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卷.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9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卷试题数:10,总分:1201 .(问答题,2分)阅读语段,在下面的方格内依次填写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匕n_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 顿cub_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 “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摘自鲁迅藤野先生).(填空题,8分)默写。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可怜身上衣正单,(白居易卖炭翁)山重水复疑无路,o (陆游游山西村)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0(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俗子胸襟谁识我? o (秋瑾满江红
2、)是故_ ,教然后知困。(礼记)子曰:小人同而不和。”(论语)2 .(问答题,6分)名著阅读。(1)以下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我有充分的证据认为小王子来自一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是一位土耳其天文学家发现的,比一幢房子大不了多少。B.想到没儿子继续自己的事业,又不愿家业被祥子占有,得知多数祝寿礼金数目很小刘四爷 开始咒骂,并与虎妞吵起来。C.格列佛醒来发现自己被利立浦特人缚在草地上,后来,士兵们让他吃肉喝酒,他再次陷入 昏睡,被抬上机器捆紧送往京城。D.蒋一轮带学生捡麦穗,在返回学校的途中被大河阻挡,桑桑跳入河中,游到对岸,请来了 毛鸭的船,载着大家过了河。(2)阅读西游记选段
3、,在横线上写出一个四字成语。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 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昊宫”位下。臭乃风也,有风那么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燔(chao,熏的意思)红了, 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3)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以下问题。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声,且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林冲靠住了,推也推 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 ”林冲为什么来庙里安身?简要概括划线句中“这条计的内容。【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名著的综合性阅读。解答此类题
4、时,要注意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筛选自 己的名著知识积累,进行答题。【解答】:(1)此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ABC.正确。D.有误。毛鸭的船并不是桑桑请过来的,而是杜小康吆喝过来的。应选:Do(2)此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解答此题,要结合题目要求,回顾自己关于西游记的有关 知识储藏,本故事情节是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关到炼丹炉,孙悟空在此炼成了“火眼金睛”的技能。(3)此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解答此题,要根据语段判断出处,此处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林冲之所以来庙里安身,是因为林冲原来居住的立方被雪压塌了;这条 计策是用火烧死林冲。答案:(1) D(2)火眼金睛(3)林冲居住的草厅被雪压
5、倒了,只好来庙里安身。派林冲看管草料场,火烧草料场, 置林冲于死地。【点评】:此题考查三部名著,综合性较强,但是考点主要是名著故事情节,因此只要学生具 备基本的名著知识,可以顺利答题。4 .(问答题,3分)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地势升高,空气层变薄,空气密度变小,在5000米的高度,1升干燥空气的质量大约 0.7克左右。由于空气的密度和压力适宜,使低海拔的平原地区成为人口密集的地方。 在极高海拔地区,空气十分稀薄,气压非常低,人类难以生存,也感到不适。比方说,登 山运发动攀登海拔8848.43米高的珠穆朗玛峰,在到达一定高度后,吸入携带的氧气,补充 氧气奇缺带来的不适,正
6、是这个道理。(1)第处语意重复,应把删去。(2)第处成分残缺,应把删去(3)第处语序不当,应将与互换位置。(4)第处搭配不当,应将改为【正确答案】:大纣或“左右;“由于”或“使”;“难以生存;“感到不适”;“补充;“缓解【解析】:此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 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1)句中“大约”和“左右”语意重复,二者删去其一;(2)句子缺少主语,可将其中的“由于”或“使删去其一;(3)句子语序不当,应将“难以生存”和“感到不适”互换位置;(4)句子
7、搭配不当,“补充”与“不适”搭配不当,可将“补充”改为“缓解”。答案:(1)把“大约或左右”删去;(2)把“由于或便删去;(3)将“难以生存与“感到不适”互换位置;(4)将“补充改为“缓解”(或“减少”“消除”等)【点评】:修改病句的步骤与方法:一读:借助语感找出病句,往往别扭的地方就是有语病的;二提:主干提取,从而辨析句子是否有错误(抓主要动词);三改:增(即增加缺少的成分)、删(删去多余的局部)、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不 恰当的字词)。四查:进行复查(是否通顺、有无新语病)。5 .(问答题,6分)根据以下三那么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14月15日黄昏,巴黎圣母院的塔尖在一场突发大火
8、中轰然倒塌。16日,法国消 防部门宣布,巴黎圣母院大火已经全部扑灭,目前进入调查和损失评估阶段。巴黎圣母院是法 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这场大火在令法国陷入悲哀的同时,再次为全世界 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摘自2019年4月17日人民日报)【材料二】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每件文 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 承。(摘自2019年4月16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博)【材料三】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为了创立圆明园, 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
9、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摘自雨果给巴特勒的信)(1)巴黎圣母院大火引发了怎样的反响?(2)被雨果称为“世界奇迹”的圆明园遭到“人为践踏”,具体指什么事件?(3)根据材料,说说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古迹。【正确答案】:无【解析】:此题考查材料综合阅读题,第一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第二题考查常 识的积累能力,第三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能力。【解答】:(1)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一中的“这场大火在令法国陷入悲哀的同时”一句,可见 法国人对此很悲哀;根据材料二中的“可惜圣母院”,可见中国人对此事表示惋惜;材料一中的 “再次为全世
10、界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也表现了这件事产生的反响。(2)材料三,出自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根据对课文内容的记 忆,或是调动历史知识,也可知圆明园被“人为践踏指的就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3)材料一主要报道了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塔尖在一场突发大火中轰然倒塌的事件,材料二是 中国官立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其中的“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 宝库”道出了文物的重要价值,也正是我们要保护文物古迹的主要原因。答案:(1)法国人悲哀;中国人为之惋惜;敲响文物保护的警钟。(2)英法联军火烧(或“洗劫”)圆明园。(3)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文物古迹是人类(或“各国人民“全
11、世界”)共同的财富(或 “珍贵遗产”“瑰宝”“结晶”)。【点评】:概括材料内容及提取材料主要信息答题要点:组合要点法。抓住关键词,提取 并组织语段中每层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整体归纳法。提炼出所有信息,再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概括。进行推论法。寻找文段中的关键句子,综合自己各方面的知 识进行推论。 提取中心法。提取最能表达材料信息的中心句或关键语句。 分层归并法。 针对有两层或两层以上意思的文段,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各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比拟 分析法。对相应材料进行比拟分析而得出相应结论。6 .(问答题,6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以下各题。过李处士山居姚合闲居昼掩扉,门柳荫蔬畦。因病
12、方收药,寻僧始度溪。少逢人到户,时有燕衔泥。萧洒身无事,名高孰与齐。【注释】姚合:唐代诗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初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萧洒:同洒(1)诗人拜访李处士是在什么季节?(2)结合前三联内容分析李处士的形象特点。(3)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正确答案】:无【解析】:本诗前三联描写了李处士不喜与世人交往,愿与僧人交往的性格塑造了一位超脱尘 世的高人形象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对李处土高 洁声誉的赞美之情。【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 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从“门柳荫蔬畦”“时有燕衔泥”可
13、以看出是春季。(2)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通读诗歌,理解大意,从“闲居昼掩扉, 门柳荫蔬畦。”可以看出李处士不喜与人往来,热爱田园生活;从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溪” 可以看出李处士有病在身道不得已才接受别人馈赠的药可以看出李处土不喜与人往来,从愿与 僧人交往,可以看出李处土超脱尘世的特点。(3)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从“萧洒身无事”可看出作者对李处士潇洒无事,悠闲洒脱生活的羡慕,从“名高孰与齐”可看出对李处土高洁声誉的赞美之情。答案:(1)春季(春天)。(2)从门前柳树成荫、菜畦成行可以看出李处士热爱田园生活;从白天关门,少有人 来可以看出李处士不喜与人往来(或:
14、从有病在身道不得已才接受别人馈赠的药可以看出李处 土不喜与人往来);从愿与僧人交往,可以看出李处土超脱(或“厌倦”)尘世的特点。(3)蕴含了诗人对李处土潇洒生活的羡慕之情(或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对归隐生活 的向往之情),以及对李处土高洁声誉的赞美之情。参考译文:大白天关着柴门,门前有整齐的菜畦和柳树。因为病了采收别人送的药,寻找僧人才渡过小溪。 平时很少遇到人来,不时有春燕衔泥而来。潇洒清闲,高雅的名声谁能比得过。【点评】: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 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7 .(问答题
15、,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以下各题。余东园有小山,环山为池,畜鱼苗二千。比年视之,头可一斤许,明年可二斤,又明 年有三斤者。仅取数头,即池无遗育矣。但见残鳞朽骨,零落山隈.伺之,见一獭于沟 中,捕之不能得,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矣。余别畜鱼一千八百于塘桥池,池可二亩,一年有二斤者。明年六月暴雨后,死而浮者三, 各四斤许,明日浮者十七,又明日浮者二十四,急取粪清数桶入池中,乃止。至冬那么二年矣, 举网捕之,余谓当得鱼数千斤,时有西乡人在旁日:“可得三百斤耳。”网之,果得三百斤。余 问其故,日:鱼多那么水色带赤,此水色白,故知之。”问鱼苗几何,余谓一千八百石。西乡人 日:多矣!此池止可畜二
16、百石,入草六七担。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草入鱼腹即胀,不能堪, 头插泥中死矣。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躯,冬长脂,一年即大者五斤,小者四斤,一无所损。 假设畜多即渐消谢,鱼亦不复长矣。”西乡人盖养鱼为生者,故知之甚悉。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亦畜多消谢耳。獭固食鱼, 岂至数千斤?假设非西乡人言,獭亦冤哉。(选自明冯汝弼佑山杂说,有改动) 【注释】畜(xU):富养。比年:到了一年。限(wCi):山或水弯曲的地方。 獭(馆):水獭。(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头可一斤许_*吧之,果得三百斤问鱼苗4 (9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矣。獭固食鱼,岂至数千
17、斤?(3) “我”两次养鱼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4)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述西乡人的养鱼经验。 【正确答案】:表示约数;用网捕;多少;从前【解析】:参考译文:我家东因有一座小山,小山四面是池塘,(我)在里面蓄养了两千石鱼苗,到了一年的时 候查看,每条鱼一斤左右,第二年两斤左右,第三年就有三斤的鱼了。(可我)只收获了几条 鱼,池塘里就没有剩余的鱼了。只看见残缺的鱼身和腐烂的鱼骨散落在山隈我仔细探察,发现 一只水獭藏在水沟中,(却)无法捕获它。我认为是水獭吃了我的几千斤鱼。我又在塘桥池当养了一千八百石鱼苗、池塘大约两亩,第一年就有了两斤的鱼,第二年六 月的一场暴雨过后,有三条死鱼浮在水面,每
18、条约四斤,第二天又浮起来十七条鱼,第三天浮 起来二十四条鱼,我急忙取来几桶粪清倒入池塘中,这种情况才停止。到这年冬天,塘中的鱼 就养了两年了,张网捕鱼。我认为应当辅到几千斤鱼,当时有一个西乡人在旁边说:“大约能 捕到三百斤鱼。”捕上后,果然只有三百斤鱼。我问其中原因,他说:“鱼多水的颜色就会发红, 这里的水色发白,所以知道。”他问我放了多少鱼苗,我说一千八百石。西乡人说:“多啦!这 个池塘只可以富养两百石鱼,投放六七担草。夏天大雨之后,不能再投放草料,鱼吃了草,肚 子就发胀,受不了就会把头插在淤泥中死去。夏天炎热,鱼不怎么生长,春秋季长身体,冬天 长脂肪,一年下来大鱼五斤,小鱼四斤,一条都不会
19、减少。如果商养太多,鱼就会渐渐死亡, 数量越来越少。存活的鱼也不再生长。”西乡人因为是以养鱼为生的,所以知道得非常详尽。我这才明白以前东园池塘里的鱼,原 来也是因为畜养太多而死亡的。水獭固然会吃鱼,怎么能吃掉几千斤鱼呢?如果没有西乡人的 话,水獭也要蒙冤了啊。【解答】:(1)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 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句意为:每条鱼一斤左右;.许:表示约数。句意为:捕上后,果然只有三百斤鱼;网:用网捕。句意为:他问我放了多少鱼苗;几何:多少。句意为:我这才明白以前东园池塘里的鱼;向:从前。(2)此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
20、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 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册“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 进行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有:余,我;食,吃。句意为:我认为是水獭吃掉了我的几千斤鱼。重点词语有:固,固然(本来);岂,怎能。句意为:水獭固然会吃鱼,怎么能吃掉几千 斤鱼呢?(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 的语句,分析其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由文章的最后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亦畜多消谢 耳。”可知两次养鱼犯了同样的错误是畜养太
21、多而死亡的。(4)此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 然后再进一步了解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在文章的最后西乡人给我讲述的 原因中来概括。答案:(1)许:表示约数网:用网捕几何:多少向:从前(2)我认为是水獭吃掉了我的几千斤鱼水獭固然会吃鱼,怎么能吃掉几千斤鱼呢?(3)养的鱼太多了。(4)从水色可以知道池塘中鱼的多少:能根据池塘大小确定放养鱼的数量能根据放养鱼的数量确定投放料的量;知晓暑月不能给鱼喂草;知晓一年四季鱼的成长规律(或状况”)。(意思对即可)【点评】:固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本来)当汝心之固(顽固,固执)而成死者固十六七(一定,必定
2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君子固穷(安守,固守)8 .(问答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各题。训练语感(节选)叶圣陶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 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 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夏可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 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 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
23、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 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从 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 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 动很实感的说法。但在语感欠锐敏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 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分别吗? ”另外一个读者却不 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
24、同;一是发 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萎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消融了 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 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锐敏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锐敏?就在乎他有深切的 生活经验,他知道同样叫作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异,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 这个形容词。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 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
25、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 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 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改动)(1)在如何训练语感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作者对如何训练语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结合加点的字回答以下问题。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萧红呼兰河传(榆树怎么会啸”呢?是怎么回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 (院子里怎么会有“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正确答
26、案】:无【解析】:这篇文章开篇引出话题-语感,接着举了两个不同的事例,表现出丰厚的语感对鉴 赏作品,理解文章的旨趣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我们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 文字上去,这样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解答】:(1)此题考查作者观点的提炼概括。本文议论的话题是“语感”,作者开篇指出“必 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宇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分析 什么是“语感”;接着举例子,最后一段以对例子内容的总结,点明了自己的观点,即:“要把 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2)此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阅读全段内容,根据内容的理解以及段首的“
27、譬如” 一词,即可看出是举例论证。举了语感不同的人对“健康的疲倦”一词的不同理解,其中两种人 因为语感不同理解截然不同,所以又是比照论证,以此来论证第三段中提出的观点“直到自己 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3)此题考查词语的赏析。根据在文中指出,要想训练语感,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 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所以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这里的“啸 指的是大雨来临前,风吹刮大树发出的声音很大;而树“冒烟”指的是大雨落下,形成一片雨雾 的情形。此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根据“盖竹柏影也”可知此夜有“月”,这样即可知“庭下如积水 空明”是以
28、形象的比喻表现月光的皎洁。“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作者心情有表现,句子写 月光如水,可见水“静”,水“净”,作者想到这些,正说明了他内心是“静”与“净”的,即:心无 杂念,心如止水。答案:(1)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2)举例论证、比照论证;论证了“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 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3)大风吹在榆树上,发出响声。雨打树叶,腾起雨雾,就像冒烟一样。照亮庭院的皎洁月光,就像注满池塘的清水。竹柏的影子,看上去就像交错纵横的水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恬静(闲适)的心境。【点评】:议论文常用论证方法及作用: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
29、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道理论证:引用了的名言、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使 论证更有说服力;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 比照论证:将和加以比拟,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9.(问答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各题。塑料花路明上午最后一节课,班主任说,中午大家回家,换白衬衫、白球鞋,每人带一束塑料花 来,下午有外宾。我们都欢呼起来。外宾的到来意味着停课。那几年,合资、独资企业一家接一家入驻 小镇,每年总有一两次,有重量级外宾来我们小学访问,我们穿上整齐的服装,挥舞着手中的 花束,在校门口列队欢迎。和
30、九十年代所有的家庭一样,我爸妈卧室里挂着一幅结婚照。我妈身披婚纱,捧一束 白色马蹄莲。这束马蹄莲,就插在照片底下的花瓶里。我抓起马蹄莲,有一支脱落了。我哇哇大叫,妈,花坏了。我妈皱眉说,要不,用胶带贴一下?我大声抗议。身为中队学习委员,两条杠的班干部,怎么可以带一支伤兵一样的花去 学校?我妈为难地说,那怎么办?方法肯定有。问题是,让我妈拿出近十分之一的月工资,去买一束不能吃不能穿的玩 意,她要是同意,那就是本年度最大的童话。我妈灵机一动说,你去隔壁照相馆借借看,他们一定有。我忐忑不安地走到振国照相馆,很不幸,道具花已经被另一个小学生借走了。老板娘 去仓库翻了半天,总算又找出一束来。我向老板娘行
31、了个队礼,捧着花,喜笑颜开地去学校了。 学校后边是一片农田,可以抄近路。我走在田境上,风吹动我的头发。春天,油菜花盛开, 望去一片金黄。我看见咸菜瓶蹲在地里,我就喊,咸菜瓶,咸菜瓶,你在干嘛?咸菜瓶挥挥手,朝我走过来。她的左手攥着一把鲜花,有野菊,有蒲公英,有牵牛,有太 阳花,还有几支我叫不上名字,用橡皮筋箍在一起,五彩斑斓的。她的右手提着几支油菜。咸 菜瓶不好意思地说,我在找最好看的油菜花。她松开橡皮筋,把油莱插进花束,调整好位置,再重新扎起来。我说,老师不是讲要塑料花吗?咸菜瓶小声说,我家没塑料花她结结巴巴地解释,全村只有两户人家有塑料花,不巧 的是,这两家都有小学生,所以,她就只好采一些
32、野花来代替了。我说,咸菜瓶,老师会骂你的。“臭宫”位下。臭乃风也,有风那么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燔(chao,熏的意思)红了, 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3)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以下问题。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声,且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林冲靠住了,推也推 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 ”林冲为什么来庙里安身?简要概括划线句中“这条计”的内容。4 .(问答题,3分)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地势升高,空气层变薄,空气密度变小,在5000米的高度,1升干燥空气的质量大约 0.7克左右。由于空气的密度和压力适宜,使低海拔的平原地区成为
33、人口密集的地方。(3) 在极高海拔地区,空气十分稀薄,气压非常低,人类难以生存,也感到不适。比方说,登 山运发动攀登海拔8848.43米高的珠穆朗玛峰,在到达一定高度后,吸入携带的氧气,补充 氧气奇缺带来的不适,正是这个道理。(1)第处语意重复,应把删去。(2)第处成分残缺,应把删去(3)第处语序不当,应将与互换位置。(4)第处搭配不当,应将改为.(问答题,6分)根据以下三那么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14月15日黄昏,巴黎圣母院的塔尖在一场突发大火中轰然倒塌。16日,法国消 防部门宣布,巴黎圣母院大火已经全部扑灭,目前进入调查和损失评估阶段。巴黎圣母院是法 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
34、一,这场大火在令法国陷入悲哀的同时,再次为全世界 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摘自2019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每件文 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 承。(摘自2019年4月16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博)【材料三】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为了创立圆明园, 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摘自雨果给巴特勒的信)我的同学显然被吓到了。我不满地说
35、,你这样做,是给我们的班级抹黑。咸菜瓶看看手里的花来,又看看我的,可怜兮兮地问,是不是也差不多? 差多了,我摇摇头,一点都不像。我不再理会咸菜瓶,自顾自走了。黄潇潇也没带塑料花。黄潇潇声称,她家里的花是在上海南京路买的,拿出来容易弄脏。她 大摇大摆地走到我们跟前,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喂,你,抽一支给我。不行,要这支。我们乖乖照做了,黄潇潇一下子拥有了一束最大最好看的花。黄潇潇有资格这么做,她是班 上最好看的女生,还是大队长、三条杠,级别比我还高。何况这一回,本来安排黄潇潇给外宾 献红领巾的,临时换成两个高年级的女生。此刻,黄潇潇正憋着一肚子的火,谁还敢惹她? 我们列队集合,咸菜瓶小心地把花藏在
36、身后,成功地躲开了班主任的眼睛。大家在校门口集 合完毕。外宾快到了,教音乐的小周老师走过来,指挥大家最后的练习。她用好听的声音告诉 我们,什么时候该举起花束,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喊口号。突然,小周老师快步走到咸菜 瓶身边,严彩萍同学,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给老师看看。操场一下子安静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咸菜瓶手上。咸菜瓶涨红了脸,嘴巴扁啊扁,像要 哭出来。哇!小周老师叫起来,好美的花!小周老师高高举起花束,眯起眼睛,欣赏那含苞的牵牛、怒放的野菊和饱满的油菜。她的脸 上荡漾着春天般的笑容。这是老师今天看见的最漂亮的花了,她大声地问咸菜瓶,一会结束后, 可以送给老师吗?可以吗?可以的,咸菜瓶用力地点
37、头。然后她蹲了下去,紧紧捂住自己的脸。(选自2019年5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故事情节。班主任要求带塑料花一我借塑料花一严彩萍T黄潇潇小周老师赞美野花(2)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根据句式特点赏析第四段划线的句子。喂,你,抽一支给我。不行,要这支。(4)小周老师为什么说严彩萍的花“最漂亮”?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5)文末严彩萍“蹲了下去,紧紧捂住自己的脸”,请具体分析她此刻的复杂心情。 【正确答案】:采摘野花;索要同学的塑料花【解析】:因为迎接外宾,学校要求学生们每人要带一束塑料花,这难倒了很多人。我在妈妈 的提醒下从隔壁的照相馆里借到了一束花,去学
38、校的路上我遇到了采摘野花的咸菜瓶(严彩 萍),我提醒她这样会被老师骂的,但是村里只有两户人家有塑料花,人家自己的孩子要用, 她也没有方法呀。列队集合时,严彩萍一直怕被老师骂,谁知却被周老师表扬。小说让我们感 受到特定时代乡村生活的穷苦,以及周老师能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蒙教育的高超教育艺 术。【解答】:(1)此题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题干中 给出的人物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情节内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这篇文章以“塑料花”为线 索,其中写严彩萍(咸菜瓶)采摘野花,黄潇潇那么是向同学们要塑料花。(2)此题考查段落内容的作用分析。阅读第三段,可以看出这段内容交代了
39、故事发生的大致 年代,也让大家明白了为什么一束塑料花会难倒这么多的同学,为下文“我”要去照相馆借花, 以及咸菜瓶采摘野花怕被骂的情节作铺垫。(3)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按题干要求,分析句式在内容与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即 可。阅读所给的句子,其最大的特色是由一连串的短句子组合成成,而且短句子短到只有一个 字。结合文本,这是黄潇潇在向我们索要塑料花时所说的话。她自己身为大队长、三条杠”却 不带塑料花,不是因为她家没有,而是她家里的花是在上海南京路买的,拿出来容易弄脏”, 可见她为人的自私小气。“喂,你”不仅表现了她没有礼貌,还形象地表现出她趾高气扬之态; “不行,要这支”问人借花,还态度如此蛮
40、横,这些都通过短小的句子表现出来。(4)此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分析。第一问很好回答,因为严彩萍采的全是新鲜的野花,而且花的品种、颜色不同,是最真实的花。 根据文末严彩萍的表现,可以看出老师的夸奖对她影响很大,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周老师是故 意夸奖花漂亮,她怕严彩萍因为没有塑料花而自卑。第二问,文中对周老师的描述并不多,但从她发现严彩萍的花并表扬她,可以看出她对自然纯 真的热爱。文章屡次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说明周老师明白当时学生的家庭情况,当她 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有塑料花,而严彩萍没有,这就意味着严彩萍的家庭贫困程度,“列队集合, 咸菜瓶小心地把花藏在身后”可见严彩萍内心的恐惧与自卑。所
41、以周老师此时夸奖严彩萍,是 对她自尊的一种保护,表现出周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5)此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根据前文内容,“我的同学显然被吓到了”“我们列队集合,咸 菜瓶小心地把花藏在身后,成功地躲开了班主任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严彩萍对自己带来的 是一束野花,心里充满着恐惧。而周老师发现是真花后,严彩萍也是咸菜瓶涨红了脸,嘴巴 扁啊扁,像要哭出来”,可老师不仅没有批评她,还说“这是老师今天看见的最漂亮的花了”“一 会结束后,可以送给老师吗?可以吗? ”这当然出乎咸菜瓶的意料,也出乎人们的意料,所以 此时严彩萍内心应是激动的,快乐的。“她蹲了下去,紧紧捂住自己的脸”可以猜测到她激动的 哭了,但是
42、不想让别人看到,所以极力的掩饰。将这些理解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答案:(1)采摘野花;索要同学的塑料花(2)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或“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突出时代风气”)写出了塑料花在 当时的贵重,为下文“借花”作铺垫。(3) 一连串的短句,呈现命令的语气,表现了黄潇潇对同学傲慢无礼的态度(或既要同学的 塑料花,又不屑与同学多说话的心理”)(4)严彩萍的花是充满生机的真花,富有自然美,其它的花是塑料的假花;小周老师为了鼓 励严彩萍。小周老师具有正确的审美观(或“善于发现真正美”“是一个爱美的人”);尊重学生(或“保护学 生,平等对待学生,),富有教育艺术(或“善于通过赞美使学生树立正确
43、的审美观,善于抓住 电动机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蒙教育”)(5)严彩萍本来担忧带野花会被批评,现在竟然得到赞扬,倍感惊讶;自己认为很漂亮的野 花,却无人认同,此刻得到赞赏,内心充满了对小周老师的感激;因无塑料花受到指责,在得 到小周老师的赞赏后,压力顷刻释放,激动不已;不想让人看见自己的失态。【点评】: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方法: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
44、)为下文作铺 垫。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 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10.(问答题,50分)请以“难得这样”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将文题抄写在答题卷“题目”后的横线上。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正确答案】:无【解析】: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题目简单易懂,不设审题障碍。“难得这样”,“这样”为什么 会“难得”呢?这需要考生在文中需要有所交代。需采用比照的手法,与以前做比拟,才能表现 出难得之意。创作
45、本文,需从生活中取材,以真实事件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表现出自己的真 情实感,以真情打动读者和评卷老师。拟写一篇记叙文。首段采用倒叙的写法,直接点明妈妈 今天这样的表现,真得很难得。主体局部写人记事,采用比照的手法,略写妈妈以前的生活方 式,详写妈妈今天的表现,采用比照的手法,表现出“难得”之意。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以议论 或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自己从妈妈这一次的变化当中获得的感悟与启示,与首段相呼应,使 文章结构完整严谨。【解答】:【例文】难得这样此时的窗外,虽是一派晴空万里,可我的思绪却悄然回荡在那个暴雪的夜晚。天空是朦胧的,那一直延伸至天边的灰给人一种极其压抑的感觉,如一块沉重的大石块紧压
46、在心头。一阵又一阵的寒风似从遥远的地下传来,它虽不猛,却足以把人们的双手吹麻木了。接着,一场暴雪如期而至。先是一小片一小片地落下,那小小的雪花如仙女撒花般,优雅的 落在人们的掌心上、枯草的叶尖上和厚实的瓦片上,它们如天上的使者,悄无声息地告诉人们 这场暴雪即将来临,随后便消融在滴答的时间里。“哗”的一声,天上仿佛被划开了一道大口子,无数片洁白的雪花浩浩荡荡地从天而降,它们肆 无忌惮地落向大地,世间仿佛已被它们所统治,淅淅涮涮的响声把整个世界都填满了。先落下 来的雪花还未融化,另一片就紧接着扑了上来,它们一片叠着一片,一层挨着一层,一下午的 功夫,我们所熟悉的场景全都变了样。这是2018年的冬夜
47、,难得这样的大雪。我凝望着窗外灯下银装素裹的世界,大雪已封路, 不知明天,我们怎么上学?一阵清脆的铁锹声惊醒了我。我向楼下望去,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只见一位身着制服的保安 正在拿着大铲子铲雪,涮涮涮的声音,充满节奏。他薄弱的背脊如虾米似的弓着,苍劲而有力 的双手操着铁锹,双腿因冰雪的长时间触碰而变得生硬。他已经开辟出了一条长长的路。窗外的寒风仍是强劲地吹着,漫长飞舞的雪花似乎忘记了回家的路。我背着书包单独出了家 门。走到路边,那熟悉的铁锹声打断了我匆忙的脚步。我抬头望去,又瞧见了那个如虾米似的 弓着的背脊,脸上似乎只有两个黑黑的大大的眼袋,干裂的大手紧握着铲子,铿锵作响。于清 晨不同的是,此时在他周围,已聚集了许多人,他们中有巡逻的保安、值班的警察和附近朴素 热情的百姓,他们操着铁锹,“一二、一二”地喊着口号,汗似乎凝聚成一层热笼罩着他们。身 边大大小小的车辆来来往往,畅通无阻。老人们步履轻松着去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