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师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雎》教师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雎教师备课资料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 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 “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 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 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I,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存菜,她左右采摘 存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
2、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 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 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苻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二、问题研究关雎与兼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关雎与兼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 大的差别。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 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
3、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兼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 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 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 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兼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兼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兼葭” “水”和“伊人”的 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 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 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
4、诗的 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 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教学建议学习诗经的主要困难不在于那些已经消失了的词语,也不在于缺乏背景常识,而在 于不习惯诗经的表达方式。例如诗经的句子的组织不像绝句那样整齐划一,押韵也 不像近体诗那样有规律可循(部分是因为古今音不同)等,读起来难免有佶屈鳌牙之感。要 解决这个困难,就必须反复朗读,使学生从“不习惯”变为“习惯”。反复朗读不等于一味死读。一味死读,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发 学生的朗读兴趣,创造性地运用朗读的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以下建
5、议可供参考:一、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 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 顿,但这时的朗读仍属于机械朗读。二、学生在机械朗读中会发现自己只是模模糊糊地懂得一点,还有一些词句说不出是什 么意思,上下句也贯穿不起来。这时教师便应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 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 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这就进入理解朗读了。三、学生在理解朗读过程中,形象思维已开始活动,但活动得不够充分,头脑中的“视 象”还不够鲜明。为了使学
6、生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形象的分析。 由于这两首诗都是抒情诗,所谓形象的分析主要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这是诗歌教学中 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 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练习说明一、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此题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首诗,并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二、这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从诗 中找出一两处,反复朗读,加以体会。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三、朗诵下面这首诗,并和课文中的两首相对照,体会其思想感情。木瓜投我
7、以木瓜报之以琼(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堀(ju佩玉)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0访黑色玉石)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此题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有关资料一、译诗关雎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再菜长短不齐,采苻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苻菜,米暮人左米右米。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苻菜长长短短,米芍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 娶她来钟鼓喧喧。(余冠英译)二、
8、关于诗经的名称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经,是 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三、关于诗经中作品的产生年代经考定,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 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 生产的诗。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大雅也是西周时
9、代的诗,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还有几篇是叙述周室祖先的事迹 和武功的,是我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也有所 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 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 不少好诗。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 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 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 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 风的数
10、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四、关于“诗六义”说“诗六义”的说法,是诗大序(又叫毛诗序)最先提出来的。这个提法又是以周 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日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的,实际上 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 兴是诗的表现方法。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合称“六义”呢?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 中是这样解释的:“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 为义此说可供参考。五、毛诗序(节录)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11、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长声)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反常);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莫过)于诗。先王以是经夫 妇(使夫妇之道正常),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教化) 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谪谏(用委婉的言辞劝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至 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指衰世中的风、雅之作)作 矣。国史(王室的史官
12、)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情性,以风其上,达 于事变而怀其IH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 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 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注:“四始”,指风、小雅、大雅和颂。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始, 王道兴衰之所由。)六、关雎赏析(褚斌杰)这是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古代说诗本有“四始”之说,列关 雎为“风”之始,故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诗经的“十五国风”大多数
13、是民歌, 民歌作品本多男女爱情之作,关雎正是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诗 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 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一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 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 人。这首诗有人把它分为四句一章,计五章;有人则把它分为四、八、八句,共三章。从全 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则较适宜。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 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则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
14、,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雎鸠,水鸟;古 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关,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或 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见,或者解做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兴,故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 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 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正不必如此拘泥。一个青年小 伙儿,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无限 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向往着那位美丽 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细绎这四句诗,第一句
15、“关关雎鸠”,是写传来 的鸟鸣,是听;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 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虽短短 四句,却极有层次,而语约义丰。第二章,以缠绵俳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恋 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苻菜的姑娘,“参差苻菜,左右流之二苻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 马蹄形,可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左右流之”,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 向右的去采摘。“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苻菜的姑娘在水边 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窈窕淑女,
16、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 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 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悠”字, 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 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情到极处必生幻。紧接着第三章,突然出现了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 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 相处时的谐和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 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幻想当然并非现实,
17、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 的。而这位抒情主人公,却简直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正与秦 风兼葭中的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样,富有浪漫情调。 而其实这又正是对生活中所习见的爱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 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但孔子在评说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时 所说的两句话,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伶)这首诗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 止所当止。它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
18、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 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七、关雎赏析(聂石樵)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 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 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 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 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 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
19、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 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 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 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 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 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 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僧)此后,人们评关雎, 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20、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 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 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 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存菜”承“关关雎鸠”而来, 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 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芍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 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
21、诗 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 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 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 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 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 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 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 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
22、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 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 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 ?孔颖达的解释最得 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 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 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花菜流动 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存菜既得而“采之”、“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
23、,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 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 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存菜”,无不活泼逼真, 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 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J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 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 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
24、”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 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 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 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J 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 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 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 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 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 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J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 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 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 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日: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 此乎?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