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含教育改革)语渤海大学2023年硕士自命题大纲.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770903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33教育综合(含教育改革)语渤海大学2023年硕士自命题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333教育综合(含教育改革)语渤海大学2023年硕士自命题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33教育综合(含教育改革)语渤海大学2023年硕士自命题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3教育综合(含教育改革)语渤海大学2023年硕士自命题大纲.docx(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渤海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大纲所列项是考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仅供复习参考使用。科目代码:333科目名称:教育综合(含教育改革)一、考查目标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 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 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教育实践中的热点事件, 分析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总分值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各局部内容所占

2、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6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教育心理学约30分各局部内容要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辨析题、设计题等。*说明:以上题型仅供复习参考,具体试卷中未必包含全部题型。其中设计题为新增题型,第五节荀况的教育思想一、荀况生活的时代和生平活动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三、论教育目的四、论教育内容五、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六、论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第六节道家的教育思想一、老庄及其道家学派二、论教育的作用三、论理想人格四、论学习与求知第七节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一、从商鞅到韩非二、绝对的“性恶论”三、禁“

3、二心私学”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第八节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一、大学二、中庸三、学记四、乐记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第一节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一、统一文字二、严禁私学三、虫师制度第二节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第三节汉朝学校教育的开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一、学校教育的开展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第四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著述二、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的开展中的作用四、论道德教育五、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五节王充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思想特征二、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三、培养“文人”和“鸿儒”的

4、教育目标四、“博通百家”的教育内容五、论学习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一节魏晋的学校教育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第二节南朝的学校教育一、宋与齐的官学教育二、梁与陈的官学教育三、南朝的私学教育第三节北朝的学校教育一、北朝的中央官学二、北朝的地方官学三、北朝的私学教育第四节魏晋玄学教育思潮一、以顺应天性自然开展为教育旨归二、以“真性”、“无为”为理想人格三、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第五节傅玄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二、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三、论学校教育四、论道德教育第六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二、论士大夫教育三、论儿童教育四、论学习态度和方法

5、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第一节隋唐的文教政策一、崇儒兴学二、兼用佛道三、开展科举四、任立私学第二节隋唐学校教育的开展一、学校因时而起伏二、中央官学三、地方官学四、私学五、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第三节隋唐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一、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二、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开展三、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第四节隋唐的中外教育交流一、隋唐与新罗的教育交流二、隋唐与日本的教育交流 第五节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三、论学校教育与措施 四、论教学五、论师道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二、教育制度第二节辽金元的教育一、辽朝的教育制度

6、二、金朝的教育制度 三、元朝的教育制度 第三节宋元时期的书院 一、书院的萌芽二、宋朝的书院 三、元朝的书院 第四节宋元时期的蒙学 一、蒙学教育的开展 二、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三、蒙学教材第五节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一、宋朝的科举制度 二、元朝的科举制度 三、宋元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第六节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二、主持“熙宁兴学”三、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四、系统的人才理论第七节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三、论“小学”和“大学”教育四、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五、论读书法第八章明朝的教育第一节明朝的文教政策一、广设学校,培育人才二、重视科举,选拔人才三、加强

7、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第二节明朝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二、地方官学第三节明朝的书院一、明朝书院的开展二、东林书院第四节明朝的科举制度一、建立科举定式二、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三、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第五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论教育作用三、论道德教育四、论儿童教育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一节清朝的文教政策一、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二、广兴学校,严订学规三、软硬兼施,加强控制第二节清朝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二、地方官学第三节清朝的书院一、清朝书院的开展二、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第四节清朝的科举制度一、科举为“国家抡才大典”二、科场舞弊丛生,积重难返三、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第

8、五节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公其非是于学校”三、论教育内容四、论教学思想五、论教师第六节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三、教学思想四、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论五、论教师第七节颜元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三、学校为“人才之本”四、“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五、“习行”教学法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一节传统教育的危机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一、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二、传统教育的困境三、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第二节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一、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二、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三、教会学校的开

9、展四、从“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到“中华教育会”五、教会学校的课程六、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影响第三节洋务教育及中国教育近代转化的启动一、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开展二、洋务留学教育三、“中体西用”的演变与张之洞的系统阐述第十一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第一节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二、维新教育实践三、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第二节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三、严复的教育思想第三节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一、清末学制的建立二、废科举、兴学堂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四、留学教育的勃兴第四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一、批判封建教育二、革命与改良政治

10、论争中的教育定位三、开展革命教育活动第十二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第一节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一、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二、民初教育方针确实立三、封建教育的回潮第二节壬子癸丑学制一、学制的形成过程二、学制体系三、课程标准四、学制的调整第三节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三、改革北京大学四、教育独立思想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二、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三、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第二节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一、平民教育思潮二、工

11、读主义教育思潮三、职业教育思潮四、勤工俭学运动五、科学教育思潮六、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第三节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一、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二、设计教学法三、道尔顿制四、文纳特卡制第四节1922年“新学制”一、“新学制”的产生过程二、“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三、“新学制”的特点四、“新学制”的课程标准五、“新学制”的评价第五节收回教育权运动与教会教育的变革一、20世纪初教会教育的快速推进二、对在中国的基督教教育的调查三、收回教育权运动四、教会教育的本土化和世俗化第六节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一、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提出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干部学校四、国共合作时期

12、的黄埔军校五、李大钊的教育思想六、悻代英的教育思想第十四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 一、“党化教育”的实施和废止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颁行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方针 四、中华民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 第二节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措施 一、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 二、“戊辰学制”的颁行三、“整饬学风”,建立训育制度 四、开展童子军训练和军训五、公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 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七、人民的民主教育运动第三节国民政府各级教育的开展一、幼儿教育二、初等教育三、中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 第四节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的本质

13、三、对各种流行教育观点的批驳四、“全人生指导”第五节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实验活动 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三、“化农民”与“农民化” 第六节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二、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 三、乡村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第七节黄炎培的教育思想主要考察考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题型在题干处会给定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考 生需根据问题给出问题解决的方案。例如,如果相关问题为教学问题,考生需完成相应的教 学设计;如果给出一个研究的课题,考生需给出研究计划;如果是教育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那么要根据所学给出一个行动计划。三、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

14、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1 .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那么和方法。2 .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考查内容绪论教育学及其开展第一节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一、教育学和教育科学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三、作为一种特殊研究对象的学校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开展一、教育学的产生二、教育学的开展历程三、教育学的开展趋势第三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开展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理论的开展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指导思想 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一、生平与教育

15、活动二、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开展三、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第八节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活教育”实验 二、“活教育”的目的论 三、“活教育”的课程论 四、“活教育”的教学论 第九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二、“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三、生活教育理论第十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第一节苏维埃根据地的教育一、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二、干部教育三、成人教育四、儿童教育第二节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政策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确实立三、干部教育四、普通教育五、社会教育六、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节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教育建设一、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二、中小

16、学教育的正规化 三、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一、教育为政治服务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依靠群众办学外国教育史考查目标1 .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制度开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 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开展的线索。2 .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认真阅读和理解国外名著。3 .能运用历史方法和知识分析教育现象。4 .通过外国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养成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 的情感。考查内容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一、关于教育起源的代表性观点二、简要分析第二节史前教育概况一、原始社会的

17、分期二、史前各个时期的教育概况第二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两河流域的教育一、两河流域早期的文化教育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第二节古代埃及的教育一、文化与科学二、教育概况第三节古代印度的教育一、古代印度社会概况二、婆罗门时期的教育三、佛教教育第四方古代希伯来的教育一、第一时期的教育二、第二时期的教育第三章古希腊的教育第一节荷马时期的教育一、荷马时期的古希腊社会二、荷马时期的教育第二节古风时期的教育一、斯巴达教育二、雅典教育三、毕达哥拉斯的教育思想第三节古典时期的教育一、古典时期的雅典社会二、文化的繁荣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三、古典时期的教育第四节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第四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

18、思想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教育思想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时代与生平二、政治观和哲学观三、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世界观二、教育思想第五章古罗马的教育第一节共和时期的教育一、共和早期的教育二、共和后期的教育第二节帝国时期的教育一、帝国的政治与教育变革二、帝国时期的各级教育第三节基督教的兴起与早期基督教会的教育活动一、基督教的产生及其在罗马帝国的传播二、早期的基督教教会学校第四节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一、西塞罗二、昆体良三、奥古斯丁第六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第一节基督教教育一、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二、基督教的教育思想与理论第二节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

19、一、宫廷学校二、骑士教育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开展第四节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开展第七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第一节拜占廷的教育一、世俗教育二、教会教育第二节阿拉伯的教育一、萨拉森帝国及各大食国的教育二、塞尔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拜占廷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贡献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八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一、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二、人文主义教育的开展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新教教育一、宗教改革运动与新教的建立二、路德派新教与教育三、加尔文派新教与教育四、英国国教与教育第三节天

20、主教教育一、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会的改革与复兴二、耶稣会的教育活动三、三种教育力量的冲突与融合第九章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一节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著作及其世界观 一、教育实践与著作 二、世界观第二节 论教育的目的、作用和普及教育一、论教育的目的二、论教育的作用三、泛智主义和普及教育的主张第三节论教育和教学的基本原那么一、教育适应自然的原那么二、主要教学原那么第四节论道德教育与健康教育一、论道德教育二、论生命与健康教育.第五节论教育与教学管理一、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二、国家学校体系的构建三、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四、校长的职责第十章1718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和北美的教育第一节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

21、一、教育概况二、培根论教育三、洛克的思想教育第二节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一、教育概况二、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教育思想三、法国大革命中的教育改革第三节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一、教育概况二、康德论教育第四节1718世纪的俄国教育一、1617世纪的文教复兴和18世纪初的教育改革二、18世纪中期和后期的教育进展第五节1718世纪的美国教育一、殖民时代的教育概况二、建国初期的教育和教育理想 第十一章卢梭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活动与主要著作第二节论人的天性一、性善论二、感觉论第三节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和培养目标二、自然教育的方法原那么第四节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一、婴儿期的教育(02岁)

22、二、儿童期的教育(212岁)三、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四、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五、子女教育第五节论理想国家的公民教育第十二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论教育目的第三节论教育心理学化第四节论要素教育一、德育二、智育三、体育第五节论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一、语言教学二、算术教学三、测量教学 第六节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十三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开展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第二节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一、教育的目的二、教育性教学原那么三、道德教育第三节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一、经验、兴趣与课程二

23、、统觉与课程三、儿童开展与课程第四节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一、“教学进程”理论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第十四章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论教育的基本原理一、统一的原那么二、顺其自然的原那么三、开展的原那么四、创造的原那么第三节幼儿园教育理论一、幼儿园工作的意义与任务二、幼儿园教育方法三、幼儿园课程四、从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 第四节论学校教育第十五章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第一节19世纪的德国教育一、教育开展概况二、费希特论国民教育三、第斯多惠论教育第二节19世纪的法国教育一、教育开展概况二、涂尔干论教育第三节19世纪的英国教育一、教育开展概

24、况二、斯宾塞论教育三、赫胥黎论教育第四节19世纪的美国教育一、教育开展概况二、贺拉斯曼论教育第五节19世纪的俄国教育一、教育开展概况二、乌申斯基论教育第六节19世纪的日本教育一、教育开展概况二、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第十六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第一节对空想社会主义者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一、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二、关于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开展影响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四、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节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第三节论教育与社会生产第四节 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第五节论人的全面开展第六节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编现代教育史第十七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第一节新教育运动

25、一、新教育的由来及开展二、爱伦凯三、德可乐利四、罗素第二节进步教育运动一、进步教育运动始末二、几种重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第三节实验教育学一、德国的实验教育学二、美国的心理学研究三、智力测验第四节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一、生平与教育活动二、公民教育理论三、劳作学校理论第十八章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论幼儿的开展一、儿童心理开展与遗传、环境的关系二、儿童心理开展的具体特点第三节 论自由、纪律与工作第四节幼儿教育的内容一、感官教育二、读、写、算的练习三、实际生活练习第十九章杜威的教育思想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开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开展的历史进程三、

26、当代世界教育开展趋势第二节教育的基本内涵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二、教育的概念三、教育的本质第三节教育的要素与形态一、教育的基本要素二、教育的主要形态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开展第一节社会对教育开展的影响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三、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四、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第二节教育对社会开展的促进功能一、教育的经济功能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三、教育的人口功能四、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三节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科教兴国是一项重要战略三、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开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开展及其影响因素一、人的身心开展的内涵及特征二、影响人的身心开

27、展的主要因素第一节时代与生平二、杜威的研究特点三、杜威所处的时代第二节什么是教育一、教育即生活二、教育即生长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第三节教育的目的一、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二、杜威的教育目的第四节课程与教材一、对传统课程的批判二、从做中学三、课程论的缺乏之处第五节思维与教学方法一、反省思维与教学方法的改变二、思维方法的社会价值三、教学方法论的缺乏第六节道德教育一、个人与社会二、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第二十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开展第一节英国教育的开展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二、公共教育制度的开展与完善第二节法国教育的开展一、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二、“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三

28、、中学课程的改革四、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第三节德国教育的开展一、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二、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第四节美国教育的开展一、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开展二、初级学院运动三、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第五节日本教育的开展一、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与开展二、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变化三、战时各级教育的调整和变化第二十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第一节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1917T920)一、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二、建立统一劳动学校制度三、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四、团结、教育和改造教师第二节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试验(1921-1930)一、学校制度的调整二、综合教学大纲的试行及其

29、经验教训三、加强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四、高等教育的改革第三节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开展(1931-1941)一、联共(布)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决定二、改革学校制度,延长学习年限三、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四、改进普通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五、开展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六、继续改革和调整高等教育第四节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三、论教育的目的四、论集体主义教育五、论劳动教育六、论家庭教育第二十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和日本的教育改革第一节美国的教育改革一、国防教育法和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二、20世纪70

30、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三、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纲领与教育政策四、进入21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开展第二节英国的教育改革一、1944年教育法的实施二、20世纪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三、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四、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五、进入21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第三节法国的教育改革一、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二、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三、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四、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五、进入21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第四节联邦德国和统一后德国的教育改革一、1959年开始的教育改革二、20世纪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三、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四、德国统一以来的教育改革第

31、五节日本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二、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三、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四、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五、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六、进入21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第二十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第一节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教育的恢复与开展一、二战后初期的恢复工作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教育的开展第二节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苏联的教育改革一、1958年的教育改革二、1966年至20世纪70年代前期的教育改革三、1977年和1984年的教育改革第三节凯洛夫教育学的教育思想体系一、形成凯洛夫教育学思想体系的历史背景及其思想基础二

32、、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三、凯洛夫教育学的德育论第四节赞科夫的教育实验及其开展性教学理论一、提出和展开“教育与开展关系问题”课题研究的背景二、赞科夫的教育实验三、赞科夫的开展性教学理论四、成就、影响与局限性第五节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一、生平与著作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依据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第六节俄罗斯联邦的教育一、俄罗斯国民教育的法律保障与管理体制二、俄罗斯国民教育体系的构成三、俄罗斯教育的几项重要改革第二十四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创造性的教育劳动第二节培养全面和谐开展的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二、和谐的教育三、按照诸

33、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思 想四、培养全面和谐开展的人要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一致第三节成就与影响第二十五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第一节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分支的教育思潮一、改造主义教育的产生二、改造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三、改造主义教育的特点与影响第二节新传统教育派教育思潮一、要素主义教育二、永恒主义教育三、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第三节以哲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潮一、存在主义教育二、分析教育哲学第四节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潮一、新行为主义教育二、结构主义教育三、人本主义教育第五节作为未来教育战略的教育思潮一、终身教育的产生二、终身教育的主要观点三、终身教育的特点与影响第

34、六节多元文化教育思潮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与开展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观点三、多元文化教育的特点与影响第二十六章开展中国家的教育第一节独立前的教育第二节独立后的教育改革和开展一、努力扫除文盲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三、改革教育体制和调整教育结构四、着力培养师资五、大力开展高等教育六、改革教育内容七、迈向民主的教育第三节面对的主要问题一、扫盲和普及初等教育仍需继续努力二、教育经费短缺三、教师队伍仍不能适应教育开展的需要四、高等教育仍然失衡教育心理学考查目标1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开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 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2 .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

35、,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 学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考查内容第一局部绪论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开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开展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范式 二、研究的步骤三、研究的有效性第二局部学生心理第二章学生心理开展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基本开展观 二、认知开展阶段三、心理开展的因素四、皮亚杰开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五、皮亚杰理论的贡献、局限与开展 第二节维果茨基的开展理论 一、心理开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36、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开展观三、教育和开展的关系一一最近开展区 四、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第三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开展 一、个性与社会化开展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第一节个体的智力差异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二、多元智能理论三、智力的三元智力理论第二节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一、学习风格的维度二、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第三节社会文化背景与性别差异一、社会文化背景差异二、性别差异第三局部一般学习心理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一、学习的界定二、学习的作用三、学习的分类四、学习的相关概念第二节学习与脑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四、基

37、于脑的学习第三节学习理论开展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开展 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 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开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一、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二、华生的行为主义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二、桑代克的学习律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二、强化理论三、行为的学习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一、社会认知理论二、观察学习三、观察学习的应用四、行为主义新进展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一、格式塔学习理论二、符号学习理论第二节认知

38、-结构学习理论一、认知表征理论二、认知结构与学习三、学习和教学的原那么和方法第三节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一、有意义学习二、认知同化过程三、接受学习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一、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二、认知负荷理论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二、建构主义分类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一、激进建构主义二、生成学习理论三、认知灵活性理论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三、支架式教学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第八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

39、概述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论二、需要层次理论三、自我决定理论 四、成就动机理论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六、控制点理论七、归因理论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开展中的独特价值第二节教育促进个体开展的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开展的条件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开展的主体三、坚持教育创新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基础第二节

40、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开展学说二、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第四节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开展二、素质教育的内涵三、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五章人的全面开展教育第一节德育一、德育的内涵和意义二、德育的目标三、德育的内容第二节智育八、成就目标理论九、自我价值理论九、调节聚焦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教学吸引二、兴趣激发三、建立合理的动机信念四、反应与评定五、奖励和惩罚六、合作与竞争第四局部分类学习心理第九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一、知识及其含义二、知识的分类三、知

41、识的表征四、知识学习的基本机制第二节知识的理解一、知识理解的过程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三、概念的学习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四、为概念转变而教第四节学习迁移一、迁移及其分类 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三、为迁移而教第十章技能的学习第一节技能的概述一、技能及其特点和作用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三、技能的分类第二节动作技能一、动作技能的结构、特点与种类二、动作技能的形成三、动作技能的培养第三节心智技能一、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关系二、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三、心智技能的培养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 一、问题及其分类二

42、、问题解决的界定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一、问题解决的模式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 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第四节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过程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第十二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界定二、学习策略的分类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第二节认知策略一、复述策略二、精细加工策略三、组织策略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一、元认知的结构二、元认知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一、学习策略促进的原那么二、常见的学习策略三、学习策略促进的方法第十三章品德的

43、形成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的基本界定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开展的实质第二节道德开展一、道德认知的开展二、道德情感的开展三、道德行为的开展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品德的内化过程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三、品德培养的方法第五局部教学心理第十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一、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二、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三、教学目标的分类四、教学目标的设计第二节选择教学模式一、直接教学二、探究学习三、基于问题学习四、合作学习五、个别化教学第三节设置教学环境一、课堂空间二、教学组织三、教学媒体第十五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二、课堂管理的阶段性三、课堂管理的目

44、标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一、课堂规那么和程序的设计二、课堂规那么和程序的建立三、课堂规那么和程序的维持与完善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二、行为矫正原那么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第十六章学习评定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一、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二、学习评定的重要性三、学习评定的模式 四、学习评定的方法 第二节标准化测验 一、标准化测验的类型 二、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 三、测验的新进展 第三节 教师自编测验一、教师自编测验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 二、设计测验前的计划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具体形式 四、编制测验的考前须知 五、学习理论的启示第四节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一、真实性评定二、评定结果的报

45、告方式第六局部教师心理 第十七章教师心理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一、教师的角色概述 二、教师的专业品质 三、教师的角色特征 四、教师的个性特征 五、教师的职业倦怠 第二节师生互动 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三、师生的相互作用第三节教师的成长和培养一、教师的专业开展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主要参考书目(所列参考书目)考试类型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 间初试参考书目教育学原理(“马 工程”教材)教育 学原 理编 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年初试参考书目中国教育史(第四 版)孙培青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初试参考书目外国教育史教程 (第三版)吴式颖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年初试参考书目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三版)陈琦、刘儒德 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复试参考书目参见各方向专业课程 考试大纲加试参考书目参见各方向专业课程 考试大纲一、智育的内涵和意义二、智育的目标三、智育的内容第三节体育一、体育的内涵和意义二、体育的目标三、体育的内容第四节美育一、美育的内涵和意义二、美育的目标三、美育的内容第五节劳动技术教育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二、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三、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学校的形成与开展一、学校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