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782943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课题题西林壁单元第三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学习 目标一、知识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2、学习本首诗的生字,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 诗的意思。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诵使学生融入情境,在赏析景物中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重点1、识字、写字;理解词、句的意思。2、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

2、诗的意思。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 感。难点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小游戏:出示魔方道具或图片。2、学生观察魔方,说说魔方的颜色是什么样 的?预设:从左边看是红色的;从右边看是蓝色的; 从上边看是黄色的。3、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 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 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 名的诗人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我们。让我们一 起去看看吧!4、板书课题:题西林壁生观察魔方并 说一下魔方的 颜色齐读课题本节课通过观 察魔方从不同的 角度进行观察, 颜色是不一样 的,

3、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进而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初读古诗,学习字词(一)自学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课件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 和同学。自读课文指名读要求本环节共分七个 模块展开,第一 环节初读古诗、 学习字词,让学 生自读古诗,学(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习本课的生字(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词,对文章有一(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个整体的把握;的停顿。第二环节是理解2、出示课件:古诗大意,通过题西林壁理解题目及字【宋】苏轼词,进而根据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根据划分的节义理解每句诗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4、,只缘/身在/此山中。奏读诗意思;第三个环(二)检查自学情况。节是再读古诗,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感受韵律,通过yuan开火车读把古诗进行解缘齐读剖,展开,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生字组词借助图片理解古2、古文识字诗,感悟诗的意缘,(系,丝绳)(彖,代动物),造字本生了解古文境,体会作者的义:动词,用绳线捆绑动物。思想感情,通过3、开展识字游戏,出示要求:反复的朗读,加(1)小组长带着全组讨论,识记生字。深对本课的理(2)提供你们的识字方法。解:第四个环节(3)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是链接课外延4、出示生字卡片仲,对古诗进行5、小组派代表,上台认读,比一比谁读的最梳理,并拓展关好

5、。于庐山的诗句;(三)交流汇报第五个环节是生1、出示古诗字书写,规范学题西林壁生的写字习惯;【宋】苏轼自由读第六环节是课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阅读,拓展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赏析古诗;第七2、介绍诗人:个环节是课堂练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习,通过练习进号东坡居士。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 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

6、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 府等。3、写作背景: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 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 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 思,于是写下了假设干首庐山记游诗。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细细地品读。二、理解古诗大意1、题西林壁题目是什么意思?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词义理 解每句诗的意思。(1)出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词意: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 是从东面西面看。M:侧面。句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2)出示:远近高低各不同词意:

7、各不同:各不相同。句意:生了解作者生了解写作背景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指名读理解词意理解诗句意思指名读理解词意行巩固本节课的 内容。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 子。(3)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词意:不识:不能认识,区分。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句意: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4)出示:只缘身在此山中词意:缘:因为。此山:这座山,指庐山。句意: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三、再读古诗,感受韵律(一)学习第一、二句1、课件出示一、二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横一一山的正面侧一一山的侧面3、出示庐山的图片横看一一岭侧看峰4、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作者从远、近、高、 低看到的

8、景象有什么不一样?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蔽 日5、用一个成语概括庐山的形态。千姿百态6、小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理解诗句意思指名读理解词意理解诗句意思 指名读理解词意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指名读交流观看图片欣赏生了解区别齐读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 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 各种不同的样子。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 而异,实际上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7、有感情地朗读。(二)学习第三、四句1、出示第三、四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

9、,你能想到哪一组 关联词?出示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3、交流: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 它的真面目。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 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4、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 要客观,要全面了解。5、小结: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 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 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观、 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 得越来越优秀。6、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四、链接课外延伸1、知识梳理: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10、此山中。写景横看一一岭侧看一一峰千姿百态总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自由读学习关联词小组交流讨论指名说总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梳理本首诗的知识点远近高低一一各不同明理观察角度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描写庐山、赞叹庐山的诗句: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南北朝】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矫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一一【唐】李白登庐山五老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唐】孟浩然晚泊涓阳望庐山五、生字书写课件出示生字:题侧峰庐缘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 然后教师总结:(1)送生字回家:左右结构:侧峰缘半包围结构:题庐(2)换一换:“峰”换掉“山”加上“车”,是“锋”。“庐”换掉“广”加上“

11、火”,是“炉”。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3、指导写字:(1)师范写,重点指导“题、侧、峰、庐、缘”并讲述:课件出示:题:“是”的捺舒展,“页”的横 稍短。组词、造句课件出示:侧:“那么”的撇为竖撇,末笔竖勾 挺直有力。组词、造句课件出示:峰:左窄右宽,最后一竖为悬针竖。组词、造句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自由认读学生各抒己见生完成游戏多种方式识记 生字生观察字形组词、造句 生观察字形组词、造句 生观察字形 组词、造句课件出示:庐: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相对生观察字形应,里面的“户”稍稍露出来。组词、造句组词、造句课件出示:缘:左窄右宽,右上偏小,弯钩学生观察字形握重心。组词、造句组词、

12、造句(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学生描红、临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写生字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指名说严格按笔顺描写。(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六、拓展阅读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自由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理解诗句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

13、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比照赏析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安石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认方面而言的,比喻“人 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 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 哲理性。七、课堂练习1、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 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2、选择合适的答案。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 (C) OA、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 以推断出其它方面。B、对于复杂的事物,应从多角度观察,多方 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乂要亲身去 体会、去分析。学生自主练习小组互评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整 首古诗。2、请把自己当作诗人身临其境,想一想身在 画境中的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把想到 的写出来和小组内同学展开讨论。课堂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 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对本节课主要内 容进行一个全面 的总结,加深学 生对于本节课的 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