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基础心理学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基础心理学知识.docx(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专心理学)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一)认知:也叫结识,是指人结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 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涉及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 现象。(四者关系详见P2)(二)需要和动机内部推动力量需要以欲望、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反映的是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三)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表现了心理对行为的支配。(四)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毕某种活动所必须具
2、有的心理条件。人格,是由气质和性格组成的。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性的总和,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 方面的人格特性。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 格特性。(一)兴奋和克制1、兴奋:神经活动一一静息状态一一活动状态2、克制:(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1、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在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它由五个部分组成:(1 )感觉器:将外界刺激的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2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3)反射中枢:(4 )传出神经(运作神经):把神经中枢的指示传至效应器。
3、(5 )效应器:3、反馈:反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 息。(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无条件反射: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2、条件反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3、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工具条件反射。二、巴浦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一)条件反射的克制1、外克制:额外刺激的出现。2、超限克制或保护性克制:3、消退克制:4、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5、分化克制:(二)扩散和集中(三)互相诱导:一种神通过程引起另一种神通过程的出现。正诱导:一个部分克制一一周边兴奋负诱导:一个部分兴奋一一周边克制继时性诱导:一个部分
4、克制一一其后这部分兴奋加强(四)动力定型1、防御性的动作反映2、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映定型系统。动力定 型的破坏,会引起人的悲观情绪反映。第三节:感觉、知觉和记忆第一单元:感觉概述一、感觉的定义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的个别属性。二、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即内脏感觉)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能力和感受性成正比。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
5、反比。4、刺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发生作用的物体叫刺激物。5、适宜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的刺激。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1、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即最小可觉差)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2、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成反比。3、感觉阈限是一个范围:上限、下限4、韦伯定律:差别阈限/本来的刺激强度二韦伯常数K只合用中档强度刺激的范围。5、费希纳定律:第三单元: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1、在外界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性
6、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2、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就是对光适应的过程。(快)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这是对暗适应的过程。(慢)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红光能保护对 暗适应。二、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存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1、正后像: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负后像: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反。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红色的负后像是绿色,黄色的负后像是蓝 色。2、正后像和负后像可以互相转换。后像连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三、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了对
7、比色的补色。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各种感觉出现的对比:四、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第四单元:各种感觉一、视觉(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mni)之间的电磁波(光波)一纳米等于百万分之一的毫米紫外线:比380纳米短红外线:比780纳米长(二)视觉器官1、外界光线通过角膜、前房、瞳孔进入水晶体,再通过玻璃体投射到视网膜。2、视网膜有三层薄膜:节细胞层、双极细胞层、视细胞层(分为锥体细胞、 杆体细胞)锥体细胞(明视觉):圆锥状,分布在视网膜中央窝,能分辨物体的细节 和颜色。杆体细胞
8、(暗视觉):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沿,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 廓。3、视觉的产生: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沈叶后端,即 沈极的部位,产生视觉。(三)颜色视觉1、颜色特性(1)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长波的红,短波的蓝紫色。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波越强越明亮。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色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2)灰色的饱和度为0,灰只有明度。2、颜色混合: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互补的颜色:两种颜色混合后变成灰。红+绿二灰 黄+蓝二灰 红+黄二橙3、色觉异常(1)色弱:感受性差,波长较大大能分辨。部分色盲: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全色盲:(2
9、)有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非常敏感。(3)色觉异常的遗传途径:外祖父(色盲)一一妈妈一一男孩外祖父(色盲)一一妈妈(色盲)一一女孩女性色盲是男性的十分之一。二、听觉(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感受性(1) 162023赫兹的空气振动(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2)由于外耳道的卜然共振频率在3000赫兹左右,加上中耳机械传导的特点, 使人们在听阈范围内对10004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耐受性也高)(3)在中音时,听觉的阈限值最低。低频和高频的声音,听觉的阈限值就很 高。(4) 20岁以前听觉的感受性逐渐提高,60岁以后逐渐减少。(5)老人听觉感受性减少的特点: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逐渐走向中低频
10、 发展;扩展到中频时,影响到语言的听觉。(6)听觉适应:在声音的连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减少的现象。(7)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阈限升高的 现象。(8)听觉疲劳:声音强度太大或声音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期 间内减少的现象。(二)听觉器官: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起着共鸣箱的作用鼓膜和听小骨把外面来的振动通过胆圆宣传到内耳。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刺激它的纤毛,引起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至 大脑皮层颗叶的颗上回和颗中回,引起听觉。(三)听觉的特性(1)声音有音调、响度、音色三种特性。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由声波
11、的振幅决定。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2)物理学中,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不同频率的声波组成的无周期性的, 不规则的声音叫噪音。(3)在环境心理学中,噪音取决于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三、嗅觉1、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2、嗅觉的感觉寝室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3、嗅觉的神经冲动沿嗅神经传至中央后回,产生嗅觉。四、味觉1、味觉刺激的感受器:舌面、上颗上的味蕾2、神经能沿舌咽神经传至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味觉。3、基本的味觉:酸甜苦咸。4、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5、饥饿时对甜咸的感受性较高,对酸苦的感受性较低。五、皮肤感觉: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
12、、痛觉1、触觉、压觉是被动的感觉。触摸觉(触觉和振动觉结合产生)是积极的感觉。2、表达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阈。手指、面部的两点阈最小,脊背的两点阈最大。3、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六、平衡觉,又叫静觉。感受器官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涉及耳石和三个半规管。反映了人体的姿势和 地心引力的关系。七、运动觉(即动觉)1、感受器分部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分别叫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反映身 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限度。2、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并经精髓后索上行,再经丘脑最后到达中央后回,产生 运动感觉。八、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九、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时的感觉。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第五单元:
13、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定义1、感觉:对客观物体的个别属性的结识。2、知觉(即结识):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对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3、视知觉、听知觉二、知觉的基本特性(一)整体性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 个整体的特性。(二)选择性人们根据感觉通道的容量和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的对象,知觉 显得格外清楚;而把其他对象当做背景,知觉显得比较模糊,也就是有选择性知觉 外界物体。(三)恒常性a/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
14、。b/知觉恒常性的发生是有条件的,超过这种条件的限度,恒常性也就不存在 To80米以后就超过了人们用视觉判断距离的限度。(四)理解性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 来的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一)大小知觉: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的大小,物体与观测者之间的距 离以及周边参照物等因素决定的。在形成大小知觉的时候,运动觉和触摸觉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形状知觉:视网膜像提供了视觉信息,视线沿物体边界的扫描运作提供了动觉信息,手 的触摸提供了触觉信息,这些信息的结合形成了形状
15、知觉。(三)方位知觉方位听觉可以以自身作为参照,也可以以双耳听觉提供的信息为参照,双耳 听觉的时间差和强度差给判断声音的方位提供了线索。(四)距离知觉是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又叫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判断距离知觉的依据:肌肉运动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1、肌肉运动线索(1)眼睛的调节作用a/要看清楚物体,总要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或舒张,让眼睛的水晶体变得平些或 凸些,以调节焦距,使视像聚焦在视网膜上。b/假如成像的焦点总落在视网膜的前边,就是近视;落在后边,就是远视。c/看近距离物体时,睫状肌收缩(眼睛紧张),使水晶体变得凸一些;看远距离物体时,睫状肌松弛(眼睛松弛),使水晶体变得平一些。d/睫状肌
16、的紧张度成了判断远近肌肉运动的信号。(2)双眼视轴辐合: 结识;情绪、情感和意志;称为心理过程。需要和动机,反映了他心理过程的动力;能力,说明他对某种活动的适应性气质和性格表现了他的人格特性。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1、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2、 罗马.盖伦,提出“气质”这个概念。3、 德国,韦伯,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定律(称为韦伯定律)德国.费希纳,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4、 德国.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德国.冯特,创建了
17、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相继创办了哲学 研究和心理学研究杂志,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一一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的,用内省实验的方法研究,提出了 统觉学说和情感三维说。a/用两只眼睛看物体时,两只眼睛都要讲视线对着物体,让物体在视网膜上的 像落在中央窝上。b/物体越近,两只眼睛所组成的辐合角越大,视线越要往一起凑,看东西越费 劲。c/双眼视觉辐合所提供的眼肌动觉信息,也是距离知觉的线索。2、单眼线索a/对象的重叠:遮挡的物体看起来离得近,被遮挡的物体看起来离得远。b/线条的透视作用:近的物体
18、看起来大、清楚、稀疏,远的物体看起来小、模 糊、密集。c/空气的透视作用:远的物体被灰尘和水蒸气遮挡着,看起来也没近的物体清 楚,可见,物体的清楚限度也提供了判断远近的信息。d/明暗、阴影:根据光线照射形成的阴影来判断,亮的地方是鼓起来的,暗的 地方是凹进去的。e/在运动的过程中,看不同距离的物体的效果是不同的,这叫运动视差。在做相对位移的时候,近的物体看起来移动得快,远的物体看起来移动得慢。3、双眼线索:两眼的瞳孔相距大约65毫米。两眼看同一物体的时候,它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是不同样的,这就是双眼 视差。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重要线索。二、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
19、间知觉的产生可以借助的线索:计时器提供的信息、自然界昼夜的交替、四 季周期性的变化、人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周期性变化。三、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1、当物体的运动视知觉到的时候,就产生了运动知觉,这种运动知觉叫真动;2、物体在空间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叫似动现象,也叫动景现 象。3、诱导运动:如月亮和云彩。4、自动现象:如盯着一个光点。似动现、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都是视觉的运动错觉。四、错觉1、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 定的倾向。2、横竖错觉3、只要具体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 服的。错
20、觉是客观存在的,是有规律的,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4、形重错觉:形状的大小影响了对重量的判断。5、有用眼肌运动来解释长短错觉有用对比解释面积大小错觉有专心理定势的作用(知识和经验的影响)解释形重错觉。第七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这些经验以映像的形式储存在大脑 中,又可以提取。2、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 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3、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奠基石。二、记忆的种类A、按内容分: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B、按是否意识到: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
21、的记忆。C、按是否加以陈述陈述性记忆:可以用语言传授并一次性获得,需要意识的参与提取。程序性记忆:需要通过多次识记才干获得,提取不需要意识的参与。D、按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瞬时记忆:1 以内的,感觉记忆短时记忆:1 ”以内的长时记忆:1”以上的,以语义或形象的方式三、记忆的过程1、识记:是学习与取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2、保持:是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3、回忆(再现):在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4、再认:四、遗忘和遗忘规律1、艾宾浩斯(德国):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1885年出版记忆O2、完全记忆法:一次可以对的的回忆学习材料所需要的学习遍数。3、节省法/重学法:用以
22、检查记忆保存量。(重学时比初学时少用的学习遍数)个 (初学时的学习遍数)4、艾宾浩斯保持曲线: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五、遗忘的因素及系列位置效应1、遗忘的因素:自然衰退或干扰2、干扰分为:前摄克制和后摄克制前摄克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回忆的干扰后摄克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的干扰3、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系列开头和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忆的效果好。4、首因效应(即首位效应):系列开头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5、近因效应(即新近效应):系列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第一单元: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定义和特性(一)思维的定义
23、1、感觉结识了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结识了事物的整体,记忆反映的是过去的经验。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结识。(二)思维的特性:间接性和概括性1、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 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结识。2、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 结识。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思维,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信息进行复杂加工的过程。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一)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的过程。综合,就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
24、体的 过程。(二)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性抽取出来,并舍弃其非本质的 属性和特性的过程。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性结合在一起的过程。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2、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3、抽象思维(即词的思维、逻辑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 论的过程。是思维的最本质特性。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1、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三、再造性思维和发明性思维1、
25、再造性思维: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2、发明性思维: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第三单元: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概念形成(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 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一种反比的关系。(二)概念形成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一)问题解决的定义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成目的 状态的过程。(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迁移
26、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 移。2、原型启发的作用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原型: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3、定势的作用定势: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 生影响,这种心理准备就叫定势。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做了一个量水的实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说已 经养成的习惯,会影响后面所进行的活动,这就是思维定势的作用。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一、语言与言语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名词)。言语: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
27、进行交际的过程(动词)。二、言语活动的形式(一)外部言语及其种类言语涉及:说、听、写、读。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分为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是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1、对话言语:2、独白言语:3、书面言语(二)内部言语及其种类内部言语的三个特点:1、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2、言语的减缩性3、速度快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一)运动性言语中枢(也叫:布洛卡中枢)运动性言语中枢,位于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主管说话机能。运动性言语中枢受损,会出现表达性失语症。(二)听觉性言语中枢(也叫:威尔尼克中枢)听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叶、沈叶、颗叶交会处的颗上回,主管
28、言语听觉。听觉性言语中枢受损,会出现接受性失语症。(三)视觉性言语中枢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叶、沈叶交会处的角回,主管阅读。视觉性言语中枢受损,会出现失读症。(四)书写中枢书写中枢位于,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主管书写功能。书写中枢受损,会出现失写症。第五单元:表象和想象一、表象和想象的定义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是形象记忆的过程,属 于记忆的范畴。表象具有可操作性。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它发明出来了新的形象,具有发明性,属于 思维的范畴。二、想象的种类想象分为:无意想象故意想象一一分为:发明想象、再造想象、幻想。(一)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作
29、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 象;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例子;幻觉则是在异常的精神状态下 产生的无意想象。(二)故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故意识地进行的 想象。分为发明想象、再造想象、幻想。1、发明想象:指不依据现成的表述和图示,独立地发明出新形象的 过程。2、再造想象:指根据语言描述或图表达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 的过程。3、幻想: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对未来的 憧憬,不是对过去的回忆。第五节:意识与注意第一单元:意识概述一、意识冯特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主张把“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华生的行为主义,反对把“意识”作为研究对象。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涉及对外
30、界事物的觉知,对自身内部状态 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也涉及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 价。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 用。二、无意识无意识的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 过程,它既涉及对刺激的无意识,也涉及无意识的行为。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冯特创建了内容心理学,他的学生铁纳继承并发展为构造心理学。二、学派的纷争(一)构造心理学:特冯,铁钦纳(二)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杜威.安吉尔思想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詹姆士的实用主义思想。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 的整体,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我的机能作用。(三)行为
31、主义代表人物:美国.华生(反对构造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映的组合。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德国.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五)精神分析代表人物:费洛伊德他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两个重要的部分:意识和无意识(1)意识:(2)无意识(潜意识):本能冲动和出生以后被压抑的欲望。(3)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无意识的中间心理状态。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涉及:本我、自我、超我(一)睡眠睡眠的四个阶段:90分钟左
32、右,1、第一阶段:脑电波频率较低、波幅较小。连续10分钟。2、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 电波。连续20分钟。3、第三阶段:频率继续减少,波幅更大,有时会出现睡眠锭。连续40 分钟。4、第四阶段:深度睡眠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的各项功能指标 都会变慢。连续20分钟,前半夜长,后半夜短。5、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 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连续5到10分 钟。(二)梦佛洛依德把分析梦作为了解精神病的因素和治疗精神病的重要手 段。第二单元:注意概述一、注意的定义: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
33、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一个特点。)2、意识的指向性:是指由于感觉器官容量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对象。3、意识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的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 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二、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即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识努力 就能维持的注意。(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忽然出现的、变化运 动的、新奇的刺激、自己感爱好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容易引起无 意注意)(二)故意注意(即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 才干维持的注意。故意后注意或随意注意:故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第三单元
34、:注意的特性一、注意广度注意广度又叫注意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 数量。注意的范围受制于刺激的特点和任务的难度等。简朴的任务下,注意广度大约是59个。二、注意的稳定性:1、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的保持多长时间,叫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起伏,也叫注意的动摇: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 性地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注意的起伏并不影响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散,即分心: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 的对象吸引的现象。三、注意转移1、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 现象,叫注意转移。2、注意转移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前后两种
35、活动的性质和个体对这两种活 动的态度,也受人格特点的影响,它反映了一个人神通过程灵活性的高 低。四、注意分派1、注意分派: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 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派。2、注意分派的条件:条件一: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非常纯熟,甚至达成自动化限 度。条件二: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当有内在的联系。第六节需要与动机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概述一、需要(一)需要的定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 欲求。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二)需要的种类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
36、。社会需要(又叫获得性需要):是反映社会规定而产生的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精神需要:是对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二、动机(一)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的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 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二)动机的产生:1、当人感到缺少某种东西的时候,会引起机体内部的紧张状态,此时就需 要以意向、愿望的形式指向某种对象,并激发起人的行为、活动,需要便转化 成了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2、内驱力/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 醒状态叫内驱力,或驱力,它是生理性的动机。3、诱因: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
37、外部条件,叫诱因。4、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三)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动机是行为活动背后的因素。(四)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驱力/内驱力: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叫生理性动 机。社会性动机: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叫社会性动机。爱好和爱好等都是人的社会性动机。a/爱好:是人结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结识和探 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结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爱好的品质有:爱好的倾向性、爱好的广阔性、爱好的持久性、爱好的效 能。b/爱好:是指当人的爱好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结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 时,人的动机便成为人的某种
38、爱好了。2、故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故意识动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的动机,即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 动机叫故意识动机。无意识动机:没故意识到或没有清楚的意识到活动目的的动机叫无意识动 机。定势的作用: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叫外在动机。第二单元:需要层次理论一、需要的层次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1 )生理需要:是指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是维持个体 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人对安全、秩序、稳定以及免去恐惊和焦急的需要。(3)爱和归属的需要:人规定与别人建
39、立情感联系以及从属于某一群体, 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指需要有稳定的地位,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受到别人 的尊重并尊重别人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人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地完善 自己,完毕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抱负的需要。二、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缺失性需要:较低层次的需要。生长需要:高层次需要。三、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他认为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忽视了人是社会的人第七节:情绪、情感和意志第一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 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
40、映。情绪和情感,是以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 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客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体验。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二)表情表情: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叫表情。表情涉及:面部表情、身段表 情、言语表情。面部表情:面部肌肉活动的模式,它能比较精细的表现出人的不同的情绪 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重要标志。身段表情: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涉及手势和身体的姿势。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表情又具有后天模仿、学习、受社会制约的特性。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
41、联系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感情: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叫做感情。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 易变性。情绪随着着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的表现。情感: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表达的是感 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情感比情绪更深刻,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持 久性。情感要通过情绪来表现。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一)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从主线上来说,就是服务于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和 生活条件。(三)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 人的活动效率。情绪和情感的动机功能还表现在对结识
42、活动的驱动上。(四)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功能,重要表现在,积极的情绪和 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悲观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崩溃和破坏 的作用;情绪和情感对记忆的影响:情绪和情感对行为的影响:(四)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 过表情实现的。第二单元: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及变化的维度一、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每一种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状态,这就是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二、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情绪和情感有不同的维度,可以从情绪和情感的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 紧张度这四个方面去度量。(一)动力性情绪和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的
43、和减力的两极。一般来讲,满足需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都是积极的、增力的,能提高 人的活动能力;(二)激动度情绪和情感的激动度激动和安静两极。由重要的、突如其来的事件引起来的强烈的、有明显外部表现的情绪是激 动的;在正常的生活、工作条件下的情绪则是安静的。(三)强度(四)紧张度情绪和情感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情绪的紧张限度依赖于情景的紧 迫限度、个体的心理准备喝应变能力。第三单元: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1、基本情绪/原始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 有其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悲哀、恐惊。2、
44、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敌意: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焦急:由恐惊、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二、心境、激情和应激按情绪的状态,可以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一)心境心境/心情:是一种薄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的状态。心境并不是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件,让所碰到的各种事件都具有当时心境的性质。(二)激情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取向(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足发挥人的潜能。(二)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三)生物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
45、的机制。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一)客观性的原则(二)辩证发展的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一)观测法(二)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心理量表(三)个案法(四)实验法自变量: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条件(刺激变 量)。因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额外变量:除自变量外,一切能对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的因素。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连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映和外部行为表现。激情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剧烈的意向冲突引起。激情既有 积极的也有悲观的。(三)应激应激:
46、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碰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源:个体相应激事件做出的反映叫应激源,涉及生理反映和心理反 映。生理反映涉及身体各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反映,心理反映涉及认知、情绪和 自我防御反映。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人的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宗教情感、母爱等(一)道德感: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 的主观体验。(二)美 感: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作 品时所产生的性感体验。(三)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第四单元:意志一、意志的定力1、意志:是故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 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2、意志行动:只有有目的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的,即受意志支配 的行动,才是意志行动。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一)准备阶段解决动机的冲突一一确立目的一一制定行动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