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史记儒林列传》.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795800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史记儒林列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史记儒林列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史记儒林列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史记儒林列传》.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文专题训练史记儒林列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国薛县人也,字学。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愁杂说。建 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住包丸还报不合上志上怒必为不能空乃痴免归 元光五年茁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 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 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牛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 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 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日:“齐人多

2、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筹建此议,今皆倍之,不思。” 上问弘。弘谢日:“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 弘,上益厚遇之。汲黯日:“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日:“有之。夫 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磊思,陛下安得闻此言! ”天子 以为谦让,愈益厚*。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彼董仲 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 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3、是()A.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苗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 博士/B.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苗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 士/C.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苗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 博士/D.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苗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 士/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季%指兄弟排行中最小的或一个朝代、季节的末期等。文中是指公孙弘的表字叫做“季”。 B.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书,

4、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 成的。C. “上大说之”与“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两句中“说”字含义相同。D. “愈益厚之”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两句中“之”字含义不同。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孙弘因为贫穷,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春秋及相关著作,六十岁开始为官,最 终官至丞相,可谓大器晚成。B.公孙弘每次上朝议事,先陈述种种事情,然后向皇上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不当面驳斥, 也不在朝廷上与人争论。C.公孙弘违背约定,遭到汲黯的责备。汲黯在皇上面前说公孙弘不忠、欺诈,公孙弘以退 为进,阐述缘由,赢得皇上信任。D.公孙弘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他把俸禄

5、都用来供给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 客,却报复与他有仇怨的人。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2)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5 .公孙弘从平民到丞相,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董仲舒,广川人也。因治春秋,孝景时为愕古。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 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 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廖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 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

6、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 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摆四夷,公孙弘治春愁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 位至公理。黄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日: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素 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 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瑕丘江生为毅粱春秋。自公孙弘得用,晏集比其以,卒用董仲舒。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 淮电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

7、主臂必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 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选自史记儒林列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B.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C.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D.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体史书,后人对其补充、解释、阐发,

8、代表作有春秋 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粱传。7 .博士,古代指精通某一门学问或传授经学的官名,也指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人,或对 有某种技艺、从事某种专业的人的称谓。C.废,是指古代官员被“贬谪”的意思,有“废弃、废除”“废黜、罢官”等意项,文中之意是 指董仲舒被降为“中大夫”之事。D.公卿,是古代“三公九卿”的简称,“三公”即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如“司马、司徒、 司空”,或者“太傅、太师、太保”。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仲舒博学多才弟子多,居家教书时采用先进门的弟子教后进门的办法,结果有的弟子 从未见过他,但都很敬重他。8 .董仲舒用自己著的灾异之记来求

9、雨,在江都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却因该书差点被判 死刑,故后来就不敢再讲论了。C.董仲舒研究春秋的成就高而遭到公孙弘的妒忌,但受到胶西王的礼遇,他仍怕惹祸 上身,就称病辞官回家著书。D.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曾认为灾异之记愚蠢至极,后来却根据春秋来断案子,即 使未先请示,皇上都认为很对。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2)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韩生者,燕人也。孝文帝时为博古,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傅。韩生推节之意而为内 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自是之后,而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伏生者,济南

10、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中平者,天下无有,乃闻 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 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 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数千乘倪宽。倪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 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倪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货,以给衣食。 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是时张汤方乡学,以为奏谀擦,以古法 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

11、数称誉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倪宽为掾,荐之天子。天子见问,说之。张汤死后六年,倪 宽位至御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宽在令分住,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谏;于 官,官属易之,不为尽力。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 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生:古代对读书人的通称。都养:烧火做饭,做厨工。乡学:向往儒学。乡, 同“向,奏漱掾:负责处理案件的官员。古文:泛指小篆以前的文字。今文:指汉 代通用的隶书。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2、A.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B.宽为人温良市廉智/自持/而善著书/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C.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D.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H.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与今天的博士学位类似,又称“经学博士”,主要负责研究儒学经典。B.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C.尚书,又名书、书经,儒家经典,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13、D.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不同朝代,“三公”所指官职有异。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生是燕地人,孝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担任常山王的老师,他研究、阐释诗经的 著作篇幅达数万言,具有广泛影响。B.孝文帝时,想找到能研究尚书的人,听说伏生有研究,打算召用他,但伏生己年过 九十,就派晁错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C.倪宽身居三公之位,由于性格和顺善良,举止沉着镇定,经常匡正劝谏皇上的过失,深 得下属拥护,因而在朝为官的时间很长。D.鲁地人周霸、孔安国和洛阳人贾嘉都很会讲授尚书的内容,孔安国用今文来解读尚 书,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流派。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14、成现代汉语。(1)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2)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14 .请依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诗经尚书这些典籍能够传承至今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1、A句意: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 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笛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 他为博士。“使匈奴”和“还报”都是主语“公孙弘”的谓语,故“使匈奴”后应断开,可排除BD;“公孙弘”作“推上”的宾语,故“笛川国复推上公孙弘”的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C。2. CA.正确。B.正确。C.“含义相同”错。“说”字含义不同。通“悦力喜悦、

15、高兴/陈说、叙述。句意:皇上非常喜 欢他/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做了禀报。D.正确。代词,他/助词,的。句意:越发厚待他/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3. B “然后向皇上提出自己的建议”错。由原文“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可知, 公孙弘陈述事情后,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4. (1)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常常诋毁公孙弘,但皇上越发厚待公孙弘。(2)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上与他们相处很好,暗中却加祸于人 予以报复。5. 生活节俭,乐善好施,家无余财。顺从皇上的旨意,不当面驳斥,不在朝廷上与人 争论。机智善辩,勇于自我批评。参考译文: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茁川国薛

16、县的人,表字叫李。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 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 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 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苗 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 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 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与人争论。于 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

17、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 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 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瘠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 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 责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违背约 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略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 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 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 法。皇上身边

18、的受宠之臣常常诋毁公孙弘,但皇上越发厚待公孙弘。汲髓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 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交好的人没有超过汲踏的了,但他今天在 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汉常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 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最终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城府却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 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上与他们相处很好,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 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 老朋友和

19、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 士人都因为这个认为他贤明。(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6、C句意: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 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持节使决淮南狱”语法结构完整,“于诸侯”作下句的状语,其前断开,排除AD; “天子”作“皆以为是”的主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7. A“断代体”错,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8. B “用自己著的灾异之记来求雨”错,原文“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是依据

20、春秋的记载来 求雨,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居家写作了灾异之记。9. (1)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2)直至逝世,他始终不曾营治私产,而一心以研究学问写作论著为本职。参考译文:董仲舒,是广川人,因为研究春秋,孝景帝时当上了博士。他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讲读经典,弟子们依照入学时间的先后长短,递相传授,后来的弟子有的竟从未见过他的 面。有三年时间董仲舒没有去观赏屋旁庭园中的景色,专心致志研究学问到了这种程度。 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当今皇上即位后, 董仲舒被任命为江都相。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

21、之 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 这种做法在江都国实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居家写作了灾 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天子召集 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 知道这是自己老师的著作,认为它愚聋至极,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 皇上降诏赦免了他。于是董仲舒始终不敢再讲论灾异之说。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西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 公孙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事善于迎合世俗,因此能身居高位做

22、了公 卿大臣。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憎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 以担当胶西王的国相。”胶西王一向听说董仲舒有美德,也很好地礼遇他。董仲舒害怕居 官日久会惹祸上身,就称病辞官回家。直至逝世,他始终不曾营治私产,而一心以研究学 问写作论著为本职。所以自汉朝开国以来历经五朝,期间只有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 名望甚高,他师承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瑕丘人江生作毅梁春秋。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粱学和公羊学的经义, 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褚大官至粱 王国相。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海南

23、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 行裁决,而不加请示。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弟子中官运通达 的,做到了大夫之职;作郎官、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 精通儒学做了高官。10、D本题中,“善著书”为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汤以为长者”,“长者”作“以为”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B。本句译为:倪宽为人温和善良,有廉洁的操守和聪敏的智慧,能把握自己的言行,而且擅 长著书、起草奏章,文思敏捷,但是口拙不会阐述。张汤认为他是忠厚之人,多次赞扬他。 H. A ”与今天的博士学位类似”错误,博士在古代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 今,传授学问,培养人

24、才。汉武帝时,还设立了五经博士,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 学官。博士的今义,称呼己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也是学位最高的一级。12. C “经常匡正劝谏皇上的过失,深得下属拥护”错误,原文为“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 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谏;于官,官属易之,不为尽力%可知他没有匡正劝谏皇上的过失, 而且居官期间,属下的官员轻视他,不为他尽力。选项无中生有。13. (1)秦朝焚烧儒学经典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后来战乱大规模发生,伏生 出走逃亡。(2)他外出时常常带着经书,休息时就拿出来诵读学习,按照考试的名次,他补缺担任廷 尉史。14. 无数学者、先贤接力守护、阐释、传播。参考译文:韩生,是燕郡

25、人。孝文帝时当博士,景帝时任常山王刘舜的太传。韩生推究诗的 旨意而撰述了内传外传达数万言,书中的用语和齐、鲁两地颇为不同,但是旨归是 一致的。自此之后,燕赵一带讲诗的人都因循韩生的见解。伏生,是济南郡人。先前做过秦朝博士。孝文帝时,他想找到能研究尚书的人, 遍寻天下不得,后听说伏生会讲授,就打算召用他。当时伏生已年寿九十余岁,人很老了, 不能行走,于是文帝就下令太常派掌故晁错前往伏生处向他学习。秦朝焚烧儒书时,伏生 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后来战乱大起,伏生出走流亡,汉朝平定天下后,他返回寻找所 藏的尚书,已丢失了几十篇,只得到二十九篇,于是他就在齐鲁一带教授残存的尚书。 自此学者们都很会讲解尚书,

26、崂山以东诸位著名学者无不涉猎尚书来教授学生了。伏生教济南人张生和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人倪宽。倪宽精通尚书之后,凭借经 学方面的成绩参加郡中选举,前往博士官门下学习,从师于孔安国。倪宽家贫没有资财, 时常当学生们的厨工,还经常偷偷外出打工挣钱,来供给自己的衣食之需。他外出时常常 看经书,休息时就朗读体会它。依照考试成绩的名次,他补了廷尉史的兼官。当时张汤正 爱好儒学,就让倪宽做自己的掾吏,负责呈报案情。倪宽根据经义古法论事判决疑难大案, 因而张汤很宠用他。倪宽为人温和善良,有廉洁的操守和聪敏的智慧,能把握自己的言行, 而且擅长著书、起草奏章,文思敏捷,但是口拙不会阐述。张汤认为他是忠厚之人,多次

27、 赞扬他。等到张汤当了御史大夫,就让倪宽当掾吏,向天子举荐他。天子召见询问倪宽后, 很喜欢他。张汤死后六年,倪宽便官至御史大夫。在职九年去世。倪宽身居三公之位,由 于性情谦和驯良,能顺从皇上之意,善于调解纠纷,而得以官运久长,但是他没有匡正劝 谏过皇上的过失;居官期间,属下的官员轻视他,不为他尽力。张生也当了博士官。而伏 生的孙子也因研究尚书被征召,但是他并不能阐明尚书的经义。从此以后,鲁人周霸、孔安国,洛阳人贾嘉,都很会讲授尚书的内容。孔家有用先 秦古文撰写的尚书,而孔安国用时下隶书字体把它们重新摹写讲读,因此就兴起了他自 己的学术流派。孔安国得到了尚书中失传的十几篇,大约自此尚书的篇目就增多 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