一个由阅读延伸至写作的题,是以往全 国高考语文试卷
20、中从未出现的题型,体现出命题者在当前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新探索,我将探索的意义概括为: 依标重教,指向实际语文生活。首先,新的命题形式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 标”)的核心精神。我们知道,高中课标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以18个学习任务群建构出必修、选修、选择 性必修3大类型的语文课程内容,使语文教学的任务目标更加清晰。同时,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更是教学路径 的引导,旨在敦促我们的教学改变以往听说读写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简单线性训练模式,而去追求“语言、 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就是追求 “整合阅读
21、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这道题目的 设计无疑是符合这样的精神的,因为它首先是阅读,需要考生对阅读材料有较好的把握,需要阅读后有自己 的思考;同时,它更是写作,是将自己的阅读思考沉淀下来,通过适度的联想、想象、整合、迁移等,转化 为对某一个命题的深度审视。从阅读这里是中国选文,到歌颂现实中的“祖国之美”,材料能够增加考 生更丰富的联想,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度,从而使阅读与表达得到完美的融合。其次,新的命题形式打通了教考之间的关联。高中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编写要体现 整合的理念灵活地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选用
22、典型材料设计语文学习 任务,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依据这样的精神,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13“教材”)以学习任务群为统领设计每一个单元,各单元以课文(学习资源)为依托,设计出若干以整合的 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任务,从而使语文学习更好地指向深度阅读和深度写作;因此,教材中大量的写作 都是从课文(学习资源)生发出来的,是与阅读密切关联的。受教材的设计思想的影响,当前的课堂教学也 极为关注读写结合,强调从阅读中获取写作的资源,包括观点和材料,甚至包括技法、语言上的模仿;因此, 这样的命题势必会引导课堂教学回归教材,重视教材,从而改变以往弃教材不顾而大量刷题、猜题、押题的
23、现象。最后,新的命题形式是重视真实语文生活的必然结果。真实的语文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追求消遣的 阅读,让自己沉浸在一份愉悦里,用闲适的目光观察他人的生活,审视他人的思考;但事实上,在步履匆匆 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带着任务、带着目的的阅读,是通过阅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完成任务 的方案。当然,即便是消遣的阅读,我们也会从中吸收到或实用或有趣的思想与精神,有了吸收,势必会增 加我们表达的愿望,或口头的交流,或书面的发表。因此,不管怎样,从阅读到写作,从吸收到表达,都是 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个真实的语文生活状态;此外,试题从阅读而延伸至写作,也是与真实的生活状 态高度契合的。虽然试题
24、形式有变化,但学生写起来并不会觉得困难。当然,命题者也要充分考虑到,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否会让一些考生产生偷懒心理,大段大段地去引用, 从而影响考试的公平。为避免产生这一现象,就需要命题者细心提出相应要求,并做好阅卷指导,让阅卷人 员把握好阅卷原则。朱于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浸润、真实、思辨、多样高考语文作文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实现服务选才基本功能,要服务引导教学现实需求。基于 这样的认识,在坚守高考核心功能和科学命题规律的前提下,适应性测试语文卷3道作文题:坚持基础性、 综合性,重在考查学生的基本写作素养和思维能力;凸显应用性、创新性,突出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言 语运用能力,以及思维
25、创新、表达创新的能力;以新型材料作文为基本题型,以思辨性表达为重点,对接日 常写作教学,拓展内容选材,精细打磨指令,稳健推进命题改革。3道作文题的命题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浸润式设计,隐性体现价值引领,融通古今,春风化雨,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文题应该 有效防止宿构,题旨撞车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说空话套话,无真情实感。高考作文命题在体现价值引领和 育人功能导向上,可以采取浸润式设计,将宏大叙事隐藏在生活叙事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教育,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文题H ”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作文题HI “简约与繁 复”,延续了全国卷作文题连通古今、扬弃
26、继承、转化创新的思路,旨在激发学生对传统美德、传统人文精 神、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的思考。“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撷取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谚语,引导学生思考 背后蕴藏的传统思维方式,即务实、辩证、具体地看待人生问题;“简约与繁复”则取材于传统美学的二元 对立命题,引导学生思考简约表达和繁复表达各自的美学价值,或者由此引申的节俭与奢靡的人生话题, “很多人” “不少人”暗含立场倾向,尤其肯定“简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文题I “这里是中国”, 独辟蹊径,以具象感知的方式,从生活取材,春风化雨般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家园之美。考生无论选取何种角14 度,都需要调动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感体验,写作的过程也是审
27、美熏陶的过程,更是浸润式家国情怀教育的 过程。二是情境式设计,指向真实写作,变考生与试题的互动为考生与生活的互动,将写作引向生活。情境是 本轮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也是语文课标的热词,在高中语文课标(2017年版)中出现了 34次,在义务教育 语文课标(2022年版)中出现了 48次。重视情境,实际就是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建立学科与生活之间的 关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情境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语言运用都是依托具体情 境的,“没有脱离情境的语言,只有在情境中的语言”。在写作中引入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既利于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避免空泛、虚假,使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也利于引
28、导日常写作教学改变不问对象、 不问场合的静态写作弊病,使写作回归真实、走向实用。作文题I “这里是中国”,由“现代文阅读I”提 供的材料这里是中国引入,建构起阅读版块与写作版块的关联。考生需要调动自己对祖国山川之美的认 知、体验,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作,这就将生活引入了写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活内容的源头活 水。三是思辨性表达,提升思维含量,引导考生在对立统一中发现世界的复杂性,将思维导向深处。思辨性 作文能够引导考生理性思考,激活辩证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开放、多元的 心态,这些既是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重要路径,也是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应然取向,更是写作回归本质的必
29、然 要求。写作既是一种言语活动,是学生选择语言、斟酌措辞、调动言语经验的过程;又是一种精神活动, “由物内化为意,由意外化为文“,要经历双重转化;写作更是一项认知活动,写作的进程,推动着个人思 考的深入,最终呈现的是个人思考的具体化。在写作中,思维不可或缺,思辨不可或缺,思辨性写作更能体 现一个人综合的写作素养。高考中的思辨写作,经历了一元向二元对立和多元命题论述的演进过程,思维含 量不断提升,思考的深度要求愈发加强。试题不再要求针对确定的论题展开论述,不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 而是引导考生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认识和思考现实世界的“非良构性”,将思维导向深化。作文题H “谚语 中的经验与智慧”,通
30、过谚语之间的矛盾对立,设置了一个辩证思考生活经验和智慧的场域。“退一步海阔 天空”代表退让和宽容,“不蒸馒头争口气”代表进取和硬气,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两种生活的态度,有时 对立,有时又可共存,要看具体情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强调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三个和 尚没水吃”警示的是互相的推诿和集体中的内耗,看似矛盾,实际是从不同方面看待问题。认真分析这种 “看似矛盾”背后的实质,考生就可以有多种立意的选择,可以探究矛盾背后的对立统一性,也可以跳开去 阐发此类现象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还可以探讨谚语所代表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相对性。实际上,这种“看 似矛盾性”在生活中很常见。写作中考生需要充分调
31、动生活经验,联想与此类似的情形,才能深化认知。作 文题in“简约与繁复”,是一道二元对立命题论述题,两个概念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简约有简约的价 值,繁复也并非一无是处,要看具体的情境。审美上,简约留白,蕴藉含蓄,富于意味;繁复浓墨重彩,铺 陈渲染,也具有特别的意蕴;二者甚至可以并存于一篇之中,也不存在孰优孰劣,关键看一个“度”的问题。 生活中,简约意味着做减法,简单朴实,心境平和;繁复似乎是贬义,意味着做加法,追求更多,欲望更多; 生活本身就是繁复的,简约有时是一种痴望,但在繁复中保持简约的心态,却是值得提倡的。命题提供的材 料非常简单,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审题,但有足够的开放度,也有足够思考挖
32、掘的空间,关键是从什么角度思 考。四是多样式写作,提供选择空间,定位于全体考生全面均衡写作素养发展,适应写作教学实际。高考作 文命题应定位于考生全面均衡写作素养发展,适应课标思辨性表达、实用性表达、文学表达兼顾的理念,不15 取统一题型,不取统一模式,而是多样化设计、多文体选择,甚至一题之中提供不同文体选择。这既是为考 生提供选择空间,让考生有话可说,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优秀者能够脱颖而出;同时,也是向一线 教学传达清晰信息,各种类型、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在学生的素养提升中都有其价值,不可偏废。此次适应 性测试的3道作文题,有2道是思辨性的,“这里是中国”一题则是开放性的,既可以写成散文,
33、或概貌描 写祖国山川的秀丽多姿,或描述自己熟悉的某一地域景物;也可以写成说明文,利用自己学过的地理学知识, 说明我国整体或某一区域地貌景观的特点(当然,要避免直接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还可以写成议论性 文章,阐发寻常事物亦有不寻常之美、要善于体察身边景物之美等观点。这种指向多样式写作的设计,会对 一线教学产生良好的反拨作用,避免大家一窝蜂挤向某一类写作,从而损伤写作教学的系统全面性。汪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向审辨力考查迈进最近ChatGPT的现象级火热引起全球关注,引发我们的思考: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尽 管这个问题早就是教育界的基本问题,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们
34、也从来没像今天这样 迫切地想知道,如何才能不被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淘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审辨力才是人与人工智能 之间的区别性特征,人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审慎地比较各种证据与论证,从而作出个性化的判断。就语文教育而言,写作是人类交际活动的输出环节,将人们的思维活动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使 人们能够进一步交流,得到他人的反馈,这样,思想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很多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对 于假大空的写作都深恶痛绝,大力呼吁让学生的写作回归到实际运用,避免宿构与套作。在今天信息传输手 段高速发展、信息量爆炸的情况下,信息的获取已经不是问题,而如何筛选信息、形成自己有价值的判断, 才是语文实际运
35、用的重中之重。这一认识逐渐成为共识,但如何在写作中让审辨力落地则是颇费思量的事情。在过去的很多写作教学与测试中,都有各种引入审辨考查的尝试,但不少被人诟病为也是空对空,是形 而上的论争,与真实社会生活还离得比较远。事实上,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审辨之中,常常在各种说法之 间摇摆,在各种场合群组之间发表观点与人议论。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我们要让 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价值,就要思考各种不同的观点,作出个人的判断。高考是指挥棒,如果这个指挥棒能给语文教育指出清晰明确的前进方向,那就再理想不过。在“老高考 新课标”适应性测试语文卷中,我们高兴地看到,作文题向考查审辨力的方向又迈进了一
36、步。以作文题II “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为例,试题形式上与通常的材料作文类似,也是给一段材料,提出“如何看待这一 现象”的问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思考;但是,有意味的地方在其材料: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 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如何看待”就是要给出判断,即要亮明自己的观点,阐述审辨思考后得出这一观点的理由。这则材料有意 味的地方,首先在于这些谚语都是考生实际社会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甚至自己也经常用来劝慰或驳斥别人的, 也就是说,这则材料是贴近实际的
37、,很容易带入生活的;其次,材料将表面矛盾的说法摆在一起,构成思考 的起点,这其实是在提醒考生审辨这些说法各自成立的条件,如果能想清楚这一点,已经在审辨力上具有相 当的程度了;最后,考生或许能借此举一反三,理解到我们日常审辨时其实有很多默认的前提没有说出来, 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默认前提是这“三个臭皮匠”是合作的,是向着同一个方向想的,从而16 突出人多想法多的优势,“三个和尚没水吃”指的是互相推诿的“和尚”,相互掣肘造成窝工的后果。在实 际的语言交流中,尤其是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常常默认双方的文化语境是相同的,不会跳出这些默认 前提的范围,而将“臭皮匠”和“和尚”泛化为所有的个
38、人。从目前的情况看,或许可以预料能达到这个审 辨力层次的考生不会多,但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当然,如果我们将真实交际情境作为写作的最高背景的话,这样的题目或许可以增加更多的限制性交际 要素。比如,要在什么场合下与什么样的对象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毕竟正式的公开演讲和半正式的同班同学 读书会在遣词造句等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蔡可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教授考查思维品质 引导教学改进自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高考的核心功能中增加“引导教学”以来,教考衔接成为语文研究与实践界普 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适应性测试的3道作文题,为教学中如何精选课程内容、怎样改进教学方式指出了方向。 首先,3道作文题都体
39、现了对学生日常语文学习积累的考查。这种积累包括基本语文知识与语言材料的积累、 典型言语经验的积累、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丰厚文化底蕴的积累。其次,语文教育必须促进学生思维能 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3道作文题看似平淡,但如果想写出好文章,在调动前述积累前提下,需要学 生对文字背后的本质问题深入挖掘。如何结合题目要求,在语言材料与日常经验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对学 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都提出了一定要求。第三,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 程,需要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基本语文活动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3道作文题都 需要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介入”,在特定的语
40、文学习情境中考查了学生的素养发展与达成。作文题n “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选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谚语”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为载体, 从谚语中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切入一一“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两个谚语的意思 看起来是相反的:前者建议在面对争执或冲突时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以达到和谐与平衡;而后者则表达 了 “争”并不是为了一点小利益而是有更重要的价值,因此需要有“争”的态度。两个谚语的表述内容虽然 指向不同,但有相似之处,即要以更高的目标为导向,处理好个人和外界的关系。两个谚语之间的所谓“矛 盾”,从表面上看,好像存在着个人思维品质的不同或认识能力的不同,但实际反映的是人
41、们在不同情境下 的思考和经验。学生需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从而能够 从不同的角度、以更好的方法处理复杂情境中的问题,当然,这里也会涉及对一些特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 这道作文题很像当下许多学校正在探索的项目学习、专题学习,以典型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面对一组相似或 相反的语料阅读辨析,从现象中凝练问题并进行探究,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学生需要充分的语言储备,相应 的生活积累,并有一定的探究意识才能建立起语文知识和语文实践之间的关联。这道题涉及“语言积累、梳 理与探究” “当代文化参与”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多个学习任务群的内容整合,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综 合性
42、、整体性,引导一线从语文知识教学转型到借知识达成学科素养,通过引导学生主动的言语实践来深化 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革。作文题I “这里是中国“,关联了现代文阅读材料这里是中国的素材,将写作任务放在具体情境之 中,以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为出发点,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是中国一文 有较强的科学性,理性地说明了祖国山河之所以壮丽的根源,作文题要求学生在读过材料之后,将祖国之美17 以明确的文体(或论述或抒情)和个性化的表达重新诠释出来,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关注,考 查了学生对语文学科本体相关能力的把握程度。对语文学习情境化的重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以往将写 作模式
43、化的套路,情境下的语文写作更强调语文的应用性与交际性。文由心生,写作是表达与交流的重要形 式之一,如果脱离了情境,一味地强调写作的套路与模式,必然导致写作僵化,即使文字再华丽也起不到应 有的语言表达与交际作用,更不可能真实地表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写作教学,必须将写作 置于具体、真实、明确且有社会意义的情境之下,避免对某些抽象概念的形而上的议论,更要避免模式化的 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纯技巧训练。作文题HI “简约与繁复”,题目直截了当,聚焦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将写作任务置于社会生活大背 景中,体现出语文教学应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尝试。显然,要想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
44、 成,需要让语文活起来,打通语文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而不是书本本位。题目将“简约”与“繁复”两个完 全对立的生活态度放在一起,要求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在矛盾中思考自己的取舍,再通过这 样的取舍来探究背后的根源。这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联与思考,也体现出高考新理念下命题设计的主观性、 开放性等特点,意在使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思维品质和思想高度。写作教学应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放在首位,优秀的写作一定是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深刻思考之后的产物。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一直是语文写作教学面临的难点,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课文,也可以利用社会上 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打开视野,站在更高的立场上思考、品
45、评、探究文字背后的哲思。每一次阅读体验都 是一场新的人生体验,学生唯有通过多读、多思、多用、多联系,才能扩大生命的空间,拥有更丰富的人生 体验与情感积淀,使语文课程在学生终身发展中起到奠基性作用。在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整体框架下,高考语文需要探索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其中必备知识是前提,其结构化的程度反映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基本把握。3 道作文题对接日常语用,考查学生应对真实语言文字问题时必须具备的能力,面对这类试题,“解题”分析 的过程即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一线教学不必过虑,把握语文规律、回归课程标准即能从容应对。倪文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作文题
46、的形式有拓展空间作文历来是高考中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试题。一道好的作文题不仅能让考生终生铭 记,还会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与此同时,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是一道难题,所承载的负担越来 越重,特别是在网络自媒体时代,舆论环境复杂,各路意见纷纭,众口难调,莫衷一是。适应性测试的3道作文题,初看也许未必惊艳,但仔细分析,却很有看头,其中文字表述精简是最直观 的印象。作文题HI “简约与繁复”,材料只有27个字,是近些年来材料字数最少的高考作文题之一。我认 为,这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改变。语文试卷在结构上分为“阅读”和“表达”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测量目标虽 然不可能(也可以认为不必要)截
47、然分割,但还是各有各的使命。作文的测量目标必须落在考生的思维品质 和表达水平上,要努力避免知识积累、阅读能力上的差异对考生写作能力测量的干扰;为此,作文材料应在 文字表述上力求清晰,不应追求曲折、艰深的表达方式。如何做到这一点?材料字数少是最直接、最简单的 做法。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非易事,因为字数虽然少,但内涵却不能少,要以尽量少的文字为考生提 供尽量多的可写作内容。这一 “少” 一 “多”是很考验智慧的。183道作文题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和讨论。其一,既坚持立德育人优先的原则,又在隐性的“润物无 声”上有更多探索。作文题的命制一向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导向,我们看
48、到: “简约与繁复”一题与当下、与时代紧密相关;“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一题涉及传统,也关涉劳动人民; “这里是中国” 一题则显现爱国主义情怀;3道题不把时事、不把大词“贴在脸上”,而是强调专业性,强 调无声胜有声。其二,在整体上强化思辨性,又“因题制宜”,给考生更大发挥空间。高考作文命题加强思 维含量和思辨空间,引导考生注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思想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是近年来的共识,3道题在 这方面作出努力。其三,在情境化上继续发力,不受限于“任务驱动型”命题模式。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在情 境化上显著改善,但同时,情境化在写作教学和测试上逐渐呈现庸俗化、固定化的危险。作文题I “这里是 中国”由阅读题导向写作的试题形式,释放了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作文命题形式完全可以拓展,而且也与普 通高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方向完全一致。19 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 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 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 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