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据礼记王制记载,周代分封制下诸侯和臣子的宫室、车骑、礼仪等存在很大差别,这被称为 “命数”。“命数”基本上按爵位和职位区分,上公九命,三公为八命,侯伯、王之卿、子男、王之大 夫分别为七命、五命和四命。由此可见,周代的“命数”() A.表明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C.削弱了贵族对地方的政治管控D.彰显了周天子的统治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提到,周代的“命数”主要指接受周王分封的诸侯和臣子使用的宫室、车骑、礼仪等的 差别,由此可见,其彰显了周天子的统治权威,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
2、符,排除A项;材料所述西 周分封制下官爵分为九个等级,而分封制先于儒家思想产生,排除B项;周代的“命数”规定相对于商 代,加强了贵族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1 .元封元年(前110年),桑弘羊出任大司农后,又奏请汉武帝批准,大力推行纳粟拜爵、补官及其赎罪 政策。之后又进一步扩大了纳粟补官的范围,不再限于官吏,普通百姓也允许买官。这() A.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能B.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C.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不公D.缓解了贫富异刑的现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大力推行纳粟拜爵、补官及其赎罪政策, 且不断扩大纳粟补官的范围,这进一步扩大了社
3、会不公,C项正确;纳粟拜爵、补官及其赎罪政策,使 得官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法提高国家的管理效能,排除A项;纳粟拜爵、补官及其赎罪政策会增加政 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纳粟拜爵、补官及其赎罪政策会进一步加剧贫富异刑的现状,排除D项。故 选C项。2 .如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兽首玛瑙杯。其上口近似圆形,兽首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兽首的面 部却像牛,兽首的口鼻部装有笼头状的金帽盖,能够卸下,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 来通杯一脉相承。该兽首玛瑙杯()(2)特点:农业转型因时因势;注重立法与制度保障;农业政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 优化;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任答两点即可)
4、【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 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可知,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根据材料“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 为关键”可知,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粮食耕种出现机械化;根据材料“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专 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可知,近代农业变革思潮的兴起;根据材料“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 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可知,农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根据材料“20世纪工 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
5、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 起到了重要作用。”可知,农业家庭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生产。原因:根据材料“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 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 屡发生。”可知,列强的殖民掠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传统重农思想的影响,解决粮食匮乏问题的要 求;根据材料“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专部以统之,学堂以 教之”可知,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根据材料“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 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
6、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 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知,政府的推动。(2)根据材料“19491957年19581977年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可知,农 业转型因时因势;根据材料“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 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可知,注重立法与制度保障;根据材料“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 购政策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 种植技术的创新”可知,农业政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根据材料“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 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
7、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可知,农业产业 化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每一社会历史事件都不是彼此分离、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 处于一个统一的社会总体之中,如果把某一历史事件抽象出来,孤立加以考察,那么就无法领悟其真实 含义。都本伟思哲论史(哲史卷)根据上述材料r从表格中选取三个有内在关联的史实,自拟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列出所选史 实,主题明确。并围绕主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合理论述)知识板块相关史实中国古代史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百家争鸣、变法运动、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推恩令
8、、盐铁官 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朝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四大名着中国近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现代史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世界史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工业 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答案】主题:汉武帝时极力加强中央集权阐述:汉初实行黄老之学,国家得以恢复发展,但也因此留下诸侯尾 大不掉的隐患。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使得诸侯王所控制的土地极大减少:经济上实行盐铁官 营,一方面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打
9、击了诸侯势力对高利润行业的垄断;在思想上,汉武帝接 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加强了思想控制。综上,汉武帝时期从政治、经 济、思想文化领域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解析】【详解】本题为观点阐述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首先,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史、中国 近代史、世界史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每一社会历史事件都不是彼此分离、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 系、共同处于一个统一的社会总体之巾中的信息,选择材料给定的部分材料信息,找出其共同的内在逻 辑联系,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提炼出个主题,如:政治角度可以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
10、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资产阶级革命等;经济角度可以是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演变、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思想文化角度可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对世界的意 义、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与思想解放运动等。其次,围绕提炼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细致的阐 述,如:以汉武帝时极力加强中央集权为主题,汉初实行黄老之学,国家得以恢复发展,但也因此留下诸侯昆 大不掉的隐患。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使得诸侯王所控制的土地极大减少;经济上实行盐铁 官营,一方面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打击了诸侯势力对高利润行业的垄断;在思想上,汉武帝 接受革仲舒的建议J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
11、储学的正统地位,加强了思想控制。最后,对主题进行总结提 升,再次说明提炼的主题正确性,如:综上,汉武帝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此类题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A.反映出唐代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B.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C.表明当时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发展D.体现出官营手工业技术已经享誉世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陕西的兽首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该器物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来往”的重要见证,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 的交流,B项正确;没有对比,故无法得出唐代
12、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这一结论,排除A项;C项在材 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根据材料判断不出该兽首玛瑙杯是否为官营手工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B 项。4 .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 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 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 变法A.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B.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C.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D.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采取
13、的国家专卖制度使得民间出现了强买强卖的现象,官府垄 断下的商业贸易比大商人“较固取利”给市场交易增加的成本是有过之而不及的,均输法操控供求关 系、规定市场价格,无法应对新问题,这些均反映了民间商品货币经济被严重破坏,c项正确;损害权贵 的利益,不是该学者强调的本意,排除A项;这种专卖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没有改变积贫积 弱的局面,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指导思想并没有背离统治需要,排除D项. 故选C项。5 .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 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14、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答案】D【解析】【详解】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 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 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 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故选D项。6乾隆年间清廷编修的清史列传中,把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臣均编入了贰臣传,把 史可法等当初誓死抵抗清军的前明官员列为忠臣。此举意在()A.重新审定明朝降臣的
15、历史贡献B.强化传统观念维护专制统治C.为本朝修史确立新的指导思想D.重新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乾隆皇帝将誓死抵抗清军的前明官员列为忠臣,对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 明朝降臣均编入了贰臣传可见清朝旨在宣扬“忠君”的思想,强化传统观念维护专制统治,B项正 确;明朝降臣为清朝建立作出了贡献,材料不是重新审定明朝降臣的历史贡献,排除A项;清朝修史的 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C项;清朝依然是程朱理学占据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7.南京条约签订后,负责谈判的钦差大臣继续与英方交涉,以对条约进行补救。其中一条是:“英 国除广州外,多得四处系大皇帝天恩。今后若他
16、国要求去四处口岸通商,应由英国与之讲解,使仍 在粤通商,无致生事。”这说明清廷A.承认英国世界霸主地位B.被动融入国际外交体系C.利用英国维护国家主权D.在传统思维下应对变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英国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以达到其强迫 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开放国门的目的,在传统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把英国的侵略行为当成了单 纯的挑衅,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清廷认识到了英国强大的国力,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清政府融 入了国际体系,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清政府有意识的利用英国维护国家主权,排除C项。故选D 项。8.1921年10月,莫斯科东方大学成
17、立中国班,开启革命留学潮流。如表是19251926年中国班学生家 庭统计情况,其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B.中国革命发展的阶段特征城镇家庭数量(个)占比(%)农村家庭数量(个)占比(%)工人79.7中小地主、富农4055.6小商人811. 1小手工业者34.2职员22.8佃农56.9资本家34.2无田户、教员45.6合计2027.8合计5272.2C.近代革命对象的复杂性D.近代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当时在苏联学习的中共学生家庭出身,工人、农民占比较少,而中小地主、富 农、小商人、资本家等占比较多,这与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民大革命相符合,B项正确;中
18、国共产党是 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留学苏联学生的家庭情况,没有提 及革命对象,排除C项;材料没有民族经济的发展情况,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1942年初,全国党员从抗战初期的约4万人猛增至80万人,党领导的军队57万人,新党员、新干部 占90% o由于抗战初期形势紧张,对新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还不够,迫切需要开展一次思想教育运 动。这一运动主要旨在()A.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B.为相持阶段抗战服务C.纠正王明的左倾错误D.揭露国民党内战阴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党员人数迅速增加,为了加强对新
19、 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共召开整风运动。该运动促进了党员的思想解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思 想基础,B项正确;当时中共还不是执政党,排除A项;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排除C项; 揭露国民党内战阴谋与重庆谈判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希腊人写史的目的十分明确,即保存前人的业绩,给后人以教益。西方史学创始人希罗多德把自己的 着作称为“历史”,其原意就是“研究”。而修昔底德则强调其所记载材料确凿性是尽可能用最严格最 仔细的方法检验过的。据此可知,古希腊的史学研究()A.匕科学产生奠定理论基础B.充满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C批判当时雅典的公民政治D.全面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答案】B【解析】【
20、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古希腊史学家治史的目的和方法可以看出古希腊的史学研究 充满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排除A项;材料是历史研究的理念,不涉及民 主政治,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史学着作也不可能全面还原历史场景,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787年,美国在制定宪法过程中,联邦党人与反联邦派展开了激烈的争执,反联邦派认为“管得少的 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联邦党人则集中发表了 85篇论文进行反击,系统阐述了美国要建立的不是单一共 和国而是复合共和国,最终打造了反联邦派的顾虑,使宪法得以通过。材料中所说的“复合共和国”指 的是()A.三权分立制,权力彼此
21、制约平衡B.联邦制,联邦和州分立制衡C.国会两院制,参众两院相互制衡D.两党制,两党竞选轮流执政【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1787年,美国在制定宪法过程中联邦制党人与反联邦派的争论。反联 邦派主张“管得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联邦党人主张确立联邦制,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同时 实行分权制衡原则。因此“复合共和国”指的是联邦制,联邦和州分立制衡,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国家 结构形式,即联邦制,不是三权分立体制,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国家结构形式,即联邦制,不是两 院制,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国家结构形式,即联邦制,不是政党政治两党制,排除D项。故选B 项。12.185
22、0年,伊朗出口的棉织品是其原棉的23倍:到1910年,却出口了 20倍于棉织品的原棉。当时伊 朗街上的孩童们这样唱道:丝累线积难成匹,织布谋生不如死。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伊朗棉纺织业的衰败B.自由贸易规则的推动C.英国殖民体系的建立D.全球生产格局的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伊朗从1850年出口棉织品转变为1910年出口原棉。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 可知,当时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列强对伊朗进行商品输出,使得伊朗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 料产地,因此出现材料中的变化,即全球生产格局的变动,D项正确;A项是全球生产格局变动的影 响,不是材料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
23、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8世纪中期英国就建立了殖民体系, 排除C项。故选D项。13.1497年,卡伯特带着英王亨利七世的特许状,从英国出发向西航行,到达纽芬兰岛北部并举行了占领 仪式。凭借国王颁发的特许状,卡伯特以国家名义向任何使用这条航路的商人征收税款。据此推测,英 王亨利七世支持卡伯特主要是为了()A.开辟最短的欧亚航线B.应对价格革命的影响C.扩张英国的海上通道D.打破荷兰的贸易垄断【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末,即新航路开辟时期,亨利七世支持航海家从英国到纽芬兰岛的探 险,允许其以英国名义向使用该航路的商人征税,说明亨利七世支持卡伯特航海的主要目的是,扩张英国
24、 的海上通道,C项正确;英国西行到纽芬兰岛北部并非欧亚间的航线,排除A项;价格革命发生在16世 纪,排除B项;15世纪末,荷兰尚未建立,其贸易垄断地位还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4 .苏联的托洛茨基指出,由于商品买卖的恢复,“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增长和发展的时代开始了,而且 这只野兽正在大步跃进,因此谁能知道我们是否会被迫用一切力量去反对私人资本主义势力的离心倾 向,杆卫我们脚下每一寸土地呢? ”这说明托洛茨基A.对社会主义理论存在教条化认识B.主张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C.强调恢复经济以稳定苏维埃政权D.意在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于商品买卖的恢复可知,
25、这一时期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托洛茨基担心利用商品和 市场关系,资本主义会破坏国家政权,这说明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在党内尤其在中上层干部中仍然存在, 这种观念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A项正确;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排 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反映了托洛茨基担心新经济政策会破坏苏维埃政权,认为这 种经济体制改革存在风险,不是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排除D项。故选A项。15 .下表是二战后美苏签署的部分条约。这表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A.两极格局受到冲击B.资本主义阵营瓦解1963年8月5日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8年7月1日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1972年5月26日
26、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1974年7月3日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C.苏联实行战略收缩D.美苏博弈下有妥协【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即冷战时期,美苏就防止核扩散等 问题签署了一系列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条约,表明美苏在冷战对峙的情况下,存在理性的妥协、,D项 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排除A项;资本主义阵营瓦解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 苏联实行战略收缩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16 .下表反映出()A.经济全球化发展B.美英同盟的动摇朝鲜战争开始以后美国宣布冻结中国政府在美的资产1956
27、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美国对英国在外汇市场和国际组织援助方面的货币金融制裁,迫使英国退兵 埃及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美国冻结俄罗斯央行资产、禁止俄罗斯使用SWIFT系统(国际资金清算系 统)C.美元逐渐武器化D.金融体系的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美国对英国在外汇市场和国际组织援助方面的货币金融制裁,迫使英国退兵埃及”“美国冻 结俄罗斯央行资产、禁止俄罗斯使用SWIFT系统(国际资金清算系统)”可得出美元已经成为美国对外 推行霸权主义的重要工具,体现出美元逐渐武器化的特征,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AB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384年,朱元
28、璋创立卫所制,其源于隋唐府兵制并吸取了历史上屯田经验,是明朝最主要建 军制度。自京师达州县要地皆设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固定屯戍。在地方设都司,辖 若干卫,一卫辖5个千户所,5600人;都司之下,冲要府县设千户所、百户所,其下设总旗及小旗。 1393年,全国共有内外卫547个,所25 6 3个,兵额达270万人。卫所隶属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征戍训 练听命兵部,遇有战事,兵部奉旨从卫所调军,任领兵官率军出征,战争结束官军各回卫所,统调分 离、将不专军、军不私将。卫所军丁源于军户,寓兵于农,军户世袭,除籍困难。军丁在营,分守备屯 田二部,守屯结合,屯田养兵;宣宗后,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
29、地位日渐低下,逃兵逐增,倭寇之乱,戚 继光招募民兵取代卫所兵。摘编自明朝军事制度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卫所制度。【答案】(1)特点:遍布全国各要地;军队规模庞大;双重管理,统调分离;寓兵于农,守屯结合;军户 世袭,控制严格;军丁社会地位低。(2)明朝的卫所军事制度,是统治者继承和吸收了先代经济军事制度的结果;其建立保证了皇帝对军队地 方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寓兵于农,守屯结合,保证了国家的兵员和减轻了国家财政 负担;特别是边疆的卫所设立,有利于边防的巩固稳定和边疆的开发;明朝后期,军队战斗力低下
30、,卫所 制度偏废。【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依据材料“自京师达州县要地皆设卫所”可以得出遍布全国各要地;依据“全国共有内外卫547个, 所25 6 3个,兵额达270万人”可以得出军队规模庞大;依据“卫所隶属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征戍训练听 命兵部,遇有战事,兵部奉旨从卫所调军,任领兵官率军出征,战争结束官军各回卫所,统调分离、将 不专军、军不私将”可以得出双重管理,统调分离;依据“卫所军丁源于军户,寓兵于农,军户世袭,除籍 困难。军丁在营,分守备屯田二部,守屯结合,屯田养兵”可以得出寓兵于农,守屯结合;军户世袭,控 制严格;依据“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可以得出军丁社会地位低。【小问
31、2详解】简析:依据材料“朱元璋创立卫所制,其源于隋唐府兵制并吸取了历史上屯田经验,是明朝最主要建军制 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卫所军事制度,是统治者继承和吸收了先代经济军事制度的结果;依据“卫所 隶属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征戍训练听命兵部,遇有战事,兵部奉旨从卫所调军,任领兵官率军出征,战 争结束官军各回卫所,统调分离、将不专军、军不私将”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建立保证了皇帝对军队地方 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依据“卫所军丁源于军户,寓兵于农,军户世袭,除籍困难。军 丁在营,分守备屯田二部,守屯结合,屯田养兵”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寓兵于农,守屯结合,保证了国家 的兵员和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32、结合所学可知,边疆的卫所设立,有利于边防的巩固稳定和边疆的开 发;依据“宣宗后,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逐增,倭寇之乱,戚继光招募民兵取代卫所 兵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军队战斗力低下,卫所制度偏废。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荷兰人对香料贸易和香料市场的垄断行为威胁到英国商人的利益,他们渴望涉足亚洲香料 贸易,开始“讨论到东印度航行的事宜”。1600年底,伊丽莎白颁发了为期15年的公司特许状,标志着 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后,积极与东印度从事直接商业活动,并与荷兰在南洋群岛的香料 贸易方面展开了长期的竞争。到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营建4个较大的据
33、点,“它们的位置 决定了 18世纪英国海外活动的大部分进程与方向“。到亚洲的航行与到欧洲大陆及地中海地区的航行相 比,对商船的要求更高。英国航海技术及造船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训练了大量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水手, 这些都是潜在的海军力量,随时可以被国家所用。一摘编自孟宪凤、王军东印度公司与I7世纪英国东印度贸易材料二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竞争中,长期处于上风,然而在18世纪末它却轰 然垮掉。据统计,1766年到1768年期间其用于支付雇员工资的开支,很可能占公司在亚洲总支出的 94. 7%o早在1620年,第一任巴达维亚总督科恩就提出,应当给予私人企业一定的自由贸易权,让公司 摆脱各种
34、不必要的管理费用,还能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但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随着英国国内印染和 纺织行业的迅速发展,英印公司将印度变成了棉织物的原料产地,原棉进口量迅猛增长。1770年之后, 英国人在与印度的棉织品贸易中明显占据了上风,荷兰人只能为欧洲市场的低端消费者提供相对廉价的 棉织物,市场份额逐渐缩小。1780年第四次英荷战争中,强大的英国海军摧毁了荷兰舰队,荷印公司的 欧亚航线停摆,公司在亚洲的贸易地位江河日下,最终崩溃。摘编自郑海洋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落原因再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的背景,并分析其贸易活动对英国发展的重 要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35、荷兰东印度公司衰亡的主要原因。【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欧洲出现商业革命;英国与荷兰进 行商业竞争;英国政府的支持。意义:促进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英国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 为18世纪的英国海外扩张奠定基础。(2)原因:工资支出庞大,运营成本高;垄断经营模式的弊端;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棉织品生产能 力优于荷兰,在亚洲贸易中逐渐排挤荷兰;第四次英荷战争的打击。【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荷兰人对香料贸易和香料市场的垄断行为威胁到英国商人的利益” 可知,英国与荷兰进行商业竞争;根据“1600年底,伊丽莎白颁发了为期15年的公司特许状,标志着
36、英 国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纷纷 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英国政府的支持等。意义:根据材料一中“到17世纪末, 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营建4个较大的据点,它们的位置决定了 18世纪英国海外活动的大部分进程与 方向”“训练了大量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水手,这些都是潜在的海军力量,随时可以被国家所用”可 知,为18世纪的英国海外扩张奠定基础;根据“英国航海技术及造船业快速发展”可知,推动了英国航 海、造船技术的发展;综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促进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 累。(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1766年到17
37、68年期间其用于支付雇员工资的开支,很可能占公司在亚洲总支 出的94.7%”可知,工资支出庞大;根据“应当给予私人企业一定的自由贸易权,让公司摆脱各种不必要 的管理费用,还能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I,运营成本高等垄断经营模式的弊端;根据“英 国国内印染和纺织行业的迅速发展” “1770年之后,英国人在与印度的棉织品贸易中明显占据了上风,荷 兰人只能为欧洲市场的低端消费者提供相对廉价的棉织物,市场份额逐渐缩小”可知,英国率先开展工业 革命,棉织品生产能力优于荷兰,在亚洲贸易中逐渐排挤荷兰;根据“1780年第四次英荷战争中,强大的 英国海军摧毁了荷兰舰队,荷印公司的欧亚航线停摆,公司
38、在亚洲的贸易地位江河日下,最终崩溃”可知, 第四次英荷战争的打击。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 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 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 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 “与洋人 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 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
39、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 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 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材料二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 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夺风,经过政策 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 轮快速增长期。20
4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 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 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 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答案】(1)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粮食耕种出现机械化;近代农业变革思 潮的兴起;农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农业家庭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生产。(任答三点即可)原因:列强的殖民掠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传统重农思想的影响;解决粮食匮乏问题的要求;西方农 业科技的传播;政府的推动。(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