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知识学习感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知识学习感想.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心得班级:姓名:学号:(1)采空区和巷道的具体位置、大小、埋藏深度、开采时间和回填塌落、 充水等情况;(2 )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3 )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 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4 )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等的位置、形 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 方向等的关系;(5)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 动和变形的特征值;(6)采空区附近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7 )搜集建筑物变形及其处
2、理措施的资料等。6、地裂缝调查要点本调查所指地裂缝为区域性地裂健,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相伴生的地 裂缝不在此调查范围内中。地裂1调查内容主要为:(1)单缝特征和群缝分布特征及其分布范围;(2 )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3)地裂健成因类型和引发因素;(4)发展趋势预测和现有灾害评估及未来灾害预测;(5 )现有防治措颁口效果。7、地面沉降调查要点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 包括由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地面下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 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1)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第四纪沉积、地
3、貌单元,特别要注意冲积、湖 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布。第四系 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硬土层和软弱压缩层的分布;(2)查明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 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3)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 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 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其实这门课程比较容易学习的,前几章都是基础地质学学过的知识,大概 看一下就能明白。后面的几章主要是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价,所以总体上要学的 东西多。但它对我们
4、知识的联接,形成知识结构很有帮助,还让我们了解地质 灾害调查的基础知识,学好它很重要。还有老师讲解得很好,让我们学到很多 知识,对我们生活中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有很多涉及,提高了学习兴趣,用增加 了它的实用性。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与我们本专业的联系也很紧密,是我们地 质专业重要的学科,学好它对以后就业也很有帮助。同时,地质灾害调查与评 价提高了我们的见识,丰富了知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2016年12月28日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地质灾害调查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 于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基本知识,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 灾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 我们还需要理论结合
5、实践,亲自 去观察这些现象,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灾害现象,加深对其了解通过实践,知识 才变得具体了 .我觉得,在这学期我们所学的课程中,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这门 课程应该是最接近实际的,地质灾害就在在我们周围发生,我们总在电视上看 见有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只要我们能认真观察, 把我们所看到的与书上的联系起来,我们总会有一些发现的,这也会让我们有 一种成就感,一种收获感,一种满足感!这学期的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课程我 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至少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的主要类型,灾害评价等。了解到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6、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概论,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县(市)地质灾害排查,单灾种地质灾害评价,县(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 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总之,学了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这门课程,我还 是有很大的收获的!地质灾害是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 的基础上进行。收集资料内容包括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相关的气象水文、地形 地貌、地质构造、区域构造、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 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不稳定斜坡、滑坡、 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根据工作
7、区实际情况,可以增 加其它种类的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地质灾害调查应充分发动群众,采取有关部 门和群众报险与专业人员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前人文献已有记载的以 及当地群众和有关部门报告的地质灾害点,必须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于主要 的居民点,无论有无地质灾害分布,都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对于据地质条件 断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一般居民点,也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地质灾害调查 必须做到一点一卡”。按照卡片要求的内容逐一填写,对地质灾害的主要要 素的描述不得遗漏。地质灾害调查必须按照统一的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 统。列入年度计划的县(市),承担调查任务的单位须编制调查设计书。经省、 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
8、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开展调查工作。县(市)地质灾 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含文字报告、图件、附件、附表和有关原始资料等) 均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光、磁盘)两种形式汇交。所汇交的资料均应严格按 照有关规定、标准复制。光(磁)盘数据资料,必须与纸介质成果资料内容一 致。每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应在一年内完成。一、调查要点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 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 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 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
9、斜坡周围,特别 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 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 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 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4 )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健;(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10、(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 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斜坡稳定性调查表(附表1 )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表1斜坡稳定性调查表填写说明条目填写内容名称以距离调查点最近的地名命名。地理位置详细到乡、村、组(社),地理坐标以调查范围的中心点为准,在地形图上量取。酚卜编号以所在县(市)名称汉语拼音的声母加上调查表的III页序号作为野外编号。如:巴东县 BDk BD2攀枝花市 PZHk PZH2室内编号按邮政编码方式(地质灾
11、害信息系统建设数据编码要求)编码。成因时代第四系地层时代代号加成因代号,如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物代号为Q4di;基岩标注到 组,如侏罗系蓬莱镇组代号为产状用倾向、倾角表示,如:倾向125。、倾角30 ,表示为125z30.地震烈度可用国家地震局1990年编制的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区划数据。微地貌60为陡崖,25 60为陡坡,8 25为缓坡,48。为平台。指斜(边)坂刮囿形态,分为凸形、凹形、线形、阶状等形态。指主体坡面倾向,用万位用表小。构造部位i也使用指与调查点附近主要构造的关系,如某断层的上盘、下盘或断裂带上;某背斜、1可 斜的某翼、轴部或倾伏端等。境与倜直点及其附近的土地使用现
12、状。结构类型控滑结构他结构面)倾角大小及与坡面的关系可再分为顺向坡、逆向坡、斜向坡、横向坡和近 水平岩层斜坡等5个亚型;顺向坡还可再细分为缓倾顺向坡和陡倾顺向坡。4S* 尸烟而 心/辟”田而 若工田型昭面 妙触生尸=苴迫垃触而 R/PzizF3面类型 密实度动带、构造错动带、断层、老滑坡面等.分为密室中宓稻密松散4细.2、滑坡V(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 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 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 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
13、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 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舞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 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链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 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 裂绛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1 ,则滑动 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 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 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 出
14、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5 )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 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 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 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 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 曜,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筵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强、自 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筵、温度裂缝和冻胀裂舞的差异,避免误 判;(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
15、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 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 查。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2。表2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标志内容等级类别亚类形态宏观形态1 ,圈椅状地形B2 双沟同源地貌B3.坡体后缘出现洋地C4 .大平台地形(与外围不一致、非河流阶地、非构造平台或风化差异平 八C口 J5 不7F型诃流交道r微观形态6 后倾向台面地形Q7 小幺ROM中幺烟闻r71H 1 mTUIRJrq 姑休前右侧;力中叩帼痴面墙面(韭构浩成国)A10 泮期寺房珥滔广r地层老地层 变动1 1咱启的立叶亦一(址1全7211的府国RrS木上、侬
16、泗、取伊?1 4 大船而 立器体描密在新卅田: 卜LA1 A +船亦於卢佐玲干十件tfr租物- 中R新地层 变动15 4瓶存仲岩体海新地月掩葡r16 山体后部冲弛内出皿局部湖相册户R17 小形小传声休卜掩席湖相地尸r181-游方山皿湖相地后1Q变形等1 q 古菌古建的布取r2。构成城体的岩+结构零乱.祸席低R21.开挖后易坍滑C22.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线状出露、湿地C23.古树等被掩埋C历史记载访问材料24.发生过滑坡的记载和口述A25.发生过变形的记载和口述C注:属A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B级标志或一个B级、二个C级,或4个C级标志可判别为古、老滑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
17、高。(9 )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10)调查滑坡已经造成的损失,滑坡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填表见附表2。3、崩塌调查要点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危岩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2 )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 斜坡组构类型。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 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
18、,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 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 模、引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6 )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 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 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碉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 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 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 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 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7
19、)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 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 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9 )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 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 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10 )调查崩塌已经造成的损失,崩塌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 塌产生的时间。(2 )
20、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 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3 )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 植被生长情况、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4 )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 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4、泥石流调查要点泥石流沟谷在地形地貌和流域形态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典型的泥石流沟 谷,形成区多为高山环抱的山间盆地。流通区多为峡谷,沟谷两侧山坡陡峻, 沟床顺直,纵坡
21、梯度大。堆积区则多呈扇形或锥形分布,沟道摆动频繁,大小 石块混杂堆积,垄岗起伏不平。对于典型的泥石流沟谷,这些区段均能明显划 分,但对不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则无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研究泥 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从宏观上判定沟口是否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 划分其区段。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 地段,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应调查下列内容:(1)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 量,地下水活动情况;(2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 和储量;(3 )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
22、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 粗糙程度。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4 )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 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 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5 )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 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6 )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 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 的形成历史、划分古泥石流扇和新泥石流扇,新泥石流扇的堆积速度,估算一次 最大堆积量
23、;(7 )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 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区分正常沟谷还是低频率泥石流 沟谷。(8 )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 况;(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建筑经验。(10)调查泥石流已经造成的损失,泥石流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 失。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如表3 :表3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堵塞程席特征严重沟槽弯曲,河段宽窄不均,卡口、陡坎多.大部分支沟交汇角度大。 形成区集中,沟槽堵塞严重,阵流间隔时间长。中等沟槽较顺直,河段宽窄较均匀,陡坎、卡口不多。主支沟交角多数小 于60度。形成区不太集中
24、,河床堵塞情况一股。轻微沟槽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基本无卡口,隧坎。形成区分散, 阵流间隔时间短而少。泥石流综合评判部分各因素评分按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 评分表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附表4)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4:表4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填写说明条目填写内容水系名称指黄河、长江、珠江等入海河流或下游消失的内陆河流。泥石流沟泄入主 河道名指按所用地形图上的名称填写,地形图上无河名者按地方习惯名称填入。泥石流沟至主河 胤巨离现场直接量测或在地形图上量测,要注明河道水位标高。流域面枳在1 / 5万地形图上量测。相对高差在地形图上量测。山坡段度可在地形图上量测,但以现场
25、实测为主。植被很盖率指林、灌木植被的覆盖率。现场调直或收集资料。主沟纵坡、+阻亦种一般采用山口以上河段平均坡降,以现场实测为主,也可用近期航片或地形 图上的量测资料。分段统计时安加权平均值计算。/甲小艾帕应在流通区或形成区实际量测。冲淤变幅按附表4中第7项因素综合判沟口扇形也伏/兄业现场头地相查判别,按山口屋形地特彳止规定词查的内谷量测填表。补给段长度比*同一河段两岸同时存在几个不同补给源,只取具中最长的一段长度计入累计 长度.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主要按现场调查结果计算确定,也可根据航片资 料确定。堵塞程度现场调查确定,判定标准见下表。松散物贮量通过现场调查测算或用航片资料的计算成果。不良地质腌
26、发 育程度一般按总贮量划级.产沙区松散物平 均厚度现场调直量测。*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是指泥沙沿程补给长度与主沟长度之比。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是沿主沟长 度范围内两岸及沟槽底部泥沙补给段(如崩坍、滑坡、沟蚀等)的累计长度.易发程度(严重程度),综合评判总分确定见表5 :表5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易发程度总分高易发(严重)114中易发(中等)84114低易发40-84不易发405、地面塌陷调查要点地面塌陷主要调查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包括发育在黄土等地区 的土洞型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在我国90%以上发生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岩溶区。塌陷 主要产生在土层中,所以也称为“土层塌陷。一般下列地段易产生岩
27、溶塌陷:(1)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面起伏较大,并有洞口或裂口,岩溶洞 穴空间无充填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为砂、碎石和亚粘土的地段;(2)采、排地下水点附近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围内(特别是地下水的主 要补给方向上),以及地下水位变动明显的区域(浸没导致水位上升);(3 )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4 )岩溶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5 )第四纪土层为砂、轻亚粘土、亚粘土,且厚度小于10米的地段; 因此,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基本掌握区内岩 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的基础上,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 分布密度、引发因素、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 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 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采空塌陷应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工作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