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共13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共137页).doc(1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教学理念:1、突出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世界,培养学生个性。2、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落实到每个学生,并全方位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3、语文教师要能够主动开发、广泛利用语文课程资源。4、语文教育不能单纯局限于字、词、句、章的学习,必须建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设计要重视探究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5、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6、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二、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 47人。其中男
2、生21人,女生26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看,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合格率100%。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三、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
3、”,第八组“异域风情”。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二)教材特点: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
4、学习目标2、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三)单元重点、难点第1单元: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第2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第3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第4单元: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第5单元:让学生感受
6、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第6单元: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第7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第8单元: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四、教学目标:(一)识字与写字教学本册识字200个
7、,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二)阅读教学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三)口语交际教学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2、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四)习作教学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五)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8、。五、教学措施:(一)识字与写字教学本册识字200个,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教学要更加放手。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一律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本册写字150个,全部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指导学生写好写对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二)阅读教学1、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
9、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读的指导,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2、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3、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
10、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三)口语交际教学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创设情境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意义,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围绕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趣味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三是要创设多个情境,在逐渐深入的互动中,体现交际的内容由比较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要体现双向互动。(四)习作教学1、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
11、、要写的内容。开始宜“放”,使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教师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恰当的内容来写。至于怎么写的问题,在打开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的过程中渗透,在写作中、在交流草稿的过程中指导,指导的内容不外乎习作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顺序是否清楚,选词用语是否合适,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等几个方面。习作讲评重在激励。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使每个学生通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2、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把练
12、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需要练笔。应帮助孩子认识到习作是学习、生活的需要,是倾诉、表达的需要。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引导、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服务生活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五)综合性学习本册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活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等文章,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和不同;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亲身操做。综合性学习活动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
13、告”,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或应该)遇到的问题。教材提出的4项活动建议中,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方法:第一步:确定话题;第二步:获取资料;第三步:分析材料,形成观点;第四步:依照样本,撰写报告。六、教学时间安排:内容 课时第一组课文 1011课时第二组课文 1012课时第三组课文 1011课时第四组课文 1112课时第五组课文 1012课时第六组课文 1113课时第七组课文 1012课时第八组课文 1112课时总计8395课时教学安排单元教学进度安排课时数第一单元1 草原32 * 丝绸之路23 白杨2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1口语交际 习
14、作练习一4回顾拓展一2第二单元5 古诗词三首36 冬阳 童年 骆驼队27* 祖父的园子28* 童年的发现1 9 儿童诗两首口语交际 习作练习二3回顾拓展二2第三单元10 杨氏父子211 晏子使楚212 半截蜡烛213 打电话1口语交际 习作练习三 3回顾拓展三2第四单元14 再见了,亲人315 金色的鱼钩216桥217 梦想的力量2口语交际 习作练习四3回顾拓展四2第五单元18 将相和119 草船借箭120 景阳岗221 猴王出世1口语交际 习作练习五1 回顾拓展五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3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1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第七单元22人物描写一组323 刷子李224 金钱的魔力
15、2口语交际 习作练习七3拓展回顾七2第八单元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326 威尼斯的小艇327* 与象共舞 128*彩色的非洲1口语交际 习作八 3回顾拓展八 2总计85-95课 时 1、草 原一、教学要求 (一)知识教学点生字:勾 勒 骏 过 襟 蹄 翁 淮 2新词:清鲜 明朗 柔美 渲染 欲 云际 羞涩 3理解重点句。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二)能力训练点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三)人文精神渗透点 1、通过了解课文,陶冶情操,增强美的鉴
16、赏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二)难点:理解重点句子。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具准备:投影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的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
17、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正音: 骏 襟 鄂 涩 迂 (2)解词 清鲜:清爽而新鲜。 明朗:本课形容光线充足。 柔美:柔和好看。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画,以加强艺术效果。 云际:天边。 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3)质疑问难 教师巡视学生讨论,交流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为几段?段意是
18、什么? 交流、整理: 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 第二段讲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 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的情况。 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5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全文。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上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是静态描写,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的动人场面是动态描写)。 2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3教师点拨,突破重
19、、难点。 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朦胧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在这一段中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半群
20、一会儿上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作者用“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投影出示: 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平地、小丘都是绿的。 第一句写得好,“四面”指广阔草原上布满了小丘, “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突出了草原一碧千里的特点。 还有无边的绿毯”,到处翠色欲
21、流,轻轻地流人云际”等词句都具体形象地突出了草原辽阔,一碧千里的特点。) 朗读第一段,想像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
22、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初入草原和接近农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初入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就”和“初人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农社时:看到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
23、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呈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4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3学习本课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一一”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以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
24、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指导朗读第三段。 注意:重音读画“一一”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学习第四段 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像画面。 4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从饭后,主人为客人表演套马摔跤舞蹈”,可见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中我想到,太阳已经落
25、山了,可从几十里外赶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仍不肯离去,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依依不舍的美好感情。 投影出示: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体会。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何忍别”:是怎能忍心分别。“话斜阳”是说在夕阳下告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蒙汉人民情深似海,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里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客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
26、的景美,人更亲的? (作者用静态描写的方法来写草原的景美”,用动态描写的方法突出了草原上的人更 亲。) (2)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突出校园一角的特点。)作业布置:1摘抄短句。2将片断练习整理到笔记本上。板书设计:2、丝 绸 之 路教学目标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
27、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2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4带着同学
28、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二、检查预习情况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
29、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
30、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
31、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4齐读课文13自然段5你有什么体会?6再读13自然段。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四、小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附板书设计:3、白 杨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使学生从小树立服
32、从祖国需要,立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思想。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懂得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哪儿-哪儿-”造句。教学重点:爸爸介绍白杨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白杨的特点和文章的中心。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二、三、四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学生看画面、师描述: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在这浑黄的基调上出现了一片翠绿,那就是白杨。白杨不仅在我国广泛种植,也能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中生长。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它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中,抵挡着风沙的袭击;它们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对狂风暴雨,巍然毅力。它们给这贫瘠的
33、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白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白杨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高大挺秀直像卫士此时此刻,你想给大家说点什么?我觉得白杨真了不起。我觉得白杨多坚强啊。我佩服白杨。 过渡:同学能大胆地谈自己的想法,很不错。老师希望在今天的学习中,也能畅所欲言。交待教学目标,直奔课文重点。这节课,我们要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课题,回忆本文写了什么?(爸爸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戈壁滩上的白杨)课文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白杨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出相关的语句:出示句子,学生齐读。“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34、指导自学,品读重点:(过渡)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哪些特点?表白了什么心愿?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B、C段。出示提示:(1)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2)爸爸表白了自己的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学生反馈,教师点 ,完成板书?白杨的特点: a、直(本性) b、生命力强。(适应性强,服从需要) (真能干)c、坚强不屈。(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屈服,经得住考验。)(体会得真不错)表白了什么样的心愿:a、扎根边疆。b。建设边疆。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a、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语中读懂的。b、从爸爸在边疆工作,妈妈也在边疆工作,他们还把子女接到边疆去继承他们的事
35、业,扎根边疆。c、从爸爸的经历和对子女的安排中体会到的。年青时服从祖国需要,远离家乡去边疆扎根 (同学们读书真认真,把老师没想到的地方都想出来了,真不错!)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希望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检查讨论情况:每组派一名代表,生长的环境相似:白杨生长在茫茫的戈壁滩上 生活环境都恶劣, 爸爸也在遥远的边疆工作生活 条件差。适应性强:白杨哪儿需要它,它就生长在哪儿。 爸爸也和白杨一样,到祖国的最需要的地方去。C、遇到困难坚强不屈:白杨无论生活在什么条件下, 毫不动摇,爸爸也和白杨一样,尽管新疆艰
36、苦,他们一样投身到祖国的边远地区,不仅如此,还把子女也送去了。 小结:不错,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边疆不畏艰苦,坚强不屈的生活着,工作着,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白杨那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品格。课件展示,激发情感指导朗读。展示课件: 在气候适宜的城市,白杨树能很快地生根、发芽。 在气候恶劣的边疆,白杨树也能很快地生根、发芽 在草木众生的山梁,白杨树能很快地生根、发芽 在草木难生的沙漠,白杨树也能很快地生根发芽(生 齐答) 因此我们说:哪儿。哪儿。(出示句子) 指导朗读:1、自由读-2、指名读-3、师范读-4、男女分读 (体会得认真、不错、有感情)展示课件:1)在风沙面前,白杨树像城墙一样,巍然不
37、动;在风雪面 前,白杨树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树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树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可见白杨树是多么坚强呀!(齐答) 2)出示句子: “不管。不管。也不动摇” 指导朗读:1、根据自己的体会读一读2、指名读3、师范读(如果像老师这样读,会更好)为什么强调加点的字?(突出了白杨的坚强)有感情地朗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分组竞赛);(过渡):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四、 指导品读,体会中心默读最后一节,在不理解的问题上打上“?”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
38、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担心)看见几棵子树苗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为什会微笑?由此想到: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下,会像小白杨那样经受困难,茁壮成长,并充满希望;戈壁滩的前景更加灿烂煇煌。同桌议一议。反馈集中、全班评议;指导朗读,指导最后一句;(1、齐读2、指导:爸爸看见小树成长起来高不高兴? 让我们就高兴地读这句)屏显:在边疆建设者中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了终生;献了终生,献了儿孙。”本清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反映边疆建设者的什么精神?(无私奉献,他们的一生乃至于他们的儿孙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不正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吗?)五、总结课文、领会中心爸爸借白杨(板画)表白自己的心(
39、板画),这不仅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也是课文的中心。课文借白杨赞美(板书:赞)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六、总结谈话、激发情感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象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同时,老师还深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让我们同唱一曲小白杨。老师希望你们也像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茁壮成长,明天会属于你们的。附:板书设计 3、
40、 白 杨 直 少 生命力强 赞 扎根边疆 坚强不屈 借物喻人 设边疆 无私奉献 4、把 铁 路 修 到 拉 萨 去教学目标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教学重点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指名谈
41、拉萨印象。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设计意图:本文无情节、趣味性弱。从拉萨入手破题,一是为了化繁为简,由易到难,二是为了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42、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设计意图: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
43、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1研读“困难1”(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2)体验困难: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3)克服困难:“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补充资料,深化认识: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