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 · 必修上整本书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乡土本色.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670834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一 · 必修上整本书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乡土本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高一 · 必修上整本书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乡土本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一 · 必修上整本书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乡土本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一 · 必修上整本书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乡土本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高一 必修上整本书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乡土本色第一章乡土本色01阅读目标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色”。02阅读方法1 .品词析句,咀嚼玩味2 .圈点、勾画、批注3 .比照分析法4 .撰写内容提要与关键词5 .辨道理论证逻辑,梳理实证分析思路6 .思维导图应用03 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内幕, 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 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 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将现代社 会与乡土社会进行比照,说明乡土社会中的“信任”来源 于“熟悉”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 7,因为这是

2、规矩。【此处说明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受制于 内化于心的“规矩”,而非外在的“条文法律” 1西洋的 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 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 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 的抱歉话。【举例说明中国人的信用】一一乡土社会的信 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 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段意:本段深入论证熟人社会。在礼俗社会中,因为人 与人之间互相熟悉,所以人际间的交往规范就是社会约 定俗称的“礼俗”。(15)这自是“士气”的一种特色。【在现代社会看来, 依靠规矩熟悉的信用行为就是“土气”】因为只有直接有

3、 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 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沉着 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运用 比喻,形象地说明在乡土社会中熟悉的程度】。陌生人对 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 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段意:本段呼应了 “士气”,并描述了乡土社会中“熟 悉”所到达的程度。(16)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 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 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 原那么。【我国古代的许多成就都是一种经验,而非理论性 的科学研究】在熟悉的

4、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 那么,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 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 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 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 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 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 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 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 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方法。【列举“孔子论孝”的例 子,进一步论证我国古代不重视追求“万有的真理”,而 是重视个体经验】段意:本段论述熟人社会的内涵,指出经

5、验在乡土社会 中的重要性。(17)这种方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 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现代社会不像过去那样熟悉彼此,但又受到熟人社会的 礼俗规范,所以出现了很多尴尬的的场景】陌生人所组成 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士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 处了。段意:本段阐述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矛盾,从中可 以体会出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一方面,眷恋者乡土社 会;另一方面,又理性地明白乡土社会终究要被现代社 会代替。04思维图谱05巩固检测.以下理解和分析,符合乡土本色

6、文章意思的一项 是A.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 生而有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 于斯。B.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熟悉到不假思索 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C.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那么、抽象真 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 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 了贬义。答案D解析A项,“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错。原文说的是“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 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是地 方

7、性的限制造成的。B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 的一纸契约”错。选项中“远胜于”不正确,原文并没有 将两种社会的“信用度”进行比拟,原文只是指出,乡土 社会的信用不适用于法理社会。C项,“礼俗是乡土社会 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那么、抽象真理”错。原文是“乡 士社会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或个别的关联”,而不是“抽 象的真理” “普遍联系”。1 .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以下选项不能全部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为哪一项安土重迁叶落归根克己复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日新月异兄友弟恭眉目 传情人怕知名猪怕壮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A.B.C.D.答案C解析“路见不平,拔

8、刀相助”不能反映乡土文化。“日新月异”不能反映乡土文化。2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答案乡土本色是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 性”。而“乡土性”最直观的表达就是乡下人身上的泥土 气。在这里,中国传统基层社会土地与人的关系被作者准 确地揭示了出来。3 .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性”表达在哪些方面?答案“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自古以来我们的 民族无法和“泥土”分开;“土”是靠种地谋生的人的命 根,是在外思家的良药,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人粘在土地上,代代相传,“老根”不动。4 . “乡土性”是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中国传统基 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答案人和

9、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人口 的流动率少,社区间的往来必然疏少。对外以聚居社区村 落为单位的村与村之间是孤立和隔膜;而对内那么是人人之 间皆共享的“熟悉”。5 .作者认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哪些?答案小农经营,住宅与农场距离近;因水利产生 合作的必要,聚居有利于合作;安全保卫;土地平等 继承,人口代代积累形成大的村落。6 .乡土社会的地方性指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 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 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终 老是乡,形成“熟悉”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熟悉”的 社会里,规

10、矩不是法律,是陶炼出来的“礼俗”。7 .作者眼中,乡下人的“士气”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乡下人的谋生方式一一种地,与土地紧密联系; 农业区占据着中国绝大地区;即使远离农业区,人们也往 往懂得如何种地;土地对乡下人意识上的束缚;“土地” 是最近于人性的神,最信奉的是土地神;“土”是消除水 士不服,在外思家的良药;扎根土中,粘在土上,流动甚 微,“土气”因为不流动而产生。孤立和隔阂;熟悉;礼 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篇目精读(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本篇核心 论点句】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 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拟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 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

11、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二 种很特殊的社会。【可理解为“高层社会”和“边缘社 会”,它们与传统基层社会不同】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 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 士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界定本章乃 至整本书所讨论的对象,即基层的中国社会】段意:开宗明义,概括性地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 土性的”这一观点。【思考延伸】作者为何将研究目标定位于基层社会? 作者为何称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2)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虽那么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 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遍的谋生 方法。【乡下人谋生离

12、不开泥土】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 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 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 To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 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 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 大流域皆孕育了农业文明】而且,据说但凡从这个农业老 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 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 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 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 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

13、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 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 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举例说明,用两个 事例佐证远离家乡的乡下人仍然依靠土地讨生活的观 点】一一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本段的核心观点句】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 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评价中 国乡土社会的两面性,土地哺育了农业文明,又将农民束 缚在土地上】段意:本段分析了乡土的“土”基本意义是指“泥 土”,指出乡土社会“土性”的第一个特点:人与土地 不可分割。(3)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 士气来藐视乡下人,但

14、是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 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 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举例说 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土地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我初 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 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 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 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举例说明,水土不服时,可用家 乡的泥土煮水喝】一一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 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电影中,其他农 业国家也有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 “土”在我们这 种文化

15、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段意:本段举例论证泥土对于农业文明国家的重要性。(4)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 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 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 里【运用比喻,说明农民受缚于土地,生动地表现了农民 保守封闭的性格特征】,士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段意:本段比照农业、游牧业和工业在土地对人的束缚 上的力度,强调农业不流动性的成因和特点。(5)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毡着在土地上的【“粘” 字形象地描写出人与土地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我遇见 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

16、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 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 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 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 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 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一一 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 会的特性之一。【举例说明,从语言研究的角度证明人与 土地的粘着关系】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 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 一局部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 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段意:本段论述了乡

17、土社会“土性”的第二个特点:农 民粘着土地,不变动。汉书元帝纪:“安土重 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6)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 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 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 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 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 出宣泄出外的人的状态】,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 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 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 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 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 在云南,我看见过这

18、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 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 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段意:本段说明虽然农民粘着土地,但个别时期有一些 人会离开家乡,到外面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但这样的 开辟仍以土地为中心。(7)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 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承上启下】孤立和 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 位的。【本段核心观点句】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 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 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男 耕女织是中国传统社会最突出地特点之一】。这种合作与 其说

19、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 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助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 业方面充分开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 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 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段意:本段为过渡段,由不流动的社会特性引出“村 落”的概念。(8)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 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 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 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 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 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

20、社会的 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 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 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 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指出美国乡村社会的情 形与中国不同】段意:本段指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特点。(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 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 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拟方便。 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 那么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 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

21、的村落。段意:本段从四个方面解释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 因。(10)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 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 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 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 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段意:作者提出“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的观 点,并阐释了乡土社会“地方性”这一概念的内涵。(11)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 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

22、村子里的人都 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 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 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 人的社会。段意:本段进一步解释上文的“地方性”,并提出乡土 社会“土性”的第三个特点:熟人社会。(12)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 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o nnies【滕尼斯,德国社会学家】的话说:前者是 Gemeinschaft【译为:礼俗社会】,后者是 Gesel 1 schaft【译为:法理社会】,用Durkheim【杜尔 凯姆,

23、法国首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引用不同学 者的概念,说明社会通常存在两种不同形态】用我们自己 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一一我以后 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 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 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 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 境。段意:本段指出社会的两种形态,并说明中国的乡土社 会是一种礼俗社会。(13)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 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 果。这过程是论语第

24、一句里的“习”字。【说文解 字:习,数飞也。从文字学角度看,习的繁体字为“雪”,指小鸟反复练习飞行。】“学”是和陌生事物的 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 的亲密感觉。【解释论语的第一句的含义,准确到 位】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 矩的自由。【孔子追求的生存状态】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 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 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段意:本段进一步论述熟人社会。作者引用论语中 的句子,解释说明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由熟人组成的礼 俗社会,社会成员学习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以到达在 社会中“从心所欲不逾规矩的自由。(14)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 说么? ” 一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